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桐城六尺巷”故事的真相
(现在桐城原样修复的六尺巷) 前几天,我在抖音上无意间看到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孟非在讲我老家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我仔细听他讲完,应该说让我有些失望甚至气愤,完全就不是他讲的那么回事!针对现在桐城“六尺巷故事”有许多的版本在流传,我觉得有必要把故事的真实的真相讲出来,以避免后人都一直褒奖张宰相与他的家人,贬低其隔壁邻居吴家的人,让吴家的先人受辱! 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是因为我有责任和义务去还原历史的真相:我的外婆是张宰相家的直系后人,她虽是女子,没上过私塾学堂,但毕竟是名门闺秀,不仅会唱十多部整本的黄梅戏,还在我小时候给我讲过“二十四孝”“乌金记”和“六尺巷”等许多故事;而“六尺巷故事”中的吴家吴从云两兄弟和我一样,都是桐城麻溪吴氏这一支的。我外婆和我父亲小时候都给我讲过的“六尺巷”的故事,因他们讲的都一样,所以我相信他们讲的应该就是这六尺巷故事的最真实的事件真相,因此我想在此将外婆与父亲小时给我讲过的故事再复述一遍,目的就是想以正视听,以免以讹传讹,让不知道真相的人继续黑扯,再侮辱我们吴家的先人了! (现在修复后的六尺巷一角) 这故事最初的起因是:因宰相府管家在维修围墙时,指使砖匠师傅向与吴家相邻六尺宽道路的北边扩展了三尺,结果让位于宰相府北边吴家的主事人吴从云(时任河南布政使)的弟弟看到了,他便很气愤,说大老俵(张、吴两家一直世代交好,张英之母为吴家的大姑,其时他们两家是姑舅老俵,此后到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成家时又娶了吴家女子为媳。)家要扩建院子,也应该和吴家说一声,你直接把公共道路占了一半,那以后人们从这边走过,尤其是那些从龙眠山上下来拉车、挑柴的人,无论是进城卖柴火还是采买货物出城回家,这条路一下子变窄了就不太好走了。既然你张家能做初一,那我吴家就能做初二,他于是也喊来瓦匠师傅把自家围墙扒了,紧贴着宰相府围墙扩建了吴家院子。张、吴两家把围墙这么各向路上一扩,就就把原来那六尺宽的公共道路给占没了。于是,桐城县城西边、边北龙眠山区的山民们见从六尺巷进出城的道路没了,便很气愤,尤其是那些卖柴的樵夫挑着一百多斤柴火,从此要绕环城路多走好几里路,才能到城中去卖柴,因此卖担柴火要多吃许多苦和累、还要耽误好多时间。卖柴的樵夫见此情形便怒火中烧,愤而赶到桐城县衙,击鼓状告张宰相府和吴家,说张、吴两家虽身为朝廷高官,居然把他们祖祖辈辈进出城的道路给强占了,当大官的不能这样欺负人,这是明显地欺压百姓,县官大老爷要为草民做主,还小民公道。 (我在桐城宰相府游览时与灵璧石上雕刻的“礼让”诗合影) 县令接到乡民告状之后,立马差衙役找来张宰相府的管家与吴府主事的吴从云弟弟,说乡民们告你们两家强占了他们祖祖辈辈进出城的道路,弄得他们进城卖担柴都要多走许多路,不仅多流许多汗水,还耽误他们的时间,这反映的可都是事实?面对山民们反映的情况与县衙委派衙役了解的事实一致,那张府算家和吴从云弟弟都只得承认双方的确把那六尺宽的道路给强占了。于是那精明的县令便给他们说,现在本县给你们一个机会,你们都是官宦人家,要维护自己形象,不要这样把话让老百姓说,我给你们一个月时间,你们先回去自行协商解决;要是到时间你们还没处理好,那我就只好秉公判决了。真地到了那时候,你们两家可就都没得脸面了,更不要说我这本县一点都不给你们面子了! 出了县衙回家,相府管家便马上将此事修书一封,派家人加急送到京城。老宰相张英一看,立马回复“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那家丁带回。 那相府管家收到老宰相张英的回信之后,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忙请来砖匠师傅拆除刚修的围墙,在原来位置恢复。 吴家的吴从云弟弟一看张家退回原位修复好了围墙,忙让瓦匠师傅也撤回原位原状修好自家围墙,说你宰相肚里能通船,我们吴家也是不会把话让别人讲的。 这样一来,六尺巷这条乡民进出城的道路就在张、吴两家的“礼让”过程中恢复了原样其张、吴两家这种“礼让”的行为也因此受到乡民们的盛赞而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