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造字的写作思维分析
摘要:象形字,以线条结构事物形体的书面形式对汉语的音义对象“构形”。要表达汉语的音义(对象的概念、语言的主旨),就存在以何种符号形式表现;如何对音义对象进行选材、组织、结构;怎样使事物的概念、含义鲜明、突出等符号表达方面的问题。因此,每造一个字就好比是写一篇文章,象形字的造字思维与写作的行文思维是一致的,是最微观的写作行为。象形字从写作思维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轮廓组形型象形字、局部借代型象形字、环境衬托型象形字。
关键词:象形字;轮廓组形;局部借代;环境衬托;写作思维
古往今来,历代文字学家分别从意义类属、构形、构字视角、词性等角度对象形字进行了分类。我们从写作思维的角度,把象形字分为三种:轮廓组形型象形字、局部借代型象形字、环境衬托型象形字。下面,从写作思维的角度,对这三类象形字造字的写作思维进行分析。
一、轮廓组形型象形字的写作思维分析
轮廓组形型象形字以事物的典型特征为主题字义,将事物外形轮廓中所有能体现、渲染主题字义的部位都描画出来。这类象形字运用重复的赋形思维:以事物典型的外形特征为主题字义、中心,将事物外形轮廓中与主题字义相关的所有部位全部进行描画、赋形。例如“犬”(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字: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王国维说“腹瘦尾拳者为犬,腹肥尾垂者为豕”,“犬”字的每个部位的每一笔描画都是对“犬”类瘦腹、尾巴上翘的典型特征的重复、烘托、强化——瘦腹、翘尾两个部位从正面描写出“犬”的典型特征;头部(微微上扬)、耳朵、四肢三个部位从侧面烘托、渲染“犬”类瘦腹、摇头乞尾的主题形象。在这些部位的相互衬托、强调之下,“犬”字才能表义准确、清晰。
另外,从造字思维的角度来看,文字学家从结构构形的角度对象形字分出的“省体象形字”和“变体象形字”都属于轮廓组形型象形字。具体言之:
“省体象形者,从象形字中减省一部分以为形者也。”省体象形字本质上仍是对客观事物外形轮廓的描摹,只是,此类象形字是根据各自所要表达的主旨字义的需要,而对事物整体外形轮廓进行的有所取舍、有所省略的描写,这样能更有效地突出描写主题。例如:为表达日暮时分月亮初生时的形态,就取“月”(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的一半为“夕”( 甲骨文、 金文、 小篆)来巧妙达意。同样,“片”( 小篆)是对“木”(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的取半;羊角之“”( 小篆)是对“羊”(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的形体之省……可见,省体象形字是为表达特定的主旨字义而在事物整体外形轮廓基础上的省形,是整体轮廓组形之省,其思维本质仍是轮廓组形。
“变体象形者,取他象形字易其全部之位置,或小变其笔画以为字者。”与省体象形字一样,变体象形字也是出于表达主旨字义的需要,而对事物整体全形轮廓进行有所变化的描写,以变化的形体表达主题字义。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改变字形方向。例如:“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倒过来是“”( 小篆),反过来则是“匕”(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又如:“”( 小篆)是对“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的反写;“”( 小篆)是对“丮”(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的反写……另一种是小变构字笔画。例如:为表达“倾头”的字义就将头正腰直的“大”( 甲骨文、 金文、 小篆)之头部向一侧倾斜,由此就变成了表“倾头”之意的“夨”( 小篆);为表达人走路时的动态之姿,就将中正之“大”(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的双腿张开,手臂上下、前后舞动,由此就形成了表示人行走之意的“夭”( 甲骨文、 金文、 小篆)……都是以主旨字义为主题,在正立之“大”(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细节变化而形成的。
因此,文字学家从象形字结构构形的角度分出的省体象形和变体象形都是在整体轮廓全描、组形的基础上,根据各自主旨字义表达的需要而对事物外观形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有所取舍、变化的描写,以省略、变化之形形象地表达主题字义。我们认为:从造字思维的本质上来看,省体象形和变体象形都属于轮廓组形型象形字。
二、局部借代型象形字的写作思维分析
局部借代型象形字不一一描写事物整体形象的多个部位以进行重复性的充分表意,而只描绘事物形体中最有个性的、显而易见、最具典型性的特色部位,以局部的“字眼”借代整體轮廓的全描。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局部借代整体的象形字比对事物各相关部位进行全描的轮廓组形型象形字要进步。从目前对《说文解字》中的象形字的研究来看,仅有“牛”(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羊”( 甲骨文、 金文、 小篆)二字是以局部借代整体的象形字。此类象形字应该是在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转变,狩猎圈养牲畜成为原始人生活主业的时期出现的:一方面,牛羊是重要的农耕牲畜,人们只根据最具代表性的头部外形即可辨认其为何物。另一方面,先民们很早就将牛羊的头部做成面具用于膜拜、祭祀等活动,有的部落还以之为图腾、族徽。例如:红山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有一类雕像的头部上面雕刻有羊角的造型。因为牛羊的头形在原始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生产活动中为人们常见,其以局部借代整体的意义已经早就为人们所熟悉,所以在象形造字的时候,就直接将其挪用过来。
