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诗海酒典| 古诗词对推动川酒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作者:沈穷竹 刘焰 栏头署书点睛导读 惠民 乔杨

2024-11-25 21:54 《百花》杂志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酒业经济 > 大国美酒 > 诗酒大国 > 诗海酒典 >

打印 放大 缩小







古诗词对推动川酒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百花》杂志 2024年2期 

 

作者:沈穷竹 刘焰

 

摘 要:四川白酒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充实自身,形成了独特的川酒文化。川酒文化不仅包含饮酒习俗、酒器文化,而且还有酿造技术、工匠精神等。酒与诗有着深厚的渊源,自古以来就有众多赞叹白酒的诗词,也有大量诗人借酒抒情。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酒与诗之间的联系,为川酒文化的传播提供新思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出现了不少与酒相关的意象,本文将其与川酒文化相联系,以此为基础,带领当地青少年深入挖掘身边的酒文化知识,增加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一方面推动川酒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增强青少年对家乡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词;川酒文化;传播;文化自信

白酒在历史长河中,与文学、绘画艺术、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尤其酒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川酒文化的传承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霜,四川酿酒业在历史中不断汲取经验,一步步壮大。四川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包含大量的酿酒器和饮酒器。由此可见,蜀地酿酒历史悠久。《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在秦巴刻石为盟时说“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1]。证明当时的清酒具有一定名气且品质好,才可作为这样的盟约之物。战国时李冰主持兴修水利,农业获得飞速发展,在粮食充裕的条件下,酿酒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到了隋、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酒业在大环境的支持下,发展态势一片大好。唐代张籍曾有“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证明当时的酒肆、酒家数量之多;杜甫也道“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终思一酩酊,净扫雁池头”(《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诗人笔下的文字,让人感受古代白酒品质之好。当时也出现了大量不同品牌的酒,比如成都“烧春”、汉州“鹅黄”、郫县“郫筒”、射洪“春酒”等。其中“鹅黄”与“郫筒”在唐德宗以前还作为贡酒献给朝廷。元、明、清时期,酒业实现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清代,四川的酿酒工艺更为成熟。在全国第四届名酒评选中,十三大名酒四川就占据了五席。在第五届的评选中增加了沱牌。因此,在四川形成了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沱牌为代表的“六朵金花”。

川酒的发展历经千年,在不同时期积淀了多样的文化,不断丰富川酒的文化内涵。但是,如今关于川酒的研究多集中在挖掘白酒品牌、提高白酒质量等方面。关于川酒文化的传播,大多数研究者将广告媒介、品牌塑造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忽视了白酒酿造本地的文化内涵,缺乏对白酒酿造文化价值的挖掘,忽视了增强当地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传播基础:联系与意义

(一)川酒文化与古诗词的联系

酒是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文学作品中的酒也见证了许多诗词大家的一生。川酒在其发展历史中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李白、苏东坡等著名诗人都颇爱川酒,写下许多诗词赞美川酒。杜甫到戎州(今宜宾)写下了“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李商隐到成都写下了“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黄庭坚在戎州也写下了“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在诗人笔下,川酒的文化韵味更添几分。

川酒的发展不仅是工业上的进步,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借以表达情感的最佳工具。与好友相聚可借酒表达内心的欢愉;送友人离别借酒抒发离别的不舍;他乡思故人更是借酒消愁。因此,酒在文人墨客笔下有着不同的象征,在古诗词中也就出现了酒这一意象。

创作者在诗词中借意象来传达情感。在古诗词中酒这一意象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借酒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愤慨;借酒抒发离愁别绪、异地相思之愁苦;借酒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无常之感慨;借酒抒发忧国忧民、保家卫国之情怀。酒这一看似简单的物品,却在古诗词中有着不一样的深层含义。

川酒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精神文化,而这一精神文化就可以运用于诗词创作中,借物传情。西晋张载《酒赋》吟道:“物无往而不变,独居旧而弥新,经盛衰而无废,历百代而作珍。”

(二)古诗词对推动川酒文化传播的意义

1.有利于拓展川酒文化传播的思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2]部编版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篇目所代表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要提高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内心深处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现行的部編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篇目数量占据全部选文数量的10%,并且在每一册教材最后增加了古诗词诵读部分,每册4首古诗词,共计20首。由此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酒这一意象是古诗词学习中的经典意象,利用这一意象,可以激发学生了解酒文化的兴趣。

四川地区的酒业发展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可以深刻感染学生。教师在讲解古诗词中酒这一意象时,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酒这一意象为什么会在古诗词中有这样的象征意义,让学生去探索当地酒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探究酒文化的奥秘。

