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看似讲邻里关系,实则是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
安徽桐城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渗透着至圣先贤的思想,六尺巷的故事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与思考。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写给家人的一份家书。也就是因为这封家书拉近了我们与桐城的距离。
桐城不像一座小县城,城市布局是现代与古典两种风格的相互融合。桐城文庙,让人很难想象在城市之中还能有这样的一处僻静之所,外表的古朴典雅,内在的精神文化,都让人折服惊叹。
虽然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但这就是传说中的六尺巷。正对着巷口,耸立着一座现代建造的石牌坊,上面镌刻着“礼让”二字。穿过石牌坊,进入视线的是一条长不足200米,宽仅为2米的巷道,很少有行人往来,从而也给这条平静的小巷添加了一股幽静之美。走完整条巷子不过三五分钟,然而这条巷子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这段历史又岂是几分钟的距离所能承载的。巷子虽短,但留给后人的思索却很长。
六尺巷的两边分别是两座古宅院。宅子里面的古木枝桠相互延伸,仿佛给巷子盖起了一层绿顶。人置身于巷道内,感觉全身的清凉,这种清凉带我们穿越到几百年前,在当年,巷子的两边分别住着两户名门。一户姓张,也就是张英家族,一户姓吴,也是当朝有着显赫官位的家族。吴氏欲占用张氏宅旁的空隙之地,最后将官司闹到县衙,县官考虑两家都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敢轻易评断。无奈之下,张氏家族只好上书在京为官的张英。收到张英的回信,张氏家人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空地,吴家人见此羞愧难当,也让出三尺空地,于是六尺空地诞生,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一直保留至今。
人们都说小故事,大寓意,小道理,大哲学。六尺巷或许应该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印记。小巷的岁月是漫长而深远的。生活在小巷周围的人们,一代又一代,他们都沿着这条六尺巷,走出了通往巷外的大路。然而这种记忆会深深地定格在人们的脑海里。
一个人的内心无论强大与软弱,基本的要素还是一样子的,那就是公平与正义。包容忍让、平等尊重,作为一种美德,何尝不是每个人内心所向往的。六尺巷不过是一个影子,一道光环。
一个心胸宽广、荣辱不惊、进退自若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内心都是安静的。在物欲横流、物质第一的前提下,提倡这种人生哲学,是有必要的。
看着那古老的青石墙,屋顶如鱼鳞般的灰色瓦片,院内一棵棵的古树,地面上的鹅卵石,宁静的小巷让人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