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延续视角下的贺州园博园规划设计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 2021年8期 作者:谭志宁 唐斌 易思远 王正刚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园博园的规划设计对贺州市城市形象的提升、空间结构的优化、文化品牌的建设以及地区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文脉延续视角对贺州园博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包括在选址分析、难点剖析的基础上,从主题演绎、规划策略、设计构思等3个方面对园博园的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从规划方案、景观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园博园的总体规划及结构布局思路,基于栖山之城组团、岭南之乡组团、乐水之都组团,主场馆建筑设计、长寿阁建筑设计等组团和要素的深入剖析,对园博园在展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文脉延续理念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外,还对如何破解后园博时代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文化建筑、生态景观结合休闲旅游共同促进园博园后续利用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贺州园博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文脉延续;后园博时代;主体演绎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8-0124-08
收稿日期:2020-10-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9BZW085)。
作者简介:谭志宁(1981—),男,广西南宁人,硕士,高级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从事建筑理论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研究。E-mail:229211755@qq.com。
通信作者:唐 斌,博士研究生,从事城市更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等研究。E-mail:tangbinzsj@hotmail.com。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空间品质不高[1]、单调[2]、特色消失[3]、生态环境恶化[4]、交通拥堵[5]、公共服务供给不足[6]等“城市病”日渐凸显,生态方面历史欠账较多[7],矛盾突出[8],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9]。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园博园项目试点为契机,系统谋划生态修复的方式方法,推进具有可示范意义的生态修复项目,打造出“山环水抱、梦境黄姚”的寿城贺州城市风貌。
贺州园林博览会的主题为生态、城市、健康,旨在重塑城市发展空间结构,以此打造宜游、宜居、宜商的城市形象;推动贺州一江两岸旅游服务核心区建设;融入城市文化品牌创建;带动贺江南岸城市片区发展建设,并与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晚年的生态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相融合,以有利于生态健康产业发展,创建城市长寿文化品牌。
贺州市作为后发城市,尽管将生态健康旅游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但城市的旅游体系与城市品牌却未建立,市区缺乏大型的公园及旅游产品。贺州市是我国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县域全覆盖地级市,园博园的建设将有利于世界长寿市的申请认证。规划建设在保护山水园林的理念下,通过城市长寿文化品牌的创造推动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创意、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实施及后续利用等体现创新性、城市品牌效应和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1 基础研究
