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杨枢通:牡丹江边墙墙体特征(爱民区和宁安市境内山地

2023-12-25 21:22 《黑龙江史志》杂志  主页 > 关注 > 重点关注 > 雪乡牡丹江 >

打印 放大 缩小






牡丹江边墙墙体特征
 
《黑龙江史志》杂志 2015年2期 
 
作者:杨枢通
 
(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99)
 
牡丹江边墙,由三段不连续的边墙构成,分布于牡丹江市爱民区和宁安市境内的山地中。自北向南依次为牡丹江段边墙长38.629 千米、江东段边墙长22.394 千米、镜泊湖段边墙长4.996 千米,三段墙体整体皆呈东南——西北走向,全长66.019 千米。2006年国务院将三段边墙统称为牡丹江边墙,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2010年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开展长城资源项目专项调查。
 
一、牡丹江边墙墙体特征
牡丹江边墙依据防御方向外观构筑墙体的材质确定墙体外观,从而确定牡丹江边墙分土墙、石墙、山险墙、山险四类墙体。
 
1.土墙:顺山势在自然基础上就地取土堆筑,土质为黄褐山砂土,部分墙段保存有取土筑墙迹象。墙体上窄下宽,剖面呈梯形,断面处未见夯层。在连接两侧山峰的“U”形山口处,山口底部土墙最高,墙体顺山坡向东西两侧山峰延伸,逐渐变矮,直至消失。局部墙体内侧有砌石,具有阻水作用。根据墙体结构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1)在自然基础上直接堆土筑墙,不见遗迹现象。(2)在自然基础上堆土筑墙,墙体内侧用石块砌筑墙壁,局部段落砌石时断时续。(3)在自然基础上堆土筑墙,墙体外侧底部有筑墙时形成的紧临墙体,并且与墙体平行呈“U”形的取土沟。(4)在自然基础上堆土筑墙,墙体外侧底部有筑墙时形成的紧临墙体,并且与墙体平行的取土平台。根据修筑细节的不同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取土平台紧临墙体并且与墙体平行。第二种情况是取土平台形状与弧形墙体外侧底部弧形一致,平台由弧顶逐渐贴近墙体,最后与墙体重合。第三种情况是取土平台紧临墙体并且与墙体平行,墙体内侧底部有筑墙时形成的紧临墙体的取土沟。
 
2.石墙:利用自然山体为基础,在其上直接用大小不一的自然毛石或较规整石块砌筑石墙。局部在山脊豁口或低洼处砌筑墙基,在墙基上再砌筑墙体。
 
基础:根据修筑基础的方式和材质分三种类型。(1)在山脊顶部石砬子豁口和山体低洼处,先用石块砌筑基础,将豁口或低洼处补平,后在其上垒砌石墙。(2)在狭长的自然山脊顶部,先用石块垒砌墙基,将山脊补平,后在墙基顶部外侧部分向上垒砌石墙。墙体外侧与墙基平齐或略缩回一点,可通行或站人瞭望和射击。(3)在缓慢上升的山脊北坡自然地面直接取土堆筑土基,在土基上用石块砌筑墙体。
 
特征:大部分墙体毛石干插砌筑,局部土石混筑。按结构特征分四种类型。(1)使用石块干插砌筑,墙体中不夹土,分两种修筑方式,第一种方式两侧墙壁竖直,无收分;第二种方式两侧墙壁略有收分,约为4°。(2)用较大自然石块砌筑墙体,两侧墙壁略有收分,约为4°,采用山砂土垫层。(3)土石混筑。(4)护坡式石墙,采用较规则的自然石块在山脊外侧砌筑,仅能看到石墙顶部及外壁,石墙中不夹泥土。
 
特殊结构墙体:(1)石台:第一种是墙体内侧人工用自然石块砌筑的平台。第二种是与墙体顶部平齐。第三种石台低于墙体。(2)“L”形墙体:墙体修筑有两处凹槽,开口朝向内侧。(3)瞭望孔:内口大,外口小,内口宽。
 
3.山险墙:利用自然山体为基础,山体顶部人为略加平整或在山体外侧削山筑墙。根据墙体结构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1)山体顶部人工略加平整,外侧顺山势,墙体内侧山脊高出墙体。(2)墙体顶部人工略加平整,外壁削山筑墙。顺山势修筑于山脊顶部外侧山坡和山脊拐角外。根据削山筑墙的方法可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墙体在山脊外侧山坡、山脊拐角外侧削山筑墙,底部铲成平台,形状与墙体弧形基本一致,弧顶处最宽,两侧略窄,平台由弧顶逐渐贴近墙体,最后与墙体重合。第二种方式:在山脊外侧山坡削山筑墙,墙体段落呈弧形,顶部人工略加平整,外侧底部铲成平台,形状与墙体弧形基本一致,弧顶处最宽,两侧略窄,内侧山脊高出墙体。第三种方式:在山脊外侧山坡削山筑墙,顶部人工略加平整,外侧底部无平台,与山坡略有角度。
 
4.功能墙体:为增强防御功能,依地势在局部修筑成类似马面的功能墙体,主要有四种类型。(1)圆弧形墙体:墙体顺山势修筑,遇浑圆山体外坡筑墙,将山体包裹起来形成圆弧状墙体。(2)舌形墙体:墙体顺山势在山脊外坡修筑,形成舌状墙体。(3)尖角形墙体,墙体顺山势在山脊外缘修筑,形成尖角状墙体,内侧山脊一般高于墙体。(4)内凹形墙体,墙体顺山势修筑,形成凹向内侧的弧形墙体。
 
5.单体建筑特征:在镜泊湖段边墙外侧修筑有38 座典型马面,是以自然原生地面为基础,在墙体外侧顺山势人工堆土修筑。马面平面略呈长方形,底部宽大,至顶端逐渐内收呈圆弧形,并依附墙体向外突出。马面顶部台面覆压在墙体之上,略呈椭圆形,高于墙体。
 
二、结语
三段边墙的修筑方式均为就地取材,在充分体现顺山势、依地形、地貌特点的同时,墙体上出现的外凸圆弧形、外凸“舌”状、外凸尖角状、内凹状的特征颇具特点。这些特殊墙体与纯粹意义上的马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不是像马面那样依附在墙体外侧,是墙体的附属设施,而是整段墙体向外侧凸出,具有马面意义上的防御功能,并非马面。外凸圆弧形墙体的弧顶和外凸“舌”状墙体的弧顶外侧、大多数有取土平台,平台基本与弧顶形制一致;墙体内侧山脊高于墙体的,山脊基本呈漫圆形或椭圆形,墙体在此处沿着山脊外缘绕过,站在这些山脊上,墙体外侧山势一览无余,可起到岗楼或敌台的作用。内凹形墙体多数内壁砌石,和有内壁砌石的土墙段都出现在比较平缓的谷底或山顶山坡上,这些地段墙体的内壁砌石有护墙的功能。
 
镜泊湖段边墙依附墙体之上的马面与金界壕的马面形制颇不相同。金界壕的马面呈圆锥状,最主要的是顶部没有台面,而镜泊湖段边墙的马面立面整体呈椭圆状向外侧凸出,顶部均有大小不一的台面。今后从已知确切的考古材料来与三段边墙的墙体修筑方式、墙体特征变化、墙体附属物等方面进行对比,或可以掀开牡丹江边墙笼罩的神秘面纱,解开许多不解之谜。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