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惠民书:朝乾夕惕 (天下口碑翰墨导读)
谨防乡村振兴跑偏
原载《今日国土》杂志2021年12月号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官网 发布时间:2022-02-14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正式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这一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交出了一份极为不易、亮点突出的成绩单,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作用更加明显;这一年,农业生产保持稳中有进,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这一年,面对疫情、汛情等因素冲击,中国经济顶住压力逆势上扬,就业、养老、住房等各个领域好消息一个接一个,民生改善实实在在。
过去的一年,我们国家的亮点很多,但农民兄弟更关注关心的是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下一年乡村振兴工作怎么搞?如何让农民看到成效?切记喊口号、走过场,跑偏了乡村振兴国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在一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刚起步,就存在跑偏苗头。记者在基层深入采访时发现,乡村振兴“样板化”、建设主体“错位化”、发展取向“非农化”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倾向与中央倡导的战略要求相悖,与农民群众的期待更不合拍。
谨防乡村振兴跑偏,需要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内涵吃透,最关键的是要从老百姓利益出发,能搞什么产业,上什么项目,多听听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兄弟参与进来。同时,还要因地制宜,中国各地农村差别太大,很难规定说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创造性地贯彻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不能简简单单模仿 别人。记者通过采访提出的要注意防止乡村振兴中的几个苗头性问题,很值得研究,更应引起重视。
毫无用处做文案。做脱离实际的规划、各种方案、计划、展板、宣传牌等,盲目开展各种情况摸底、填报各类表格等等,耗费大量的精力搞纸上谈兵,搞概念炒作,没有实质性的动作。
资金乱撒胡椒面。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到刀刃上,不能形成聚合力,这个村一小笔,那个村一小笔,村村都有份;今年一小笔,明年一小笔,年年都有一小笔等等,造成资金投入强度低,使用效益不高,办不成大事。
政府包办群众看。推进乡村振兴不能所有事情都由政府来包办,让群众感觉到与自身关系不大,要从工作机制设定上着手,注重尊重村民意见建议,带领村民一起干。
脱离实际乱格局。政府及部门没有合理的层级分工,都想表现自己的“政治过硬、作风扎实”,制定政策时“一竿子插到底”,纵横两向都越位,最终脱离实际,事与愿违。
农民利益排在外。搞什么产业,上什么项目要与广大农民形成利益联结,成为农民长远利益的依靠和来源。防止乡村建设搞得很兴旺、很红火,但结果却与农民没什么关系,最终走向本末倒置。
表面文章走过场。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是乡村外在和内在、物质和精神、形象和气质的彻底变革,不是做做换换瓦、刷刷墙、修修路、挂挂标语、秀秀展牌等表面文章,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立足于推动农村发展进步这个根本点去做,必须立足于群众的长远需求去做,必须立足于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去做。
照抄照搬仿城市。把钢筋混凝土、地面砖、墙面砖、广场砖、墙画雕塑、高楼大厦等城市元素,照抄照搬进乡村,导致硬质铺装过度,景观建设多余,与乡村气质严重背离,对农村生态和乡村风貌造成严重破坏。
保留乡村风貌神韵,唤醒乡愁记忆,是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加强的主要内容。一些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城乡融合发展不是将农村变为城市,城乡一体化也不是城乡“一样化”。尊重乡村自然,尊重乡土文化,回归乡音乡味乡情,让村庄各显其美,那才是农民熟悉的、想要的乡村,追求的生态。
(本评论文章选自《今日国土》杂志2021年12月 作者: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