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点睛;和美共富 生活家
署书推介: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首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入围奖获得者、千万工程-花园共富服务队队员
插播荐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新宇
麻府发〔2022〕15号 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农文旅园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
麻江县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 件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
麻江县人民政府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
前 言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和有力抓手,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明确要求。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成为贵州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国务院的支持为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了方向。
2022年4月,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大会报告明确要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这为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麻江县位于贵阳,都匀、凯里、福泉“四市一矿”之间的“金三角”地带和“黔中经济区”,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基地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近年来,全县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导向,以创建有机农业大县、产业融合示范县、城乡统筹试点县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县、山地公园特色县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先后荣获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2021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绿色名片,走出了一条具有麻江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十四五”时期是麻江县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关键期。以减污降碳为手段,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为引领,以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适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加快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生活改善等各领域开展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麻江县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修订版)(环生态〔2021〕353号)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对麻江县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等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结合贵州省、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和麻江县“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并在征求麻江县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是指导全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制定工作方案的重要依据。
目 录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建设基础
(二)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项目规划
(六)建设指标
三、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增强制度保障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
(三)建立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五)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一)严控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二)统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三)实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四)强化土壤调查监测,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
(五)加强噪声污染控制
(六)落实源头防控与过程监管,提升固废污染防治能力
(七)提升环境监管、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
五、生态空间体系建设
(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探索实施全域空间管控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功能保护机制
(三)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六、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生态化发展新动能
(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三)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打造生态经济发展的立足点
(四)全面深化工业企业改造升级,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五)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
(六)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七、生态生活体系建设
(一)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二)加快城镇绿地系统建设,提升全县生活环境舒适度
(三)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推行低碳出行
(四)鼓励低碳发展,推广绿色生活
(五)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活质量
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二)完善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三)建设“绿色细胞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九、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一)工程内容及投资概算
(二)效益分析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二)监管能力保障
(三)资金配套保障
(四)科技支撑保障
(五)社会监督保障
一、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
(一)建设基础
1.区域特征
(1)麻江概况
麻江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南,是黔东南州的西大门,地处东经107°17′9″~53′9″,北纬26°17′19″~36′57″之间,隶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管辖。全县国土面积957km2。
(2)自然环境
气象条件。麻江属黔中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6℃。年平均气温以东部的龙山最高,为16.5℃;西部的坝芒和景阳最低;为14.2℃。因此麻江县东西热量资源差异较大,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降水量十分丰富。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10月,约占年降水量的8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68.1h,年日照百分率为24.2%。日照时数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年日照时数的58%。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7d,最多年份337d,最少年份232d。初霜日主要出现在11月份,终霜日主要出现在3月份上半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左右。
地形地貌。麻江县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最高点在坝芒乡大开田村龙头岩,海拔1862米,最低点海拔576米。地貌以侵蚀构造为主,并伴有石灰岩岩溶类型。
地表水系。麻江县县内共有河流228条,总长712.9公里,流域总面积957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1、2级河流有11条(含马尾河段),全长238.24公里,分属清水江马尾河段和鱼梁江支流。马尾河系清水江干流,流经县境37.5公里,主河道坡降1.73‰,流域面积458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羊昌河、龙山河、回龙河、下坝河、三道河、白河等6条。共接纳大小支流80余条。鱼梁江属重安江上游支流。在县境中部和西、北部分布有雨源性河流、溪流118条,流域总面积578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麻哈江(江水河)、响水河、景阳河、小堡河等4条。
植被分布。麻江县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在贵州植被区划中属黔中灰岩山原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地区,县境内野生森林植物总计有932 种。
土壤类型。麻江县全县土壤面积为174.13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7.1%,其中,自然土129.472万亩,旱作土15.107万亩、水稻土29.537万亩。分为山地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38个土属、91个土种。
自然资源。全县土地资源主要包括耕地、园地、城镇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下蕴藏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共19种。已开发利用的有重晶石、煤、铅锌矿、铁矿、磷矿、硅石、石灰岩、白云岩、页岩、陶瓷土、砖瓦粘土、建筑用砂石等优势矿产。县境内水资源理论蕴藏量4.03万千瓦,可开发量3.7万千瓦。全县森林面积87.92万亩,森林覆盖率60.12%(2019年数据);树木有马尾松、杉木等925种。野生动物有熊、野猪等389种。野生药材有金银花、杜仲、天麻等200多种。
生态环境状况。2020年,麻江县PM2.5浓度16µg/m3,同比改善15.8%,PM10浓度25µg/m3,改善16.7%,空气质量优良率98.3%,与去年同期持平,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境内无劣V类水体和无黑臭水体;2020年2条重点河流(重安江和清水江)中的2个省控监测断面(卡乌断面和三岔河大桥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Ⅰ类水体标准,优于断面水质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1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1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值达到或优于III类,达标率100%;全县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各功能区昼间噪声均达标。
生态保护地。全县共1处,为老蛇冲州级自然保护区,麻江县老蛇冲州级自然保护区因与麻江仙人桥省级森林公园存在高度重叠,重叠面积为5283.4193公顷。重叠面积占森林公园总面积的91.7%。麻江县已开启整合优化的工作,根据整合归并的原则将麻江仙人桥省级森林公园全部整合归并入麻江县老蛇冲州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处于严格保护状态,未出现重大的生态破坏问题。
(3)经济发展
主体功能定位。根据《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黔府发〔2013〕12号),麻江县属于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黔中地区),该区域主要功能定位为全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烟酒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西南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区;带动全省发展和支撑全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增长极。
经济总量。2020年,麻江县实现生产总值(GDP)43.99亿元,比上年增长5.6%。
产业结构。2020年,麻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10.6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25.27亿元,增长2.6%。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2%、18.3%和57.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
(4)社会环境
行政区划。县政府驻杏山街道,辖杏山街道、金竹街道、谷硐镇、宣威镇、龙山镇、贤昌镇、坝芒布依族乡,共2个街道、4个镇、1个民族乡,共63个行政村。
人口。2020年,年末,全县户籍户数5.12万户、户籍人口17.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12.57万人。全县出生人数1459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14.56,人口出生率8.04‰,人口自然增长率2.19‰。
居民收入。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90元,比上年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48元,下降1.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4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984元,增长3.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3.11。
城镇化建设。2020年,麻江县城市面貌持续改善。城东惠民北路建设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2号路人行道完成铺装;8个城镇老旧小区正在改造,林业小区已完工;通过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集贸市场建设及后坝民族民俗移民安置点后续建设等项目配备停车场,新增停车位约150个;城市绿化亮化提质明显。全县城市道路装灯率100%,城市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
公共交通。2020年,县境内共有公路157条1168.047公里。全县有城市公交4条线路,公交车24辆,其中新能源高级电动公交车辆12辆。全年公路客运量208万人,旅客周转量1598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30.2%、37.9%。货物运输266万吨,货物周转量29362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31%、27.9%。
教育及科技。2020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75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2796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476人;初级中学5所,在校学生5324人,寄宿率98.5%;小学21所,在校学生12443人,寄宿率 40.4%;幼儿园47所(城区幼儿园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5所、村级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6595人。
全年分别获批“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等科技部、省科技厅各类科技项目5个,获科技资金支持290万元;全县科技型企业备案104家,6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1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文化及医疗卫生。2020年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陈列馆1个,表演团队50个,电视转播发射台1个,电视综合覆盖率97.2 %,广播综合覆盖率 99.4%,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09万户(在册)。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9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97人;全县实际开放床位905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7.36张;全县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3种共计520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2020年8月被国家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
供水与污水处理。麻江县现状水源年供水能力5000万m3,县城及乡镇已实现供水管网全覆盖,解决居民自来水供应问题,农村集中供水率90.8%。麻江县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进污染物减排,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步伐,各乡镇(除坝芒乡)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了污水管网。麻江县共建设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分别为县城一污、二污,宣威、谷硐、龙山、贤昌、县城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达到15700吨。一污、二污、龙山、贤昌、县城东污水处理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谷硐、宣威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自2018年开始开展垃圾分类,麻江县陆续印发并实施了《麻江县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意见》《麻江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计划》等文件,建立了“4+5”管理模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东部、中部、西部垃圾分类和压缩转运站4个(其中:良田垃圾中转站服务杏山街道、金竹街道、贤昌镇,谷硐镇中转站服务谷硐镇、坝芒乡,宣威镇中转站服务宣威镇,龙山镇中转站服务龙山镇),实现户、组、村、乡镇垃圾投放、转运设施及管理立体全覆盖,建立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理系统一体化建设,并获得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荣誉称号。
2.工作基础
(1)探索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践行“两山”理念。2017年,麻江县启动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并成立了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底线,2018年6月,麻江县印发了《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实施方案》,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1城2镇30个中心村”的城镇空间布局和经济区域布局,结合创建有机农业大县、产业融合示范县、城乡统筹试点县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县、山地公园特色县,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框架。同时,麻江县积极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全方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发挥蓝莓资源优势,用蓝莓串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着眼凯都麻一体化的节点定位,充分利用宣威镇、龙山镇优越的区位、交通、气候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以乌卡坪蓝莓产业园区为中轴点,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食药材、健康运动、森林康养、休闲旅游等产业,将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建设成为引领全州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并于2021年11月获得2021年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部署。麻江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牵头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和工作部署逐步落实到实处。
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全县按照挂牌督战、挂图作战、挂账销号“三挂”打法,实行分片包保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打赢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5场战役,全面完成国家和省考核指标任务。
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方面,全县围绕省级十二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州级十大产业和县“1258”主导产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打好主导产业“阵地战”和林下经济“突围战”。花卉、锌硒米、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别完成1.01万亩、2.08万亩、8.98万亩,蓝莓种植面积突破8万亩。调减低效作物成效明显,建成3个蓝莓产业万亩镇和17个千亩村,建成样板坝区2个、达标坝区16个。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3个,完成林药(菌)1.62万亩、林蜂1.5万箱、林禽出栏28.9万羽。创建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2个,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4.76%、28.67%。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称号。
