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贝 朵贝茶 朵贝茶人
《贵茶》杂志 2019年4期 作者:周元鑫
朵贝
普天之下,幸福安定。普定,是穿洞故里,是贵州古茶树之乡,也是贵州最美茶乡。
“一朵祥云不忍去,只因宝贝在深山”,当代文化大家梁衡诗中的“朵”“贝”,是一个因茶而让世人熟知的小地方。朵贝,地处普定化处,原产有煤山茶,色香味浓、经久耐泡为茶中上品,后以地为名,曰:朵贝茶。
在《追寻普定“朵贝”溯源》一文中提到:清代文学家、杂剧作家舒位曾经撰有《黔苗竹枝词》三十余首,其中有描写普定白罗罗采茶诗词一首:“红泥坡下白罗罗,下姓相逢唤阿和。一带青山横作黛,春风吹遍采茶歌”。白罗罗这支古彝族在普定多贝(朵贝)一带繁衍生息,从事种茶贩茶之生产生活,创造了早期农商文明的同时,也为现在普定县打造茶产业经济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古时普定朵贝一带因矿产丰富,地藏多种宝贝,故名“多贝寨”,现尚遗有银厂、煤厂、铜厂等诸地名。随岁月流逝,年长日久,“多贝寨”演化为今之“朵贝”。“黔地无闲草,境内多好茶”,其实,关于朵贝,关于朵贝茶,不管“记载”也好,“传说”也罢,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也彰显了其文化的厚重和历史的悠久。
朵贝茶
“朵贝”在化处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中,代表着“美好”的意思。按照字面的翻译,朵贝茶就是美好的茶。朵贝茶大都生长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区域,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云雾缭绕,无任何工业污染,所产茶叶品质优越。
早在唐朝时期,朵贝茶开始发展,至明朝崇祯年间进贡皇室而名闻遐迩。清代咸丰元年(1851)知府白常恩著《安顺府志》记载:“安郡四乡——近多种茶,其嫩芽如雀舌者,于谷雨前采之。而播种则以谷雨节为迟矣。”“茶俗名丛茶,谷雨前采者名毛尖,色味俱佳”;1960年,周恩来总理访印途经贵阳时,普定县向总理敬献朵贝茶,总理赞其“芳香浓郁,色清味甘”;《中华传统食品大全.贵州传统食品》《中国特产大典贵州卷》有“朵贝茶”的记录,《贵州绿茶》一书中,更是详细介绍了朵贝茶;2007以来,朵贝茶系列产品在“中茶杯”“中绿杯”“黔茶杯”等国际国内茶事活动评比中截获了119项奖项,在省内茶业奖项数据中名列前茅;2013年2月,“朵贝茶”获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2013年8月,化处镇获“贵州最美茶乡”称号;2014年8月,化处镇获“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称号,同年,“朵贝茶”进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编撰目录。朵贝茶,不仅是不能复制的地域性名茶,其品牌更已成为普定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朵贝茶人
朵贝茶浓郁的芬芳及厚重的贡茶文化,伴随着岁月和历史,一路走过,如那些经历了千百年风霜的古茶树,郁郁葱葱,经久不衰,在岁月的流转中,如何将祖辈留下的这一缕茶香,更美好地留给后人,留给世界?普定人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传承着印记。
朵贝红茶。
朵贝古茶树。
风劲再扬帆、策马再奋蹄。在历届县委、政府的不断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下,普定茶产业蓬勃生长,开花结果,从当初的不足万亩发展到今天8万亩,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小康画卷在普定大地徐徐展开,一个个种茶、爱茶人士不断涌现。
荣誉彰显着普定茶人辛勤劳动、激情创造的自豪与荣光,荣誉记录着普定茶人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并肩、团结奋斗的闪光足迹。
“东风殷勤百花酬”,从普发〔2007〕11号《关于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实施意见》文件出台至今,普定茶产业迎来了发展史上最为壮观的跨越,产值超过3亿元,“三品一标”基地超过5万亩,46家企业、合作社、大户流转土地集中建园、加工,社会各界参与,关注度大幅度提高,茶产业带动农民脱贫效益明显。
当我们自豪于这些发展成就,并实实在在分享着发展成果的时候,朵贝茶人清楚:产业还任重道远,我们的市场还没走出去,我们优质的原料还没充分利用,我们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还需加快。
如何实现朵贝茶产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普定县农业局华蓉局长一语中的:“茶产业作为普定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较好,是促进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在我们山区,是带动群众致富较好的农业产业,我们将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强化服务、做大规模、做强品牌、深挖文化、拓展市场,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昨天,凝聚着理想和信念、凝聚着团结和拼搏的普定人在这片奇特的土地上孕育了那片树叶的故事——朵贝茶;今天,伴着普定人民及各界人士的希望与祝福,伴着普定迎来大建设、大发展、大扶贫的历史机遇,自信的普定人必将把“朵贝茶”悠久的故事传播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