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百姓祠-红宝祠|从家族意识到家国情怀: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的创新模式探索(作者:曾岑 陈舒琪 黄旭筠

2024-04-12 23:40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  主页 > 记忆 > 百家姓版图 > 百姓祠 > 红宝祠 >

打印 放大 缩小

栏头翰墨:红宝祠
署书点睛:乔杨、惠民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廬
插播导读小编芬儿、张扬、李浩



从家族意识到家国情怀: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的创新模式探索
 
《中国民族博览》杂志 2023年7期 
 
作者:曾岑 陈舒琪 黄旭筠
 
【摘 要】团队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考察广东的乡镇宗祠,发现佛山市三水区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打造红色地标、盘活文化资源、活化公共空间等手段,让红色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入传统宗祠,使宗祠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产生了良好效果。研究以此探索新时代下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的创新模式,为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提出经验性建议,助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同时为宗祠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基因和生命活力,为培育家国情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宗祠文化;创新;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198—03
 
一、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的深刻价值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历史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当今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人民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了红色文化,而作为创造主体的人民是一直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1]本文讨论的红色文化,是指无产阶级,尤其是革命先烈在红色运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包括由革命文献、文艺作品、革命传统与精神组成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和由革命遗物、遗址、根据地、纪念场所等组成的物质文化形态。
 
另一方面,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宗祠,是“宗族的象征,是村民活动的中心和村落的政治中心,是精神教化的场所[2]”。在民间文化传统中一直是“家族”的载体和表征。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民间的家族传承、文化赓续等有着积极影响,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指向。
 
(一)推动人们家国情怀的深化
 
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本质上体现了“国”和“家”的融合,有利于深化家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宗祠是家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场所,象征家族的凝聚力,也是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的族人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的直接媒介。将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有利于展现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将“家”与“国”联结,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深化家国情怀。
 
(二)助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红色文化跨越时空界限,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将其融入宗祠文化,创新两种文化的表达与传播方式,能够为文化的融合发展探索出一种新机制,同时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宗祠作为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场所,与丰富的红色资源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相结合,可以为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有利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三)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将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有利于借助人民群众对宗族的向心力、对红色精神的凝聚力,探寻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基层文化发展之路,以此提高乡村基层治理的能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好地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的三水模式
 
(一)三水宗祠资源及其发展建设情况
 
宗祠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宗祠数量庞大,平均每个行政村(社区)有2—3座,分布范围广。据统计,全区共有400多座宗祠,其中近200座宗祠的保护状况较为完整,是非常珍贵的乡土特色人文资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宗祠的文化传承功用逐步弱化,慢慢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相符的问题。如何摒弃宗祠随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陋习”,使宗祠资源在当代“枯木逢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成为了三水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三水区在推动当地红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乡村文化底蕴丰富的优势,充分运用当地宗祠资源,探索“祠堂+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新模式,既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又推动宗祠文化的发展,使两者实现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开拓创新,探索“祠堂+文化”模式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水区部门自2018年开始不断探索宗祠的新作为、新功能。宗祠资源丰富的白坭镇作为试点单位,率先启动了“祠堂+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新模式的尝试,通过对宗祠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加以挖掘整理,并根据各宗族的红色故事、乡贤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梳理提升,建设与之相应、颇具特色的文化场馆,把宗祠打造成文明发展、基层善治的新型平台。具体来说,即通过采取各种手段改善三水辖区内各宗祠的硬件建设与文化环境,盘活宗祠历史资产,丰富宗祠当代价值,将其作为市民的文化学习空间、精神活动场所,使三水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变得更为多样。
 
2.丰富提升,发展“祠堂+文化”模式
 
自2019年全面开展“祠堂+文化”示范品牌项目的创建申报工作起,三水将片区内40个古宗祠建设成为“祠堂+文化”实践点,以“1+4+N”的建設模式打造“一祠堂一品牌”。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先进文化,赋予宗祠新的功能和使命,使三水宗祠从形式到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可能,推动了三水乡村文化生态的重塑与发展。2021年12月,三水“祠堂+文化”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正式获批为第3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目前,三水已探索形成“祠堂+文化”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也由此开拓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美丽乡村、基层管理结合的途径,达到了“文化发展聚民、文化发展悦民、文化发展惠民”的效果。
 
(二)三水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融合情况分析
 
1.创新传播方式,紧密联结“家”“国”
 
白坭镇祠堂资源丰富,有50余座明清祠堂,是三水区“祠堂+文化”的示范地,也是名副其实的三水区祠堂文化“大观园”;加上白坭镇红色基因深厚,红色资源丰富,白坭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祠堂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入到流行音乐当中,创作了《家国祠堂》《西江之子》《梦回富景》等脍炙人口的原创歌曲,打造了祠堂音乐节品牌;当地还依托碧云舞台与祠堂,举办红色粤曲活动,还举办了少年红色快闪活动,以祠堂、创意古镇等为背景进行主题拍摄与宣传。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保持了祠堂的活力,既让人们感受到了红色革命精神,又体验了到宗族的血脉关联,将“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2.擦亮红色地标,传播红色历史
 