在基础设施和城乡融合品质提升方面,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6.95%。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凯都大道、都香高速和凯里环北高速建成通车。新增城市道路6.28公里,完成“组组通”公路388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34处,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106户、透风漏雨整治5030户。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垃圾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目标,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创建国家和省级卫生乡镇各5个、省级卫生村寨49个。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国家卫生县城,获批全省整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示范县、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党政实绩考核。麻江县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贵州省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严格落实《麻江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试行)》《麻江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规章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开展麻江县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以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目标要求为导向,对各政府部门、直属单位、各街道办事处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要求,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
已全面落实河长制、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开展并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完善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2016年,麻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麻江县2016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麻江县清水江流域干流二三级支流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方案》,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为主体,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切实加强麻江县水环境保护,更好地改善水质,确保出境水质达标,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根据《麻江县2020年度河长制“一县一考”工作总结和2021年度工作计划报告》,麻江县县域内河流分属清水江干流的马尾河段及其一级支流重安江,列入“河长制”管理的主要河流共10条;其中:清水江流域6条、重安江流域4条、涉及水库共11座。目前,2020年全县共有县级河长29名,乡级河长55名,村级河长64名。河长制已在麻江县全面推开。
根据黔东南州生态环保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求,麻江县积极参加黔东南州生态环保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工作,将全县生态环境状况监测数据、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监测数据、环境监管数据及互联网环境舆情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共享,并在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和麻江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做到生态环境信息公开透明。
麻江县严格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环环评〔2020〕65号)等法律法规要求,督导辖区内相关部门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已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编制了规划环境影响篇章。
(2)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
按照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总体部署和要求,建立分片包保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麻江县按照黔东南州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按照挂牌督战、挂图作战、挂账销号“三挂”打法,实行分片包保工作机制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打赢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5场战役,全面完成国家和省考核指标任务。
成立区生态环境委员会,引领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麻江县成立麻江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要包括县委、县政府有关领导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任务的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等,并印发《麻江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麻江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全县在生态环境委员会架构下,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构建党委政府高位统筹、统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运行机制,破解机制体制问题,不断开创生态环保事业新局面。
实施低碳村试点示范项目,开始推动探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在“十三五”期间,麻江县根据《黔东南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强化低碳引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端转型,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城镇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主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根据《黔东南州“十三五”县(市)人民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规定,组织开展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麻江县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麻江县还积极争取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省级专项资金,实施了贤昌高枧、新场低碳村试点示范项目。
持续完善全县环境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全县环境管理体系,麻江县人民政府相继印发了《麻江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麻江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试行)》《麻江县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中共麻江县委办公室 麻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文件,为全县的绿色低碳转型、生态化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提供了制度依据,在体制机制方面助推了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
(3)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变革,筑牢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产业生态发展,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变革。麻江县推动新兴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着力培育蓝莓加工等产业,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体系。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因地制宜构建循环型产业链,从源头上减少生产过程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和农林废物资源利用化。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坚定不移实施“1234”战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充分发挥麻江农文旅管委会的核心支撑作用,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清洁化、资源消耗减量化,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鼓励循环利用水资源。
建立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强化资源管控。“十三五”期间,麻江县万元GDP能耗连续降低,完成黔东南州下达的“十三五”能耗下降任务。推广绿色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加大资源节约管控力度,强化水资源节约。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2020年全县用水总量控制在5411万m3以内。
实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麻江县积极推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麻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统一协调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4)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坚持源头控制、过程监管、综合治理的全过程治污减排,持续打赢蓝天保卫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家和省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杜绝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麻江县有序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排查下发整改通知书44家,现场查封扣押19家,立案查处44家;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治理,明达水泥、宏凯化工、景晟化工、和兴金属等企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完成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的淘汰和在售石油标准升级,在售石油均为国六标准柴油和汽油。充电桩安装已完成11个,配合省州实施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开展工业物料堆场和城镇道路扬尘整治,重点工业企业设置防风抑尘围挡和覆盖,有效控制无组织扬尘排放。落实县城环境空气管控,强化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完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落实县城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行动,加强饮食油烟污染防治,对建成区划定露天烧烤区域和时段;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管控,数据有效传输率达100%;实现机动车尾气检测站设备升级。
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关键问题,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开展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范化建设,开展了1个县级和15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应急物资,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严格落实河长制实现巡河常态化,各级河长定期巡河,开展水域专项执法以及各责任单位牵头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入河排污、河道采砂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推进城镇污染治理,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谷硐、宣威、贤昌、龙山污水处理厂,全面启动县城供水、排水、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能力1.17万吨/日,建设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8公里;已完成县城和63个建制村黑臭水体排查,未发现黑臭水体;规范小水电行业整治,关闭退出1个,整改6个;强化疫情期间水环境监测监控,开展定点医疗机构、隔离酒店废水疫情监测及医疗废物处置监管,确保规范处置;加快推进矿坑水治理,完成鸡冠山煤矿废水治理,启动摆沙河流域煤矿废水治理工作;严格水环境执法监管,推进都匀宏泰公司跨区域联合执法;查办宏凯公司、和兴公司涉水违法行为2起,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违建2个。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强化农用地分类管理,完成县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建立0.0676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台账;加强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配合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落实《“十三五”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减排方案》,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金属环境风险防控水平;严格建设用地行业准入,加强对土地征收、收回、收购、转让、改变用途和风险管控等环节的监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施用有机肥、绿肥种植替代,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项目,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推进土壤污染环境修复治理,完成原真黔锰业公司遗留锰渣闭库治理工程。完成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全县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率达到89.0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有保障。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分别下降65.80%、48.81%、98.06%,与“十三五”规划目标相比,分别超额削减56.22、36.52、91.68个百分点。提前超额完成黔东南州下达的“十三五”规划减排任务;2020年全县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年均浓度比2019年分别降低了33.3%、46.2%、16.7%、15.8%。
全县主要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水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境内无劣V类水体和无黑臭水体;2020年2条重点河流(重安江和清水江)中的2个省控监测断面(卡乌断面和三岔河大桥断面)水质优于断面水质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县土壤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得到加强。
(5)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向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向好,人居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6.95%。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凯都大道、都香高速和凯里环北高速建成通车。新增城市道路6.28公里,完成“组组通”公路388公里。
公共服务配套逐步完善,民生改善有保障。“十三五”以来,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人民得到实惠增多。教育事业方面,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4.2亿元。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新建成麻江县第三小学、城东幼儿园等5所学校,新增校舍面积34991.6平方米。改扩建宣威中学、河坝小学等学校8所,新增建筑面积20971平方米。新建第一小学、第二中学等运动场10块,新增运动场面积68066平方米。第一小学和第二中学实现整体搬迁。共争取省州专项资金13123.3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775.65万元,完成投资28208.02万元。教育公平保障有力,累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8279万元,惠及学生22.7963万人次;兑现各级各类学生资助金1.4亿元21.157万人次;办理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5135万元7705人次。师资素质不断优化,通过“特岗”计划和事业单位招聘补充教师131人,培育各级名师骨干教师252人。
卫生健康事业方面,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81亿元,全面推动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落实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扎实推进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实现乡村医生配备及集中培训全覆盖,县乡两级远程医疗和麻江-滨江远程医疗实现互联互通。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麻江民族文化品牌,提升“状元故里·田园麻江”品牌影响力,加强对河坝、复兴、六堡、卡乌等传统村落的保护,全面保护民族村寨、特色民居、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传统建筑,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风民俗等抢救,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可研基地。成功举办第六届“迎元旦·马鞍山游园会”活动、2020年“贵州银行杯”职工篮球联赛和贵州·麻江“安杰·森达杯”篮球精英争霸赛等赛事活动。
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三五”期间,麻江县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开展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施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工程。初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长效运行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整镇整村推进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改厕”,累计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2469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了86.82%。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0.32%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内污水散排情况基本消除。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布局,不断完善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91%。拓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渠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15%以上。
(6)做好生态文明宣教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角度,提升公众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麻江县积极探索创新“双微联动”“多媒体联动”工作模式,全民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在每年的“3·12植树节”“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节日开展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生态发展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创建省级生态村4个,州级生态村27个,有针对性地开展大气、水、固废、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相关主题宣传,共组织环境宣教活动21次。环境监察执法装备得到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和预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
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培训,提升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麻江县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实作为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来抓,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如摆沙河综合整治专题会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题会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专题会议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措施和行动目标具体化,迅速落实,并在相关会议开展涉生态文明等专题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3.阶段性成果
(1)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合理优化,守住了生态底线
严守底线,建设发展未突破生态保护红线。根据《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及《麻江县生态保护红线》,麻江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包括:苗岭东南部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红线、沅江上游-黔南水土流失生态保护红线、沅江-柳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红水河流域石漠化生态红线。麻江县优化调整后全县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47.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87%,主要包括老蛇冲自然保护区、仙人桥森林公园等。
