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人文国土福至万家:民俗中的福文化(作者:陈万洲

2024-02-07 22:20 《中华瑰宝》杂志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打印 放大 缩小






福至万家:民俗中的福文化

 
中华瑰宝》杂志 2024年1期作者:陈万洲

 

在中国民间,逢年过节、日常生活,皆可见福文化之影响。有些甚至演变为约定俗成的习俗,更迭绵延,流传至今。

“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民间习俗中,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福”字的使用频率极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福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认同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也成为构建社会文化价值信仰的重要途径。

福神信仰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如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讲述了人类遭遇洪水、干旱等重大灾难时,英雄战胜灾难、拯救人类的美好故事。福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有“福神”“天官赐福”等传说。

中国古代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星分布在天上西、东、北、南、中五个方位。木星处于东方,又被称为岁星,是预兆吉祥的行星。《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在唐代,人们将天上的木星看作“福神”,赋予其诸多象征意义。据说当木星升起时,若其亮度非常强,就预示着即将发生喜庆之事,值得庆贺。若木星运行到某一地区上空,当地就会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若木星来临的时间与人间辞旧迎新的时间即春节重叠,人们就会祭祀木星,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吉祥幸福。

明清时期,民间出现了天官赐福的传说。三官大帝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祇,是对天官、地官和水官的合称,源自人们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三官以天官为尊,民间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百姓将天官奉为福神,喜贴“天官赐福”门画,经商人家则在中堂贴“天官赐福”,以祈求天官赐福、赐富。在喜庆的节日中,许多民间戏班开场必演《天官赐福》剧目,祈祝看戏的观众都能获得天官赐下的福气。

贴福字

除了祭祀福神外,福字本身也被廣泛使用,如民间盛行的贴福字习俗。贴福字习俗历史悠久。宋代《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其中,“春牌”指的就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可见在宋代,民间已有春节贴福字的习俗。

后来,老百姓为了让祈福的祝愿更显灵验,就将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气已到”。倒贴福字的习俗背后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捕杀一批人。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为了消除这场灾祸,便通知全城的人在天明之前务必在家门上贴一个福字。天亮前,京城每家每户门口都贴了一个福字,只有一户人家因为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派人上街查看以后勃然大怒,决定将那户倒贴福字的人家满门抄斩。善良且机智的马皇后求情道:“那户人家倒贴福字是因为他们知道今天皇帝要来,所以故意把福字倒贴,寓意为‘福气到了’。”朱元璋听后甚喜,便下令放人。后来,人们纷纷将福字倒贴,一来祈求大吉大利,二来纪念马皇后。倒贴福字之风渐渐传开,延续至今。

摸福与踩福

春节除了倒贴福字的风俗外,各地还流传着各具特色的祈福民俗,如摸福和踩福等。这些习俗以丰富生活、表达祝愿为目的,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祈福纳吉的精神诉求。

摸福习俗全国各地都有,以闭目收集的方式为主。例如,广东省广州市丹水坑有“十八福地”,游人进入福地若能摸齐十八个福字、八只蝙蝠和一个缘字,便预示与佛有缘,瑞福进宅,五福临门,吉祥如意。又如四川省成都市宝光寺山门石壁上刻有福字,俗传闭目而过,摸到福字,便是有福之人。再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万福广场以紫砂陶建造了一座“万福壁”,收集象形文字及草、隶、篆等字体的福字一万多个,吸引各地游客纷纷前往,摸福字以求收获福运和福气。

除了用手摸福字,民间还流传着用脚踩福字的习俗,即“踩五福”。《尚书·洪范》解释“五福”的概念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通俗而言,所谓“五福”,即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享尽天年。

“踩五福”是一种源自唐代的祈福风俗活动。陕西省西安市的钟馗故里欢乐谷山石上雕刻有五只蝙蝠,寓义“五福”。据说,人们若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踩踏五只蝙蝠,便会身体健康,五福临门,福如东海;若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踩踏五只蝙蝠,便会福贵双全,五福随行,福寿无疆。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还出现了“采五福”大巡游活动。当地打造了“财源滚滚”“喜上眉梢”“百福具臻”“禄运亨通”“仙桃贺寿”五福主题舞台和五福民俗游园,寓意“把满满福气带回家”。

在数字时代的新年风俗中,春节“福流量”的文化现象逐渐成为春节福文化的新标志。例如,某网络平台设计的“新春集五福”活动,每年都能吸引众多网友参加。该活动全民参与度高、反响大,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五福观念深入人心的文化现象。

穿福与吃福

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福文化早已渗透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中,福文化随处可见。

中华服饰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审美精神的载体,其样式、材质、色彩和装饰浸润了中华民族的生活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旧时,民间儿童十分流行穿戴花肚兜,尤以“五毒肚兜”最为常见。所谓“五毒肚兜”,指纹饰以蟾蜍、蛇、蝎子、蜈蚣和蜘蛛(或壁虎)五种民间认为有毒的动物形象为主、花草为辅的儿童肚兜。古人认为儿童是最易遭受疾病侵袭的群体,人们便按照“以毒攻毒,厌而胜之”的原则,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加以制约,以此祈求驱赶毒虫,免除疾病,令儿童健康成长。除了穿“五毒肚兜”,各地也有端午穿“五毒鞋”的习俗。

民间还有“先穿猪,后穿虎”的俗谚。猪自古寓意富贵、吉祥和有福气。因此,给孩子制作一双传统的猪头鞋,恰能表达希望孩子能吃能睡、茁壮成长、福气不断的美好愿望。虎头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名。虎为百兽之王,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能给孩子带来福运。人们认为,在鞋上绣制虎或虎头的图案,可以保佑孩子身体康健,无病无灾。

中华饮食文化的食物中大都蕴含着“福气”。如今遍布中国北方的食物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又名“交子”或“娇耳”,有新旧交替之意。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包住福运”。我国很多地方民间认为除夕吃一顿“饺子”可除掉一年的晦气,故而每年春节,身处异乡的人们都会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团圆,一起围桌吃饺子。包饺子时,人们还会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儿里,寓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则会健康长寿,吃到枣子和栗子将会早生贵子。

除了饺子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食物蕴含“福气”。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鱼圆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吃葱象征聪明机智,吃鱼象征年年有余。

不论是穿戴之衣物,还是饱腹之食物,中国古人皆赋予其“福”之内涵,足见福文化影响之大。当然,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很多事物的福之寓意纯粹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是,生活需要心理慰藉和希望,从这个角度而言,福文化不失为一种表达希望与祝愿的心理诉求。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号,蕴藏着趋利避害、知足感恩、和谐社会的文化内涵,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潜在表达。正因如此,福文化才会绵延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福文化在当代也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五个吉祥物“福娃”,寓意中国对于世界和平、繁荣和幸福的祝愿,同时也将中国的福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此外,诸如“福”字图片、祝福短信和表情包等也在网络上应用广泛。这些福文化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促进了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陈万洲,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