1.1 选址分析
贺州市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桂林旅游经济圈,是接纳海外及大陆沿海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前沿地带。基地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部,贺州南岸,临贺江,北眺爱莲湖,西望大钟山,是一江两岸生态健康产业核心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的山体、河流、湖泊、植被资源完整丰富。选址距贺州市汽车总站约6 km,距火车站约15 km,交通便利。园博园规划用地面积为98 hm2,紧临贺江南岸。基地北面长约1 220 m,南北长约1 050 m。南面主入口紧邻园博纬二路,规划场地内包含山体、水域、村落,覆盖有林地、农田、民居建筑。大部分为农田和菜地,南面有散落的基础民居。一北一南有2处较大水塘。中部部分较大乔木可以保留,多为沙梨、苦楝等。东侧为2处山丘山体,场地南高北低,南北地形平均高差为10 m;东西为山地,最高点为东南面牛栏排岭山顶,海拔为175.25 m,中间较为平缓,陆地最低点为北边水塘驳岸,海拔为100.70 m。总体而言,规划选址综合考虑了城市的区位、发展方向、场地自然环境等众多要素,为园博园提供了良好的基底。
1.2 难点剖析
1.2.1 空间局促、用地类型单一
园内较平缓场地面积约30 hm2,可作为场馆、展园等活动区域的土地面积不多;场地东西为山地,因此东西向路网连接较为困难。现状用地类型较单一,基礎设施缺乏,对设计要求较高。
1.2.2 基底条件差、配套设施匮乏
场地内植物种类少,林下植被缺乏;村落零散,居住人口少,历史、民俗文化内容缺乏,吸引力不强。产业体系欠缺,现以农业种植经济为主,与区域未来作为城市新区所需各类服务业发展尚处于空白阶段。
1.2.3 时间有限、诉求诸多、缺乏上位规划
设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且技术难度大。须多方位考虑业主要求、项目需求、民众诉求。项目组多次召开方案讨论会,对设计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完善,以此确保方案的质量和可实施性。
2 以文脉延续为导向的规划设计策略
2.1 主题演绎
2.1.1 共生
共生包含生态与人文2个方面的内容。设计体现山脉和水体自然和谐,是环境与自然密切结合的生态共生城市。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百越文化、湘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汇,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苗族芦笙踩堂舞等古朴奇异的民风民俗,贺州语言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被称为“语言博物馆”,是研究方言的天然实验室,为园博园人文共生提供诸多有利条件。
2.1.2 乡愁
贺州历史悠久,有国宝麒麟尊、潇贺古道、黄姚古镇、客家围屋等文物名胜。通过对这些元素提取,用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将其融到整个园区之中,以唤起人们对家乡的记忆与印象。作为广西园艺博览会展园和未来乡愁主题公园,设计注重贺州和广西乡土植物,除景观常用树种外,使用多种基地原有的、富有浓郁地域特色植物,将田园乡居和郊野松林的乡愁一同融入园中。
2.1.3 诗意栖居
打造山环水抱、风景优美、基础设施齐备的园区;为周边创造怡人的居住、商业空间。展会后打造集休闲、旅游、康体、娱乐、文化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主题公园,与周边环境紧密联系,成为宜商宜居厦岛片区的绿心。
2.2 规划策略
2.2.1 融合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品牌
以“山水贺寿、诗意乡愁”为规划设计主题,将长寿元素融入园区设计中。园内建筑与景观均采用仿古建筑,与自然景观充分融合,园区内制高点设计长寿阁,长寿阁上能俯瞰园区全景和远眺贺州山水,长寿阁内书刻《长寿赋》,赋咏山青水美人长寿,长寿阁内供奉长寿老人彭祖,供游客祈福贺寿。长寿阁目前已成为贺州市城市长寿文化品牌的形象符号,并用于多场合的旅游形象宣传。
2.2.2 规划为先导,盘活构建城市资产