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麻江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城镇及产业的开发建设发展未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也未造成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确保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严格保护了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地,并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麻江县内的自然保护地有1处,为老蛇冲州级自然保护区(仙人桥森林公园),位于坝芒乡水城村、坝河村、开田村、栗木村和谷硐镇干塘村、翁牛村、乐埠村等7个行政村。
麻江县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贵州省麻江县老蛇冲州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8~2030)》,进行实验区、适度利用区的开发管理,严格保护核心区、缓冲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等,城镇及产业的开发建设发展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未违规占用保护区用地,未造成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确保了保护区域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对河湖岸线进行保护。麻江县已按《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编制行政区域内白河、回龙河、景阳河、乐埠河、龙山河、复兴河、河山河、瓮袍河、南皋河、洗布河、格当寨河、小堡河、羊昌河及水库等重要河流的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并按规划进行保护。麻江县河流、湖泊功能区岸段长度为474.85km,其中列入岸线保护区为93.54km,列入岸线保留区岸段长度288.88km,河湖岸线保护率为80.53%,目前,辖区各乡镇、各有关单位正在根据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认真落实岸线分区管理要求,进一步做好岸线的保护和集约化利用。
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逐步优化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麻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规划编制范围为麻江县管辖范围,行政范围957km2,初步确定了麻江县的发展定位、发展规模、“三线”划定和空间战略与布局方案,逐步优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环境质量。2020年,麻江县PM2.5浓度16µg/m3,同比改善15.8%,PM10浓度25µg/m3,改善16.7%,空气质量优良率98.3%,与去年同期持平,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地表水环境。全县暂无地表水国控断面,省控监测断面2个,分别是清水江卡乌断面和重安江三岔河大桥断面,重安江、清水江断面水质不断改善,2020年,水质全部达到Ⅰ类水体标准,优于断面水质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县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
饮用水水源水质。1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15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值达到或优于III类,达标率100%;
声环境质量。2015-2020年,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各功能区昼间噪声均达标。
土壤环境质量。麻江县出让的建设用地无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全县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
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麻江县2017、2019、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70.2、71.11、68.0,2020年较2019年麻江县植被覆盖度指数稍有下降,成为2020年较2019年麻江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但生态环境现状总体仍维持良好,说明麻江县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3)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与消耗保持在合理范围
能源消耗。2020年,全县能源消费总量为66.02万吨标煤,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2907吨标煤/万元,能耗增幅满足“十三五”期间的工作目标;2016-2020年,麻江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呈降低趋势。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2019年,全县耕地总面积为17072.6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845%。2016年-2019年,麻江县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31.9535km2、32.5944km2、34.8688km2、35.4633km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为0.1571亩/万元、0.1494亩/万元、0.1382亩/万元、0.1300亩/万元。2018-2019年,全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分别为7.50%、5.93%。
水资源开发利用。2017年-2020年,全县用水量分别为7441万m3、6510万m3、6530万m3、5411万m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分别为235m3/万元、189m3/万元、182m3/万元、123m3/万元,呈下降趋势。
(4)发挥蓝莓资源优势,用蓝莓串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全县产业绿色转型。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全方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发挥蓝莓资源优势,用蓝莓串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着眼凯都麻一体化的节点定位,充分利用宣威镇、龙山镇优越的区位、交通、气候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以乌卡坪蓝莓产业园区为中轴点,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食药材、健康运动、森林康养、休闲旅游等产业,将乌卡坪园区建设成为引领全州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5)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政府绿色采购体制不断完善
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全县已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并在不断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等进展顺利。
政府绿色采购。全县政府采购所有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均在采购文件中要求所投产品为节能环保产品。
(6)乡村振兴和环境整治稳步推进
乡村振兴。近年来,全县通过不断加快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业+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高端形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大村民聚居点和小城镇道路、通信、文化、供排水、绿化和环卫等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环境整治。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革、“河长制”、无害化改厕、小流域治理、增加绿色供给等多项举措,持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垃圾分类和闭环运行试点,在试点社区新建综合垃圾循环处理中心,实现餐厨、秸秆等垃圾变废为宝,杜绝了垃圾清运二次污染对环境的影响。设施完善方面,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创建,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实施道路建设、供水改造、治污扩容多个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4.建设优势
(1)全县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2015-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6.50亿元增长至43.99亿元,年均增长8.0%,其中,一产年均增长6.4%、二产年均增长9.2%、三产年均增长8.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8%、10.6%。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成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称号。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维持良性发展态势,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2)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2015年-2020年,麻江县环境空气、地表水呈持续改善态势。截至2020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无劣V类水体,2条重点河流2个省级监测断面达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达历史新高;1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值达到或优于III类,达标率100%;目前未调查发现受污染地块。麻江县印发《麻江县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细化工作方案》(黔东南麻环通〔2020〕88号)全面实现危险废物网上电子联单制度,实现了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
(3)全县人居环境焕发新面貌,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群众基础
近年来,麻江县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5.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6.95%。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凯都大道、都香高速和凯里环北高速建成通车。新增城市道路6.28公里,完成“组组通”公路388公里。优化了居住环境;全面落实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农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等工作,县容县貌焕然一新;进一步完善学校(幼儿园、小学等)、医疗卫生、等民生服务设施建设;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麻江民族文化品牌,提升“状元故里·田园麻江”品牌影响力,深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使群众的幸福感大增。通过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极大提升了麻江县生活品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进一步彰显了“田园麻江”形象,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群众基础。
(4)国发2号文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国发2号文在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改善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体系和积极推进低碳循环发展等重点任务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独特的国家顶层设计政策优势。
(二)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1.存在问题
(1)存在的劣势分析
麻江县位于《凯里-麻江总体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区边缘地带,在吸引人才、汇流资金、集聚产业方面与凯里市及凯里经济开发区、炉碧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相比存在弱势,应根据《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科学把握麻江县的功能定位,引导县城发展方向。
麻江县距离“构建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产业信息化、旅游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公共服务充分、文化生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安全的凯都一体化重要支点城市”的城市建设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麻江县在全省、全州的经济排名位靠后,在GDP总量及增速、扩大市场主体、提升发展质量、促进项目落地投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与理想预期尚有差距,经济总量相对于省内及地州内其他地区存在较大距离,经济发展面临多重压力。近几年,麻江县致力于发展经济,但是与周边区域对比,差距明显,竞争态势逼人,与邻近区域相比,凯里、都匀分别作为黔东南州和黔南州首府“大而强”,福泉、雷山“特而优”,丹寨也在发展,麻江县未来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临新压力,由于存在基础设施短板,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政策性资金投入,现有的财力基础和脱贫攻坚等带来的债务负担难以支撑。资源利用方面,麻江县能源对外依赖比较严重,辖区内可开采的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相对有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高。
生态环境质量方面,麻江县环境空气、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已被极致压缩,在大力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压力越来越大。
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在凯都城市一体化的背景下,全县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未来发展进程中,有限的生态空间与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人们对优美环境的需要日益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面临新期待。
(2)存在的压力分析
按照“碳中和碳达峰”目标要求,麻江县的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必将被重构。“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改变的将会是能源结构和格局,在麻江县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占能源消耗总量接近90%,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在新能源领域打开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在能源革命的产业链细分领域,提前布局众多的新兴能源产业如风电和光伏,是摆在当前的重要举措。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压力。根据正在编制的《麻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县将明确“三区三线”,并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基于此,全县城镇建设用地将被控制在一定规模内,增量有限。因此,麻江县必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升单位建设用地的经济产值,持续增加土地效益。在农用地方面,须保障城镇发展和正常运转所依靠的粮食安全、农副产品供应等,因此,需要提升亩产效益。
在生态保护方面,到了2060年,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全国的森林一年生长量要达到10亿m3,这比现在翻了一倍还要多,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0%左右。因此,麻江县在今后的很长时期内要将森林、绿地、湿地等建设和保护作为重要的工作去抓,势必将进一步压缩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这对产业的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开发利用比较粗放,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在将来,需要从淘汰落后产业来腾退出新的土地资源,这也将从侧面引发产业结构的变革,落后就要被淘汰。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麻江自来水公司的土桥河水厂其水源为翁威马龙洞,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1万m3/d,由于水源水量不足,水厂实际供水能力仅为0.45万m3/d。麻江县如何探索新的供水途径,降低单位GDP用水量、提高重复用水率、提高中水回用率,也是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压力。
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麻江县的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新动能培育力度不够大,产业集聚不够有力,高质量发展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产业的转型升级缺乏创新支撑;平台思维、生态思维还需强化,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要素的能力有待提升;市场化、法治化意识不强,重点领域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2.机遇和挑战
(1)主要机遇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正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对“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如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成功借势,从根本上对辖区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前期布局,走在时代前列,逐步累积雄厚的产业经济家底、高端人才聚集、丰富的资金流,打造舒适的城市生态环境,是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另一重心任务。
从麻江县发展趋势看,党的十九大以来,麻江县站在凯都产业带和黔中经济区发展的全局和高度,按照州委提出的空间布局规划,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积极培育产业形态,以产业融入实现城镇融合,推动形成凯里都市圈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发挥麻江县位于“四市一矿”金三角的地缘效应,扩充和延伸凯里-麻江主城区产业链,承接好产业转移,为产业谋发展,为群众谋服务,为城市谋建设,也是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
(2)面临的挑战
外部发展环境越来越严峻。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麻江县作为国家的一部分,前途和命运与国家休戚相关,国家兴盛,则会享受带来的发展红利,国家发展之路坎坷,则会面临同样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期尚未安全度过。麻江县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质量差、效率低的问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在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依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全县仍处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期内,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生态文明建设尚未完全融入和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全方位的保障。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对城市的承载力,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尚不完善,对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要求,尚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多项关键制度尚不成熟,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化推进机制还未健全,新时期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改革创新动力有待提升。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全面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统筹推进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紧抓住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体制机制等重点任务,探索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为全面建设舒适安全、绿色低碳、百姓富、生态美的“田园麻江”谋好局、起好步。
(二)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对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实现生态与发展双赢。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辖区各乡镇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优势,以及发挥麻江独特资源环境优势,明确生态空间的功能定位、目标任务和管控措施,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地方特色。有机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文明观,兼容并蓄、不断创新,塑造新发展模式,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田园麻江”新未来,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
