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李兵第:避免乡村衰落 保护文化遗产

2022-05-25 20:27 《今日国土》杂志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强农经济 >

打印 放大 缩小

至宝 (清宫宝籔)        天下口碑插播导读







避免乡村衰落 保护文化遗产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官网 发布时间:2022-01-10

原载:《今日国土》杂志 2021年11月 号

我们在向第二个百年梦想目标奋进的路上,依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离不开农村,中国社会不能没有农民,中国绝不会舍弃农耕文明和世代乡愁。当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努力避免一些城镇化先行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乡村衰落”。
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视察时告诫我们,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的象征。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延续的血脉,是中华文明谱系中灿烂辉煌的基干,是国家历史文化大保护大传承大发展不可离散的源泉。农耕文明的文化根基深植在农村田野,空间形态依托繁星点落的村庄山寨,文化精神浓浓地融于乡俗民间。传统村落就是那最耀眼的星眸。近些年,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与社会关注,至今国家已经命名了五批6819个传统村落。中国已经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宏大的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的大市场,也是最为忧心、最为急迫、最为困难的众多传统村落保护的大战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诉求。
当前,乡村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传统村落成规模的认定保护较晚、数量偏少,绝大部分古村落保护利用还处于摸索阶段;二是政府保护资金有限,尚未找到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从事历史文化保护事业的有效途径;三是保护与活化尚未形成系统经验,一些部门和地方沉湎于表面文章和花式保护,形式主义屡禁不绝,新时代的农耕文明传承基础上的乡土文化再生迫在眉睫。我们要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对传统村落的乡土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的认知,把保护与活化工作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实体化、要素化、项目化、规范化和产权化,组织培训提升村民保护意识和在保护中发展的自我救赎能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修复的全程伴随式的知识服务与精心施工指导等等。
通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与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文化双遗产、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及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等从城市到乡村的历史文化保护谱系和空间系列。广袤的中华大地历史文化保护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体制均处于历史上比较好的时期。我们要全面统筹快速城镇化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深刻认识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是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先进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新时代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护人民大众的文化利益,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包含乡村传统村落在内的一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创新保护活化利用的机制。
国际化都市区、现代化都市圈、都市群、大城市周边等快速城镇化发展地区的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有其特殊困难性,在各方经济利益或投资效益的较量中,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就更加困难了。北京市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深厚,传承脉络绵延,城乡更替交融,史前文明、古人类文明、农耕文明与古都文化文明相辅相成,编织了北京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记载着城市文明代代叠加的辉煌,播撒着农耕文明层层史料的精彩。截止到2021年北京还有3938个村庄,其中传统村落44个。这些是未来北京国际大都市独特的稀缺的特色空间载体,也是北京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大文化的一统内涵。
发展是历史的,发展属于人民,发展承载千秋万代。期盼全国有更多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成果和传承活化利用案例的出版。(文章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1年11月 作者:李兵第)
(作者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住宅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本文转自作者“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北京传统村落传承利用研究》一书所作的序言”)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