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座祠堂的光荣岁月
《新湘评论》杂志·上半月刊 2018年10期
作者:谭仲池
浏阳河上游汉高岭下的小河乡花园村,如同一片舒展开来的巨大荷叶,在翡翠般的叶脉上,凸凹着涓涓的溪流,月形的石拱桥,古老的千年银杏树,重重叠叠的梯田,青瓦白墙的农舍。惟独山峦坡前那座曾经做过红军医院的祠堂,却像一朵雕刻的莲花,以其殷红的色彩,点缀着绿色的山川。
人世间所有奇特之事的发生都有其独特的根由。我党早期的党员,曾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罗汉就是浏阳小河乡人。毛泽东很早就结识了罗汉,知道他的故乡就在湘赣边陲,是当年秋收起义的发源地,这里的群众基础非常好。于是,他于1930年8月下旬毅然带领着新整编的红一方面军,和朱德、彭德怀、滕代远一道走进这片早已播下革命火种的土地。红军队伍刚到村口,乡亲们就放鞭炮迎接,姑娘大嫂递上碗碗热茶,送上自己亲手做的布鞋。瞬间,就让这些远道而来的红军官兵感受到了老乡对红军的爱戴之情。他们走到祠堂门口,听到了朗朗书声。当毛泽东得知在这座祠堂教书的老师罗会松也是地下党员,他便通过罗会松与范家祠堂的宗族主持范荣初相见,表达了暂借祠堂开设红一方面军后方医院的想法。这个从心底拥护共产党和红军的进步乡贤,当晚就召集范氏家族开会,商议出借祠堂之事。出乎范荣初的预料,所有到会的范氏宗亲的成员都同意将学校搬移到附近的戴家湾,把祠堂让出来给红一方面军做后方医院。
一个细雨缠绵的夏日上午,我来到祠堂前。这座建于清光绪丁酉年的祠宇,是一座前后两进院落式祠庙建筑。由前栋、天井、厢房、后栋及两侧偏房组成。前栋建筑硬山顶,小青瓦,马头式封火墙、青砖砌筑。后栋,坯砖墙体,屋面覆盖小青瓦,后栋与前栋之间,有长方形天井,天心阶檐用花岗条石铺就而成。两侧厢房对称布局,后栋三间,中为堂。厅堂栋梁托雕刻狮头抱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注目凝神这坐落青山怀抱的祠堂,渐渐感到这座祠宇亮堂了起来,仿佛这房子里放射着温暖的光晕。我似乎看见这间间房屋里,红军的医生护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包扎伤口、端水送药。此刻,我在欣慰地想象那夜毛泽东借宿花园村范家祠堂的情景。深山的秋夜是这样的静谧、深邃,如梦如幻。只有声声清脆的鸟鸣,缕缕如水的月辉撒落在树影里,萤火虫提着灯笼,闪烁的亮光穿过夜色浓重的田垅。毛泽东刚刚放下手中的书,又走近窗口,凝望天上的星光,倾听大地的呼吸。然后用手理了理很长的头发,轻声沉吟自己写的“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的诗句。他的眼前立刻出现三年前的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會师的雄伟画卷。也是这样月光如水的秋夜,他怀着异常凝重而壮烈的情感作出了向井冈山转兵的重大决策。在当时这是何等严峻的局面呵!是的,也就是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因此才有了今天的红军。他更相信今夜范氏家族的决定,又会成为老区人民的又一光荣义举。我在想,这一夜毛泽东一定会睡得格外沉静安宁。
这座浏阳乡间普通祠堂,实际上是一座隐藏在森林茂密、流水潺潺的深山河谷盆地的红军秘密医院。它紧紧地依偎在乡亲们温暖的怀抱里。从它设立的第一天开始,就走进了充满艰难困苦、炮火硝烟和军民鱼水深情的光荣岁月。这里的每一条山间小路,每一座山溪木桥,每一片山峦梯田,每一栋山坡土屋,及至鸡鸣狗吠,鸟语莺啼,晨晖夜月,都连着红军医院的窗口和灯光,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乡亲们的心。这个只有170多户人家的山村里的老百姓心里明白,眼前的红军是为穷人求解放、打天下的队伍。住进医院治疗的红军伤病员,都是为革命的胜利,在前线冲锋陷阵流血、负伤、患病的。他们是自己最亲的亲人。
当知道毛泽东、朱德为解决医院缺医、缺人、缺药、缺粮、缺盐的困难而操劳焦急时,在浏阳第四区苏维埃主席刘德三的组织下,花园村的老百姓很快成立了青年农民担架队接送伤病员,又动员乡亲们上山采中草药,同时还特地安排有文化、能说会道的家庭妇女,拿着乡长开的人口证明带小孩去白区买盐,以迷惑设卡盘查的敌人。范氏家族的主持人范荣初,除带头捐粮外,还一次就借三石粮食给红军医院。现在范家后人还珍藏着一张盖有毛泽东和林伯渠印章的“红军临时借谷证”,上面标明“乾谷壹佰斤”。这些淳朴厚道的老百姓,都把红军伤员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想方设法腾房子给他们居住治病。而红军医院的医务人员,一旦知道乡亲中有患病的,便会立即派人上门医治。这种天底下最真诚的军民情谊,如山间清泉,至今仍在一代又一代的小河人心中滋润流淌。
医院设在祠堂两年多,在手术器械和药品极端匮乏的条件下,共收治伤病员3000多人次,其中2000多人治愈后又重返前线参加战斗。更令人感动的是红军医院的墙壁上还写出了“医治白军伤病兵”的标语,并给治愈回家的国民党伤病兵发路费。这就是初创时的中国红军展现的威武之师、仁义之师的光辉形象。是啊!就是这样一座古老而狭小、建筑面积仅420平方米的祠堂,却在风雨岁月,呼啸的炮火弹雨中,捧出胸间的乡土温热,窗棂的青山晓辉,天井上空的明净纯蓝,抚慰和洗礼着红军伤病员的高尚灵魂和钢铁意志,为高扬的红军旗帜,镀上了永不消褪的英雄光泽。
我从祠堂走出来,心情异常的不平静。我知道这座祠堂能留存至今,仍然在人们眼前放射着它经久不灭的血火岁月的光彩,还应当深深感谢范荣初及其后人。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范家祠堂又经历了改作花园大队大队部,花园生产队保管室的沧桑岁月。尤其在1998年,祠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暴风雨袭击,后栋厅堂和东边正房及厢房倒塌。这年,为了保护祠堂老百姓心中永远持之不古的记忆,村民范定华自己出资购下产权进行维修保养。2007年其子范日葵,又筹集资金在祠堂办起了“红军医院革命历史展览”。2014年中共浏阳市委宣传部将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87年前祠堂设立红军医院到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祠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程,见证了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往开来,继续前进的历史。也让我们在这里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绽放的信仰光芒何其灿烂,镌刻的岁月光荣何其壮美。
渐近中午,天空变得透明、湛蓝,雨丝仍在悠悠地飘拂。我知道这是割不断的乡情、乡梦、乡愁、乡思,它会永远无声地滋润这片成长梦想和氤氲诗意的光荣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