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百鸟河|美洲红鹮的人工饲养与繁育(作者:王春艳 檀卫东 杨守庄

2023-11-11 00:57 特种经济动植物杂志  主页 > 关注 > 重点关注 > 百鸟河 >

打印 放大 缩小






美洲红鹮的人工饲养与繁育

 
特种经济动植物杂志 2020年8期 

 

●王春艳 檀卫东 杨守庄(秦皇岛野生动物园河北秦皇岛066100)

美洲红鹮(Eudocimus ruber)隶属于鸟纲鹳形目鹮科鹮亚科美洲鹮属,别称红鹮、朱红鹭,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至巴西的部分沿海地带,日常以沙滩、咸水湖、红树林和沼泽中的蟹类、软体动物、小鱼、蛙和昆虫等为食[1-2]。由于栖息地环境良好,目前种群数量稳定,美洲红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物种[3]。美洲红鹮最引人注目的表观特征是其羽毛的颜色,在雏鸟期其羽毛颜色呈灰色或白色,幼鸟期呈橙黄色,而在成鸟期除了长喙为灰黑色外,全身上下(包括腿和脚趾)全部呈鲜红色,被公认为“世界上颜色最红的鸟类”,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4]。

近年来,美洲红鹮被广泛引种到世界各地进行人工饲养繁育。成功的人工繁育既可减少对美洲红鹮野生种群的捕获和干扰,又达到了保存种源的目的,对美洲红鹮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内外关于美洲红鹮人工饲养的研究报道极少,无法对养殖者提供适当而成熟的技术指导。本研究对美洲红鹮的饲养繁育经验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为进一步提高人工饲养管理水平,推动美洲红鹮饲养繁育技术的标准化形成提供借鉴。

1 饲养地自然概况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的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中国东部沿海季风环流的影响显著,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表现为多风、湿度大、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春温、夏凉、秋暖、冬寒)。动物园的年降水量在650~750mm,平均湿度达到65%;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5100~5500MJ/m2,平均日照时间在2700~2850h之间;全年平均气温在8.8~11.3°C之间,盛夏日平均气温为22~25℃。

2 饲养管理

2.1 种群情况及饲养环境

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现有美洲红鹮25只,其中成年个体16只、亚成体9只,雌雄比接近1:1,目前与61只古巴火烈鸟混群饲养在园区的火烈鸟馆内,两种鸟类均采取断翅饲养。

美洲红鹮的饲养区域由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其中饲养场地的室内面积达到450m2,一侧为水深20cm、面积约100m2的缓坡水池,另一侧为黄泥土地面,馆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5~20°C;室外运动场面积在1 000m2左右,其缓坡水池面积比室内的缓坡水池面积更大,达到300m2,水池最深处约40cm。水池周边铺满草坪,以便于鸟类的日常活动。整个室外运动场与游客观览区之间用100cm高的铁艺围栏隔离,围栏外栽植宽50cm、高100cm的绿篱屏障。

2.2 饲料配方与饲喂方法

通过对美洲红鹮原始生活环境及其采食特点的分析,我们将多种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加工,配制出适宜美洲红鹮的颗粒饲料配方,并配以鲜食饲料来保证其营养的全面均衡。人工饲养条件下美洲红鹮的饲料成分组成,见表1。其中鲜食饲料中如熟牛肉、苹果等体积较大的食材需切成细丁后放入食盘中进行饲喂,而面包虫、活泥鳅和小鲫鱼等需单独饲喂。将颗粒饲料放到另一个食盘中供美洲红鹮自由采食。

通过对美洲红鹮日常行为的观察,发现美洲红鹮在一天内有两个活动高峰,因此固定在每日上午9:30和下午16:00两个时段进行饲喂。单只美洲红鹮日饲喂总量大约在225g,其中颗粒饲料的饲喂量在10g左右,鲜食饲料的饲喂量在215g左右。

2.3 健康状况评估

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对美洲红鹮个体的健康状态评估至关重要,第一时间对弱势或患病个体的筛查可以使我们尽早地对其进行保护和援助,通过临床症状采取相对应的救助措施,使其尽快恢复健康。通过日常的经验总结,可以从以下3方面对美洲红鹮个体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判定:一是生病的个体精神萎靡,生长停滞,体形消瘦,肛门常沾有粪便,时常伴随腹泻等症状,外观特征一般表现为羽毛松散杂乱,缩颈,喜卧,休息时头颈回转,将喙插于背部两翅中间;二是生病的个体食欲消退,体力不支,在采食过程中容易被积极进食的强壮个体挤跑,无法抢到好位置,造成营养供应不足,致使身体状况发生进一步恶化;三是个体的健康程度与羽毛的颜色及光泽息息相关,强健个体的羽毛颜色鲜红而富有光泽,而较弱个体的羽毛颜色较淡,呈现浅粉色,缺乏光泽。羽毛颜色较淡的个体与羽毛颜色较深的个体相比身体状况较差,体质也相对更弱。