在将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的过程中,白坭镇探索出与旅游业结合的发展路径。三水区部门将23处红色资源点纳入总体规划研究,对红色资源开展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投入几千万元重点完成5处红色地标的升级改造,将23处红色地标相互联结,打造了3条红色旅游线路。陈氏宗祠和邓氏宗祠作为三水红色旅游路线的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陈氏宗祠旁边建有创意粮仓、四季花海等,连片的打造及发展,推动了创意古镇的建设。
 
3.盘活文化资源,带动地区发展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其内部主体基于某种意图生产出来的,是“社会的产品”。换言之,“空间是有目的的,是社会化活动的产物。空间里交织着社会关系,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3]宗祠空间也是社会的产品,通过在宗祠内举办各式活动,将族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传承红色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和历史事迹,可以达成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近年来,陈氏宗祠通过举办书法夏令营,让村民的孩子到宗祠内学习书法课程,打通了基层文化最后一公里。除此以外,白坭镇以各祠堂特有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文化为依托,深挖白坭乡贤文化、红色故事、孝文化传统等乡村文化特色符号,树立“一祠堂一品牌”。节假日时期,祠堂内举办元宵添灯、春节舞龙舞狮等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还提供全民阅读、老年人计算机课程,乒乓球比赛等文化服务,加强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通过讲好白坭故事,发挥“祠堂+文化”的乡村治理和文化育人功能,白坭镇盘活祠堂文化资源,促进祠堂完成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创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4.活化公共空间,保持文化活力
 
学者曹海林认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具有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特定的公共性空间,是集体记忆的衍生地、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4]三水白坭的陈氏宗祠内设有家风家史馆,用于展览陈朝纲等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另外还设有家风家训馆、龙狮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区等活动室,便于各式社团组织相关活动,加强族人们的联系和游客们对于宗祠的认识。邓氏宗祠内则设有红色家史馆,介绍革命先辈们的峥嵘岁月,供后人们参观学习。邓氏宗祠内的清溪讲堂、读书室、莫才好人工作室、粤韵流芳馆等活动室加强了村民们对于家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宗祠不再只是一个举办红白喜事的空间,而是更进一步,为村民和游客们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公共性空间,为红色文化和宗祠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最佳的空间载体。
 
如今,三水区结合党史教育、社团组织、文明教化等文化活动,并以祠堂为载体建设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场地,到宗祠内读书、交流、運动、练习书法,已经成了村民们的日常,而这些宗祠内的交互性活动则是融合红色文化和宗祠文化并使二者保持活力的关键。
 
(三)三水融合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的效果和意义
 
三水区有关部门创新性实行“祠堂+文化”路线,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与路线,激发乡村活力,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经验,其充分利用了三水区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祠堂资源,将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融合发展、创新传播,进一步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将家与国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在传播方面,不仅在主流媒体广为宣传,还在新媒体平台用图文、视频等多样化方式进行宣传。例如“祠堂+文化”相关活动被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相关活动的视频则在腾讯视频、优酷等视频网站发布,其中关于三水白坭地区的文化与美食的视频,播放量均在2万左右,传播力度大,传播效果优。
 
三、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的三水经验
 
(一)因地制宜,提供政策支持和路线引导
 
三水区部门为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创新性采取“祠堂+文化”路线,聚力打造“一祠堂一品牌”,白坭的祠堂更是按照“1+4+N”的标准建设各类文化场室。鲜明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能够为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指导和示范。
 
要做好红色文化融入宗祠文化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基因,深入了解当地宗祠的发展状况和群众的精神、物质需求,制定适合宗祠发展的路线,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融入到祠堂的发展中。
 
(二)重视传播,线上线下多形式宣传
 
在传播方面,三水区部门不仅以宗祠为载体,将红色文化和宗祠文化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传播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邀请专业记者拍摄图文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宣发。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传播广、影响力大的特点,扩大传播范围,创新性地传播和发展红色文化。
 
(三)文旅融合,以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文化、政治、经济价值。在融合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的过程中,三水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宗祠资源,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旅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为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打造主题文化教育基地,定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融入群众的心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参观者了解与传承过往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文化育人,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以文化资源带动和促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文化价值。
 
四、结语
 
佛山三水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宗祠文化资源,通过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将两者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内涵加以融合并创新传播,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价值,促进乡村振兴,为传承创新红色文化与宗祠文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榜样。
 
参考文献:
 
[1]王丽荣,杨党校.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叙事创新[J].人民论坛,2021(28).
 
[2]张雪枫.清水古镇宗祠文化变迁[J].福建质量管理,2017(16).
 
[3]郭忠兴,苏雪晨.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乡村价值实现——以南京市浦口区“珍珠村”建设实践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4]向苏娜.基于“PSPL调研法”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宗祠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和创新传播”(项目编号:S202111078107)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曾岑,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陈舒琪,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黄旭筠,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