规划设计结合公园用地布局,划定一部分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从城市经营角度在设计中预留城市发展空间。同时结合园区设计划定用地,注入城市旅游资产,从而为园区的后续利用及自我造血提供保障。此外,片区内规划的配套居住、产业发展用地也为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配套以及旅游健康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图1)。
2.2.3 移植文脉基底,构筑山水园林格局
园区内自然地形较为起伏,高差较大,现状保有植被较多,可以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空间较少。规划设计巧妙利用现状环境,将现状山水植被融入园区设计中。城市展园结合独特地貌条件设计,按广西14个城市的特点进行布局,划分栖山之城、岭南之乡、乐水之都3个城市展园组团;栖山之城结合山地城市,利用自然山体缓坡构筑山体坡地景观环境;岭南之乡则利用较为平坦的区域,结合现状松林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松林植被;乐水之都则利用靠近内湖亲水环境进行打造。城市展园规划设计为展园的详细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环境要素,并形成了展园设计的天然元素。城市展园作为体现各个城市园林文化要素的精品之作,其创作阶段也最大限度地提取了各城市最为突出的文化元素符号和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景观手法融入展园设计之中,使游客能一览广西各城市的文化荟萃。
2.2.4 协同项目后续利用,构建城市旅游体系
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慮项目的后续利用,一是作为城市公园须要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空间;二是园博园将作为贺州市重要旅游资产,融入在地方旅游建设发展体系内;三是预留部分用地为后续建设保留空间,同时利用园区内重要建筑构建城市旅游文化展示功能。
主场馆建筑沉稳古朴、大气恢宏,建筑面积约27 000 m2,开园时用于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的布展功能,展会结束之后对主场馆进行改造,形成集旅游服务、会议接待以及住宿为一体的旅游会展综合体。目前,改造后的主场馆已投入运营,成为贺州市重要会议的开展场所,同时兼具旅游接待功能,是城市旅游建设的重要节点。长寿阁结合贺州市长寿文化,建设成为长寿文化展示馆,游客可以溯源贺州市长寿文化。园区建成后期,协同地方政府利用园博园打造贺州市长寿文化品牌,通过以国宝麒麟樽为原型的吉祥物麒大宝的设计宣传,形成文化符号宣传贺州市旅游,并制定旅游导览方案以及各类活动策划。总之,一系列的工作使园博园后续利用生机勃勃,从而形成了城市的良性资产,为地方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作用。
2.3 设计构思
2.3.1 元素提取
贺州自然历史文化、人文民宿资源丰富,不仅有黄姚古镇、潇贺古道、富川秀水村等,还包含古贺州字体、贺州古钟、贺州瑶族特色服饰、瑶族长鼓、水利发电器、清代石器等其他元素。
2.3.2 空间布局
以游线+展园+活动的模式,体现贺州山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悠久及民族文化丰富等特色,创造一个多彩体验的园艺博览会,充分凸显“山水贺寿、诗意乡愁”主题。以园林园艺与生态健康、园林园艺与城市生活、园林园艺与生态等3个方面相互促进,充分展现国家森林城市、广西园林城市的城市形象,体现贺州生态资源和品牌特色。
在原有水系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地形,水系贯通整个场地及贺江,山与水构成真正的山水园林,以彰显岭南山水特色的山水立体园博园;考虑内部地形地势与周边功能影响,因地制宜进行合理分区,对生态保护区、核心展园区、登山观景区、湿地观赏区以及入口主题区等五大功能区合理布局;遵循现状地形地势条件,依山而设、自然生态,形成串联各功能分区的园博环,即整个园内的主环路(图2)。
3 基于文脉延续的贺州园博园规划设计解析
3.1 园博园总体规划结构
为彰显地域特色,规划以江、湖、田等生态意境创造丰富园区空间,形成一湖、一环、五区、多点的功能格局结构。中心生态湖区以湿地水森林景观为主,以跌水瀑布、荷塘景观、梯田景观为辅;城市展园环通过串联主题景观形成环湖圈,从而依次展示广西各地级市的文化特色;通过融合园区功能形成入口主题区、核心展园区、登山观景区、生态保护区、湿地观赏区等5个大分区;多点主要为体验地空间,结合场地营造多种适合游人休憩和体验的绿地,包括自行车绿道、卵石按摩小路、水上汀步、上台凹地花丛、植物迷宫等。
3.1.1 规划方案
