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园博园植物科普功能的开发与利用
《湖北林业科技》杂志 2022年5期 作者:安 玫
(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 武汉 43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科普旅游已经成为公众新的旅游方式[1],公众前往自然景点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更多的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开拓视野。武汉园博园作为第一个建造在垃圾场上的园博园,经过七年的自然修复,再造了受损的城市生态,已成为武汉市内的“天然氧吧”。园内种植有近500种植物,是活植物的博物馆,既具有生态旅游,也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自开园以来,武汉园博园举办了一些植物科普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植物科普队伍素质不高、科普设施短缺、植物科普活动形式单一、科普机制成熟等问题。武汉园博园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大众化的科普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同时也可实现武汉园博园科普教育功能的可持续发展。
1 园区植物科普现状
1.1 植物科普设施
武汉园博园占地面积213.0 hm2,其中公共绿化面积176.0 hm2,包括灌木60.8 hm2、草坪36.5 hm2、绿道约6.1 km。共建设展园117个,其中城市展园82个、港澳台园3个、国际风情园10个、创意园9个、大师园4个、花园7个、玫瑰园1个、橘颂园1个。另有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2个科普场馆和20余个景观群(表1)。
表1 武汉园博园植物科普设施
1.2 植物种类和数量
建园之初,武汉园博园栽植乔木近4.8万株,植物种类300余种,经过7年的自然修复,已有多种野生植物在此生长繁殖,包括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另有野豌豆、阿拉伯婆婆纳等,也栽培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植物。此外,园内有多种珍稀树种,包括“植物活化石”银杏、水杉、红豆杉等,植物种类层次丰富,一年四季都有观赏性、科普性、趣味性强的植物可供大众学习观察(表2)。
表2 园博园建园之初栽培的植物种类和数量
1.3 科普队伍组成
在科普队伍构成上,园内共有专兼职科普人员125人,其中专职科普人员30人,负责园内科普活动的设计、开展、讲解等,包含植物学、园林艺术、生物学等专业人才。既有“聆听植物的乐章”等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研学课程,也有武汉园博园踏青植树营活动、植物科普讲座、盆栽DIY等特色活动,旨在让活动参与者认识植物生长过程和植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科学知识、培育他们的植物保护意识。科普队伍人员组成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武汉园博园科普队伍组成
2 局限性和不足
(1)植物种类和数量有待丰富。虽然武汉园博园和植物园的功能有较大的不同,但向公众普及植物学知识、普及植物文化与风景园林知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三个功能则是一样的[2]。武汉植物园作为一个科研园,占地面积73.53 hm2,栽培植物种类12 000余种;而武汉园博园占地面积达到213.77 hm2,栽培植物种类只有300余种,且因前期材料缺失,园博园内完整的植物种类和数量没有确定的数据,因而在植物物种保护和科普教育这两方面受到现有植物资源的影响。此外,馆内植物标本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展览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长江流域的植物多样性。
(2)科普设施欠缺。民众越来越关注身边的植物,知道植物名称是了解植物的第一步,而植物名牌则是最基础最简单的科普形式。目前武汉园博园内仅有少数植物有名牌,一些重点的、不常见的植物均没有植物名牌;且植物名牌样式传统,内容短浅,仅有名称介绍,起不到很好的科普作用。
(3)科普活动单一。植物科普活动没有长效机制和系统的计划,一年中举办的植物科普活动以及科普课不多。且已有的植物科普课程单一且内容短浅,不利于武汉园博园植物科普教育长期稳定的进步和发展。
(4)科普讲解缺乏特色。科普人员在植物科学知识方面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有待提高,植物科普知识的讲解比较单调,展现不出自己的特色。
(5)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园内关于植物的宣传主要迎合大众关于植物美的欣赏,对于植物科学知识方面的宣传则少之又少;展馆内关于自然科普以及标本的宣传集中在文物藏品、矿石化石以及珍稀濒危的野生动物标本,不注重植物标本的宣传。
3 建议及对策
植物学科是科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目前大力提倡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植物科普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树立生态环保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3]。武汉园博园内既有室内展馆又有室外展园,在植物科普教育活动资源的开发上相比于国内其它自然类博物馆和园博园来说存在着巨大的优势。
3.1 丰富植物科普资源,增加科普设施
