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精神坐标】兵团41团:牢记凝固的历史 传承南泥湾精神

2020-06-05 00:49 快资讯 美丽三师图木舒克  主页 > 关注 > 南泥湾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乔惠民书王震进疆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
天下口碑数据库插播



乔惠民书:南泥湾精神坐标    天下口碑插播
--------------------------------------------------------------------------

牢记凝固的历史 传承南泥湾精神

转载请注明来源:

牢记凝固的历史 传承南泥湾精神

听袁国祥老将军讲述“军垦第一犁”的故事

1

老将军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6月10日,天空下起细雨,四十一团草湖镇的简史馆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他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目光透过眼镜散发出久经岁月霜华所特有的光芒。

 

 

当他缓步踏进简史馆,在一幅名为《军垦第一犁》的墙画前驻足时,竟止不住地用自己那双饱经沧桑的手一遍遍地抚摸墙画,声音颤抖而激动地说:“想不到,想不到今天的草湖会这么美,变化这么大,大家的生活和学习各方面条件这么好……更想不到我拍摄的照片会呈现在这里……”

画中7名战士肩套绳索,拉着一架木质土犁在犁地。后面扶犁的战士脱下了棉衣,棉裤的裤腿一直挽到了膝盖,棉裤后还有两个已经露出了棉絮的破洞。他们的鞋已经全部陷进泥里却浑然不觉,仍全身心地投入在劳动当中。战士们留下的只是背影,但却有一股穿越画面扑面而来的精神力量,让观赏者似乎在他们一步一躬中听到“嗨呦嗨呦”的鼓劲声。

老人把眼镜摘下,擦了又擦,然后又戴上。他指着墙画,对同来馆内参观的人员说:“这张《军垦第一犁》照片是我18岁那年在草湖拍到的。那是1950年的年初,一野一团二军政治部教导团进驻草湖屯垦戍边。当时,杏花刚刚开放,春寒料峭,4月2日清晨,教导团的年轻战士已经开始劳动。现场红旗招展,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尤其是7名教导团战士拉着从维吾尔族老乡那里借来的木制土犁,肩套绳索、低头弓背,破土前行的画面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快步追上,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这位老人叫袁国祥,原南疆军区纪委副军职专职副书记,今年87岁,17岁参军,跟随解放军进入新疆,在喀什地区工作多年。在二军政治部担任摄影员期间,他拍摄了一系列反映部队大生产的照片,他镜头下的很多地方,发展成了今天的团场,是兵团、喀什、三师发展的历史见证人和记录者。

2

倾听凝固的历史声音

四十一团草湖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前是喀什最后一任提督马福兴的私人别墅所在地,俗称“马家花园”。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政委王恩茂、军长郭鹏、政治部主任左齐等人骑马踏勘了马家花园地区,郭鹏仔细视察了这片土地说:“我们的农场就建在这里。”王恩茂说:“马家花园已成为历史,我们将在这里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新花园。”

同年2月20日,二军政治部联络部1226名官兵进驻马家花园外围地区阿尔肯、色里木、托可其等地,边整训、边生产。3月28日,二军教导团抵达喀什,休整后,于4月1日徒步进驻草湖。

4月2日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在草湖这片荒原上,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拉着一张古老的木犁,把希望的种子播进了这片土地。

这庄严的军垦第一犁,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发新疆、屯垦戍边的伟大征程。二军摄影员袁国祥当年18岁,他用一架普通的相机摄下了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瞬间。

这一年,二军教导团在草湖生产粮食10.6万公斤、皮棉2000公斤。

袁国祥说:“这张《军垦第一犁》的照片原名是《辛勤耕耘》。经过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考证,在认定它是当时驻疆部队最早的人拉土犁耕地图片后,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军垦第一犁》。”

“1950年大生产时,大家干啥活都靠人。二军教导团在疏勒大草湖搭起了帐篷,扛起锄头种地、人拉犁耕地、人拉车运肥料、种各种粮食和瓜果蔬菜。三个月有菜吃了,半年有瓜吃了,秋收有粮食吃了。就这样坚持三年大生产,做到了‘粮、棉、油、肉、瓜、菜、烟、糖’八项自给,不仅减轻了各族人民的负担,还向地方政府上交了粮食,向群众提供了农副产品,缓解了市场压力,为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打下了基础。”

3

重温和传承南泥湾精神

从1950年到1954年间,草湖的战士们斩芦苇、修水坝、平碱坑……搭地窝,真的就在一片荒芜之上筑起了一片沙漠绿洲。

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军垦第一犁》照片已成为兵团精神的象征、兵团文化的符号,具有鲜明的军垦文化特色。

“真的就像王震将军说的,我们可以在这里建设一个又一个南泥湾。”袁国祥激动地说。

早在1949年部队进疆前,王震将军就已经对这块神秘而诱人的土地做过了解,部队在酒泉作进疆动员时,王震叫人展开一幅地图,指着天山以南的大盆地兴奋地说:“比南泥湾怎么样?大几百倍!”并指令张仲瀚先期抵达焉耆、库尔勒一带勘察并做好生产准备,可见王震是把超越南泥湾垦荒作为自己作出开发塔里木这一重要决策的基本因素。

上世纪60年代,王震曾题诗“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这首诗中“南泥湾”一头连着井冈山,一头连着兵团,指明南泥湾是三五九旅精神成熟的标志和特色,没有南泥湾屯垦就不会有兵团屯垦。王震满怀信心地希望这面在南泥湾树立起来的模范旗,永远更加鲜艳地高高飘扬在天山脚下的塔里木大地上。

“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当。身经千百战,高歌进新疆”。南泥湾时期的许多生产经验都在兵团得到了运用,当时部队在生产中每攻克一个困难、每取得一个胜利都要同南泥湾时期相比较,把南泥湾作为兵团屯垦的起源、范例和航标,把取得超越南泥湾的成就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志。

他们这种精神风范,无疑既属于兵团精神的内容,也同时属于南泥湾精神。

信息来源 /叶尔羌报

编辑 /贾俊杰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