基于厦岛片区的总体规划布局,规划定位为厦岛片区的生态核心。园博园主入口向南,紧邻园博纬一路,次入口居北,滨临贺江,与滨江南路相接。位于园博经一路入口为车行入口,与公园内停车场相邻。园区分五大功能区:入口主题区、核心展园区、登山观景区、生态保护区以及湿地观赏区。总体布局以南环路至园博纬一路的园博大道为中轴线。主入口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麒麟广场,广场宽约200 m,进深约250 m,方正大气的布局让视野极其开阔,整体气势恢宏。既满足交通疏散要求,也充分结合轴线设计。广场两侧为综合管理服务楼和游客接待中心,提供接待、办公、资讯、餐饮等服务。广场尾端设置入口大门,成为视觉主景,也能营造围合空间。麒麟广场两侧利用地形设计成环抱水系,西侧低洼形成开阔湖面,东侧设计为跌落的二级跌水,后侧设置自然山石,其上布置栈道水榭,模拟自然。湖里栽植市花荷花、睡莲等形成荷塘月色景点。大门后设置游园电瓶车停车场(图3)。
跨过迎宾桥为主题展馆前广场区域,主展馆建筑采用桂北建筑元素风格,提供展示、休憩、会议等功能。西侧通过地形高差形成多级瀑布跌水,结合景石布置形成一处极具气势的景点。通过船桥进入核心展园区,沿6 m主园路从南到北并穿过北侧回澜风雨桥,串联东西两岸14个城市展园。中心湖最宽位置约有200 m,由于地势较高,中部少开挖土方自然形成湿地岛屿,设置步行景观。
从西入口奇石园进入,可欣赏贺州当地盛产的各类奇石,穿过松林向北进入林中小屋景点,利用保存良好的松林形成围合休憩区域,营造自然、梦幻的气氛。在一侧设鸟类科普园,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展示地。北次入口广场为儿童乐园主题区和配套商业美食街区,整体风格依照当地黄姚人家接地气的风格样式。东入口结合场地形成湿地观赏片区,栽植大片湿生水生植物,游走在蜿蜒的木栈道上,别有一番风情。同时设置相应湿地科普展示馆和公厕等。沿东侧承载当地人文历史的潇贺古道园路,在湖面出贺江口东岸设置园艺苗圃区,利用丘陵栽植部分专类树种。东面最大的松林山体充分做好林相改造,形成锦绣花谷,既有大片靓丽的花海效果也可利用地形将雨水汇集成为河沟,营造世外桃源的奇花异景之感。松林的次高点设置长寿阁景点,建筑大气简约,充分呼应主场馆建筑,相对湖体高差约70 m,成为园博园标志性高点,也是全园视线聚集点。环全园设置宽为4 m的自行车绿道,将成为市民运动健身的游憩绿道。
3.1.2 景观结构
景观空间布局符合场地现状肌理。将南北部分水域打通,贯穿全园,由南向北汇入贺江;主要展馆、展园、场所均沿园区主水域进行布局,主要节点与水景相互依托、互为背景;梯田、草甸、山林相互结合,形成丰富多变植物景观带;主园路将各空间进行串联。
尊重原场地现状,在保持原始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园博会功能需求与景观效果,形成多个景观节点,依托南入口和主场馆以及中心湖形成山水景观轴线。园内绿化系统分为隔离绿化、生态绿化及滨水绿化等3个部分,绿化层级清晰。提高生物绿地多样化程度,结合园区服务配套设施及公共活动组织,形成完善的开放空间系统。园博园开放空间构成的主要元素为广场空间,广场规划布局主要由主入口广场、次广场和入口廣场等部分组成(图4)。
根据原有地形设置几处制高点,为观鸟站、长寿阁、观景塔等,向内可眺望园区绝大部分宜人美景,向外可远眺园区四周背景河山;在保留原有植被基础上,通过植被规划开辟视景通廊,游人可通过林间透景线欣赏到别样的景观;游人沿主园路行走,依次通过不同景观节点,四周地形、空间不断变化,形成步移景异的视线效果。
3.2 主要展园及园林建筑规划设计
3.2.1 城市展园
城市展园分为栖山之城、岭南之乡、乐水之都等3个组团。栖山之城面积约为 1.96 hm2,包含柳州园、百色园、河池园、桂林园等;岭南之乡面积约为2.83 hm2,包含玉林园、贵港园、梧州园、来宾园、贺州园等;乐水之都面积约为 2.45 hm2,包含北海园、防城港园、钦州园、南宁园、崇左园等。
3.2.1.1 栖山之城组团
桂林园地势东高西低,向西视野开阔,可远望对岸滨水广场。设计主题为“漓歌渔村、古韵茶道”,通过桂林渔家村落、龙胜梯田景观、茶园景观来展现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桂林风情。建筑元素取自桂林风景胜地——兴坪渔村,具有典型的明清时期桂北民居特色,选用独立式建筑风格,适应不同层次山地地形,也能与周边环境相互对应。
河池园设计主题为“千山万弄尽欢颜”,以瑶族民族风情为蓝本,以自然现有地形条件和瑶族文化,打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集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民族生态风情园。建筑元素取自河池独特的瑶寨民俗建筑,瑶族民居多采用吊楼式建筑。
百色园设计主题为“鼓震山河,织绣壮乡”,百色之美在于其丰富的物产,壮丽的山河,更重要的是多彩的民族文化,而在这其中又以壮族文化最为突出。园区以铜鼓、吊脚楼、天坑等景观元素来表现百色园特色。建筑元素取自百色壮族干栏式建筑,园内主要建筑为吊脚楼,力求打造古朴纯粹、自然平实的效果;设计将传统建筑中基本构件、局部元素如屋顶、披檐、窗花、挑手及栏杆等进行提取,结合窗花、壮锦提取花纹,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进行创作。
