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杨慎的《出嘉陵江》与《宿金沙江》( 作者:邓露瑶

2024-04-03 18:48 《文学教育》杂志  主页 > 关注 > 美在家乡宝 > 春圣杨慎 >

打印 放大 缩小






杨慎的《出嘉陵江》与《宿金沙江》
 
《文学教育》杂志下半月刊 2020年7期  作者:邓露瑶
 
内容摘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后世学者对他生平事迹进行考索,成果颇丰,但是仍存在一些遗漏。以杨慎《出嘉陵江》与《宿金沙江》这两首诗作切入点,阐述杨慎在云南的行迹、“瘴海”的考证以及诗歌创作心境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杨慎 《出嘉陵江》 《宿金沙江》 瘴海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府新都县人。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24岁高中状元并授翰林修撰。《明史·卷一百九十二·杨慎传》中说:“明世纪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1]5083根据王文才所著《杨慎学谱》可知,杨慎后因参与“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永昌卫充军,永远放逐。[2]杨慎在云南生活的三十五年里,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经验,而且留下的诗歌也对后世学者研究杨慎的行迹提供材料。本文以《出嘉陵江》与《宿金沙江》这两首诗作切入点,对三个方面进行考证。
 
一.《宿金沙江》创作于杨慎第四次回蜀途中
 
杨慎在贬谪云南的三十五年间不断寻求复归之路,但由于明世宗对杨慎父子的憎恶和以张璁、桂萼为首的朝廷反对派的排斥,使杨慎终生都难以逃脱贬谪命运,病死滇南。杨慎在流放生涯中因父病、父丧、或因地方官员的关照下借故领戎役于蜀,期间曾七次短暂返蜀。[3]206-208
 
嘉靖十七年十月,杨慎受军令领戎役于蜀,“赴黎州(今四川汉源)勾当”。这是杨慎自谪居地云南第四次返川,取道“姚嶲道”。《滇程记》载:“达滇有三路,自邛、雅、建昌、会川渡金沙江,入姚安、白涯曰古路,唐曰嶲路。”这次杨慎回四川时,金沙江渡口已由原来的姚安(今大姚)东移到了元谋。杨慎的《元谋县歌》也透露出道路行经困难:“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三月春草青,元谋不可行。九月草交头,元谋不可游。”[4]杨慎在《犯星歌》中也谈到,“金沙江水绕环洲”,渡过金沙经后再从环州进入蜀地。
 
综上所述,《宿金沙江》是杨慎嘉靖十七年第四次“奉戎檄归蜀”,由元谋渡金沙江,经环州入川,诗人途经金沙江所作。
 
二.“瘴海”考证
 
杨慎在金沙江畔写下“岂意飘零瘴海头”,其中“瘴海”指的就是云南滇池。《明史·卷四十六·志二十二》中对滇池的记载:“池在城南,周五百里,其西南为海口,至武定府北,注於金沙江。”[1]1172海口即为滇池咽喉,海口流出的水注入金沙江。《日知录·卷二十二》中说“云南有滇海”,可以得知滇池又被当地人叫做滇海。[5]90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在湿热空气下山林里易生恶浊之气,即瘴气。《水经注·卷三十六》:“有泸津,东去县(堂琅县)八十里,水广六七百步,深十数丈,多瘴气,鲜有行者。”[6]551“泸津”在今云南巧家县西的金沙江上。杨慎在路过金沙江渡口元谋县时,创作《元谋县歌》中也说到“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再一次印证杨慎行经的滇池至金沙江流域内多瘴气。
 
杨慎根据多年在云南生活的经验,写过关于云南气候的专著《滇候記》,可惜今已失传。杨慎对云南人文如此熟悉,那么在诗中“滇池”被称为“瘴海”也不足为奇了。
 
三.两首诗歌,两种不同的创作心境
 
《出嘉陵江》和《宿金沙江》都是描写诗人杨慎行旅之苦,由于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诗人的创作心境也天差地别。
 
(一)《出嘉陵江》的创作心境
 
《出嘉陵江》创作于正德十五年,杨慎结束了第四次归蜀的生活后,约九月下旬,杨慎携夫人黄娥入京述职,路经广元,临嘉陵江畔。这首诗正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的真情流露,根据杨慎的生活经历,他的愁苦来源三个方面:
 
1.武宗昏庸
 
杨慎供奉翰林院时,正是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期。明武宗又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数一数二的荒唐帝王。据《明史·本纪·卷十六》中对明武宗的记载,正德十二年正月,在南海子狩猎。三月,武宗骑马出京师北安门,旋循顺天府大街回宫。八月,武宗潜出京师德胜门,前往宣府,大学士梁储、蒋冕、毛纪在沙河才追上皇帝,上疏请还,不纳。武宗行至居庸关,巡关御使张钦闭关拒命,才迫使皇帝回宫。[1]207-209明武宗频繁微服嬉游,又总是数日未还,国事日非。杨慎外忧边患,内忧朝政,心急如焚,于是在八月五日写下《丁丑封事》,劝谏武宗请驾还宫,这也是直接导致杨慎第四次出京还蜀的导火索。[7]杨慎深感无力,不忍武宗的荒唐行径,愤然称病告假回乡。
 
