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黔东南麻江县仫佬拳术文化记忆*
——麻江县龙里新民村实地调查
魏丽 李永强 张杰 肖庆群
(1.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2.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洲 贵阳 550025)
留存黔东南麻江县仫佬拳术文化记忆*
——麻江县龙里新民村实地调查
魏丽 李永强 张杰 肖庆群
(1.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2.贵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贵洲 贵阳 550025)
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探寻黔东南麻江县仫佬武术的起源、发展、衰退的原因。仫佬拳术在解放前属于少数仫佬族安身立命之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的变迁,安身立命之根本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需要它,社会对于这种民族技艺关注度也不高,因此仫佬拳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仫佬拳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属于社会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民族记忆可以封存、随时能够提取,成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同时更应该去保护和传承。
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仫佬拳术
黔东南在古代称之为边陲、化外之地,战乱不断,地理环境属于喀斯特地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山高水险,常有野兽出没,黔东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中,各族人民为了生存繁衍,反抗迫害,强身健体,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多样的格斗与搏击技能。这些技能受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军事战争、生产劳动、移居迁徙、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以及外来技艺的影响,沿袭流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武术拳种、丰富多彩的武术套路和特色古朴的练功方法[1]。黔东南主要武术流派以苗族武术为主,对于苗族武术的记载较多,传播广泛,流传至今,部分引入到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展示,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对于其他流派的武术记载较少,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仫佬武术曾经流传在黔东南麻江县龙里乡,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根本,随着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这种民族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现有懂仫佬武术的人少之又少,且都年事已高。现在急需我们探寻这种民族技艺之源,传承之变,目的是留存记忆之根。
1 解放前仫佬拳术成为麻江县仫佬族族安身立命之本
通过走访黔东南州麻江县新民村仫佬拳术拳师文国相老人、前村支部书记及部分村民。了解到仫佬拳术具有独特的武术套路体系,分为徒手和器械,用到的器械有刀、剑、棍甚至还有板凳。村民介绍他们的拳术有可能是从湖南地区流传而来,还有个重要信息,村民介绍习武主要因为搞渡船。解放前,黔东南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除湃阳河、清水江、都柳江沿岸的几个县可靠船只运输外,其余大多数地区只能靠肩挑背扛[2]。清水江是黔东南州境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自古以来是黔东南州与外面联系的主要水路通道。加上各条支流码头的货物集散,黔东南才开始有了商业气息,沿江两岸人民才得到了水运和商业带来的种种好处,沿江两岸封火山墙式建筑,就是水上运输带来外面文化影响的典型[3]。仫佬族聚居地区都在民国末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通公路,故过去的运输方式均以肩挑、抬为主,清水江、湃阳河沿岸的仫佬族则部分依靠航运,一些地方已形成一定规模。在清朝年间,麻江县下司镇龙里村的文姓仫佬族倡议族人集资办商业航运。他们砍来杉木,造船参加下司船帮。到清光绪年间,龙里寨的商船便发展到了30多只。民国年间,航运业更加蓬勃发展,当时全寨30多户人家,不仅户户有船,有的还多达二三只,共计拥有商船40多只。清水江滩多浪急,虽只适宜船体小,载重量为1.5吨左右的木船航行,但龙里寨每只木船的年纯收入却达200多银元。如文顺明之父,民国初年有两只木船,他兼营五倍子等土特产品,就盈利购置田产,成为远近村寨的富裕户[4]。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搞渡船航运首要任务是要保护财物的安全,要有强健的体魄,具有保护自己抵御敌人能力,甚至掌握杀人的技艺,由于当时社会动荡、战乱连绵、土匪盛行、宗族之间争斗、野兽出没,人们要安身立命,武术当之无愧是首要之选。清水江属于湘黔交通的主要通道,促成了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交流,认为仫佬拳术从湖南传入应该有一定的依据。武术成为仫佬族安身立命之本,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仫佬武术的繁荣、演变、传承。宗族内部,宗族之间经常举行武术表演、比赛。仫佬拳术在当地老人心目中记忆犹存,人们谈到它仍然会说这种功夫的杀伤力、外在美。在同村人看来文国相老拳师学习仫佬武术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身,不受外人欺负,村民说他家以前是靠鸬鹚捕鱼为生,可能会走很远的路捕鱼,为了保护劳动果实或是为了不被人欺负。
2 黔东南麻江县仫佬拳术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