统筹协调,分步实施。坚持全域统筹,系统谋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结合不同区域发展特色,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系统设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眼于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来开展近期工作,科学制定规划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坚持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的原则,调动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整合各部门资源,激发市场活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风尚,引导全县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建立党政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等为主线,全面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编制范围为麻江县行政管辖的区域,按照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全县辖杏山街道、金竹街道、谷硐镇、宣威镇、龙山镇、贤昌镇、坝芒布依族乡,共2个街道、4个镇、1个民族乡,共63个行政村。全县面积957km2。
(四)规划期限
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近期:2021-2023年,为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期。
远期:2024-2025年,为生态文明深化提升期。
(五)项目规划
1.近期目标
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布局。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标准,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建工作先进经验。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城区现代化品质基本形成,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生态化、生活绿色化、城市品质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2.远期目标
不断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科学的生态空间体系逐步完善,以低碳循环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稳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保障,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文明观念意识全面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指标全面优于国家考核标准,全域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建成在全州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典范。
(六)建设指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及《关于开展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21〕353号)文件及相关要求,结合麻江县建设发展实际,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6个领域,设置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节约与利用、产业循环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方式绿色化、观念意识普及10大任务,确定麻江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指标体系,共设置35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9项、参考性指标16项。
表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目标表
领域 |
任务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指标值 |
现状值及达标情况 |
2023年规划目标 |
2025年规划目标 |
指标属性 |
|||||
2018年现状值 |
达标情况 |
2019年现状值 |
达标情况 |
2020年现状值 |
达标情况 |
|||||||||
生态制度 |
(一)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
1 |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 |
制定实施 |
/ |
/ |
/ |
/ |
正在编制 |
未达标 |
制定实施 |
制定实施 |
约束性 |
2 |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
--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已达标 |
有效开展 |
已达标 |
有效开展 |
已达标 |
有效开展 |
有效开展 |
约束性 |
||
3 |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 |
≥20 |
20 |
已达标 |
20 |
已达标 |
20 |
已达标 |
≥20 |
≥20 |
约束性 |
||
4 |
河长制 |
--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已达标 |
全面实施 |
已达标 |
全面实施 |
已达标 |
全面实施 |
全面实施 |
约束性 |
||
5 |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 |
100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6 |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 |
开展 |
/ |
已达标 |
/ |
已达标 |
已开展 |
已达标 |
开展 |
开展 |
参考性 |
||
生态安全 |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7
|
环境空气质量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
优良天数比例 |
优良天数比例98.9%。 |
已达标 |
优良天数比例98.3%。 |
已达标 |
优良天数比例98.3%。 |
已达标 |
||||||||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21 |
已达标 |
-17 |
已达标 |
-15.8 |
已达标 |
||||||||
8
|
水环境质量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
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 |
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 |
已达标 |
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 |
已达标 |
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 |
已达标 |
||||||||
劣V 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
2018年无劣V类水体 |
已达标 |
2019年无劣V类水体 |
已达标 |
2020年无劣V类水体 |
已达标 |
||||||||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行政区域内无黑臭水体 |
已达标 |
行政区域内已无黑臭水体 |
已达标 |
行政区域内已无黑臭水体 |
已达标 |
||||||||
(三)生态系统保护 |
9 |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
% |
≥60 |
/ |
已达标 |
71.1 |
已达标 |
68.0 |
已达标 |
≥60 |
≥60 |
约束性 |
|
10 |
林草覆盖率 |
% |
≥60 |
59.83 |
已达标 |
60.74 |
已达标 |
未公布 |
/ |
≥60.74 |
≥60.74 |
参考性 |
||
11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参考性
|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
% |
≥95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100 |
||||
外来物种入侵 |
-- |
不明显 |
不明显 |
已达标 |
不明显 |
已达标 |
不明显 |
已达标 |
不明显 |
不明显 |
||||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
不降低 |
不降低 |
已达标 |
不降低 |
已达标 |
不降低 |
已达标 |
不降低 |
不降低 |
||||
(四)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
12 |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 |
100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13 |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 |
建立 |
未建立 |
未达标 |
未建立 |
未达标 |
建立 |
已达标 |
建立 |
建立 |
参考性 |
||
14 |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 |
建立 |
建立 |
已达标 |
建立 |
已达标 |
建立 |
已达标 |
建立 |
建立 |
约束性 |
||
生态空间 |
(五)空间格局优化 |
15
|
自然生态空间 |
--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根据麻江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情况确定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约束性
|
||||||
生态保护红线 |
/ |
/ |
/ |
/ |
麻江县生态保护红线为247.6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 25.87%。 |
已达标 |
||||||||
自然保护地 |
已做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已达标 |
已做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已达标 |
已做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
已达标 |
||||||||
16 |
河湖岸线保护率 |
%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 |
/ |
/ |
/ |
麻江县河湖岸线保护率为80.53%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
参考性 |
||
生态经济 |
(六)资源节约与利用 |
17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5698tce/万元,降低率5.43%,完成能耗降低率1.35%目标。 |
已达标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5329tce/万元,能耗降低率2.35%,完成了能耗降低率2.3%目标。 |
已达标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5007tce/万元,降低率2.1%,完成了能耗降低率1.5%的目标。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18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
立方米/万元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89立方米/万元,较2015年277立方米/万元有所改善。 |
已达标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82立方米/万元,较2015年277立方米/万元有大幅度的改善。 |
已达标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23立方米/万元,较2015年277立方米/万元有大幅度的改善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约束性 |
||
19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① |
% |
≥4.5 |
7.50 |
已达标 |
5.93 |
已达标 |
未公布 |
/ |
≥4.5 |
≥4.5 |
参考性 |
||
20
|
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
%
|
参考性
|
|||||||||||
化肥利用率 |
≥43 |
38.6 |
未达标 |
40.5 |
未达标 |
43.1 |
已达标 |
≥43 |
≥43 |
|||||
农药利用率 |
≥43 |
40.8 |
未达标 |
41.4 |
未达标 |
43.3 |
已达标 |
≥43 |
≥43 |
|||||
(七)产业循环发展 |
21
|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
|
参考性
|
||||||||||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 |
72.71 |
未达标 |
82.06 |
未达标 |
85.03 |
未达标 |
≥90 |
≥90 |
|||||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75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85.92 |
已达标 |
≥86 |
≥86 |
|||||
农膜回收利用率 |
≥80 |
62.64 |
未达标 |
69.69 |
未达标 |
81.80 |
已达标 |
≥85 |
≥85 |
|||||
22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幅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性
|
||
综合利用率>60%的地区 |
/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100 |
已达标 |
96.71 |
未达标 |
89.08 |
未达标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
||||
生态生活 |
(八)人居环境改善 |
23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 |
100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100 |
约束性 |
24 |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 |
100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25 |
城镇污水处理率 |
% |
≥85 |
54.17 |
未达标 |
55.28 |
未达标 |
86.3 |
已达标 |
≥90 |
≥90 |
约束性 |
||
26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 |
≥50 |
42.86 |
未达标 |
50.79 |
已达标 |
60.32 |
已达标 |
≥65 |
≥70 |
参考性 |
||
27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80 |
73.9 |
未达标 |
78.01 |
未达标 |
100 |
已达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28 |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 |
% |
≥80 |
41.27 |
未达标 |
98.41 |
已达标 |
100 |
已达标 |
≥80 |
≥80 |
参考性 |
||
29 |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78.49%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已达标 |
83.57%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已达标 |
86.82%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已达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
约束性 |
||
(九)生活方式绿色化 |
30 |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 |
≥50 |
/ |
/ |
/ |
/ |
未开展 |
未达标 |
≥50 |
≥50 |
参考性 |
|
31 |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
/ |
实施 |
/ |
/ |
/ |
/ |
实施 |
已达标 |
实施 |
实施 |
参考性 |
||
32 |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 |
≥80 |
/ |
/ |
/ |
/ |
100 |
已达标 |
≥80 |
≥80 |
约束性 |
||
(十)观念意识普及 |
33 |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 |
100 |
/ |
/ |
/ |
/ |
29.88 |
未达标 |
100 |
100 |
参考性 |
|
34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 |
≥80 |
未开展 |
/ |
未开展 |
/ |
未开展 |
未达标 |
≥80 |
≥80 |
参考性 |
||
35 |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 |
≥80 |
未开展 |
/ |
未开展 |
/ |
未开展 |
未达标 |
≥80 |
≥80 |
参考性 |
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20年土地面积数据尚未公布,本次规划采用2019年建设用地数据进行计算。
三、生态制度体系建设
(一)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增强制度保障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目标任务纳入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贯穿于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过程,逐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综合决策制度。落实新国发2号文在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改善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体系和积极推进低碳循环发展等重点任务
继续将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和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并逐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完善考核制度,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生活、生态空间和生态文化建设指标均纳入麻江县党政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比较系统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层层分解落实到政府各组成部门和乡镇(街道),把考核结果作为创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和部门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离任进行考核的内容。
让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发挥“指挥棒”的作用,黔东南州生态环境麻江分局、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水务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定期不定期深入乡镇(街道)、部门和企业开展明察暗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完善《麻江县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责任,将规划重点任务和工作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扎实认真、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
继续全面实施县、镇(乡)、村三级河长制和河长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推进河长制相关工作落实;建立信息报送及通报制度,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及时跟踪河长制实施进展;建立工作督查督办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查,对重要事项进行督办;建立绩效考核问责制度,对成绩突出的河长及责任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失职失责的要严肃问责;建立与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相适应的其他工作制度,用严密的工作制度确保河长制工作效果。
完善江河湖库管理和保护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纳入县对各乡镇、各部门综合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空间面积不减少、保护性质不改变。生态环境、发展改革、自然资源、住建等负有管控职责的部门依职责把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纳入各自的规划管理之中。同时,秉承划管并重原则,重点从红线划定和监管两个环节对红线管控目标、管理制度、管理主体做出制度安排。按照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相关规定制度,严格管控生态红线保护区域。
积极配合国家、贵州省和州级各类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工作,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组织开展环境执法演练,逐步建立起生态环境领域监督执法长效机制。创新执法机制,整合优化执法力量,破解执法瓶颈。提升执法手段,完善信息化监管机制,充分运用污染源在线监测、超标报警、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用电量监控等科技手段和“大数据”综合分析,不断提升执法的精准性,实现全天候执法、无缝隙监管。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三)建立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形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体制机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准确把握自然资源的存量、增量和减量。
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加强水资源价格管理,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促进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对耗水量大的行业实行限制性水价,促进节约用水。全面探索和参与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自然资源要素的有偿使用试点工作,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健全综合补偿制度,积极探索符合麻江县发展现状的生态综合补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补偿主体、补偿措施、补偿标准及资金来源等重要内容,构建麻江县综合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逐渐开展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加大对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的补偿力度。重点支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生活污水处理、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生态移民等项目建设。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扶持力度,重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争取实行省、州、县联合共建。
