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春之圣|杨慎为云南书写的七绝赞歌《滇海曲》

2024-04-03 19:05 《名作欣赏》杂志  主页 > 关注 > 美在家乡宝 > 春圣杨慎 >

打印 放大 缩小






杨慎为云南书写的七绝赞歌《滇海曲》

 
作者:赵滢
《名作欣赏》杂志·评论版订阅 2022年2期 
 
摘 要:《滇海曲》是杨慎贬谪云南后创作的一首深情婉转、别具风调的七绝组诗,唱响了对云南独特景致、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赞歌。通过与唐代杜甫创作的《夔州歌十绝句》进行比较,可看到杨慎对杜甫诗歌的学习。《滇海曲》有对《夔州歌十绝句》内容建构、句式上的学习,但表现出不同的情韵风貌,可见杨慎对经典作家、作品的学习中,有继承亦有扬弃,这是杨慎诗学观的体现。《滇海曲》运用了中国诗歌传统,学习了前代经典创作,却是以诗人自己的艺术视角,反映了新鲜的时代生活内容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杨慎 《滇海曲》 《夔州歌十绝句》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因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事件,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71岁的杨慎客死戍地,终生未能获赎北归。杨慎谪滇35年,著述讲学,寄情山水,曾游历了大半个云南,每于山水会心处,情之所兴,便吟咏题墨,赞叹山水。他为云南山川书写了不少赞歌,描绘了云南旖旎的自然风光,也展开了一幅幅当地的民俗生活画卷,其中七绝组诗《滇海曲》就是引人注目的一首。
 
一、中国古代七言绝句的情韵特色
 
绝句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四句体抒情短诗,它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谣短章。绝句与其他诗体相比,有自身的情韵特色,在形式上短小精悍,结构上圆成自足,情感上往往言尽意不尽,含蕴悠长。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绝句为五绝与七绝。七绝每句比五绝多两个字,不仅增加了诗体的意义容量,节奏上也显得从容,可以在语言上加强修饰,结构上回旋腾挪,以达到流丽畅达、声辞俱美的效果。沈祖棻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指出:“七绝虽然每句只比它(五绝)多两字,却显得委婉曲折,摇曳生姿,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因而别有其动人之处。”a由于体式上的特点,相较五绝,七绝更适于对高度优美、诗化的景、事展开书写,且更能抒发浓烈或深情婉转的情感。
 
二、杨慎的七绝诗:《滇海曲》
 
梁王阁榭水中央,乌鹊双星带五潢。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
 
《滇海曲》首章写梁王阁,昔人俱往,遗迹犹存。一二句即写水中梁王阁榭的非凡气势。“梁王”,是元代蒙古族镇守云南的最高代表,握重兵,有监督、干预行省事物和指挥用兵的权力。至元二十七年(1290)封世祖长子甘剌麻(1263—1302)为梁王,出镇云南。“梁王阁榭”,即历代梁王在滇池畔避暑的楼台阁榭。“水中央”与下文“三十里”相连,可见跨海之势。“五潢”,星名,又名“五车”,共有五星。《史记·天官书第五》记载:“西宫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诗中的“五潢”与“梁王”相对应,指一种帝王气象。三、四两句承首句,写梁王阁的壮阔和精美,将之比作天上的广寒宫,在曼妙的比兴笔法中,融合了浓厚的抒情意味。
 
碧鸡金马古梁州,铜柱铁桥天际头。试问平滇功第一?逢人惟说颍川侯。
 
次章言开发、平定云南边疆的历史。一、二两句追述汉唐时期的云南开发,为下文做好铺垫。首句中的“梁州”为古九州之一,代指陕西、四川、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言早在汉代,云南即已划入中原统治者的经营与治理中。第二句写的是唐代南诏时期的一段历史。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唐王朝任命唐九征率兵征讨吐蕃,唐九征攻破吐蕃城池,拆除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搭建的铁索桥,切断了其与洱海地区的交通,并在此处立铁柱纪功,标记界碑,这也即后来大观楼长联中所言的“唐标铁柱”。第三句以疑问句形成转折,为第四句进一步蓄足文势。结句以破竹之势指出古往今来云南的历史尘烟中颍川侯傅友德的非凡功绩。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明军以“拉朽”之势大败梁王,结束了以梁王为代表的元朝政权在云南的统治。诗歌笔势纵横古今,言及云南从秦汉时期到明代洪武年间千年的平定历史,全篇大笔写意,章法结构上层层深入、步步逼近,读起来情思曲折又一气贯注,没有琐细之感。
 
化城楼阁壮人寰,泽国封疆镇两关。云气开成银河界,天工斩出点苍山。
 
三章写大理山川雄峻之势。首句中“化城”,指佛寺。一、二句写的是大理三塔这一壮观的佛寺建筑。修建三塔除了佛教的原因,还因大理古时为多水患之“泽国”。李元阳《云南通志·寺观志》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在塔的不远处,有照壁上刻有“永镇山川”四字,落款为“黔国公古濠世阶题”。这也是沐氏子孙在此立下的镇守边疆、保一方太平之意。“两关”,指龙首关、龙尾关,此处以“两关”代指大理。三、四句抒写点苍山巧夺天工之奇幻、险峻。此章一、二句写三塔,三、四句写苍山,杨慎选择了大理景观中这一帧壮阔的山水人文之“常景”,将之定格、扩大,呈现于诗作中,突显了大理山川之气韵。
 