柳州园设计主题为“雷龙仙境,毓秀龙城”,以龙潭公园为蓝本打造雷龙仙境烟雾迷离的景观效果。全园以水开始而又以水结束,以水喻龙,打造柳州龙城的胜景。展园建筑主要采用侗寨民居风格,主题建筑画廊侗寨鼓楼的建筑元素提取自著名的柳州三江侗寨鼓楼。
3.2.1.2 岭南之乡组团
贺州园主体定位为山环水抱、梦境黄姚,以故乡情为主线,塑造家园、故乡景致的乡愁基调,提取贺州独特地域山水特色,以精致的黄姚古典园林为载体,体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黄姚古镇建筑为设计蓝本,主要建筑为古戏台和古亭。
梧州园主题定位为茶船古道、六堡寻踪。结合各种园林造景要素,围绕梧州茶文化,展现苍梧县六堡镇的重要地位。建筑风格取自岭南建筑元素,原型为梧州白鹤观。园内合院形成品茶赏茶的休闲场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砖木结构,清水墙,板筒瓦面,庄严肃穆,极具南方建筑风格特色。
玉林园主题定位为五彩玉林、田园都市。以生态田园风光为主线,展示玉林岭南都会美誉,凸显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称号。园内玉林印象古建筑以真武阁为建筑意向,归隐亭以谢鲁山庄折柳亭为设计蓝本,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层次鲜明,屋顶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增加舒缓大度的气魄,清新飘逸。
贵港园主题定位为莲塘古巷、情牵浔郁。提取当地山水特色,结合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贵县志》八景诗展现其中八大场景,寻古迹、忆往昔,守护贵港人心底的乡愁。建筑意向取自千年岭南名刹古寺——南山寺。有八角亭、御书阁、舍利塔等3座主要建筑,建筑与装饰有机结合,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建筑色彩,给游人带来佛教体验。
来宾园定位为风情水城、秀美来宾。运用岭南古典园林造園手法,打造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阳光中的山水园林。
3.2.1.3 乐水之都组团
乐水之都展园的定位为以展现城市岭南文化、海洋文化、港口文化和亚热带滨海风情为主,将各城市绚烂山水风光、多彩民俗风情和特色乡愁文化融入展园建设中,通过山水田园、水城绿影、滨水沙滩、椰林草地、彩贝礁石等元素,使之成为集休闲、旅游、观光、会展等为一体的永久性独具地域特色的园林园艺景观。
崇左园主题为“明仕桑田,寻找花源”,充分发挥当地壮族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两大特色,着重描绘明仕田园风景和人文文化,将其建成景比桂林,别有明仕的特色城市展园。以崇左明仕田园为建筑意向,装饰上以花山壁画为设计语汇,使建筑别具色彩。
南宁园分为前城往事、山水情话、邕曲集萃等主题区域,从武篇、文篇、乐章等3个方面阐释南宁经由南蛮纷战-文教儒化-安宁民乐的城市历史脉络。建筑元素取自新会书院,主建筑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布绿色琉璃瓦,脊上鳌鱼正吻,彩绘浮雕。整体高低错落,庄重古雅,具有岭南古建筑轻巧秀丽风格。
钦州园主题为“天涯印迹、思路情缘”,因地制宜将钦州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注入,构建整个展园基本格局,以景观为基础,特色为重中之重,为展园注入新的血液,主要将钦州坭兴陶文化、白海豚文化和大芦村民俗文化艺术三大文化加以强化和发挥,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蓬勃生命力。建筑元素取自钦州大芦村,空间上主次分明,内外有别,进出有序,雕梁画栋,柱础石刻精美。
防城港园设计主题为“海港韵、京族情”,通过3个景观主题分区(魅力港湾、京族风情、茶海飘香)展示本次展园设计的园林景观格局。建筑元素以企沙国际灯塔为设计意向,旨在建设成一座景观鲜明、植物丰富及文化突出的特色城市展园。
北海园设计主题为“碧海丝路、产业新城”,以历史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当地民俗及海洋文化为主线,通过改造地形、元素注入,强调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与传承,构建一座现代海岸港口新城景观、景观鲜明、植物丰富、文化突出的特色城市展园。建筑元素取自北海疍家建筑,主建筑取自疍家棚,用几根木头作为桩柱,用篱笆、旧船板作棚楼墙及铺作楼板,用竹瓦或油毛毡盖疍家棚的棚顶。棚底离地面约2.5 m,开有窗,以便通风透亮。