构建“绿色生态型”政府管理机制,开展以节约、节能为主题的“绿色办公”活动。提倡绿色出行,减少公务车的使用,优选节能环保车辆;提倡绿色办公,推进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减少纸张等耗材的使用,高效利用办公用品。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制定麻江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及其配套落实制度,结合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制度等,初步形成土地、草原、森林、水、矿产、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等方面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思路及做法。考察审计干部在任期内自然资产存量变动状况和生态环境损害,依法界定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用“生态账”和“经济账”两本账检验干部的工作实绩,进一步丰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体系。
建立麻江县财政投入预算保障机制,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联动增长,逐步增加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及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公益事业方面,促进各项环保重大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项目计划。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通过各种形式,逐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市场化,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
(五)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积极探索和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拓展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交易种类和交易地区。探索建立用能权交易机制,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路径。开展低碳城镇建设和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努力探索高经济增长与低碳排放相协调的新路子。
切实提升公众对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和知晓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等相关规定,继续推进和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凡属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除属于国家秘密、国家安全以及涉及社会稳定事项的工作情况外,凡被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工作,按管理权限和规定审查程序审查后,都要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开。通过主流媒体、官方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渠道进行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并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报道和表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强化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制定和建立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体制,转变传统消费模式,普及公众绿色消费价值观念,不使用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能源的商品,自觉形成在消费过程中不造成污染的环保意识。促使生产者放弃粗放型生产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逐步形成可持续生产模式。通过绿色消费模式建立将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将绿色消费行为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层面,引起日常生产生活的良性改变,促进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绿色消费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鼓励引导农村住宅、公共设施应用绿色建材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全面加强建筑节能,从布局节能、屋面节能、墙体节能和窗户节能等多方面推动节能型建筑。推广使用绿色照明技术,选用高效光源和节能型灯具。积极推进交通节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鼓励低油耗、低排放、小排量、小型化、高动力性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推动垃圾分类和废物回收利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遏制环境污染。
四、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一)严控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实施碳排放强度控制,落实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减排统一监管体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相关技术政策协同高效推进,完成贵州省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序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坚持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构建绿色化、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
(二)统筹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完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和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重点开展主干河流干流和支流两侧村镇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整治。集中整治翁威马龙洞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源。巩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成效,提高千吨万人等农村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水源地周边一定范围内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清单,实施“一水源地一档案”。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周边生活污水、垃圾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综合防治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排查农村饮用水水源周边环境隐患,建立风险源名录。到2025年,对摆沙河、洗布河、龙山河进行综合整治,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控新增黑臭水体。保证河流生态功能改善。依托麻江县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研究河流多源生态补水技术,推进河流生态补水工作,到2025年,辖区内重点河流水量显著提升。推进水质预警系统建设,实施水质全过程监控。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提升,严格取缔电镀、印染等“十小企业”。清理地表水体流域内非法养殖和非法农家乐。加强垃圾、粪渣等城市面源污染物收集、运输、处理处置全流程整治,大幅度削减入河面源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新建城镇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推动县城的雨污分流改造,对存在问题的市政污水管网实施改造,提高雨污分流率。到2025年,基本建成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污水收集系统,城镇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三)实施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新增产能,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电解铝、铸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产能。推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优先采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
调整优化能源供应与消费结构。提升天然气供给能力。严格控制燃煤总量,完成燃煤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加快“煤改电”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外电使用比例,推进落后煤电机组淘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开展颗粒物、VOCs、O3、NOx、SO2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共同减排,强化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挥发性有机物源、扬尘源、工业源、居民生活源的综合控制。着力解决PM10、PM2.5和臭氧污染问题,建立完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控体系。到2025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力争保持98%以上。
逐步实现碳减排与污染源协同治理。强化VOCs排放控制,提升废气收集率和治理设施处理率。加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VOCs自动监测工作,强化VOCs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提升VOCs环保监管能力。加强恶臭等异味气体治理。推广天然气燃料动力重型货运车和电动轻型货运车,引导中大型柴油客车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加强充电桩、充电设备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比例。加强工程机械、场内机械、渣土运输车、水泥搅拌车、集装箱运输车等移动源污染治理。利用先进技术加强秸秆焚烧管控,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四)强化土壤调查监测,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
以辖区内重点行业企业周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周边、果蔬菜种植基地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基础性调查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检查力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定期巡查加强保护生态涵养用地,防止矿山资源开采等活动造成土壤污染。对未利用地转为农用地的,应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估,并采取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五)加强噪声污染控制
通过城市规划、路网优化、交通管理、噪声防治、环境监管等综合手段,控制噪声污染,使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污染程度不再加重,并争取有所改善。加强现有道路的养护与管理,实施破损道路降噪改造工程,推广多空隙排水降噪沥青路面使用。采取消声、吸声、隔声等措施防治工业噪声污染。强化对商业网点、娱乐场所等社会生活噪声源的管理。加强建筑噪声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执法,建立健全现场噪声管理责任制,健全施工噪声治理协调联动机制。
(六)落实源头防控与过程监管,提升固废污染防治能力
完善危险废物经营处置单位环境监管机制,实施在线监控和视频监控。严控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总量,落实重金属风险防控措施。督促企业建立规范的危险废物贮存场所,落实转移联单制度督促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按规定转移产生的危险废物,减少危险废物临时贮存量。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管理,加强全县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和废塑料等环境污染治理,切实防控环境污染风险。提升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现有设施的处置水平。
(七)提升环境监管、风险防控和应急能力
尽快建立应急预案网络备案系统,对企业应急预案、风险评估、风险隐患排查、应急演练进行全过程管理备案,建成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管理平台。以“风险隐患整治、应急能力提升”为核心,对涉及环境风险的企业,从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机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识别、突发环境事件隐患、监测预警机制建设、环境应急防控措施、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环境应急演练、环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等八个方面开展查改工作。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监测和预警能力,开展环境应急综合演练和实战演练。强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综合管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努力减少突发环境事故,杜绝重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保障全县环境安全。
健全危废医废收储运体系。提高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危险废物实现无害化处置,到2025年,全县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率达100%。强化企业环境风险物质监督管理,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率达到100%,提高重点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增加应急资金投入,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动态管理。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和专家组建设,环境应急监测部门、公安消防部门等应急力量要积极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与救援、调查处理等工作,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
五、生态空间体系建设
(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探索实施全域空间管控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导引,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贯彻落实《黔东南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麻江县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根据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三种类型空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
统筹河湖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制定严格保护、分类管控、合理利用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明确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的重点、方向和时间安排,优化河湖湿地和水网格局,明确具体保护要求。
科学制定空间开发时序,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强空间储备,依法落实和管控蓝线、绿线、紫线、黄线四条控制线,建设绿色城市、紧凑城市。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功能保护机制
尽快落实麻江县最新的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报批,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范围。优化调整后确定全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47.62km2。按照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规划,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修复保护工程,完成红线勘界定标,完善红线区域内标识标牌系统,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综合整治。定期组织评价全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将评价结果作为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安排县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和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依据。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执法督察,及时发现和处罚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考核机制,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
(三)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以老蛇冲自然保护区为生态保护核心,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协调,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深入开展区域、流域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巩固国土绿化行动,对部分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森林抚育,对老蛇冲等重点生态林区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生态体系。实施城区绿化工程,加强裸露土地整治,实现裸露土地植被全覆盖;优化完善城区绿道,有机连接城乡公园绿地、山头公园、郊野公园等,改造道路和水系森林生态廊道,增加节点功能设施,创新立体绿化形式,全面提升绿地综合服务功能,构建“绿道+”“公园+”模式推动公园场景与城市空间融合。推进村庄绿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陆地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完成麻江县生物多样性评估。完善生物多样性观测体系,探索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和观测区建设。加强本地生物资源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开展全县自然保护地家底摸查工作,对现有自然保护地进行梳理,包括老蛇冲州级自然保护区、仙人桥省级森林公园优化调整工作,做到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利用高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促进自然保育、巡护和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
(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对白河、回龙河、景阳河、乐埠河、龙山河、复兴河、河山河、瓮袍河、南皋河、洗布河、格当寨河、小堡河、羊昌河河流,以及西牛滩水库等水库湖泊的保护,完善河湖两侧绿化建设,恢复河湖岸线完整,防治水土流失。加强与周边县市的沟通合作,共同推进跨界河湖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加强对山体自然风貌保护,保护山体原有植被,严禁在生态敏感区域内开山采石、破山修路;对受损的山体采取科学的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对受损的自然风貌,重建乡土适生植物,重建植被群落,恢复自然风貌。
做好麻江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开展全县生物资源调查,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积极保护列入国家、省级重点保护名录中的野生动植物。切实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监督,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严肃查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
六、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经济生态化发展新动能
鼓励企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
推进蓝莓良繁体系建设,全面巩固提升麻江县在全省蓝莓产业多功能融合发展区中心地位。以蓝莓交易中心、乌卡坪为核心,建立以冷藏、加工及产业配套服务中心,实现年产1万吨以上的鲜果冷藏,注重打造鲜果冷藏及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配套推进冷链物流、仓储、包装物资与旅游产品供给集散等设施,构建现代化蓝莓冷链贮运体系,建成国内最大的蓝莓加工原料(鲜果和冷冻果)交易中心。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用活用好用响“麻江蓝莓”地理标志品牌,塑造麻江蓝莓的良好形象。
依托县域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基础,重点打造健康食品加工孵化基地,着力培育发展锌硒米、蔬菜、生态畜禽等加工业。积极拓展锌硒米、蔬菜、生态禽畜等加工产业。特色蔬菜加工产业,以贤昌特色红蒜为代表,选择适合麻江种植、经济效益好的蔬菜产品,在全县推广种植。在规模化养殖基础上,积极发展肉猪加工、肉牛加工、肉羊加工等产业,重点是根据猪牛羊的不同部位和内脏进行分类加工,全部充分利用,开发出丰富多样、附加值高的各类加工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和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引进专业开发公司,建成民族民间特色工艺品加工基地,培育民族工艺+工业+旅游的新模式。
积极发展麻江健康医药产业,助力“健康麻江”建设。要高质量建设中药材基地。打造麻江标志性药材品种,切实推进药食两用中药材产业化,支持以麻江本地药用植物为原料开发养生保健产品,推进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生、药膳餐饮等产业纵深发展。
