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全国那么多“六尺巷”,到底哪个是原型(云文物-老典故)

2024-10-20 23:34 网易号- 谈谈谈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京西纪事 > 六尺巷传奇 >

打印 放大 缩小






全国那么多“六尺巷”,到底哪个是原型





0
分享至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背后六尺巷的故事让很多人熟知,目前在大家广泛的认知上,六尺巷的故事是发生在安徽桐城。但在其他不少地方,也都流传着六尺巷的故事,都有哪些地方呢?

全国流传六尺巷故事的地方主要有这些地方,他们分别是:安徽桐城六尺巷,山东聊城仁义胡同,山东济阳仁义胡同,山东掖县仁义胡同,北京平谷仁义胡同,河南开封北仁义胡同,河南开封南仁义胡同,王安石三尺巷,泰宁三尺巷,安徽寿县正阳关镇贤良街,江苏泰州三尺巷,河南安阳仁义巷,河北霸州五步宽胡同,河北迁安仁义胡同,河北丰润仁义胡同,辽阳仁义胡同,河南延津仁义胡同,河南禹州仁义胡同,邢台仁义巷,驻马店仁义巷,邯郸仁义巷,山西山阴仁义巷等等。全国共10多个六尺巷或仁义巷仁义胡同,那么,这些那个才是六尺巷的原型呢?

这10多个“六尺巷”故事中,主要有这几个流传的比较广:

最让大家熟知的:桐城六尺巷

这些六尺巷,最让大家熟知的当然要数桐城六尺巷了,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也不用再赘述,讲的是清朝大学生张英同邻居吴家宅基地纠纷,张家人修书一封到京城请张家老宰相张英撑腰,老宰相张英回信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收到回信后张家人主动礼让三尺,吴家见张家礼让三尺,也礼让三尺,最终形成了六尺巷。

最早的“六尺巷”:王安石三尺巷

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 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 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 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聊城仁义胡同

聊城仁义胡同 “仁义胡同”,又名“六尺巷”,在聊城东关大街东首路北。此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讲的是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加封太子太保,授 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 裁,奉命与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 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 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 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渐在水城被尊称为傅阁老,傅姓也成为水城响当当第一大姓。 傅以渐的后代——傅斯年更是近代名闻天下的一代学者,著名教育家。现政府在傅家老 祠堂前面建起了“傅斯年陈列馆”。实际傅斯年的老宅在古城北门里,就是今天省第二技术学 院的校园。

北京平谷仁义胡同

平谷区城区东部的北门街,原称仁义胡同。关于这个胡同的来源,和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有关。 相传明代时,金尚书、倪尚书两家相邻,只一墙相隔。一次院墙倒塌重修时,两家家人因 墙基发生争执,倪家说金家多占墙基,金家说倪家多占墙基。两家分别给在外做官的老爷写 信,要他们出面干预。时间不长,两家分别接到回信,信的内容都是:“百里捎书为堵墙,让 出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见到信后,两家人十分惭愧,主动找到 对方道歉,在修墙时分别让出一墙的墙基,形成一条约5尺宽的胡同,百姓管这条胡同叫仁义 胡同。 关于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有很多说法,比如安徽桐城、山东青州都有类似的“仁义胡同”的 传说,《北京胡同志》中记载了平谷的“仁义胡同”,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这么多六尺巷,到底哪个才是正宗的呢?其实,哪个是原型,这已经不重要了,这些六尺巷、三尺巷、仁义胡同的故事,主要是要告诉我们礼让的道理,让我们能把礼让、谦让的思想一代代相传下去。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