2.丧偶
 
杨慎第四次返蜀的旅途中,陪伴在侧的是妻子王夫人。王氏是礼部主事王溥的女儿,王溥与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莫逆之交。杨慎人生的几次关键时期都有王氏的陪伴,如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的失败、第二次科举考试殿试第一,从步入仕途的兴奋,再到这次乞休回蜀。一路上妻子的温柔照拂抚慰着在政坛上受伤的杨慎,可好景不长,王氏自身体质不好,再加上舟车劳顿、爱子早夭等原因,于回到新都的第二年(正德十三年)七月逝世。杨慎对王氏的去世曾一蹶不振,写下许多悼亡诗,如《送终安人王氏葬恩波阡》、《新秋悼亡》等。杨慎长期沉浸在丧偶的悲痛中,如今返京城,走的是同一条归路,回想起昔日种种王氏在侧,而如今却物是人非,诗人不免愁上心头。
 
3.宁王宸濠反,朝廷动荡
 
武宗即位以来,国家法纪屡次败坏,明王朝危机四起。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谋逆。《明史·本纪·卷十六》中记载:“六月丙子,宁王宸濠反,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孙燧、南昌兵备副使许逵死之。戊寅,陷南康。己卯,陷九江。秋七月甲辰,帝自将讨宸濠,安边伯朱泰为威武副将军。帅师为先锋。丙午,宸濠犯安庆,都指挥杨锐、知府张文锦御却之。辛亥,提督南赣汀漳军务副都御史王守仁帅兵复南昌。丁巳,守仁败宸濠于樵舍,擒之。”[1]211按理来说直接把逆臣押送回京发落就好,明武宗却命人隐瞒捷报,以此作为御驾亲征的借口,实则南下游山玩水。甚至突发奇想要把抓捕的宁王放回去作乱,再由自己亲自抓捕,真是荒唐至极。
 
杨慎此次回京也在《言将北上述职》一诗中向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王廷相倾诉自己宁愿过着林下生活,但是杨慎从小受到传统儒家出世思想的熏陶,不得不重返朝堂。怀才不遇和政治理想的矛盾反复交织,忧愁就像此时的嘉陵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二)《宿金沙江》的创作心境
 
《宿金沙江》与《出嘉陵江》的创作时间相隔十九年。《宿金沙江》是嘉靖十七年(1538)冬,杨慎自谪居地云南第四次返川,途经金沙江所作。他回忆起在正德十五年从蜀回京时曾投宿嘉陵驿舍,倚在栏杆上远望嘉陵江水。“滔滔江聲”,搅得旅人彻夜难眠;当空皎月,却只照得独居游子心泛幽怆。诗人将往昔行旅苦进行回顾,以便用来同今日之苦旅作铺垫。如今,杨慎投宿在金沙江畔,与昔日不同的是,此时的身份已不再是朝廷官员,而是遭贬的罪臣,从此失去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他的忧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长期不赦
 
杨慎“永远充军烟瘴”是受到流放最重的刑罚,但他不甘心曲身一隅,在《东望楼》一诗中曾说:“男子志四方,焉能守一丘。壮游轻万里,逸迹凌九州。”渴望回到京城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杨慎首先寄希望于明世宗能够赦免他。事实上,自嘉靖十二年以来,朝廷因皇子出生、九庙成定庙制、立皇太子等大事曾多次大赦天下,但唯独不赦免曾经参加过“大礼议”事件以杨慎为首的议礼八人。杨慎寄希望于帝王的幻想破灭。
 
杨慎又将被赦的希望托付给在朝为官的朋友们。嘉靖十五年,费宏第三次担任内阁首辅,杨慎写下《答费钟石宗伯》一诗,请费宏营救他回朝。可惜费宏担任首辅仅三个月就因病去世,杨慎回朝的希望落空。[1]5110云南巡抚郭楠曾上疏世宗:“人臣事君阿意者未必忠,犯颜者未必悖”,请求赦免议礼大臣,最终因此事遭到廷仗、削籍。[1]5104朝廷中可能帮助杨慎回京的势力几乎全部落马,他也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机会为国效力。在嘉靖六年十一月,云南发生了寻甸吐司安铨的叛乱。杨慎身穿戎服,率领奴仆和步兵近百余人,赶往木密所,奋勇出战,直到叛军败退。[1]5082
 
杨慎通过多种途径试图得到回京的许可,都未曾成功。他站在金沙江畔,回想起昔日渡嘉陵江时,自己是去回京复职,可如今回京都成为一种奢侈,愁苦必定在之前的基础上加深数倍。
 
2.思归故里
 
杨慎回京的希望虽然次次落空,但在云南过得还算安宁,这都多亏帮助他的云南地方官员和朋友们。永昌知府严时泰、父亲好友张志淳及其子张含为了避免他被派往戍所受苦,让他留在永昌军担任文书一职,并为他安排住所。但是,杨慎并不想留在云南,既然回京无望,退而求取次的想要回到家乡,落叶归根。根据简绍芳《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记载,嘉靖五年父亲患病,杨慎曾回家探望。嘉靖八年父亲去世,杨慎回家奔丧,“子欲养而亲不在”,这让他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可贵,想方设法想要留在新都。杨慎身在军籍,四川巡抚便允许他以调赴兵役的名义准他回乡探亲小住。
 
嘉靖十七年,杨慎“奉戎檄归蜀”,虽然这次有机会回到家乡暂时舒缓早已泛滥成灾的乡愁,但是看到滚滚东去的江水,一想到不久之后又要再次离开朝思暮想的家乡,回到发配之地,乡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王文才.杨慎学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王文才.杨慎诗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顾炎武.日知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第90页.
 
[6]郦道元原著、陈桥驿注释.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第551页.
 
[7]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1754页.
 
(作者介绍:邓露瑶,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