完善提升麻江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持续提升麻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结合凯都大道建成开通,在宣威、龙山凯都大道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工业园,为麻江农产品加工转换提供发展阵地。依托炉碧工业园区扩建,在杏山街道良田至贤昌高枧210国道旁规划建设基础材料、建材等工业产业带。沿县城至高枧城市大道,按照产城结合发展的要求,规划建设轻工业产业带,为麻江轻工业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结合实际,规划建设承接长三角新材料制造和先进制造业的基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物流枢纽,为麻江工业发展提供物流服务。
充分利用麻江县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大健康与农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物流产业加快发展,依托综合交通优势选址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在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建设物流基地,在产业相对集中的重点村建设物流节点,早日形成县域内物流网络。立足实际,重点发展农业服务、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数据融合等产业,助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为测土配方、良种培育、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全流程提供农业科技人员和技术方案专业化服务。做好生产物资供给服务,结合各重点产业生产地的需求,科学配套、精准布点,努力做到各类生产物资的充分平衡供给。做好产品销售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进一步用好电商等业态,力争做到产销实时对接、充分对接、无缝对接。重视发展特色商贸业。高标准布局商业聚集区,创建特色商贸步行街,鼓励重点街区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推动批发零售业、推动住宿业、餐饮业创新发展,推动社区和农村深度融合“互联网+”。
(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绿色转型发展
进一步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太阳能等为辅的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推广“煤改电”、“煤改气”,促进清洁能源广泛应用。
构建符合麻江未来发展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区域布局和重点项目,大力推进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实施清洁能源供热。
做好建设项目节能工作。对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严格进行节能审查;适时开展区域节能评估工作,做好能源的梯级利用,积极推进用电大户节能改造,减少煤炭和电力消费。探索开展麻江县区域能评机制,实现全县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
(三)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打造生态经济发展的立足点
按照“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要求,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自然生态条件和基本成型的园区景区发展基础,在东部打造“康养小镇”“蓝莓小镇”“酸汤小镇”。依托夏同龢状元文化产业园、马鞍山生态体育公园,在中部打造“翰墨小镇”“体育小镇”。依托良好的山地自然资源,在西部打造“山地运动休闲小镇”。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培育形成凯都康养产业带。
(四)全面深化工业企业改造升级,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以化工、建材、农副食品加工、危废处置等重点行业作为当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全面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要求,把清洁生产审核方案主要内容纳入辖区节能降耗、污染防治等行动计划中,加大对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情况的日常监督和检查力度,开展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和绩效整体评估。加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的监督管理。发挥典型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示范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对于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积极推广先进企业的典型经验,带动全县清洁生产工作。
(五)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态化发展
创新打造蓝莓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蓝莓大数据信息中心等学术交流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致力探索和推广蓝莓、蔬菜、锌硒米、花卉等特色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确保粮食安全。持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紧紧围绕1258产业目标,继续抓好蓝莓、花卉、锌硒米、蔬菜等四大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结构科学、特色鲜明、绿色有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巩固提升蓝莓产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蓝莓产业集群,打造“一县一业”,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并对老旧低效蓝莓基地进行提质改造,到“十四五”期末实现蓝莓产量2.5万吨、产值6亿元。稳步推动以菊花为主的花卉产业发展,注重观赏和食药两用功能,确保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培育壮大锌硒米特色产业,根据锌硒矿带分布情况,科学安排种植,实现面积达3万亩以上、产量1.12万吨目标,力争实现产值4500万元。着力发展蔬菜产业,围绕重点坝区,结合特色优势,重点抓好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发展蔬菜14万亩以上、产量32.5万吨、产值实现9.5亿元。深入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广“一年多季”“一田多收”生产方式,打造“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继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确保顺利通过认定。以温氏公司为龙头,大力推进生猪养殖产业生态化、健康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充分利用全县16个500亩以上坝区、2.2万亩耕地,发挥坝区交通水利设施较为完善、具备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等优势条件,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因地制宜选准选好优势产业,在西部坝区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全力推进万亩蔬菜连片种植。注重做好明洋食品有限公司等国家级龙头企业服务工作,激活市场活力。继续扶持发展乌卡坪蓝莓生态产业园、药谷江村大健康体医药文化园、乌羊麻乡村田园养生养老园、夏同龢文化产业园、坝芒高科技蔬菜博览园等一批特色农旅融合产业园区。着力培育宣威、龙山、谷硐3个万亩蓝莓乡镇和龙山、共和等17个千亩蓝莓村,整合资源,着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重点抓好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公益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50032.8亩;加快发展壮大林下经济,围绕凯麻丹林下经济产业带,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林蜂2万箱、林药2.2万亩、林鸡45万羽,打造集科研、育苗、种植、精深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建成一批上规模、有品质、高效益的林药(菌)、林蜂、林禽产业。积极创建成林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凯麻丹”林下经济产业带、蓝梦谷国家蓝莓养蜂授粉示范基地、乌卡坪国家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复兴中美森林健康项目建设,打造以林下经济、林副产品加工、森林康养休闲为一体的林业产业综合体。
高效开展农业节水。完善农田灌排设施,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兴建水源工程,大幅提高灌溉蓄水能力。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新技术、新模式,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推行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管理,强化农业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利用。
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废旧地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制度,推广降解地膜使用,农药包装废弃物应收尽收,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
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与利用,推进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利用。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维持在86%以上。
(六)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商贸服务产业。推进共享社区建设,扩大生活服务供给。积极推进全县物流产业加快发展,依托综合交通优势选址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园区,在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建设物流基地,为麻江的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筑牢基础平台。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麻江县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切实推进“旅游产业化大提升”战略行动,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和康养旅游产业。加快推进以农文旅为主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山、水、田、湖、林、草等旅游资源,打造农业观光、赛事基地、研学体验、康养度假等知名品牌,加快构建具有麻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产业体系。打造龙山镇乌卡坪、宣威镇药谷江村、坝芒乡乐坪村地区的农业观光体验景区,建设蓝莓创意工坊、升级菊花园景区、新建乐坪村油画观光小镇等项目,发展壮大农旅产业;培育体育竞赛与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利用体育赛事吸引游客,串联非遗文化体验,讲好非遗故事留住游客,扩大旅游消费层次,升级改造马鞍山生态体育公园基础设施、新建马鞍山青少年活动中心、苗岭自行车赛道等体育项目,扩大体旅发展平台;强化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用好民族医药和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建设康体养生旅游基地,升级改造乌羊麻养生养老康养度假区建设、推动康养旅游的交流与合作,确保康养旅游业与农业观光、文化体验深度融合,实现农文旅康体大融合,助推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
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按照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东、中、西部发展的空间布局,发展县城马鞍山生态体育公园山地体育旅游产业、后坝非遗创意工坊文创旅游产业;构建中部贤昌文化研学旅游产业,巩固东部地区龙山、宣威山地农业观光旅游产业,拓展西部坝芒乡、谷硐镇亚高原康体养生度假产业和体育旅游产业。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有机融合发展模式,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乡村景点以及特色农家乐,建设打造清水江两岸村寨“清江河岸 康养苗乡”、乐坪村“油画田园 大美乐坪”、高枧村“状元福地 文化高枧”、河坝村“农耕乡野 瑶韵河坝”、复兴村“仫佬古寨 秀丽复兴”等资源优质的民族精品乡村旅游村寨,举办非遗展示活动,传统风俗节庆等活动,形成传统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鼓励全社会、全民参与发展旅游业。
加快推进山地旅游快进慢行交通建设,加快旅游便利化交通体系构建,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东线、中线、西线旅游巴士(专线)为主的快旅漫游换乘系统。整合麻江旅游汽车车队、旅游汽车公司,增加旅游汽车数量,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旅游汽车服务体系。完善中国农业公园二号路建设,新建中国农业公园三号路。提升国家3A级以上景区公路及东、中、西部旅游公路连接线公路建设,建设蓝梦谷-乌羊麻-药谷江村、马鞍山生态体育公园-后坝民族民俗博览园-夏同龢文化景区通道、休息驿站及旅游服务点;加快开通麻江县城-蓝梦谷-药谷江村-乌羊麻;麻江县城-后坝民族民俗博览园-夏同龢文化景区2条以上旅游景区区间载客运营大巴(或旅游公交),加强自驾车租赁服务,提供共享交通工具租赁的智慧化服务。
加快开发麻江县智慧旅游系统,推动旅游服务智能化、人性化、高效化。着力构建“麻江县智慧旅游大数据服务中心”,创建集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展示、旅游推广、旅游经营等智能化应用为一体的“麻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完善手机客户端“麻江文旅”APP和微信导览小程序的开发和应用,确保实现自助导游、位置导航、个性游记、一键分享、消费预订、电子门票、支付系统等功能。
七、生态生活体系建设
(一)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提升区域环境质量
加快完善建成区污水收集、集中处理能力。加快推进麻江县城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工程和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大污水深度处理再生利用。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定期处理和处置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等固废,优先就近土地利用。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出水达标率达100%。
采取“区级统管、城乡一体、分类运输、市场化运作”模式,继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示范小区建设,打造全省一流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再生循环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回收网点,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扶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加快发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置,规范运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加强卫生厕所的维护和管理。把农村卫生厕所改造项目与农村房屋改造项目结合。全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保持在90%以上。
(二)加快城镇绿地系统建设,提升全县生活环境舒适度
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构建森林生态安全体系。依据地方文化特色改造提升山头公园,规划建设8个以上城市山体主题公园、湿地公园和文化旅游广场景点,全面提升绿地综合服务功能;持续推进立体绿化;加快推进绿道建设,努力打造健康绿道网络体系。“十四五”期间,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5000亩,实施森林抚育20000亩。
完善城市绿地体系。开展街旁绿地建设,提升道路绿化水平积极推进街旁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建设。控制老城区改造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加大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加强对山边、水边的环境整治,保持滨水、临山地区空间的公共性。加强对沿街、沿路和公园周边地区的建设管控,防止擅自占用公共空间。挖潜增加小尺度社区开放空间,充分利用边角和闲置空地,建设小尺度的公园绿地和广场,丰富城区开放空间层次。加强公园、开敞空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网络复合性。推进公共开放空间复合利用,加强开放空间与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
践行“田园融入城市、城市蕴含田园”发展理念,统筹城乡绿化工程一体化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村庄“路边、水旁、宅旁、村旁”绿化,充分利用村庄不可建设用地、废弃用地,因地制宜,选择乡土树种,建设小型休闲生态绿地,体现乡土气息和乡村绿色风貌。
(三)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推行低碳出行
大力推动公交系统建设,建立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普通公交为基础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公共交通体系。大力推广新能源、天然气(CNG/LNG)等节能环保运输工具。新增、更新的公交车、普通出租车推广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新增、更新的公务用车全部采用新能源车。增开公交线路,形成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体、普通公交为基础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四)鼓励低碳发展,推广绿色生活
鼓励低碳技术发明和应用,推广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新技术、废物多级利用技术、污染物治理新技术和资源化新技术。推动绿色节能建筑改造,构建慢行交通体系,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建筑75%、公共建筑65%的节能设计标准,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积极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引导企业开发应用品质优良、节能环保、功能良好的新型建筑材料,鼓励装饰与保温隔热材料一体化应用。对麻江现有建成区内住宅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在区内新建项目进行绿色建筑示范试点建设,从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各类建筑中,择优选出部分建设项目作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严格执行绿色采购制度,从重点领域和方向开展绿色采购,逐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和范围,对企业和广大群众进行消费行为的引导及示范。实行采购绿色准入制度。明确规定只有获得国家绿色认证的产品才能进入政府采购序列,全面落实绿色产品采购政策。
加大节能器具推广力度,加大节水器具普及和推广。在新建的公共机构场所,必须采用节能节水型器具,对实施绿色照明节能工程、绿色节水工程进行补贴。餐饮、娱乐、宾馆、洗浴业和洗车行业等服务型企业,应当采用节水型产品。定期在全县大型电器商场、电器市场及建材市场开展节能与节水器具宣传,引导公众优先购买生态设计、节能节水认证、环境保护标志认证等产品,创建一批绿色商场(超市)。
以建设“海绵型”、“节水型”城市为目标,统筹水资源节约、保护、雨洪利用、再生水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五)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活质量
合理规划布局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提升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至2025年,保证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继续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立农村规模化供水长效管理机制。
推进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推广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有机肥增施替代工程,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提高农药化肥施用效率和利用率,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推进养殖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雨污分流、固液分离、发酵床、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控制养殖污水产生量。农牧结合,鼓励畜禽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规范村庄畜禽散养行为,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维持100%,强化秸秆禁烧管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
推动农村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开展美丽乡村三级联创,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安排专项资金统筹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引领乡村发展走向生态振兴之路。
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保障机制,指导、督促、监督乡村及社区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和有督查的“五有”制度,加快杏山街道“美丽乡村”建设、宣威镇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工程、麻江县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民居保护及修缮、麻江县智慧村居建设、麻江县人居环境整治二期、三期项目。
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一)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把麻江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充实思想内涵,丰富建设内容,创新建设形式,增强感召力、影响力。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加强全民生态教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全社会,营造生态文明社会氛围。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培训课程内容,引导各级干部建立“绿色GDP”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政绩观。