3 繁殖和育幼

3.1 繁殖季节

在自然环境下,美洲红鹮在9月中旬开始筑巢,产卵期从11月上旬持续到12月下旬,交配后5~6d产下第1枚卵[5]。而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内美洲红鹮的繁殖时间发生明显变化,相较于自然环境而言,其繁育周期提前,起始于每年的3~4月。2018年,园内的美洲红鹮繁殖期从4月下旬开始,产下首枚卵的时间为5月4日;2019年,美洲红鹮的繁殖期从3月下旬开始,产下首枚卵的时间为4月7日;而到2020年,美洲红鹮的繁殖期从3月上旬开始,产下首枚卵的时间为3月14日。

3.2 繁殖行为

3.2.1 交配美洲红鹮一般在4岁龄时达到性成熟,待到繁殖期时,性成熟的雌雄个体自由配对,一旦配对成功,二者会在多年内一直维持配偶关系不变。由于秦皇岛野生动物园采用断翅散养的方式进行饲养,所以美洲红鹮的发情交配只能在地面上进行。发情时,雌、雄鹮先分别用喙轻触对方,然后再用头部互相轻轻碰触,以此示爱。交配时雄鹮跳到雌鹮的背上,用长而弯曲的喙叼住雌鹮的头部,尾部下压泄殖腔对接完成交尾,交尾时间在4s左右[6]。

3.2.2 筑巢每年的3月初,工作人员需在美洲红鹮的饲养室内和室外运动场堆放一些细的枯树枝、较粗的干草秸秆以及足够数量的羊草,用来作为美洲红鹮筑巢的原材料。多数美洲红鹮会直接在放置好的羊草堆上做出一个面积较大的浅盘状窝洞作为巢穴。而在产卵、孵化期间,美洲红鹮也会不时地衔取新枝对巢穴进行修补加固。

3.2.3 产卵与孵化秦皇岛野生动物园饲养的美洲红鹮每窝产卵数在1~3枚之间,没有出现其他动物园报道的窝卵4枚以上的情况[7]。美洲红鹮的卵单颗重在30~40g,卵的表面布满褐色斑点。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美洲红鹮基本每隔2d产卵1枚,自产下第1枚卵后就开始进行孵化。雌雄鹮轮流坐巢,二者每日的孵卵时间相差不大,一只美洲红鹮孵化时,另一只一般会去采食或衔取巢柴加固巢穴,或者直接陪卧在伴侣身边,表现亲昵。

整个孵化期在22d左右,在此期间,随着孵化时间的延长,雌雄双亲换孵次数呈递减状态,到后期每日最多进行2次换孵,并且与前期相比,后期晾卵的次数和时间也相对缩短。

3.3 亲鸟育幼

美洲红鹮的幼雏同其他鹮类鸟一样,属于晚成鸟,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8]。刚出壳的雏鸟皮肤呈红色,身上覆盖着黑色绒羽,体重在25~30g。饲喂时,亲鸟采食回来,雏鸟会喳喳鸣叫,上下晃动长喙向亲鸟讨要食物,雏鸟将喙伸到亲鸟的喉咙里,取食亲鸟从胃内返出来的半消化的食糜。随着日龄的增长,雏鸟的体重不断增加,1~6日龄的雏鸟体重日增量较少,均在10g以内;而在7日龄之后,雏鸟的体重日增量显著,在10~30g之间。由于秦皇岛野生动物园饲养的美洲红鹮是断翅散养,营地巢,一般15日龄左右的雏鸟可随亲鸟离巢,所以我们只对15日龄以内的雏鸟进行了体重称量,其体重增长情况见图1。由于亲鸟消化道内的食糜营养丰富且易消化,所以雏鸟生长速度很快,基本上35~40日龄时雏鸟就已接近成年雌性个体的大小。

雏鸟一般在出生5~7d后睁眼;15d后即可离开巢穴;30d左右羽毛逐渐丰满,此时幼鸟表现活泼,开始学习飞翔等技能;60d后可以自己独立采食,但仍存在跟随亲鸟乞食的行为;75d后基本可实现完全独立。

