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优化研究
作者:刘彬彬
(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11)
0 引言
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提高交通效率、减少拥堵、降低污染以及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然而,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面临若干问题,影响乘客的出行效率,因此,文章将针对中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提出优化措施,以确保乘客在乘车过程中能够顺畅、高效、便捷地完成转乘,从而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
1 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系统概述
1.1 中运量公交系统特点
中运量公交是介于低运量常规公交与大运量轨道交通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其单方向最大运能为10000~30000 人/h,平均运行速度在25km/h 以上,其特点如下:
第一,中运量公交灵活性较高,相较于大运量轨道交通,其更容易适应路线调整和扩展需求,能够迅速应对城市发展和交通变化。同时,中运量公交系统通常具备较低的建设成本且建设周期较短,相较于大规模轨道交通项目,其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建设和投入使用。
第二,中运量公交系统能够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减轻环境压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中运量公交通过引入快速公交(BRT)系统、有轨电车以及无轨电车等,可以提供高效的公共交通选择,鼓励市民减少私人汽车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促进城市绿色出行。
第三,中运量公交系统的网络化特点能够使城市连接更加紧密,改善城市居民的通勤和出行体验,从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1.2 轨道交通特点
轨道交通即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依据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要求,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其特点如下:
首先,轨道交通系统通常具有较大的客运能力和高运行速度,能够处理大量客流,减少对私人汽车是需求,减少交通拥堵,其适用于城市核心区域和人口密集区域。
其次,轨道交通系统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于列车在固定轨道上运行,能够减少交通事故的风险,从而使乘客出行更加安全可靠。
再次,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环境友好。电力驱动的列车通常能够减少尾气排放,有助于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同时,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相对平稳,能够减少噪声污染,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轨道交通系统使用寿命较长且运营成本较低。轨道交通一旦建成,将能够长期运营,并且相对维护成本较低,这使轨道交通系统成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协同发展趋势
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协同发展是未来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重要趋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不同区域和客流量需求,提高整体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1.3.1 互补性服务
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可以提供互补性服务。中运量公交系统可以扩展至轨道交通未覆盖地区,为郊区和新兴城市提供高效的城市内部交通。同时,轨道交通可以作为中运量公交的延伸,将城市核心区域与远郊地区有效连接,从而提供快速、高容量的交通服务。
1.3.2 无缝换乘
协同发展需要建立无缝换乘系统,以便乘客在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之间转乘,包括共享车站、统一票价以及一体化的乘车信息系统,以减少换乘时间和提高乘客体验。
1.3.3 数据共享和智能调度
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共享乘客数据和运行信息,以便更好地调度和优化服务,其可以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使交通运行更加高效,减少拥堵。
1.3.4 环保和可持续性
协同发展有助于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减少尾气排放,从而改善城市环境。中运量公交通常采用环保技术,如电动车辆和清洁燃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轨道交通的电力驱动系统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1.3.5 城市规划一体化
协同发展需要城市规划一体化,以确保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系统的有机融合,其包括合理规划线路、站点和交通枢纽,以满足城市未来的需求[1]。
2 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换乘设施不完善
在某些城市,换乘设施不完善是乘客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包括缺乏足够的换乘站点、无障碍通道以及自行车停放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此类问题将给乘客带来不便,限制交通系统的可达性和可用性。
首先,缺乏足够的换乘站点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不便,当乘客需要从中运量公交换乘至轨道交通时,其需要有合适的站点进行换乘。然而,某些城市的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站点数量有限,导致乘客步行距离较长,从而影响出行的便捷性。
其次,无障碍通道的不足可能给部分乘客带来问题,尤其对于残疾人,换乘设施应包括无障碍通道,以确保其能便捷换乘。然而,某些城市的换乘站点缺乏无障碍设施,限制了交通选择,从而使得残疾人的出行更加困难[2]。
2.2 运营时间匹配度不高
运营时间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表存在不协调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都有各自独立的运营时间安排,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首先,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表可能存在错位,即中运量公交的发车时间与轨道交通的列车发车时间不匹配,导致乘客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进行换乘,从而降低了乘客的出行效率。同时,较长的等待时间可能导致乘客错过公共交通工具,从而影响整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