充分结合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水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等纪念日,举办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演讲和征文比赛等活动,组织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公益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将污水处理厂、水源保护区等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深青少年对生态文明的兴趣和理解,从而“以小手带大手”,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活动引导生态文明深入社会。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环境治理责任主体的能动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定期组织企业领导和员工参加生态文化培训交流并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促进企业人员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生态理念的认识及提升相应的工作能力。
组织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系列活动,通过向社区居民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环保型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引导广大的社区居民选择低碳健康生活方式,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以文明健康节约的方式生活,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完善生态文化载体建设,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充分发挥书籍、刊物、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以及汽车站、公交车站、广场、镇政府驻地、村庄主要出入口等户外广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积极宣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做好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工作。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读本、刊物,向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发放,组织专题学习,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生态文明专业理论知识。做好校园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与学校日常教学计划有机融合,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教育,使师生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做好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工作。编制生态文明宣传手册等,在全县范围内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高社会各界生态文明意识,丰富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知识。
在县人民政府网、环保政务微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网络新型媒体,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在麻江县人民政府网设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专栏”,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及时更新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进程,宣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推广生态文明知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充分利用其时效性,传播迅捷广泛特点,及时公开最新环保政策、咨询,同时对突发性环境事件进行及时预警。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性公众参与主题网络宣教平台。
(三)建设“绿色细胞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各级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建筑材料、办公场所设计、办公室采购实现节能环保,节电节水,打造“绿色办公室”。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单位”引领全民共建生态文明。从全县幼儿园中小学中广泛推开绿色学校建设,制定生态文明教学计划,采取课堂内教学渗透、课堂外实践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完善企业综合环境管理制度,形成包括决策、设计、采购、生产、运输、服务在内全过程的绿色运行管理模式,打造绿色品牌,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群众参与机制与志愿者队伍,鼓励员工投身参与企业的生态转型。进行企业生态形象设计,树立特色生态形象。
以创建生态示范乡镇和绿色社区为契机培育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开展社区清洁、卫生环境设施整改、积极投身环保公益事业等活动,不断提升乡镇和社区住户环境保护意识、绿色消费意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共同创建生态示范乡镇和绿色社区。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态文化教育和培训,引导树立“靠山养山、靠水养水”、注重生态效益的农村发展观。根据不同村庄实际情况制定“一村一策”,进一步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及面貌,积极创建生态示范乡村,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九、重点工程及效益分析
(一)工程内容及投资概算
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重点工程共59项,投资53.9495亿元:其中,生态制度类工程共10项,投资0.264亿元;生态安全类工程共24项,投资9.9645亿元;生态空间类工程共5项,投资3.261亿元;生态经济类工程共5项,投资37亿元;生态生活类工程共10项,投资3.36亿元;生态文化类工程共5项,投资0.1亿元。
表2 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重点工程分类汇总表
序号 |
类别 |
项目个数 |
投资额(亿元) |
1 |
生态制度 |
10 |
0.264 |
2 |
生态安全 |
24 |
9.9645 |
3 |
生态空间 |
5 |
3.261 |
4 |
生态经济 |
5 |
37 |
5 |
生态生活 |
10 |
3.36 |
6 |
生态文化 |
5 |
0.1 |
合 计 |
59 |
53.9495 |
表3 生态制度建设重点工程一览表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实施期限 |
投资概算(亿元) |
资金来源 |
项目来源 |
责任部门 |
生态制度 |
1 |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 |
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部门、各街道的年度考核,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麻江县综合考核;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将绿色政绩和环境审计纳入领导干部监督机制和离任审计制度等。 |
2021-2023年 |
0.002 |
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县审计局、县委组织部、县自然资源局 |
2 |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三线一单”管控制度 |
在国家、贵州省、黔东南州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下,建立麻江县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准入制度,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区的准入清单。在《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三线一单”》基础上,编制麻江县的实施方案,落实“三线一单”管控制度。 |
2021-2023年 |
0.001 |
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县自然资源局、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3 |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
完成麻江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落实“多规合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建立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全县国土调查数据库,根据全州统一要求,开展国土空间管控工作。 |
根据国家、省、州的时间安排 |
0.06 |
县级财政资金 |
县自然资源局 |
县自然资源局 |
|
4 |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保护管理、高效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
配合做好国家和省、州级层面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做好县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管护制度;建立自然资源利用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及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
2021-2023年 |
0.15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县自然资源局、县发展和改革局、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
|
5 |
完善全县河湖长效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一河(湖)一策 |
完成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划定工作,设立界桩地标,针对水质达标、生态修复等目标建立一河(湖)一策制度,构建全县河湖管理长效制度体系。健全“河长制”“湖长制”等责任考核制度,建立考核问责与激励机制,制定考核办法。 |
2021-2023年 |
0.006 |
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县水务局、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6 |
环境监测能力巩固提升工程 |
完善县城环境监测网络,统筹落实全辖区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县城和乡镇集中式、农村“万人千吨”)、土壤、声环境等监测与监控站点建设与运行管理。 |
2021-2023年 |
0.02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7 |
生物多样性监测 |
在自然保护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 |
2021-2023年 |
0.01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县林业局 |
|
8 |
生态环境准入机制、生态修复管理机制、风险防范应急机制 |
针对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功能组团等,探索制定全县差别化环保准入机制,制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落实土壤、河流修复治理,建立生态修复管理机制;健全重金属、核与辐射、危废处置等风险防范机制以及环境风险全过程管控机制。 |
2021-2023年 |
0.005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县“十四五”规划、本规划 |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
|
9 |
企业生态文明绿色考核体系 |
建立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落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制度,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指导相关企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
2021-2023年 |
0.005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各重点企业 |
|
10 |
落实生态保护普惠政策 |
落实国家关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阶梯式价格制度;推动实施生态保护相关费税改革政策;建立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处置等建设的激励机制。 |
2021-2023年 |
0.005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县税务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县水务局、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表4 生态安全建设重点工程一览表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实施期限 |
投资概算(亿元) |
资金来源 |
项目来源 |
责任部门 |
水环境 |
1 |
麻江县城镇污水排水工程建设PPP项目 |
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提标改造一座,规模达11700m³/d。配套建设管网168.427公里及相关设施。 |
2021-2025年 |
0.4854 |
生态环保基金 |
本规划 |
县水务局、麻江云青生态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
2 |
麻江县整县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 |
新建坝芒乡污水处理厂1座,配套建设集镇区及周边村寨污水收集管网50千米;县城、宣威镇、龙山镇、谷硐镇、贤昌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提升及城镇周边村寨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60千米。 |
2021-2025年 |
1.8 |
上级专项,社会融资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县水务局 |
|
3 |
麻江县农村环境整治项目 |
建设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及处理设施10个村以上。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出水水质分别达到《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三级标准和二级标准。 |
2021-2025年 |
0.5 |
上级专项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县发改局等 |
||
4 |
沅江流域清水江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及生态价值实现项目 |
新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及配套管网;旱厕改造,改圈化粪池;新建生活垃圾收集站、转运站。新建生态缓冲带,生态植草沟;建设生态护坡,河道疏浚、生态防洪堤等。 |
2021-2025年 |
1.5109 |
上级专项 |
县水务局 |
||
5 |
沅江流域格当寨河生态环境系统整治项目 |
新建生态缓冲带15000m²,生态植草沟6300m;建设生态护坡8000m²,河道清淤12000m³;河道疏浚6000m³;恢复矿山植被77000m²。 |
2021-2025年 |
1.5351 |
上级专项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县水务局 |
|
6 |
麻江县翁威煤矿谷宾矿区酸性废水污染治理项目 |
治理废弃矿硐5个,均采取矿井封堵技术 |
2021-2025年 |
0.08 |
上级专项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7 |
麻江县翁威煤矿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
采取“过程控制-末端生态净化”的酸性矿山废水组合处理工艺,处理翁威煤矿矿区矿井涌水。 |
2021-2025年 |
0.07 |
上级专项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8 |
麻江县摆沙煤矿酸性废水污染治理项目 |
治理矿硐16个,冒水带1条,塌陷区1个。 |
2021-2025年 |
0.1 |
上级专项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9 |
麻江县鸡冠山煤矿酸性废水综合治理 |
治理废弃矿井废水1处,治理废水1000吨/天 |
2021-2025 |
0.1 |
企业自筹 |
县自然资源局 |
||
10 |
麻江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工程 |
实施县城和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整治巩固提升。 |
2021-2025年 |
0.2 |
上级专项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县水务局、州水投集团麻江水务公司 |
||
大气环境 |
11 |
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 |
进一步强化化工、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和油品储运销综合整治,严格执行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产品VOCs含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并进一步提升废气收集和处理效率。 |
2021-2025年 |
0.1 |
上级专项,企业自筹 |
本规划 |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各相关企业 |
12 |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秸秆燃烧 |
完善秸秆收储系统,利用先进技术加强秸秆焚烧管控,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
2021-2025年 |
0.05 |
上级专项、企业自筹 |
2022年国发2号文件 |
县农业农村局 |
|
13 |
贵州和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
对现有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 |
2021-2023年 |
0.2 |
企业自筹 |
2022年国发2号文件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和兴金属制品公司 |
|
14 |
麻江明达水泥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 |
对现有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 |
2021-2023年 |
0.4 |
上级专项、企业自筹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明达水泥有限公司 |
|
15 |
景晟化工有限公司大气污染深度治理项目 |
企业对现有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进行改造,实现大气污染物深度治理。 |
2021-2025年 |
0.05 |
企业自筹 |
本规划 |
贵州景晟化工有限公司 |
|
16 |
宏凯化工有限公司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项目 |
企业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实现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 |
2021-2025年 |
0.1 |
企业自筹 |
贵州省宏凯化工有限公司 |
||
土壤环境 |
17 |
麻江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
完成全县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
2021-2025年 |
0.2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县自然资源局 |
|
18 |
麻江县洗布河镉污染土壤治理和管控项目 |
对洗布河镉污染土壤开展调查、治理和管控。 |
2021-2025年 |
0.05 |
企业自筹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19 |
麻江县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
安全利用类耕地土壤及农产品监测,严格管控类耕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耕地培肥,农膜治理,有机肥施用,生物植保等 |
2021-2025年 |
0.5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县农业农村局 |
||
20 |
麻江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设项目 |
通过对矿山进行综合整治复垦复绿,可新增增减挂指标1293.67亩。 |
2021-2025年 |
1.4831 |
上能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县自然资源局 |
||
21 |
麻江县贤昌镇至杏山街道片区煤矿尾矿库治理项目 |
完成治理面积约600亩,煤矿尾矿库治理生态修复 |
2021-2025年 |
0.38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县自然资源局 |
||
环境风险 |
22 |
麻江县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
购置环境应急防护装备、应急办公设备、调查取证装备、采购应急监测车、配置应急监测设备等 |
2021-2025年 |
0.05 |
上级专项 |
本规划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23 |
麻江县县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处置能力建设 |
配置监测臭氧前驱体(PAMS57种VOCs)及光化学烟雾、PM10、PM2.5、二氧化硫等大气环境在线监测走航观测车。 |
2021-2025年 |
0.01 |
上级专项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24 |
麻江县城环境监测能力巩固提升工程 |
在县城城区布设辐射、噪声等在线监测设施,巩固提升环境监测能力 |
2021-2025年 |
0.01 |
上级专项 |
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表5 生态空间优化重点工程一览表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实施期限 |
投资概算(亿元) |
资金来源 |
项目来源 |
责任部门 |
生态空间 |
1 |
麻江县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建设项目(老蛇冲) |
优化调整麻江县老蛇冲自然保护区、仙人桥森林公园,解决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老蛇冲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的范围界限核准和勘界立标。 |
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推进 |
0.02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县林业局 |
