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牛文化研学站|多维视角下的侗族牛文化探析(作者:欧德渊,杨雪贞,龙昭宝,龙耀宏*

2024-09-14 17:32 《凯里学院学报》  主页 > 村志 > 村庄典故志 > 牛文化 >

打印 放大 缩小








多维视角下的侗族牛文化探析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作者:欧德渊,杨雪贞,龙昭宝,龙耀宏*

(1.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侗族主要聚居于黔湘桂边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1]。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中,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牛文化。在我国的许多地区,牛被视为一种物质或精神财富的象征,而侗族同胞对牛的感情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敬重牛、崇拜牛,不仅仅把牛视为财富的象征,还以宰牛祭祀神灵来体现对牛的虔诚之心,敬畏之心。同时,牛还作为神灵而广泛受到人们崇拜。牛文化已深深渗透在黔东南侗族的日常生活中,农耕时以劳动力、运输工具的形式呈现,生活中体现在食品佳肴、娱乐文化上、祭祀活动和日常用语等。本文以黔东南侗族的牛文化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牛文化类型,以期为挖掘和弘扬黔东南民族文化添砖加瓦。

一、稻作视角下的耕牛文化

耕牛作为传统农耕社会的得力助手,深受百姓的喜爱。贵州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和湖南通道县等将农历“四月八”定为牛王节(即牛的生日),当天不能让牛耕田,不能对牛打骂,还要给牛饲喂糥米饭(有的也只喂普通米饭),甜酒和鸡蛋等[2]。人们对耕牛的崇拜寄托了劳苦大众祈求丰收、生活安康的美好愿望。在黔东南侗族人心目中,耕牛的地位很高,全身是宝。农耕时期,耕牛既是劳动工具又是运输工具,饥饿时可作为食物解决温饱,产生的牛粪可作肥料播种庄稼。耕牛坚韧不拔、辛苦劳作的精神影响并塑造了贵州人民坚强的性格,耕牛崇拜也不断丰富了多彩的贵州民族文化[3]。耕牛文化离不开牛与牛主的生活,从耕牛挑选、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到耕牛驯化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耕牛文化。苗侗文化相互融合较多,但奇怪的是,苗族同胞服饰中牛图案较多,而侗族同胞服饰中未见有牛图案的出现,但部分地区妇女包牛角帕[4],有人用牛睾丸制成烟盒装旱烟[5],这表明了牛在侗族同胞心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耕牛挑选

水牛和黄牛都可以作为耕牛使役,牛主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水牛吃食多,要泡澡,体型大,体力好,能背负大量劳力,犁的地保水效果较好,但不适合爬坡及在陡峭耕地劳作。而黄牛体型小,负重量少,灵活度大,善于爬坡,适用于山地劳作,犁的地保水效果较差。

耕牛挑选主要从牛的食欲、脾气、体型、五官,以及对牛主是否“吉利”等方面考虑。耕牛嘴角大而短,食欲好,不挑食;只长黄红牙的牛选嘴,白牙牛食欲好。颈项短的牛,拉犁架有力,负重能力强。眼睛很红很绿的牛不能选,这种牛脾气不好,爱斗人。红角尖的牛不能选,这种牛叫“惹火烧身”;白角尖的也不能选,叫“戴孝进屋”;角丘长得跟坟坑似的也不能选,叫“凶多吉少”。四肢蹄的脚蹄部上要有黑线,光有白线的,俗称带白袜子,意指戴孝,不吉利[6]。

侗族同胞购买耕牛要么选择知根知底的成年牛,要么选择“牛根”较好的母牛生的小牛作为耕牛,“牛根”指的是母系遗传。大多数人会选择母牛作为耕牛,因为与公牛相比,母牛脾气更温顺不好斗,每隔两三年生一个小牛犊,养大后还能卖钱,一举多得。