黔东南现在有320、321两条国道,公路线以及黔桂、湘黔两条铁路穿过仫佬聚居区,拉马车、乘坐公共汽车,火车和车辆运输已经成为仫佬人运输和旅行的主要习惯,贵新高速公路、湘黔铁路线也穿越贵定、福泉、麻江、都匀、黄平、凯里仫佬地区。凯里至麻江的高速公路穿越好几个仫佬族村寨,给仫佬族居民的交通条件带来了极大的改善。陆路交通逐渐取代水路交通,目前主要靠农业、养殖业、商业获得经济来源[4]。
龙里乡人们以前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渡船”已不复存在。伴随渡船必备的武术,也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失去原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加之解放后成立了人民政府,人民的主权获得了保障,建立了法制社会。现在新民村传承仫佬拳的人几乎没有了,在刚入村调查时,向村民询问有谁懂仫佬武术时,村民只说了三四个人,其中文朝汉是我们提前约好的访谈对象,他的父亲曾是他们村仫佬武术水平最高的,也是现在还会仫佬武术的几个人中年龄最大的,其余几个年龄在都五十岁以上,说明习武这个传统在这个村庄已经很久不存在了。当问及他们的儿孙怎么没有传承父辈武术时,他的回答是武术已经没有什么用处,年轻人都对仫佬武术没有兴趣,他们不愿意学习。文国相老拳师的儿子是麻江县龙舟队队员,曾经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比赛,获得过多项冠军,当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现在是经济时代,人们讲究的是如何能赚钱,如果习武能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相信很多人会学习武术。其实不仅是仫佬武术面对如此困境,其它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社会环境变革中具有同样的命运。当然存亡的原因中有共性也有个性,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解放后黔东南地区仫佬族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逐渐具有一定的地位,社会安定团结,宗族之间联系越来越多,武术不再是斗勇斗狠、安生立命的工具,它的作用逐渐被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弘扬武术文化所取代。
3 其他体育活动对麻江县仫佬族武术传承的影响
西方体育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代体育在新民村开展的情况如何,对于武术的影响是怎样的,笔者就相关问题做了深入调查,调查显示:新民村群众几乎没有从事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只是在节庆活动时参与篮球比赛。这不能说明人们体育锻炼的倾向改变或者从事其他的体育活动影响了学习武术的传统,也就说当代体育活动对于仫佬武术传承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武术在这里曾经是人们用来谋生的工具,并没有上升到锻炼身体,延年益寿的层次。最近几年划龙舟在新民村开展的比较好,由于国家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设立龙舟竞赛,举办中华龙舟大赛,新民村少部分年轻人才有机会参加这种比赛,平时不训练,有比赛活动时才提前几个月开始训练,主要利用农闲时间。而新民村这种传承武术的传统的丢失不是在这代人中开始的,这从新民村懂仫佬族武术的人员年龄构成中可以窥见一斑。年龄70岁以上的只有一个老人,在村里人看来是懂得仫佬武术最多的,开始学习武术的年龄一般在10岁左右,那么老人应该在20世纪30-40年代学习武术。50-60岁之间还有两三个懂仫佬武术的人,说明在20世纪60-80年代之间还有少部分人学习仫佬武术,50岁以以下的人中懂仫佬武术的人没有了,说明仫佬武术传承链完全断掉是在80年代以后,并不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参加划龙舟比赛项目影响了仫佬武术的传承。
4 社会关注程度影响麻江县仫佬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仫佬族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中的小众民族,据调查显示:1979年据不完全统计,仫佬人主要聚居的麻江县有仫佬人口12 809人,麻江县全县总人口166 734人,仫佬12 809人,占总人口的7.7% ,截止1998年末,贵州庥江县仫佬族人口为15564人,变化不大。上半个世纪,仫佬人口有所减少,执政部门不准包括贵州仫佬在内的少数民族妇女穿自己民族的服装,不准讲本民族的语言,使得仫佬族在这前后几十年内人口减少,许多风俗被同化或汉化,加剧了仫佬被同化的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充分肯定贵州仫佬族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其民族权利。1993年6月15日,两百多名仫佬族同胞聚集凯里,参加“仫佬人认定仫佬族庆祝大会”[5]。贵州仫佬族在解放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比较低下,属于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民族,社会对他的关注度不高,而且他们本身的自我认识,自我意识也是比较保守和内敛。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比不上贵州的苗族、侗族同胞。历次反压迫的斗争和起义都是以苗族侗族同胞为倡导者,更是参与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正确决策,仫佬族人民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取得了与其他民族真正平等的地位,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6]。国家重视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传承,但在贵州省来说对于文化主体构成还是以苗族和侗族为主,对于其它少众民族关注度相对较低,从学者和专家在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料的内容、数量和侧重点中可以很客观的反应出来。王良范教授在《现代语境中地方性文化复兴与自我认同—以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变迁为例》中认为黔东南苗族文化在20世纪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初到50年代初,苗族的社会文化是被当作一种落后的、需要被改造的社会文化形态来对待的。(2)二十世纪60-70年代,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黔东南许多苗族的传统文化也被视为“封建迷信”“四旧”“落后”“糟粕”的东西遭到禁止与取缔。