县林业局 |
2 |
麻江县长江上中游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 |
在全县范围封山育林30000亩,退化林修复14000亩。 |
2021-2025年 |
0.123 |
上级专项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县林业局 |
|
3 |
麻江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
建设国储林面积30000亩。主要措施是现有林改培、森林抚育、人工造林等。 |
2021-2025年 |
2.8 |
融资、县级财政资金 |
县林业局 |
||
4 |
麻江县林业改革发展项目 |
森林资源培育4500亩,其中人工造林2000亩;重点村庄绿化25个村,绿化面积2500亩;2024年义务植树180亩。森林资源管理投资420万元。 |
2021-2025年 |
0.118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县林业局 |
||
5 |
麻江县麻哈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
建设生活污水管网20千米,河道内污染底泥清理29720立方米,生态护岸1.12千米。 |
2021-2025年 |
0.2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县水务局 |
表6 生态经济建设重点工程一览表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实施期限 |
投资概算(亿元) |
资金来源 |
项目来源 |
责任部门 |
生态经济 |
1 |
麻江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
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型废水储存池3座(2200立方米/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沼液调节池3座(300立方米/座),自吸高压水泵9台,DN110(主管道)PE管道(6350米,(分管道)PE管道9350米,DH50联塑PE管道12300米,机房4间(第间25平方米),自吸高压水泵12台。 |
2021-2025年 |
0.5 |
上级专项、企业自筹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县农业农村局 |
2 |
麻江县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
建成8个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站和1个有机肥生产厂(年产固体有机生物肥2万吨,液体有机肥8万吨的有机肥厂)。含有粪污存放池、液体粪污处理站、固体粪污存放地、配套发酵及液态肥主要设备固体处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等设备。 |
2021-2025年 |
0.5 |
上级专项、企业自筹 |
县农业农村局 |
||
3 |
中广核麻江20万千瓦风电开发 |
根据麻江县风光资源图谱分布情况,中广核在麻江县拟规划风电20万千瓦。在坝芒乡、谷洞镇、景阳乡一带山脊规划景阳风力发电项目10万千瓦,在贤昌镇、龙山镇一带山脊规划昌龙风力发电项目10万千瓦,总规划新能源装机20万千瓦,总投资约16亿元,建成投产后每年缴纳税额约3000万元,工程建设期间以及投运后将产生1000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
2021-2025年 |
16 |
招商引资 |
中广核贵州麻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
||
4 |
麻江县酸汤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以国家级龙头企业—麻江明洋公司为依托,以贵州特色的酸汤饮食文化为基底,结合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健康理念,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功能农工旅融合的饮食文化综合体。项目工程拟占地350亩,其中玉梦工坊65000平方米,食艺街场65000平方米,悠游山居90000平方米。 |
2021-2025年 |
10 |
上级专项、企业自筹 |
黔东南州“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
麻江县农业农村局 |
|
5 |
麻江县现代农业高新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
建设集农产品加工区、种植示范区、农产品交易平台、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高新产业园区1个。 |
2021-2025年 |
10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企业自筹 |
麻江县农业农村局 |
表7生态生活提升重点工程一览表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实施期限 |
投资概算(亿元) |
资金来源 |
项目来源 |
责任部门 |
生态生活 |
1 |
麻江县马鞍山青少年活动中心 |
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3800平方米、气排球馆、体能训练馆、3D影院、儿童游乐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
2021-2025年 |
0.12 |
招商引资资金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县文广局 |
2 |
绿色建筑推广 |
积极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推行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开展绿色建筑项目示范工作,推动节能改造试点。 |
2021-2025年 |
0.5 |
企业自筹 |
本规划 |
县住建局 |
|
3 |
麻江县县城建筑垃圾消纳场(含弃土场) |
拦渣坝,截洪沟,管理用房、沉砂池、进场道路、设施设备等,土地可利用面积113350.07平方米(170亩),平均可填筑标高80米,可利用库容1202.42万立方米,可满足使用50年。 |
2021-2025年 |
0.2 |
招商引资资金 |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
县住建局 |
|
4 |
麻江县餐厨垃圾处理站建设项目 |
规划用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包括处理站房,室外配套工程,渗滤液处置、购置设备等。 |
2021-2025年 |
0.3 |
招商引资资金 |
县住建局 |
||
5 |
麻江县翰墨温泉谷 |
新建温泉山庄,项目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温泉酒店、温泉泡池、水上娱乐区、餐厅、疗养馆等 |
2021-2025年 |
0.46 |
招商引资资金 |
麻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
||
6 |
麻江县同龢文化体验馆 |
新建同龢文化古风穿越体验馆,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打造古风场景,营造夏同龢时代场景沉浸式体验项目。 |
2021-2025年 |
0.2 |
招商引资资金 |
|||
7 |
麻江县后坝民族民俗演艺馆 |
建设民族民俗演艺馆建筑2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 |
2021-2025年 |
0.18 |
招商引资资金 |
|||
8 |
麻江县苗族织锦保护传承基地建设项目 |
建设3000平方米陈列馆和传习所及配套基础设施 |
2021-2025年 |
0.12 |
上级专项、招商引资 |
|||
9 |
麻江县马鞍山公园至后坝景区健身步道 |
健身步道10公里,其间设休闲亭子、标识标牌,公厕,驿站等 |
2021-2025年 |
0.08 |
上级专项、社会融资、企业自筹 |
|||
10 |
麻江县乌羊麻养生养老园建设项目 |
项目总建筑面积53193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中心、绿色餐厅、水疗中心、停车场、综合楼及配套设施建设。 |
2021-2025年 |
1.2 |
社会融资、企业自筹 |
贵州省蓝之灵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
表8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一览表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实施期限 |
投资概算(亿元) |
资金来源 |
项目来源 |
责任部门 |
生态文化 |
1 |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
邀请专业人员在各级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村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宣讲活动,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宣讲工作,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各类国民教育等各类教学培训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生态教育,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全社会。 |
2021-2025年 |
0.01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县委宣传部 县教科局 |
2 |
生态文明宣传载体建设 |
在充分发挥书籍、刊物、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数字媒体宣传新载体;依托马鞍山体育公园、以及麻江县污水处理厂等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参与式、互动式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基地。 |
2021-2025年 |
0.02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县委宣传部、 县教科局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3 |
生态文明“绿色工程”建设 |
积极引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村庄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庄”建设。 |
2021-2025年 |
0.03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县委宣传部、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4 |
生态文化主题活动 |
制定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通过建立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开展专题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
2021-2025年 |
0.02 |
上级专项、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县委宣传部、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
5 |
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和参与度公众调查 |
对麻江县境内居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和参与度公众调查,主要考察公众对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和对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2021-2025年 |
0.02 |
县级财政资金 |
本规划 |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麻江分局 |
(二)效益分析
1.生态环境效益
各项重点工程实施,将使麻江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更好地落实,使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加强、人居环境更加改善,使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从根本上得到防治,并进一步提升全县环境质量;在生态恢复和修复方面,通过辖区多条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水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森林和湿地公园工程等建设和推进,全县生态环境将更加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得到提升;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通过污水处理厂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村分布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主要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等工程建设,全县水环境、水生态将进一步提升;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通过燃煤锅炉淘汰及节能改造、餐饮油烟整治、VOCs生活源控制、工业企业清洁能源改造、移动源排放控制工程等工程建设,全县大气环境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优良天数比例持续增加,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数;在污染源风险管控和修复、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实施土壤环境基础调查、生产企业场地环境调查、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管理平台等工程建设,将提升全县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能力、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对能力,有利于全县进一步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不断加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得到提升,公园绿地面积相应增加,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将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使麻江县经济发展更加绿色、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更加良好。
2.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更加绿色化。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麻江县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农业从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从分散的工业向循环、协调、高效的生态工业转变;传统服务业向新型现代服务业转变。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的绿色转型,为经济发展和就业注入新动力。
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投资涉及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环境治理工程投资和产业投资将直接拉动麻江县的经济增长。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必然从整体上提升麻江县的品位、形象和知名度,大幅提高麻江县招商引资能力和市场吸引力。
3.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麻江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经济迅速发展,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公众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增加,使人民群众幸福感得到提升,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不断加强,不断提高人民综合素质。通过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行绿色教育,不断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麻江县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在凯里-麻江建设成为原生态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黔东南中心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中,体现麻江特色、展示麻江担当。
在统一规划和指导下的协调发展能够较合理地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得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收益增加同步进行,增加群众的生态获得感。环境改善将带动旅游行业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需求,多方位增加就业机会,在发展生态旅游中,促进村镇居民更好地依靠优美生态环境提高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公平性,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环境整治,城乡环境面貌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各乡镇基本生活条件和景观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优美的人居环境和自然风光吸引城市居民到来,为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提供了条件。
总体上看,无论从生态环境保护层面,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层面,麻江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都具有积极作用和正效益。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在县委、县政府的牵头部署下,统一组织推进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协调机制。对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指标及示范区创建要求,整体提升麻江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一体化的协作性治理网络,解决跨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面临的困境的有效途径;建立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联动机制。坚持创新试点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坚持县内合作与跨区域联动相结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二)监管能力保障
健全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执法工作。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建成覆盖城乡的监察网络。强化环境监督执法,推进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加强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城乡全覆盖的环境监测体系。创新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研究建立生态环境监管“云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APP”等信息渠道,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加快补齐污染源执法监测短板,逐步配置执法无人机、突发事件应急无人机监测系统。
(三)资金配套保障
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经费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和年度财政预算中。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国内外多方融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和融合机制。积极申请贵州省、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增加银行用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贷款。同时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鼓励社会捐助。制定和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用好生态补偿资金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通过实施贵州省印发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贵州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用好生态补偿资金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争取多种形式生态补偿资金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资金。
(四)科技支撑保障
强化科技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大对水、大气、土壤、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同时加大对高新科技人才的引进,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生态文明科技保障及培训体系,持续开展生态文明专题培训,分期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等,提高人员素质。
扩大科技交流合作与开发应用。积极与科研院所、省内外高校开展技术合作,聘请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杰出贡献和突出成绩的专家、学者共同组建“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引进、推广新技术,提升全县科技推广与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产学研联合机制。
(五)社会监督保障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违法行为有奖举报等制度,及时公开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建立政府部门与公众、企业有效沟通的协调机制,切实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支持民主党派、工青妇、社会团体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积极引导、培育和扶持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环保社会组织及社会公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鼓励举办生态文明讲坛和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平台,鼓励、引导环保志愿者扎实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公益活动。
加大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公开报道环境违法事件。邀请公众参与环保执法过程和污染事件调查,引导公众有序参加环境保护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公众对破坏环境和损害公众权益的行为提起公益诉讼和民事诉讼。
深化搭建公众参与平台,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建立整合调动社会力量共同策划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的机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的传播力以及深入学校、社区开展环境国情、环境保护等方面教育,培养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