(二)耕牛管理

1.饲养管理

耕牛传统管理很简单,耕牛以饲养野生杂草为主。初春时以放牧为主,春夏是农忙季节,耕牛比较辛苦,畜主尽量割新鲜的杂草喂牛,条件好的畜主还给劳作的牛饲喂少量玉米、碎米、糠壳、黄豆之类的精料。夏季牧草充沛,少数畜主牵牛于田坎或水旱地间隔处放养,多数放牧于林地之中。秋季以放牧为主,辅以秸秆(如稻草、黄豆秆和玉米秸秆等)饲养。黔东南地区冬季温湿,山中野草丰茂,放牧亦能满足耕牛的营养需要,但在下雪和凝冻时不能放牧,牛主都会种植一些抗严寒的冬季牧草或储备作物秸秆以备冬季使用。在不能放牧时,畜主以玉米秸秆、稻草、干红苕藤、土豆藤和黄豆秆等为主料,添加些碎米或糠等,煮成牛潲进行饲养,勤劳的畜主会刈割芭茅草的嫩叶进行饲喂。

2.疾病防控

耕牛饲养数量较少,一般很少生病。统一预防常在春季,在牛圈四周洒生石灰,达到消灭病原的作用。端午时在牛圈四周洒硫黄、生石灰和挂菖蒲起到驱蛇和防蚊等作用。常见病中,冬季天气冷,牛圈垫料少、湿度大,耕牛易发生伤风感冒病,所以,冷天必须保持圈舍干净、垫料充足,做好保暖工作。耕牛疾病最怕的为“满肚风”(即瘤胃鼓气),该病因耕牛吃过多鲜嫩的牧草或豆科植物(如紫云英,亦称绿肥),加上喝脏水导致,有时偷喝大量的人尿也发病,该病因可直接导致耕牛死亡。所以,初春时节还应避免牛摄入豆科类植物、避免偷饮人尿,给予干净的饮水,以避免患病。耕牛疙食,又叫瘤胃积食,多发生在冬末春初时节,因牛主长期给牛饲喂精料和干料,缺乏新鲜牧草反刍,导致食物在瘤胃内积结。母牛难产也是危害耕牛的主要疾病,可导致耕牛的死亡,为了防止胎牛过大而致难产,畜主在配种时一般不会选择比自家耕牛体型过大的公牛进行配种。此外,农忙时节,使役耕牛不宜超负荷,尤其是未成年耕牛,易拉伤耕牛。应对耕牛体内寄生虫病,侗家人饲喂苦梿籽和南瓜子,而体外寄生虫则给牛梳毛,给牛捉虫或将虫或虫卵梳落牛身。因为落后,某一年从江朝利发生牛瘟时,只是请鬼师做法、杀鸡鸭进贡、念咒施法、剪纸烧香,并把香插在牛圈周围,用手沾满石灰再掌击圈周围以驱鬼辟邪[7],而随着现代畜牧兽医科技的传入,这种不科学的疾病防控方式已被淘汰。

3.耕牛驯化

买来的或自繁自养的小耕牛,年龄在2 岁左右时,需要调教,如果没调教,不会拉犁架。训练耕牛就像调教小孩,成年牛不易调教,脾气秉性已基本成型很难扭转。耕牛驯化很考验耐心和韧性,牛脾气太倔,没有软肋很难让它听话。驯化的第一步是给牛穿鼻环,第二步是学会拉犁耙,先用重物代替犁耙在平地训练,教会基本口令,然后套上犁具在蓬松的地里熟练耕地技巧。一般训练三天,小牛即会转圈犁地,好教的牛在第七、八天就可犁地,但难教的牛要连续一个月左右。牛听到口令就产生条件反射,形成定性思维。牛在训练时不能空腹,也不能喂太饱,时间也不宜太长,有效率训练两小时即可。训练牛听懂口令和教会它犁地是同时进行的,恩威并施,奖惩得当,听从主人呼唤。

二、饮食视角下的牛肉食品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司马迁所言“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是中华民族特色的重要文化基因,“饭稻羹鱼”是侗族饮食文化有重要特色[2]。侗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饮食习俗独特新颖,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特色,其中牛瘪等美食家喻户晓,现根据调研和文献查阅的方式,按李慧文等编著的《牛肉制品737 例》[8].将侗族牛肉食品分类列如下:

1.脱水制品:牛肉干、风干牛肉和牛干巴等。

2.腌腊制品:腊牛肉、酸(或腌)牛肉等。

3.蒸制品:粉蒸牛肉和盐水牛肉等。

4.煮焖煨炖烩制品:牛瘪汤、酸汤牛肉、带皮牛肉、清炖牛肉、萝卜炖牛肉、红烧牛肉和干笋牛肉等。

5.烧制品:红烧牛肉、天麻烧牛尾、土豆烧牛肉和茶香牛肉等。

6.酱卤制品:卤牛头、卤牛肝、五香酱牛肉、酱牛腱子和卤牛皮等。

7.煎烧制品:青椒炒牛肉、酸辣椒牛肉、青菜牛肉和干煽牛肉丝等。

8.烤制品:烤牛肉、烤牛鞭和烤牛排等。

9.炸制品:爆炸牛肉、炸五香牛脊、薄荷牛肉等。

10.牛蹄制品:红烧牛筋、牛膝蹄筋、烤板筋、麻辣牛蹄筋、水晶牛筋花等。

11.其他制品:麻辣牛鞭牛蛋干锅、红肉(沾血生牛肉)和全牛火锅等。

虽然,牛在侗族饮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非常奇怪的是,小孩是禁止吃牛肉的,他们认为,吃牛肉的小孩长大了比较笨。但从现代科学上解释,可能是因为牛肉肌腱或结缔组织较多,不容易炖烂,而小孩会厌软骨闭锁功能较差,牛肉团容易掉进气管,导致气管堵塞而引起小孩的噎亡,从而因噎废食。

三、信仰视角下的牛祭祀文化

(一)祭牛节

祭牛节,也称洗牛节。侗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玉皇大帝见人间百姓长年劳累,不得温饱,便派牛魔王下凡传话。当初,牛魔王误将“玉皇大帝赐你们一日三餐肚子饱”说成“玉皇大帝赐你们一日三餐肚子还不饱”,结果害得人们忍饥受饿,日子反而更苦了。牛魔王感到内疚,就主动要求玉皇把它贬下人间替百姓出力气干活赎罪(汉人传说则是被玉皇大帝贬下人间的),六月初六,牛魔王下到人间,一年到头勤勤恳恳为人类拉犁、拉耙、埋头苦干。自此以后,百姓生活好转。为感激牛的恩德,侗家人定每一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牛洗身。榕江等地的侗族多数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该仪式,黎平等地则选在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节日当天,侗族家家杀鸡宰鸭、祭祀圈神,祈求神灵保佑、耕牛平安。而在车江一带,养黄牛的农户只杀鸡不杀鸭,养水牛的农户则只杀鸭不杀鸡,同时还帮牛洗澡,边洗边念:“现在一切活路都上坎了,你就放心休息吧!祝你永远身强体壮,继续为人类造福。”[9]黎平等地的侗族人民会在这一节日中让牛休息,给牛喂食最鲜嫩的青草,而自己则吃乌米饭佯装吃牛屎[10]。

(二)节日祭祀

牛在侗族同胞眼里是神,是力量的代表,被当作圣物,受人顶礼膜拜。逢年过节,牛主必须将牛圈里的牛粪清干净,端午时,在牛圈周洒生石灰,挂菖蒲和艾叶,春节时牛圈门边烧香焚纸,点红烛,嘴里念“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用半熟的肥肉(侗家称道头)、米酒等敬祭牛神,给牛喝上两小杯米酒,喂上几片肉菜,添上一些新鲜草料和芭茅草嫩叶,让牛先吃,先过节。然后,主人才归家烧香烧纸祭祀祖宗,与家人一起吃年节饭。