叶榆巨浸环三岛,益部雄都控百蛮。神禹导河双洱水,武侯征路七星关。
 
四章写大理洱海流域文明源远流长。诗歌以洱海风光起笔,“巨浸”,大水,大湖泽,指洱海。“巨浸环三岛”,言洱海之壮美。次句,“益部雄都”指大理。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设“叶榆”县,属益州部。在洱海流域民族部落众多,叶榆是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杨慎在诗中将之称为“益部雄都控百蠻”。第三句用大禹治理洱水之典,四句咏诸葛亮南征之典,言诸葛亮平定南中,返蜀途中在七星关筑坛拜祭七星。
 
沙金海贝出西荒,桃竹橦华贡上方。香象渡河来佛子,白狼槃木拜夷王。
 
五章写云南丰富的物产及传奇的古文化。一、二句写物产,“沙金”“海贝”“橦华”皆为《南中志》《蜀都赋》中记载的云南物产。“沙金”,《南中志》记:“兰沧水有金沙,以火融之为黄金。”《蜀都赋》则写:“金沙银砾,符采彪炳,晖丽灼烁。”“海贝”,古时云南货币。《新唐书·南诏传》及万历《云南通志》中均有记载,在云南地区以海贝为货币。“橦华”,《蜀都赋》中有“布有橦华,面有桄榔”之句,而《南中志》中则言:“永昌梧桐木花,民绩为布,名桐华布。”唐代樊绰在《蛮书》中亦记:“蕃蛮种并不养蚕,唯收娑罗树子破其壳,中白如柳絮。纫为丝,织为方幅,裁之为笼段。”b三、四两句则写佛教文化及华夏文化对云南的影响。这一章展现的是滇西博南古道上的奇丽风物,以及南来北往文化交流、相融的传奇历史画卷。
 
碉房草阁瞰夷庭,侧岛悬崖控绝陉。鸡足已穷章亥步,鹫头空入梵王经。
 
六章写大理佛教名山鸡足山。一、二句写山势险峻磅礴。首句写在鸡足山绝顶可将四方胜景一览无余,“夷庭”,平正之意。次句写绝顶两旁山路狭窄陡峭。三、四句中,“鸡足”对“鹫头”,别具趣味地指出鸡足山是佛教名山。“穷章亥步”对“入梵王经”,写出鸡足山地理位置偏远,“章亥”,大章和竖亥,古代传说中善走的人亦走不到。可见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普通游人能到鸡足山游览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这也使得鸡足山更具神秘、空幽、妙香之佛境。在这样的对仗中,诗意仍然是贯连推进的,没有造成板滞之感。
 
孤戍平沙望大荒,边愁海思入沧茫。帝乡东北仙云隔,僰道西南媚景长。
 
七章写边愁,写出了诗人边地大荒的孤苦零落和深隐曲折的复杂情思。一、二句写愁思,与眼前的“平沙”“海”这样苍茫荒芜之景融为一体,更显出个体的孤独无助。三、四句写望京思归,惜乎“僰道长”“仙云隔”,归期杳杳,这也正是诗人郁积的症结所在,这是即使置身于“仙”“媚景”的温柔乡也无法释怀的苦闷。诗篇情感浓烈,笔意曲折,先写愁,继而揭示愁结所在,宛转曲折。
 
接下来的五章,则展开了对“滇海”景致的集中书写:
 
昆明池水三百里,汀花海藻十洲连。使者乘槎曾不到,空劳武帝御楼船。
 
湖荡鱼虾晨积场,市桥灯火夜交光。油窗洞户吴商肆,罗帕封颐僰妇妆。
 
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煮海鹾郎暝漉沙,避风估客夜乘槎。雪浮粳稻压春酒,霞嚼槟榔呼早茶。
 
海滨龙市趁春畲,江曲渔村弄晚霞,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
 
以往提到这五章,研究者多指出这是对滇池的书写,因诗歌中提到“昆明池”。但其实目前历史研究中对昆明池究竟是滇池还是洱海尚未形成定论。王忠在《“关于白族族源问题”质疑》一文中对之前学界提出的“昆明池像是滇池”这一观点入手,驳斥了史实引证的错误。并列举《史记》《汉书》及倪蜕《滇云历年传》中关于“昆明族”和“昆明国”的记载提出,汉代的昆明区域在洱海区域附近。c而诗人杨慎在此写下的“滇海”,究竟是滇池还是洱海,亦无法确定。从前面几章写三塔、鸡足山、滇西博南古道来看,这五章的滇海指的是洱海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当中写水域上四通八达的交通、南来北往的商人,亦颇具当时位于云南首府滇池的情韵。故而,也不妨提出这样的观点:《滇海曲》中吟咏的“滇海”,是对以“滇池”“洱海”为代表的云南湖泊的赞美与放唱。在这里,诗人细致描绘了明代高原水乡的万种风情:无论是滇池流域还是洱海流域,气候都温暖宜人,花枝不断,四季如春。两个区域都适宜人居住,较早有人类文明,是高原上的鱼米之乡。在明代时期水域两旁人烟繁盛,不仅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还有繁忙的商业景象,“吴商”与“僰妇”汉夷杂居互市也是明代云南边域独特的一景。这五章对“滇海”的书写非常优美,每一章中都在“花”“曲”“云”“湖”中写人文风情,别具韵味。
 