3.2.2 园林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借鉴贺州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依山就势,将场地地形与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使建筑生动、生机、生态。立面造型取自贺州传统建筑、自然风貌及古老人文特征等意象,以山水之灵,瓦屋栉比为设计概念,形态上结合传统桂北建筑元素,总平面布局参考黎家大院对称造园手法,表达瓦屋嶙次的黄姚印象和人文栉比的精深文化,展现贺州山水之灵,多元文化的民族之风。采用传统大气的建筑风格元素,成为既有气势磅礴的民族感,又有现代展览建筑理念的地标性建筑。充分展现厚重历史底蕴、长寿文化及时代特征,采用黑、白、灰传统色系,并引入山水、长寿之城概念,体现天地融合意向。主场馆占地面积为6 585.7 m2,占园区面积的0.68%;游客接待中心及综合服务楼占地面积为2 760 m2,占园区面积的0.28%;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管理房、公共厕所、小卖部、电瓶车等候站、亭、廊、水榭等,占地面积为1 726.4 m2,占园区面积的0.18%。
3.2.2.1 主场馆建筑设计
立面造型设计中由贺州传统建筑、自然风貌以及深厚人文底蕴意向而来,以山水之灵、瓦屋层峦为设计概念,在建筑设计上结合广西传统桂北建筑元素,体现主展馆恢宏大气的建筑形态。总体布局上参考贺州黎家大院对称工整的设计手法,重视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气息,展现了贺州山水之城,长寿之城的俊美形象。
主场馆功能布置在开园期间主要做贺州文化展示和园林景观介绍,总建筑面积为33 250.28 m2。1号楼为主场馆核心功能区,一层由入口门廊进入 9 m 高门厅,配置服务前台功能,通过2个楼梯及电梯联系负一层展厅和二层大会议室,会议室层高为9 m,能同时容纳800人开会。2号楼负一层、一层、二层均为展厅空间,以满足园博会期间展览功能使用需求;三层为中小型会议室,满足各种会务要求。3号楼负一层为设备用房;一至三层均为展厅空间。4、5号楼均设置为展厅空间,依山傍水景观条件极其优越,可合理利用场地和景观资源。
3.2.2.2 综合服务楼及游客接待中心建筑设计
2栋建筑沿中轴对称布局,与大门照壁及主场馆相互辉映,更显大气磅礴,立面造型设计与主场馆和谐统一。综合服务中心与游客接待中心总建筑面积都为1 686.89 m2,一层建筑面积为1 025.84 m2,二层建筑面积为661.05 m2;综合管理用房的一层功能包含大堂、广播室、值班室、办公区、员工食堂及厨房等,二层功能主要有办公室、会议室及储藏室等;游客服务中心一层的功能包含大堂、游客休息区、售票、综合服务中心、医务室、卫生间、餐厅、厨房、纪念品销售及超市等,二层主要为管理用房、展示区以及多媒体展示厅等。
3.2.2.3 景区主入口大门设计
景区大门由1个牌坊及4座塔楼组成,牌楼立于主轴线入口处,立面刻有贺州园博园,使用传统斗拱设计元素意向,采用黑、白、灰这些传统色系,连同深灰色楹盖共同传达一种贺州本土文化魅力。从入口广场看,麒麟尊雕像、牌楼、主场馆建筑及两侧公共服务建筑等共同形成空间序列,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
3.2.2.4 长寿阁建筑设计
长寿阁以单体塔楼1台5层重檐阁为主,高43 m,外设观景回廊,方形塔式仿古建筑,融入贺州本土传统建筑元素,从上到下设置观景平台、展览室等,功能以景观、服务为主。五重飞檐翘起较高,具有地方建筑特色,顶层采用重檐十字歇山顶屋面形式,整体建筑成稳大气。长寿阁充分表现作为地标性建筑以展现贺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生、民风、民情为主旨,体现出现代贺州的城市风貌。
长寿阁建筑设计为平面正方形,建筑面积為1 495.7 m2,占地面积为1 306.2 m2,内共5层,一层为展览厅,二层至五层为观景平台,内设1部电梯及2部扶梯,运用传统建筑工艺,外观为仿宋仿木结构,颇具唐楼遗风、宋阁韵味。项目建成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观光、登高望远、领略贺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3.2.2.5 美食街建筑设计
北入口处美食街立面造型与主场馆建筑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元素,大尺度开窗满足商业使用功能,加上外部装饰活跃美食街的商业氛围,更加吸引游客。
3.2.2.6 公共卫生间、候车厅及小卖部建筑设计