(三)淹牛节

淹牛节源于祭祀三荣神,在牛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祭祀被淹的牛只能是水牛,又叫“淹水牛”。“淹水牛”有较为复杂的祭祀仪式,从当届师公到淹牛节头人产生都采取甩卦的方式。如果某人连甩三卦均为阳卦,就可任当届淹牛节的师公或头人。祭祀仪式举行前设神台,台上摆放鸡、肉、鱼、米、酒、水果等祭品,师公焚香念祭词敬示神灵,唱先人流传来的款约,告诫人们遵规守约。然后,向三荣神发咒,如有冒犯款约作奸犯科者,定遭和水牛一样被淹死的下场。仪式结束后,将一头大水牛披红挂绿,师公画符后,由一帮装扮成鬼神的男青年牵着游寨。“鬼神”们或戴面具或画大花脸,有的手持捞鱼用的撮箕,有的身背稻草人,簇拥在水牛周围。游完寨,水牛则被牵到深水潭边,在鞭炮声和阵阵芦笙吹奏声中,十几个大汉用木杠将水牛压到水里淹死。然后将水牛肉按团寨各姓人数分食,以祈求和谐、平安。四邻八寨来看热闹的人们,无论你在团寨有无亲戚,这天都是团寨的客人。他们以拉到客人多为荣耀。主人们在把分到的水牛肉烧熟作为主菜招待客人的同时,还将自家的上等苦酒、米酒以及酸鱼、酸鸭等美味菜肴摆出让客人享用,大家在祥和热烈的气氛中大碗敬酒,互道吉祥[2]。

(四)丧葬祭祀

侗族的祭祀活动多与少数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只要有老人去世,一般杀头水牛,表明这家富贵,子孙有出息,杀牛来超度老人,而且必须请法师念经把牛交给逝者(侗音:挪),这样逝者才能得到这头牛,因为侗族是农耕民族,杀牛祭祀后,逝者在阴间就会有牛犁田。一般男性去世时,多选用公牛,打斗过淘汰的斗牛最佳,而妇女去世时,选用母水牛为多,黄牛是第三选择,条件差点的一般只是买牛肉来做菜招待客人。

四、社交视角下的斗牛文化

(一)斗牛节来源

黔东南原生态斗牛文化又称为东方斗牛文化,与以西班牙斗牛为代表的西方斗牛文化相比较,更具有民族特色。黔东南人敬牛、爱牛、崇拜牛,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侗家斗牛历史悠久,传说侗族领袖孟获用斗牛阵在三江口与诸葛亮斗争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侗族同胞特养殖斗牛并开展斗牛活动纪念斗牛的功绩[11]。他们喜爱斗牛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选出神崇拜,来展示本民族崇敬的力量和勇敢。黔东南为百节之乡,而有节必有斗牛,侗族除一些大型节日庆典斗牛外,秋收之后至次年春耕之前也会有斗牛活动。而每月的亥日则是侗族斗牛的日子,一个月有两个亥日,就要进行两场斗牛。

(二)斗牛挑选

黔东南的斗牛主要是能战、能碰、耐打、善斗的水牯牛。水牯牛全国各地都有,唯独黔东南本土养的水牯牛擅长打斗。这大概与黔东南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以及人为选育等因素有关。一头善战的斗牛需要精挑细选,用心喂养。据行家介绍,从牛的外形特征可甄别出它是否适合作为斗牛。黔东南人挑选斗牛十分讲究,从体形、五官、牛角、毛旋、脚蹄、尾巴到牛的心理素质皆无遗漏。

牛一般长到6岁时齐牙,7岁时牛角出现草箍,8 岁时出正箍,9 岁时出2 箍,10-13 岁正是斗牛的旺盛期,14 岁以后斗牛进入衰老。因此经验丰富的牛主会挑选8 -9 岁有潜力的牛训练打斗技巧,10-13岁时大显身手,一举夺魁。

(三)斗牛管理及驯养

斗牛很好管理,夏秋防蚊虫,冬季防冻,合理喂养,讲究卫生,一般很少生病。水牯牛粪便湿度大,要求圈舍干燥,需要勤快更换垫料和清理积粪。斗牛饲养管理与普通耕牛大同小异,斗牛当耕牛使役能增强斗牛的体能和耐力,增进牛主与斗牛的默契。斗牛对体力要求较高,适量使用精料可增强斗牛体力,尤其是斗前两周,斗时反而不需要喂得太好太饱,避免消化不良适得其反。若牛蹄长期浸在粪污里,易患蹄叶炎、感冒、风湿、瘫痪等疾病,招来蚊虫叮咬。比较难处理的是打架受伤,凡是打架必然受伤,伤轻伤重而已。轻伤比较容易处理,伤口消毒干净,抹上抗菌消炎药再休息几天即可康复。重伤就要打针、喂药、消炎,喂食一些有利于活血化瘀、促进创伤愈合的中草药。只要伤口不感染,不化脓,个把月就能痊愈。平时饲养中发现斗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鼻镜干燥等症状须立马看兽医,其与耕牛的疾病防控相似。