民族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和压抑。(3)20世纪80年代以后,黔东南苗族社会文化出现了一次本土化的文化复兴的热潮,黔东南苗族本土文化全面复兴。经历了三次大的起伏,概括为复兴高潮期—低落困惑期—再度复兴期。(4)20世纪90年代末期,黔东南苗族地方性社区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文化复兴,大体上来说就是在旅游经济刺激下开展起来的。具有国家与民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治理色彩[7]。其实这几个文化变迁时代也是黔东南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共同的缩影,因为他们生活在在同样的社会、地理、文化环境下。但是在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中只有苗族文和侗族文化真正大放异彩,其它民族的文化好像销声匿迹,在以前受压迫受剥削的年代这些小众民族的文化受冲击更大,逐渐丧失了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苗族、侗族主体的从属文化。贵州仫佬族在二十世纪文化变迁过程中逐渐被汉化,被苗化、被侗化,自己民族的东西逐渐被遗忘、被忽视。如今苗族武术、侗族武术受到广泛关注,专家、学者、社会大众重视对这方面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形成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虽然在这个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面临传承困境,最起码受到人们的重视,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能够保存住这种文化,能够留给后人记忆的东西。仫佬武术并没有那么幸运,很少有人去关注它,有人会觉得没有关注的价值,其实不然,这种武术有自己独特的武术体系、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一定需要发扬广大,但是也有发掘、保存的必要性。民族的文化有些具有神秘性、私密性,这也是影响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仫佬拳传男不传女,百里之内只传族内,百里之内只传族内,是因为怕武术传被外族学走反过来欺负本族人。这种规定要求每个学习仫佬拳的人必须遵守执行,而且这种武术不轻易示人,怕招来麻烦,显示了仫佬族人谦虚、谨慎、内敛的个性,也从侧面反映出仫佬族社会地位相对不高。传承武术一般通过口授,习练的方式,据了解他们村也有记载的武术套路资料,但是没人能说清楚书在什么地方。调研文拳师的过程中,在我们极力要求下,他展示了几个招式给我们看,拳式舒展大方,进退自如,攻守兼备,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在有些问题上,明显能感觉到老人有所保留,或是有什么忌讳,只是点到为止。这种武术文化传播渠道单一、隐蔽、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现在新民村会仫佬拳的人已经很少了,年龄大的掌握的多点,但是语言沟通很困难,加之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好,再加上很久没有练习,仫佬武术的口诀和动作也记不全了,能够获取的信息量有限,年龄稍小点的掌握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也很难获得仫佬武术的全貌。
5 结语仫佬武术属于仫佬族文化中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资产,目前几乎面临失传的境地,失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安身立命之本导致它的产生,渡船行业促使了它经历了辉煌时代,社会环境变迁使得它失去生存的土壤,社会关注度较低使得它无法进入公众的研究视野,仫佬拳术文化的私密性导致这种文化的记忆逐渐消失。现在懂得仫佬武术的老人还有一部分,还有可能把这种文化记忆留存,希望有更多的文化研究者能够关注仫佬武术,当然希望处于同样境地的文化也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留存文化之根,传承多元文化。
[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体育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3-14.
[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黔东南地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5-16.
[3] 李文明.贵州黔东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2-13.
[4] 陈正军.贵州仫佬族历史文化[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145-146.
[5] 陈正军.贵州仫佬族历史文化[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21-26.
[6] 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资料选编: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满族、羌族卷[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08:376-377.
[7] 王天玺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A].王良范.现代语境中地方性文化复兴与自我认同—以黔东南苗族文化的变迁为例——中国会议[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5:204-210.
Cultural Memory of MuLao boxing Retained in MaJiang County in Qiandongn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o Longli xinmin village of MaJiang county
WEI Li
(Kaili college, Kaili 556011, Guizhou, China)
2015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仫佬族武术文化的挖掘与保护”(项目编号:2015zc186)。
魏丽(1984-),山东滕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