立面造型设计风格延续主场馆样式,卫生间内部以五星级标准做室内装饰、智能系统、设备设施,从而达到与景区相匹配的服务场所;候车亭结合小卖部综合设计,造型整体统一,方便游客使用。
3.2.2.7 园建小品设计
雕塑小品有麒麟樽雕塑、长寿雕塑、贺寿石以及景观挡墙等;景观小品及服务设施设计以简单质朴、轻盈飘逸的外形,色彩方面采用亮丽明快的红色、蓝色以及橘红色等,有利于丰富景观细节,材料主要以石材复合材料、玻璃钢等传统材料为主,既突出文脉、生态、环保的理念,又便于日后管理和维护。假山置石,主要以观赏为主,结合一些功能的作用,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性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10-11]。作为园林环境局部的主景乃至景观主题序列和构建地形骨架。假山置石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分隔、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石材的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韵在环境中可起到点睛作用。景观柱采用钢混结构,外饰花岗岩浮雕,浮雕内容刻画出当地历史文化,凸显当地文化特色,同时在景观轴线上也给予人一种阵列感和仪式感。
景观构筑物设计:园区公共建筑基本都有绿色屋顶花园、廊架和花架等构筑物在色调上与周边城市建筑色调统一,造型新颖简洁,选材使用钢材、塑钢及木料等。园内设置有遮雨、遮荫的花架、景观亭和相应设施以方便游客休憩。沿湖面水岸设置防护栏杆,滨水广场、亲水栈道、平台等均设置高1.1 m以上的栏杆。在人流较多的水岸边,常水位以下1 m左右设置隐形安全防护网。根据不同场地采用不同形式的栏杆,栏杆类型有花岗岩栏杆、木质栏杆、不锈钢栏杆。水车采用大小组合形式,整体比例协调,形式优美,大的直径为12 m,小的为 8 m,采用钢木结构。
4 结束语
基于文脉延续的贺州园博园设计,重点在于对园博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对贺州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与利用。在贺州园博园完成使命后,如何破解后园博时代人气下降、游客不多的问题值得深思。设计人员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量了后园博时代效益,所有建筑及展览设施在满足会展期功能的前提下,通过文化建筑、生态景观与休闲旅游的有效结合来满足园博园作为贺州城市公园的综合功能需求,给百姓留下一个贺州花园,实现园博园的“永不落幕”。
参考文献:
[1]石 楠. 新常态下城市空间品质问题的新视角[J]. 上海城市规划,2015(1):1-3.
[2]张力玮,程 亮.文脉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策略——以佛山东平河一河两岸城市设计为例[J]. 规划师,2014,30(增刊4):31-36.
[3]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 武汉:武汉大学,2013.
[4]姚冬琴.权威专家解读《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生态环境恶化倒逼资源型城市转型[J]. 中国经济周刊,2013(48):49-51.
[5]韩 璐. 浅谈城市交通现状分析及改造举措[J]. 城市建筑,2020,17(12):35-37.
[6]李 浩,庞景智.破解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难题推进“美丽天津”建设取得新突破[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24):2239.
[7]龚 云. 怎样还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欠账[J]. 人民论坛,2016(36):42-44.
[8]韩跃民. 全球生态矛盾冲突及其治理[J]. 社会科学战线,2017(11):195-202.
[9]毛志红.生态保护修复考验国土空间治理能力[N].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12-01(3).
[10]白晓霞. 色彩美学在北方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0):148-151.
[11]张 娜,李琰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石景[J]. 美术大观,2008(1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