4 讨论

4.1 饲喂的注意事项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园方结合美洲红鹮的野生习性,配制出营养均衡的全价颗粒饲料,不仅减少了美洲红鹮的挑食机会,而且提高了其对饲料的消化效率,在此基础上搭配了丰富的水果、蔬菜、泥鳅、虾皮和面包虫等作为辅食,通过科学饲养,实现美洲红鹮的营养输入均衡,保证其健康成长发育。

研究表明,美洲红鹮个体的羽毛色差是配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羽色深的个体获得交配权的概率更高,而羽色浅的个体配对成功率较低,因此,保持成年个体羽色亮丽鲜红是促进美洲红鹮繁殖的关键。对于羽色浅的个体,应当在日常饲料的配比上加以调整,通过增添胡萝卜、西红柿、虾皮或鲜虾等的数量,或者适当添加丽红素等色素,达到改善美洲红鹮羽色的目的[9]。但值得注意的是,色素的添加一定要在美洲红鹮的繁殖期到来之前停止,否则会严重影响卵的受精率。

而处于繁殖前期的美洲红鹮成体,VE的摄入量必须保证充足。VE又称作生育酚,可以促进动物体内性激素的分泌,与生殖功能息息相关。美洲红鹮维持正常生长和繁殖所需VE的最低含量为每100g饲料中含1mg[7]。当体内缺乏VE时,雄性美洲红鹮睾丸会变性萎缩,精子的活力、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雌性美洲红鹮缺乏VE时,体内的雌激素释放量会大大减少,导致卵巢机能下降,甚至无法生育。因此在美洲红鹮繁殖前期的饲料中,必须添加更多如鱼、牛肉、果蔬、豆类和谷类胚芽等富含VE的食物,以保证美洲红鹮个体处于最佳的生殖状态,提高繁殖效率。在繁殖中期,美洲红鹮开始产卵和孵化,此时应当注重提高饲料中的钙磷比(3.5~4.5:1),通过在饲料中补充磷酸氢钙或磷酸二氢钙等补钙制剂,或者将牡蛎壳、鱼骨等磨成粉状,与配方饲料混合饲喂[3]。在繁殖后期,参与哺育的亲鸟体内的营养几乎消耗殆尽,出现羽毛杂乱变白、体质下降等症状,此时必须增加营养补给,使亲鸟尽快恢复强壮。

4.2 场地管理的注意事项

对于美洲红鹮人工饲养的场地,应当尽可能地模拟其在野外的生活环境。巢穴要保持一定的间距,场地要足够宽敞,以便于美洲红鹮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由活动。同时,饲养场地要配有草坪、水池等基本设施,供美洲红鹮采食和玩耍所用。务必尽可能地保持环境安静。我们曾在室内和室外运动场中都放置了巢柴,但在繁殖期间没有发生一例美洲红鹮在室外筑巢的案例,这是由于室外运动场与游客观览区相连,人声嘈杂并且时常有过往车辆发出噪音,导致美洲红鹮受到惊吓而无法正常繁殖,因此安静的环境条件是美洲红鹮繁育成功的关键。

场地的卫生应当严格要求,每周对全馆进行1次全面消毒,防止传染疾病的传播。冬季应每日彻底冲刷室内地面,每周更换水池的蓄水1次;而在夏季,则需每日对室内和室外的地面和水池进行彻底清洗,为美洲红鹮提供一个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4]。

4.3 繁育的注意事项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在美洲红鹮繁殖期前放置巢柴(包括羊草、小树枝等)是必不可少的人为辅助措施。即使是在半散养状态下,巢柴的来源也是非常匮乏的,所以必须及时在美洲红鹮经常活动的区域放置数量充足的巢柴,作为美洲红鹮自己搭建巢穴所用的材料。

根据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的饲养经验,一般在春季3~4月发生弃巢或雏鸟出壳后短时间内死亡的亲鸟,会在6~7月再次筑巢产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对美洲红鹮群体的精神状态、行为举动进行密切地关注,尽早发现可能再次繁殖的个体,从而在繁殖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繁育期间,要做好产卵的双亲信息、日期、编号、位置、雏鸟破壳期等基本信息的记录。目前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内的育幼方式依旧采用亲鸟孵育,但当遭遇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必须及时采取人工捡卵措施,送至孵化场进行人工孵化;而对于弱雏、弃雏也应及时送往繁育部进行人工育雏[3]。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亲鸟孵化的雏鸟出壳时的羽毛要比人工孵化的雏鸟羽毛丰满许多,造成该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鸟体与人工环境下孵化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究确定。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