其次,运营时间表不协调可能导致拥挤和拥堵等问题。如果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运营时间表在特定时间段重叠,大量乘客可能同时涌入转乘站点,导致拥挤和混乱,从而给站点和车辆的运营带来额外压力,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
最后,运营时间表不匹配将对乘客的出行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在不确定的等待时间内,乘客可能感到焦虑和不便,降低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使部分人员更倾向于使用私人交通工具,从而导致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2.3 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
缺乏信息共享是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际情况下,乘客在换乘过程中通常难以获得准确、实时的信息,其包括车辆到站时间、票价信息、换乘路线等方面的信息,影响交通系统效率和乘客出行体验。
首先,乘客无法获得准确的车辆到站时间信息,导致其等待时间较长,或者错过前往下一站点的车辆,从而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
其次,在某些城市中,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可能使用不同的票价体系,乘客需要了解如何计算票价以及选择合适票价用于其换乘需求。同时,缺乏明确的票价信息可能导致乘客支付过多的费用,或者产生不必要的困惑。
最后,换乘路线信息不共享将给乘客带来不便。乘客可能需要在不同站点或线路上进行换乘,但其不清楚最佳换乘路线,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迷路或浪费时间,从而降低出行的便利性和效率[3]。
3 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优化策略
3.1 优化站点规划设计
为确定最佳换乘站点位置,相关人员需要详细分析城市交通流量和需求,其涉及研究城市的交通热点和高峰时段。首先,由于商业中心通常吸引大量的上下班族及购物者,其是交通需求较高的区域之一。其次,居民区通常是居民出行的起始点和终点,应重点考虑。最后,学生和教职员工需要便捷的交通方式,因此教育区域是重点考虑因素之一。通过深入分析此类因素,可以确定最佳的站点位置,以确保乘客能够方便地使用站点[4]。
3.2 运营时刻表协调
为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和换乘时间,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性,必须协调和优化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时刻表。
首先,时刻表协调是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优化的关键部分。该策略的实施涉及确保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之间的车辆到站时间协调一致。在运输规划中,规划人员应充分考虑两种交通模式的时间表,以便在换乘站点创造最佳的衔接窗口。例如,一辆轨道交通列车即将到站,中运量公交车辆可以稍微延后出发,以确保等待的乘客顺利换乘。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通信和信息共享机制,以便各个交通运营部门能够实时了解对方的运行情况,从而调整车辆的到站时间,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其次,时刻表的优化包括各个交通模式内部的时刻表安排,其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的运行需求。在高峰时段,时刻表可能需要密集服务,以满足大量乘客的出行需求;而在非高峰时段,可以适度减少服务频率以节省成本。同时,时刻表的设计应根据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城市交通流量的变化,其可以借助实时数据和交通流量分析实现,以便不断改进时刻表的准确性和适应性。时刻表的优化可以提高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的整体效率,减少等待时间,增加乘客满意度,鼓励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作为出行方式。
3.3 引入信息通信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在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优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能够提供实时信息共享平台,改善乘客的出行体验和整体交通系统的效率,具体如下:
首先,实时信息共享是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和移动应用程序,乘客可以随时获取有关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的实时信息,包括车辆到站时间、车辆位置、交通状况等,使乘客能够更好地规划出行,避免长时间等待或错过车辆,提高了出行的便捷性和可预测性。
其次,信息通信技术支持多模式出行的支付与票务集成。通过电子支付系统和智能卡,乘客可以在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之间实现无缝支付和票务集成,其可以使用同一张卡或手机应用支付车费,并在不同交通模式之间自由转换,减少支付的复杂性,提高了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便利性。
最后,信息通信技术支持智能交通管理和运营。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实时交通数据,预测交通拥堵和运行异常,以便及时采取及时措施调整时刻表、优化路线,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可靠性。
3.4 提高换乘衔接乘客服务设施和便利性
首先,为优化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需要着重增加换乘站点的舒适性和便捷性。站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乘客需求,提供一系列便利设施,以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在换乘站点,可以设置舒适的座椅供乘客休息,尤其在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下,遮阳设施可以在炎热的夏季或雨天提供乘客遮蔽,增加站点的宜人性。同时,信息显示屏可以提供实时的车辆到站时间和线路信息,帮助乘客做出选择。此外,自动售票机和无障碍通道可以提供便捷的购票和进出站体验,其对于老年人和残疾人至关重要。
其次,为促进多模式出行的便利性,需要在换乘站点提供清晰的导向和标识,使乘客能够迅速找到正确出口和进口通道,以便顺利完成中运量公交和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同时,相关部门应建设自行车停放设施,并提供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以便出行人员将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相结合,减少城市交通拥堵。通过提供便利性,能够鼓励更多居民使用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可持续性[5]。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衔接优化需要综合考虑站点布局、时刻表协调、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乘客服务设施等多个方面,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提升乘客出行体验。未来,相关人员将继续研究中运量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优化,以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