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牛文化的起源、兴盛与时代变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华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农耕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与汉民族早期的农耕生活、心理认知和文化传统有密切的联系。以渔樵耕读为首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的实践总结。“犁尖对牛头,犁地不用愁”、“麦收一张犁,秋收一张锄。中国人素来有爱牛、崇牛、尊牛、祭牛、拜牛、敬牛的习俗。但是,随着新时代到来,传统的牛文化也与时俱进,不断演变。
1 牛文化的起源
相传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部落把的动物图案作为自己的氏族徽帜。崇拜牛部落的将牛作为部落徽帜,牛开始具有了文化属性。也就是说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牛文化”就已经开始出现了。“牛”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犁”从牛利声,说明这种工具和牛有关;特、犄、件、物、牢等字都有牛元素[1]。
祭祀文化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文化,牛作为祭祀活动中的主要祭品,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成了具有祭祀文化的符号。从商周时代起祭祀成了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活动,只有给天子和诸侯祭祀时用牛,谓“太牢”。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记载“诸侯之祭,牛曰太牢”。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牛作为主要役畜。首先是因为牛是最驯服的动物之一。汉字中的“畜”字可以作为佐证,“畜”的上面是“玄”表示牛缰绳,下面田字代表牛鼻子,牵牛要牵牛鼻子。其次是因为牛的力量比较大[2]。
牛在中国古代是牛科(Bovidae)中不同种和不同属家畜的统称。通常指黄牛(Bostaurus)、水牛(Bubalusbubalus)和牦牛。普通牛的驯化,距今至少已有6 000年历史,在草原地区可能更早。普通牛以黄色为主,短角。水牛主要在广东广西。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古代用牦牛尾毛作旌旗、枪矛和帽的饰品。
野牛驯化为家牛,人牛亲善,牛是氏族的图腾、镇水安澜的神灵、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品、市场交易的准绳、牧民财富的象征、新娘的嫁妆、运输、犁田的动力、美味佳肴、艺术灵魂的心声,牛精神是开拓者最好的寄托,它的鞠躬尽瘁、勤劳无私;牛在“五行”中有土属性和水属性;水能生木,所以牛的耕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土能克水,铜牛、铁牛可以镇水魔[3]。
2 丰富多彩的中华牛文化
中华牛文化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述了先民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牛寓意善良、敦厚、勤劳,财富、吉祥。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赋予“牛”以特殊的象征意义和审美内涵。牛任劳任怨被人称为“老黄牛”。在农耕、交通、战争都广泛运用牛,牛的形象家喻户晓,和牛有关的艺术作品,真是数不胜数,汗牛充栋[4]。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勤劳朴实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对土地抱有深厚而执着的感情,先秦之民就以农立国,所以非常重视土地崇拜和祭祀活动,历久不衰的“打春牛”习俗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民间的“鞭春牛”风俗流传远古。牛文化中的神话、绘画、佳话、诗词、歌赋、风俗、典故、雕塑等等广为流传,深藏民间,深受百姓喜爱。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生不图荣华富贵,死不留皮毛骨肉,为人类奉献一切。牛以诚恳之心服务人类,以感恩之心享受生活。生时耕作年复一年,一副犁,一片田,一座山,就是全世界。牛耳盛珠盘,约下多少深盟誓;牛角化为发梳,描出多少美人鬓;骨肉作佳肴,犒劳无数战士;甲骨成刻盘,记下万代春秋。生亦苦,死亦苦,苦却缄默任索取。即便死亡时,除两行清泪,亦不作挣扎些许。牛虽辛劳,仍坚守,虽艰苦,而从容面对。
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柳宗元、杜牧、元稹、于鹄、元结、张籍等;宋代的王安石、陆游、李纲、杨万里、黄庭坚、黄庶、邓文原等;元代的洪希文、舒顿、赵孟、周权、张庸等;明代的李东阳、曾鲸、高启、如兰、普明禅师等;清代的朱彝尊、汤贻纷、张赐宁等著名诗人都有脍炙人口的咏牛诗,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5]。牛,也是画家喜欢创作的题材对象,唐朝韩湟的《五牛图》被视为国画珍品;画家李可染的画室喻为《师牛堂》;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的牛画、牛雕独具一帜;广东画家刘启端画“百牛图”,以纪念香港回归。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自喻为牛;矛盾说他是牛尾巴;郭沫若说他是牛尾巴上的一根毛;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喻为孺子牛。
牛的艺术雕塑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辽宁东沟县后洼遗址出土的石雕牛头、安徽望江遗址出土的陶牛首,湖南衡阳出土的铜牛觥;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的铜牛尊;长沙河西出土10件陶牛,宁夏出土的夹牛,甘肃武威出土的木牛,河南偃师李家村出土的鎏金铜牛;江苏武进淹城遗址出土的铜牛,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铜犀牛尊;甘肃秦安杨家沟一号唐墓出土的三彩牛、河南洛阳出土的5件彩陶牛。以牛为题材的戏剧如《金牛关》《小放牛》《火牛阵》《卧牛山》《斗牛官》《天河配》等等,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忠厚朴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现代的牛雕塑作品更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如:画家齐白石早年的竹根雕牧童牛、中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刘林的犟牛、韩美林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园雕塑的《盖世金牛》、雕塑家钱绍武的牛狼斗、为迎接香港回归西藏雕塑的《雪城神牛》,深圳邓小平雕像作者、雕塑家滕文金雕塑的《立牛》,广东著名雕塑家潘鹤为深圳创作的《孺子牛》等等,使人们受到教益和鼓舞并深受人们喜爱。牛的图腾虽没有龙凤的耀眼,却在人们心中传承。诚、朴、勇、毅、勤;温、良、恭、俭、让,真挚无华的话语更令牛在生活的平凡中熠熠生辉。
与牛有关的成语很多,如:牛鼎烹鸡、吴牛喘月、庖丁解牛、汗牛充栋、对牛弹琴、牛骥同皂、牛刀小试、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牛衣对泣、凤马牛不相及、牛溲马勃、椎牛酾酒、牛衣岁月、牛刀割鸡、牛羊勿践、牛角挂书、牛角书生 、牛口之下、牛毛细雨、茧丝牛毛、牵牛下井、泥牛入海、牛高马大、骑牛觅牛、气壮如牛、气喘如牛、如牛负重、鼠入牛角、童牛角马、亡羊得牛、蜗行牛步、犀牛望月、羞以牛后、以羊易牛、以牛易羊、一牛吼地、水牛蘸浆、鞭打快牛、黄牛犁地、九牛爬坡、老牛拉车。
3 现代牛文化的变迁
新世纪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牛文化”内涵也在悄然变化。牛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文化和产品,承载着牛业的发展理念和先进思想。牛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汇聚各种力量,可以启动和促进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招商引资、商贸洽谈、营销推广和开发拓展。各地举办地方艺牛文化术节,牛文化作为传播媒介,促进相关的企业做大、做强,并回馈社会。牛文化艺术活动的主题因时而异,可以紧密配合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热点、焦点、难点、重点问题,使古老的牛文化焕发非凡活力。牛文化既古老又神秘,它能催生一大批各种各样的牛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与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结合,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牛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中非常具有创作空间的产业。
4 结 语
我国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诸多生动的牛文化艺术作品外,牛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也正契合了中国人传统的理想美德,因此中国牛文化具有很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牛所代表的种种美德,在过往所做出的种种贡献,都将标榜青史流溢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