(1)丰富植物和标本的种类、调查现有植物资源。目前园博园内植物种类300多种,应当有计划地增加不同地区不同植物的引种栽培,同时,对园博园内已栽培和野生的植物种类、数量做一个全面地调查,掌握现有植物资源完整数据。对于植物标本,注重增加标本的种类、数量以及类型。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从湖北省内沿长江流域至上游和下游进行植物标本采集和征集,以全面展现长江流域的植物特点。标本类型不能仅限于腊叶标本和种子标本,还应当适量增加浸制标本、塑化标本和树脂标本,以多元化的标本类型展现植物的多样化。
(2)室内展品、科普专类园的增设。针对当前馆内植物标本展览数量少、展览形式单一的问题,可以在长江文明馆内走进长江厅建设植物标本展区,利用植物标本集中对长江流域植物进行科普。利用现有资源,设置科普专类园,例如早春植物专类园——分辨樱花、桃花、梨花以及海棠的区别;蔷薇、玫瑰、月季科普专类园——如何区别这三种常见的园艺植物;柑橘属植物科普专园——分辨平时吃的橘子、橙子、柑等水果有何异同,以及它们和柚子香橼之间的亲缘关系等。
(3)完善植物名牌和展园介绍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将二维码应用于植物名牌系统则是顺应潮流[4]。这种便捷简单的科普方式不仅能够普及植物相关知识,也能够进一步引起大众对植物科普知识更深层次的探究。因此,可以给园内植物配置二维码植物名牌并给117个展园配置独特的展园介绍牌。
(4)建立现代化植物温室,引种热带植物。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限制,很多原产于热带地区的植物在园内并不能得见,导致植物科普的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建立植物温室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最顶级的植物园温室为上海辰山植物园温室,温室由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和珍奇植物馆3个单体温室组成,展示珍奇植物3 000多种,这也是辰山植物园的植物科普教育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5]。园博园占地面积200多公顷,如果能在园内建立现代化的智能植物温室,引种栽培不同地区的植物,既可实现园内植物种类和展览形式多样化,也可扩大植物科普教育的范围、增加植物科普教育的形式、提高植物科普教育的质量。
3.2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科普工作实际,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岗位传、帮、带等方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植物科普人才培训,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定期进行考核,以保证科普人员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同时,招募植物科普爱好者作为志愿讲解员,充实讲解队伍。
3.3 改进科普活动形式
(1)系统设计科普活动。园博园内四季景观都有所不同,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制定植物科普活动计划,让植物科普活动有序、系统地开展。例如春天设置“播种节”,以家庭为单位在园区内播种,体验劳动的乐趣,并学习植物育种和花卉栽培技术,进而有序开展种子发芽观测活动、植株生长观测活动等;秋冬可以在园内开展果实和种子的采集活动,带公众认识不同植物的不同果实和种子,关注生物的多样性,树立保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的意识。
(2)建立分层教育模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知识背景的游客对于植物科普知识的需求方向和了解深度均有所不同,可以设置分层科普教育模式,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专项科普计划和内容。例如以年龄为分层标准,可以分为儿童、少年、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等5个层次。其中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少年和青少年和植物爱好者是植物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对象[6]。儿童以简单的植物观察和分类为主;少年和青少年则可以从引导观察转变为主动探究,形成长时间、多次数、有总结的植物科普课堂;中青年的植物科普教育则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来引出相关知识;老年人则更喜欢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认识自然,开展趣味游园、植物摄影等相关活动。
(3)充分利用科普网站。科普网站可以定时向游客介绍园区活动、景点及动态;增设线上植物科普讲堂,内容以植物学基础知识为主,定期发布科普文章等。还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发室内户外、线上线下、文字视频的综合科普,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定期面向社会公众开设植物科普讲解比赛、植物摄影大赛并形成品牌;结合相关比赛开办摄影展、生态保护案例分享等活动,这样既加强植物科普的宣传力度,又可以提升公众对于植物科普的积极性。
4 结语
通过开发自身优势资源、完善科普教育设施,武汉园博园开展科普活动的功能和科学普及的能力将得到很大提升。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植物科普活动,为公众营造一个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科普平台,对于树立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