斗牛的培养主要从胆量、体力和技巧三个方面着手。训练斗牛前,应培养牛与牛主的感情,使牛听懂牛主口令,行动听从指挥。水牯牛很喜欢洗澡,可通过给牛刷背、梳毛、喂食青草等,增进与牛的感情。未参加过大型赛事的牛容易怯场,要先拉出去适应场面。牛在打斗时主人在旁边呐喊助威,可给牛壮胆,使其镇定。若斗牛处于下风应及时拉脚避免斗牛受伤。适度的劳动锻炼有助于增强斗牛体力,条件允许每天还可以进行几小时的徒步或上坡下坎运动。打斗技巧也是靠日常训练和与其他牛的打斗中摸索出来的,训练斗牛时找一头年龄相近的牛作为陪练,牛对打到激烈兴奋时把牛拉开,然后继续。此种方式既可增强牛的斗志又保护斗牛不受伤害。

(四)斗牛比赛

斗牛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娱自乐的表演活动。形式简单,不需制定规矩,只要牛主双方同意,拉出来斗个热闹给大家看。可以拉脚,不计名次,无奖励,纯属自娱自乐。另一种是牛王争霸赛。这种形式有组织,有严格的赛程规则,有奖励制度。牛王争霸赛又分为定时和不定时两种,不定时就是放开打,打败为止,这种斗法不准人拉,也不劝斗,直到打到胜败为止。为了保护斗牛不受损伤,一般多采用定时对打,按照比赛规定的相斗时间对打,一般为5-8分钟,如果在规定的时间还没分出胜负,则双方把两头牛分开算打平,同时转入下一轮竞斗。

定时对打或不定时对打都实行淘汰制,按参赛的规定将斗牛分大牛、中牛、小牛,然后,大牛与大牛斗,中牛与中牛斗,小牛与小牛斗。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自家的斗牛吆喝助威。斗牛时,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牛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牵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成一条线,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都会为自家的牛喝彩助威,有时他们还会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12]。打斗胜利方,亲友到牛主家放鞭炮,彰显牛主的荣耀和人缘广,而牛主拿出好肉好酒,盛情款待来放炮的亲友。

还有一种碰牯,就是两牛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场中,用头角猛力相撞,碰斗极为剧烈,也最为精彩,有时一碰就可分出胜负,但对牛伤害较大,甚至致死。为了减缓碰斗的碰撞力,可在被碰牛上绑上厚的草垫,保护斗牛。如果双方牛斗得过于激烈且已到议定的时间,则需要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的粗绳劝斗,捆住对方牛脚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

近年来,多次比赛中出现牛被碰死的现象,应培训斗牛比赛工作人员牛心肺复苏的技术,以降低斗牛的死亡率。

五、语言习俗视角下的“牛”俗语及意义

侗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但是词汇相当丰富,其山歌和大歌押韵,一首山歌相当于一首唐诗,一首大歌类似宋词,具有非常美妙的文学艺术感。牛既因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被人们所敬仰,也因老实、倔强的品质被人们赋予正面或负面的教育意义。这些教育意义通过与牛相关的俗语表现出来。现将收集到的与牛相关的俗语或词语总结如下。