从造字思维的角度来看:事物众多的系统特征,总会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独特个性所在。因而,在有限的龟甲空间内刻写外形特征鲜明且人人熟知的事物时,不必要将其形体轮廓全部描画出来,只需抓住其典型的个性特征,就能引导读者以局部感知整体对象。例如:在“ ”(牛)字中,象征力量的牛头、牛角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其身体的其它部分则全部省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某一整体式样中各个不同要素的表象看上去究竟是什么样子,主要是取决于这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起的作用”。在先民们看来,牛最重要的、最能代表特征的部位,莫过于牛头、牛角。因此,牛的“整体式样”完全可以由牛头、牛角“这一要素”代表,只要选好这个重要的要素,“牛”字就是一个完整的意象。
总之,牛羊二字为局部借代型象形字: (牛)以双角向上内曲的牛头代替整头牛, (羊)以双角下曲的羊头借代全角的羊。局部特征型象形字不仅简洁、省时、省力,还可以收到“意在言外”的深层表达效果。这与后世做文章的原理是一致的:创作时,不能把话说绝、把意表尽,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样,文章才有张力,才能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以局部特征借代整体形象的象形字也是如此,在给识字者以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又增加了回味无穷的韵味。可以说,象形字这种以局部特征借代整体形象的构字思维是“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最早体现,为中华民族后世的写作、思维、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环境衬托型象形字的写作思维分析
环境衬托型象形字不仅将造字的主体事物描画出来,而且将其周围相关的其他事物、环境也一并描画出来,以他物连带依托象形,借环境渲染、衬托主体事物。
裘锡圭:“又有一些象物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这些字所象的东西很难画出来,或者孤立地画出来容易跟其它东西相混。所以为它们造象物字的时候,需要把某种有关的事物,如周围环境、所附着的主体或所包含的东西等一起表示出来,或者另加一个用来明确字义的意符。”有些事物虽然有形可象,但自身特征不明显,不能独立地区别于他物;或者是其形体无法直接描绘,人们通过单独描画事物的形体无法准确的识别所象之物。这就需要:一方面把主体事物用简略的线条勾勒出来;另一方面把与其相关的物体也连带描绘下来,以衬托、彰显主体事物。
环境衬托型象形字中所依附、连带的部分,有的跟主体是同体的关系,有的则是异体的关系。同体依附是指主体事物与其所依附的部分属于同一事物,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组成部分。例如:瓜( 金文、 小篆)、果(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等,主體事物与环境是同体依附的关系。异体依附是指主体事物与其所依附的部分属于不同的事物,二者组成一个意义识别系统,表义主体借助连带画出的语义环境的衬托来确定、限制、提示字义。例如:牢( 甲骨文、 金文、 小篆)、食(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巢( 小篆)等,主体事物与环境是异体依附的关系。无论表义主体与其依附的部分是同体还是异体,环境衬托型象形字与其他类型的象形字的基本造字思维是一致的:对事物外形轮廓的选择性描写,在部分与整体的系统联系中识别字义,只不过环境衬托型象形字将这种联系扩大到了事物间的更大的系统中:借助不同事物外貌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来表达字义。例如:“眉”(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字,如果没有“目”( )的衬托,只是画出眉形的轮廓,人们很难看出其所象对象是眉毛之形。再如:瓜( 金文、 小篆)象瓜之本体和瓜蔓;果( 甲骨文、 金文、 小篆)像树上结着一个大大的果实,既有果实,又有生长果实的树木之形……
当然,环境衬托型象形字中的主体事物与起衬托、渲染作用的环境有主次关系:表义主体是主,连带环境是次。例如,“瓜”、“泉”、“果”、“州”等环境衬托型象形字:作为表义主体的主要事物是瓜藤上结的果实、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泉水、树枝上挂的果实、河水中的陆地,而位居次要的衬体是瓜蔓、山崖泉眼、树木、河川。此类象形字以衬体烘托主体,一主一次,形成一个主宾结合的意象,既可以衬托、突出主体,又有意象的整体感与生命的本源感。
环境衬托型象形字的构字思维孕育了“衬托”的修辞手法,对后世的写作、文化有深远影响。同时,环境衬托型象形字还体现了古人系统观、联系观的辩证、唯物思维,于无形之中孕育了早期哲学:世界是一个整体,人与世间万物都包含在宇宙之中。整体中含有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之间又息息相关。
每造一个字就好比是写一篇文章,象形字的造字是最微观的写作行为。其值得我们从造字思维学、表达学,即写作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华夏民族的在语言、文字创造的过程中的基本思维规律。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J].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2] 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四川新华彩印厂印刷,1981年.
[3]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
[4]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5] 王筠.说文释例.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
[6] 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 聂焱.论汉字造字法的思维模式.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6月,第26卷第3期.
[8] 雷黎明.《说文解字》象形字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作者简介:刘娟,(1985—),女,汉,山东威海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写作学研究,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北二路277号,18554603336,liujuanhappygir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