从戚继光军事著作汲取军事训练理论的营养
作者:乌恩 汪俊祥
摘 要:通过对我国抗倭将领戚继光撰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作的研究,发现戚继光的练兵思想与当今倡导的军事变革思想、军事训练理论,以及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在内容上是高度统一的。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中汲取营养,以进一步推动军事训练理论的研究,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军事思想 军事训练 实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2C-0094-02
中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兵书典籍,是一座座宝库。这些优秀的古代兵书典籍,深刻地阐述了精辟的战术、战役及战略思想,它指导了中国军事史上无数次气势恢弘的战争进程。其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两部,就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这两部兵书以大量篇幅论述了如何组织训练,其中许多深刻的军事训练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军队机关、基层长期组织军事训练的干部,都可以从戚继光的军事著作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一、戚继光军事著作中贯穿着军事变革的主线
在冷兵器时代,战斗队形主要采用集团的方阵,火器出现之后,这种旧式方阵因为队形过于密集,既彼此妨碍动作,不便于发挥火力,也容易造成重大伤亡。这就要求战斗队形向小而疏的方向发展,由大阵趋向小阵,由密集趋向疏散。
火器在战场上的应用,也使作战期间士兵的战斗姿态发生了变化。在纯冷兵器时代,每个士兵在战斗中一般都采取立姿,要求昂首挺胸,以显示威武强大。在火器开始大量应用的明代,为了减少敌火器射击造成的伤亡,在战斗中已越来越多采用“低姿”“跃进”等方式。
戚继光在训练士卒时强调:“凡临战阵,必伏其身,候我火发,声闻之后,即冲突而来。”在抗倭作战中又使用了“跪射姿势”,这种跪姿,既减少了自身暴露的目标,降低了敌火杀伤的可能性,又便于瞄准射击,给敌以较大杀伤。这种战斗姿势的变革,是火器直接作用的结果,是战术上的一大进步。
嘉靖年间,面对倭寇的火器装备和较高的单兵作战技能,戚继光首先创造出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同时,根据倭刀的特点和长处改进了戚家刀,从而使戚家军成为倭寇的致命克星。
鸳鸯阵是步兵战斗队形,它以十二人编成的队作为最基本的战斗单位,“二牌平列,狼筅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后身。长枪每二支各分管一牌一筅。短兵防长枪手进攻疲惫,即便杀上。伍长执挨牌在前,余兵照鸳鸯阵紧随牌后”。(《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卷二《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篇》)。这一阵法,戚继光连续在嘉靖四十年(1561)著名的新河之战、花街之战和嘉靖四十一年的横屿之战中得到了极其成功的运用,在以后的剿倭战斗中获得了巨大胜利。
戚继光还在鸳鸯阵的基础上,根据战场情况的不同,将其演变成大、小三才阵。大三才阵是在宽路上战斗时运用的,把鸳鸯阵两伍并列队形变成横队,“队长居中,左右各一狼筅,狼筅左右为二长枪拥一牌,短兵居后”。而小三才阵是在窄路上战斗时采用的,把鸳鸯阵两伍并列队形变成纵队,“狼筅居中,左右各一长枪,长枪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五卷(下)第705页)
一头两翼一尾阵,通常用于伏击战斗。它是把参战部队分成四个部分:前者为头,为正兵,是主要的进攻部队;两翼的部队为奇兵,保护头的两侧不受袭击,同时进攻敌人的侧翼;尾是策应部队(即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头和两翼。如嘉靖四十年(1561)五月,戚继光在上峰岭伏击战斗中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阵法,全歼了倭寇。
二、戚继光军事著作中蕴含的战术观点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作战中,为训练部队而写成的。全书共十八卷,分束伍、操令、阵令等卷。该书在战术方面的最突出成就是针对当时的敌情(倭寇)、地形(江南)、火器等特点,创造性地制定出了以十二人为基础的“鸳鸯阵”。它已接近近代散兵群的形式,鲜明地映透着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特色。在战法上也有了开进、展开、野战进攻等近代战法和行军、宿营、侦察、警戒等各种战斗勤务。所有这些,在前代兵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且有着明显的超前性。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总理蓟辽时针对北方俺答骑兵作战、地形平坦开阔、使用兵力较多等特点在《纪效新书》基础上改写而成的。最大成就就是组建了“车步骑营”这种合成军队基本单位,教以步、骑、车合同作战的方法,使诸兵种合同战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实战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屡次击败俺答进攻,使军威大振。其合同作战的方法对后代影响极大,“谈兵者遵用焉”。(《明史·戚继光传》)
三、戚继光训练军队的根本原则——练为战
鉴于倭寇的猖獗和明军训练无章、作战无能的腐败状态,戚继光亲自组织进行了较为扎实的军事训练。戚继光在军事训练中明确提出并严格执行了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的根本原则。
戚继光认为,在军事训练的强度、难度等方面,只有大于实战要求,才能收到实效。《练兵实纪·练手足》说:“练身力。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阵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也。”“练足力。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也。”“练手力。凡平时各兵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于交锋时所用之器。盖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是谓练手之力也。”
戚继光在《练兵实纪·储练通论下》中叙述,在军事训练中,要做到“非严不克。若认真到底,久亦自服。他日济事者,此也”。
戚继光军事训练从难从严,就是为了实战中歼敌。“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若是平日教场所操练,金鼓号令、行伍营阵、器技手艺,一一都是临阵一般,件件都是对大敌实用之物,便学一日有一日受用,学一件有一件助胆。”
戚继光对于那些“如至临阵,全用不对”的“器技舞打使跳之术”主张一概舍弃。他反复强调说:“临阵行不得的,今便不操;器械不是临阵实用的,不做与你领;不是临阵实用的舞打之法,不使你学。”由戚继光组织军事训练的方法,联想起如今某些部队依然盛行的“油锤贯顶”、“胸口碎石”、“长枪刺喉”等等不乏江湖痕迹的表演科目,实在令人汗颜。
戚继光为了使练兵过程更具实战性和针对性,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倭寇的特点。他说:“军中秘诀,称干比戈。”其含义是要把敌人的武器、作战技能与己方的干戈兵技作比较研究,分析双方的优缺点,从而研究出克制敌人优势武器与兵技的办法,由此产生了倭寇的致命克星——鸳鸯阵、狼筅、戚家刀……
戚继光是我国军事史上罕见的常胜将军。自组建戚家军后,从东南沿海剿灭倭寇到总理蓟辽等地的军务,在近三十年的军事生涯中,先后部署和指挥过一百多次战斗。而且每次都是以极其微小的伤亡代价取得战斗的胜利,甚至还出现过歼敌过千而自己没有一人阵亡的战斗。这种罕见的成功绝非偶然取得,这是他通过认真实践、潜心研讨,对于军事训练和作战地区的复杂情况有了规律性的认识之后,把这种理性认识用来指导军事训练和组织战斗的结果。戚继光在军事训练过程中贯穿着的军事变革的主线,以及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军事训练原则,就是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精髓。
参考文献
[1]金玉国.中国战术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2]邹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总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3]吴明贤.兵书战策[M].重庆:巴蜀书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