(一)“牛”俗语中的字面与实义差异较大

侗语中有些词字面意思和真实意思存在差异,这些词语如:“托扛凤尿(汉字侗音,下同)”,字面意思为牛扛尿桶,但真实含义为分不清事情好坏,糊涂。“托尖托翻克托快托让力”,字面意思为牛推开牛轭,避开用力的地方,真实含义为怕担当,遇事避重就轻。“怒托借麦”,字面意思为看牛吃麦子,真实意思为遇事不管,看其发展。“盼留等琴开懈”,字面意思为等黄牛摔死开斋,真实意思为等待时机,捞利益。“托教三早杜火转克”,字面意思为小牛训练三天,都会转弯犁地,真实意思为通过萌芽教育,都能领悟。“借难托早乖或”,字面意思是吃牛肉懂事晚,真实意思为不懂事,成熟较晚。“托老国略牤”,老牛不怕牛虻,真实意思为摆架子,做事拖拉。“托赖托架坦”,字面意思为好牛卖到好地方去,真实意思为聪明,见过世面的人。“达留国共圈”,字面意思为公黄牛不能圈,真实意思为同性不能相处。“托国穿酿”,字面意思为牛没穿鼻子,真实意思为不被管束的人,放纵,任性。“怒别打托背班拿”,字面意思看别人的牛打架自己背手,真实意思为袖手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达留推亚团”,字面意思为,黄牛犁圆的田,真实意思为一个男人,没有出息,跳不出圈子。“昂哩对高托”,字面意思为笨得像牛头一样,真实意思为笨得像牛一样,蠢得像猪。“托国教”,字面意思为牛没有教,真实意思为调皮。“起当了托国略虎”,字面意思为刚生的小牛不怕虎,真实意思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托安主”,字面意思为牛怕鞭子,真实意思为奸、狡猾。“穷托拨亚亚才烂”,字面意思为多牛犁田田才烂,真实意思为人多力量大或是人多才热闹。“托将尿”,字面意思为牛饱尿,真实意思为笑得要乖不傻的。“托老生骂别”,字面意思为牛老了减价卖,真实意思为老牛减价售,不值钱。“克托国赖爱烂洒”,字面意思为牛轭不好牛烂肩,真实意思为指工具不好,容易伤到使用者。“托国胜松牵囊”,字面意思为牛不听话要扯牛鼻,真实意思为牛不听话穿鼻牵着走。“给托给瓜难变劲”,字面意思为牛屎狗屎难变成金,真实意思为牛屎狗屎变不成金子。“生拉俩托别”,字面意思为亲儿偷牛卖,真实意思指背叛,祸起萧墙。“托鸟国火托哩赖,托队才火推亚难”,字面意思为牛在不知牛好处,牛死方知种田难,真实意思指存在不知珍惜,失去才知宝贵。“托国锁牵档耙”,字面意思为牛无力气拉断耙,真实意思为人很弱,没力气,要死不活的。“罗托角虎咬”,字面意思为独牛怕虎咬,真实意思为势单力薄。“教托国鸟踩”,字面意思为教牛不在拉犁,真实意思为教育要重视方法。“没托唉才推”,字面意思为有牛不让犁,真实意思指仅拥有资源,不能利用。“赏托要敲”,字面意思为养牛要敲打,真实意思是要给予适当的教训,这样才能约束人。

(二)“牛”俗语中的字面与实义相近

侗语词语字面意思和真实意思较为相近,这些词如:“托慢怪敲恰,马慢怪顿斤(汉字侗音,下同)”,即牛慢怪鞭轻,马慢怪鞍重。“托赖诶萨耙,马赖诶萨顶”,好牛不停犁,好马不停蹄。“马赖诶黔爱,托赖诶祥寨”,好马不串街,好牛不串寨。“机马怒木,机托怒塞”,买马看嘴,买牛看尾。“哦圈诶没托,唉形宋宋求”,圈里没有牛,开春样样愁。“托本杜爱岗达老,托托杜爱岗娘淘”,是鸟都爱大山林,是牛都爱嫩草山。“叫苏要败别美李,托托劳借要转它”,青藤要去缠大树,牛群找吃要转坡。“西要推托,国角托队”,只要牛犁田,不管牛累倒。“列我推亚,托诶哩吗”,羊能耙田,牛不值钱。“银国火啊交,托国火奥转”,人不知己过,牛不知角弯[13]。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其传统的农业文化和畜牧文化在现代化的时代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像一块文化璞玉吸引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在侗族地区旅游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牛在传统的农业和畜牧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牛文化,保护和挖掘该文化,对于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