作为一组七绝组诗,杨慎的《滇海曲》选取了云南高原上最常见又最典型的自然景观——以湖泊为中心意象,唱出了融含滇云地域文明、历史沧桑、个人身世之感的激越深情。
 
三、与杜甫《夔州歌十绝句》比较
 
以七绝唱响地域之歌,在唐诗中就有这样的传统。如杜甫曾创作《夔州歌十绝句》这样的组诗写夔州山川地域。首章即写:“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写夔州形胜,白帝、瞿塘为蜀中险要。二、三章写历史,写到夔州历来为群雄、兵家必争之地。四、五章寫地域景色物产,六、七章写风俗民生,八、九、十章写古迹。应该说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以七绝组诗的形式来写地域是颇具开创意义的,这样的形式弥补了七绝体式上短小的限制,又可灵活地选取最具地域特色的景物来写,主题上具有一致性,章与章之间有较大的自由度。既加强了叙事的密度,同时又可“定格”地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某个瞬间,无限放大,以这样的艺术形式写下的地域之歌是大气磅礴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样写气候暖,四时花开,杜诗云“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杨诗则云“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同样写动物,杜诗云“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杨诗云“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同样写水上交通便利带来的商机,用左思《吴都赋》中“煮海为盐”之典,杜诗云“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杨诗云“煮海鹾郎暝漉沙,避风估客夜乘槎”;等等。应该要看到杜甫以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七绝传统,而杨慎的《滇海曲》也可视为是对这一传统的学习与继承。
 
同样是以七绝写地域的组诗,两组诗歌在风貌情韵上却有很大的不同。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崛奇古拙,杨慎的《滇海曲》委婉流畅。杜诗重炼意,意精到、新劲,语言拗硬、工绝,杨慎重情韵,意曲气舒,语言上追求自然轻快,这个也体现出二人对七绝审美趣味和运用意识的不同。杜甫有意求变,他早期很少作七绝,现存集中仅有《赠李白》和《虢国夫人》两首,两首都是为人作画像,评状人物,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与盛唐诗人七绝运用不一样的兴趣所在。杜甫入蜀以后开始大量创作绝句,当中也有对物趣捕捉的意新之作,但更多的作品还是表现出一种以诗代简、纪事叙意的兴趣,章法体式上多以对句结,甚至两两作对句。正是因为杜甫在七绝的题材、语言、修辞上存在明显变化,钱志熙提出杜甫为七绝的“盛唐变体大家”d。杨慎从尊古、辨体的思想出发,不赞成这种变化,言:“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在杜甫的近百首七绝中,他认为写得好的只有《赠花卿》一首,赞为“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所谓“诗人之旨”就是强调七绝的风调要悠扬而有远韵,要达到语尽意不绝、含蕴无限的艺术效果。杨慎对七绝的审美,有明显以盛唐风调为正宗的意识,反对杜甫之变。诗人对七绝体式不同的运用意识,落实在创作中,带来了迥异的作品风貌特征。
 
四、结语
 
杨慎对唐代绝句十分推崇,在《唐绝增奇序》中道:“余尝品唐人之诗,乐府本效古体而意反近,绝句本自近体而意实远,欲求《风》《雅》之仿佛者,莫如绝句,唐人之偏长独至,而后人追莫嗣者也。”e这里所指出唐代绝句的“意远”,就是指出唐代绝句语尽意不绝、含蕴无限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杨慎推崇唐代绝句,认为唐代绝句的精髓在畅神。他在《唐绝增奇》中,将所选的唐人七绝分为神品、妙品、能品、杂品四类,神品七绝章法婉转、托物喻端,带有浓厚的抒情性,有依循风调、滋味进行排序的理路。通过对他创作的《滇海曲》与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比较,可以看出他对经典的学习,有敬仰亦有批判,是理智的诗学继承。
 
杨慎贬谪云南后,奋力著述,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高产期与成熟期,此期的作品较好地体现出诗人的诗学观。《滇海曲》就是诗人继承诗学传统,特别是优秀的唐诗传统来书写云南山川,抒发赞叹与热爱的成功之作,诗歌深情婉转,别具风调。
 
a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页。
 
b 〔唐〕樊绰:《云南志补注》,向达校,木芹补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c 王忠:《“关于白族族源问题”质疑》,《历史研究》1958年第8期。
 
d 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89页。
 
e 〔明〕杨慎:《唐绝增奇序》,《杨升庵丛书》(五),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第823页。
 
作 者: 赵滢,博士,昆明医科大学医学人文教育与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诗学、医学人文教育。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