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六尺巷”里故事多( 老刘tdrhg|云文物-老记忆

2024-10-20 23:20 360个人图书馆  主页 > 趣旨 > 文化地理 > 人文国土 > 京西纪事 > 六尺巷传奇 >

打印 放大 缩小








“六尺巷”里故事多


 老刘tdrhg 2017-06-25   |  76阅读  |  2转藏
已转藏全屏朗读分享
 

“六尺巷”诗

桐城“六尺巷”的故事人人皆知,版本也甚多,其中有一个版本大意讲:清朝“宰相”张英与叶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张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张宰相,一个是叶侍郎。如果故事真是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尴尬了。

(清)金武祥《粟香三笔》载:“有显官在京致书邻翁,欲其让墙址以成方圆,翁书一诗于纸尾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粟香随笔》刊于光绪七年(1881),金武祥(18411924)在其《粟香随笔》所记的“京官”与“邻翁”,很可能指的就是张宰相与叶侍郎。不指明也好,没有另一方的尴尬。

 

姚永概像

(清)姚永概《旧闻随笔》:“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桐城人,“桐城派”末代大师之一,曾因严复之任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姚永概《旧闻随笔》(1925年)的记载当是可信的,也《桐城县志略》(1936年)相关记载的出处。

姚永概这一明确,“六尺巷”的故事就有点尴尬了:张文端公即清代宰相张英,邻居是“吴氏”。吴氏”是谁?按照姚永概《旧闻随笔》的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这块地没有争议,本来就是宰相张英家的。而这个吴氏,竟“越用之”——连宰相家的地都敢占,难道是个“地头蛇”?

“吴家嘴吴氏”宗谱

一查宰相张英的“家谱”,新的尴尬又出来了:张英母亲姓吴,张英的大儿子媳也姓吴,并且都是桐城“麻溪吴氏”。这个吴氏与张家,还是世代姻亲。两家争地,难道是亲戚之间的内斗?

不过,人们对这个分析不太相信,因为桐城有好几支吴氏:麻溪吴氏、高甸吴氏、豸岭吴氏、吴家嘴吴氏等等。可能比较大的,应该是吴家嘴吴氏。因为“吴家嘴吴氏家谱”中,明确记载祖上“结庐城西隅”,与宰相张英的住宅比较近;“吴家嘴吴氏”的堂号,就叫“崇让堂”,与“六尺巷”精神基本吻合。

老的尴尬解决了,新的尴尬又出来了:20082月,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桐城视察“六尺巷”,讲解员案部就班地作解说。说到姓吴的人家与张宰相家争地时,大家突然尴尬起来——这个事先没注意啊!吴仪副总理见状,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

大家听了,一片笑声,尴尬的气氛消失了……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