2.有利于深入挖掘川酒文化的精神特质

在新媒体时代,如果只关注对川酒文化自身的挖掘及现代新媒体时代传播的策略研究,忽略对文化传播的受众在川酒文化传播过程中认知、接受、认同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将会导致川酒文化简单、肤浅地浮现在文化受众的面前,很难被文化受众所接受、认同。川酒的发展不可只关注酿酒技术本身,川酒的传播也不能局限于新媒体技术。

川酒不仅仅是四川的品牌,更是四川诸多地市级城市的文化符号。泸州是著名的“酒城”,一是因为其精湛的酿酒技艺,二是因为其有深厚的酿酒文化传承。这一文化对当地青少年的教育也具有重大意义。

青少年作为当地发展的主力后备军,应当对当地的品牌文化有所了解,能够做到以当地酒文化为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青少年要对当地文化充分自信,增强文化自豪感,从而更加自信、有底气地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川酒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局限于川酒品牌文化,其背后的文化底蕴、酿酒精神等,都是扩大川酒文化传播范围的重要因素。

3.有利于增强当地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酒文化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学生因为其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对酒文化的了解较少,可能只知道家乡的白酒出名,但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去了解酒文化的内涵。川酒文化不仅仅是饮酒文化,还有酿酒艺术、工匠精神等,这些文化特质是青少年应该要了解的。因此,将语文中的古诗词与川酒文化的传播相联系可以为学生了解这一文化增加新的途径。古诗词中本就使用了大量与酒有关的意象,并且这一意象在诗词中蕴含了多种情感,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将古诗词中的酒意象与身边的酒文化相联系,感受川酒文化背后的精神特质。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酒这一意象的认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川酒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传播现状:亮点与难点

泸州作为“酒城”,其白酒文化的底蕴是极其深厚的。本研究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430份,被调查人员所处地区包括城区和乡镇的学校,可以较为全面地掌握高中学生对泸州酒文化的了解情况。

笔者通过整理调查问卷的反馈数据,发现了川酒文化传播的亮点与难点。

从高中学生对川酒发展历史的了解情况看,仅有25.25%的学生非常了解,62.54%的学生了解一些,12.21%的学生完全不了解。泸州的酒文化是川酒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是作为泸州本地人,很多学生也不了解泸州酒文化的历史,仅仅知道泸州是“酒城”。

调查发现,高中学生了解泸州酒文化的途径包括:电视广告、亲友介绍、网络、书籍等,这些途径所获得的信息都比较零散,难以形成体系。

在高中生是否会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家乡的酒文化这一问题中,有49.06%的同学选择了一定会,还有49.06%的同学是视情况而定,但也有1.88%的同学直接选择不会。学生不愿意宣传自己家乡酒文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自己不了解这一文化,导致不知道该怎样宣传;二是对家乡的酒文化没有自豪感,认为不值得宣传。

在川酒文化与语文课堂学习有无联系的问题中,90.57%的学生都同意二者间有联系。关于二者联系的合理性(多选),79.25%的同学认为语文教材中有较多的古诗词与酒有关;66.04%的同学认为将二者联系进行教学,形式比较新颖,可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注意力;64.15%的学生认为这样更利于了解家乡文化……但是,让学生自行谈论如何将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学习与川酒文化相联系时,他们却不知如何说起。由此可见,学生是认同将川酒文化传播同语文课堂相联系的,但由于他们对川酒文化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语文教师正确引导。

基于以上分析发现,将古诗词的教学与推动川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联系,一方面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找到文化资源与古诗词之间的联系,通过语文课堂将二者融合。

三、传播策略:开发与拓展

(一)课堂学习晓酒意

在高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提到酒这一意象的古诗词包括如下内容。①《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②《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③《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④《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⑤《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⑥《拟行路难(其四)》——“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⑦《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⑧《登快阁》——“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3]对教材中出现的酒意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知晓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比如《短歌行》中“杜康”一词,在汉代《说文解字》中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4]因为杜康善酿酒,所以在后代的诗词中借杜康以代酒。诗人在此处借酒是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曹操于赤壁之战败后,年事已高时创作出了《短歌行》,借以表达他想要一统天下、广聚人才的雄心壮志。但是招纳贤才远不如想象中容易,所以曹操心忧,怎样才能消解这份忧愁呢?只有酒才可以慰藉。由此可见,酒在这里是可以消愁之物。酒本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物品,在古代诗词大家的生活中,酒却是他们借以抒发情感之物。他们将酒与情相联系,不仅增添了饮酒的乐趣,更是让酒多了一份情感内涵。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由诗词中酒这一意象入手,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酒的深层含义。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微课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酒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此时的酒文化不仅仅是饮酒文化,更多的是饮酒背后的情感宣泄、酿酒的歷史渊源、酿酒者的匠人精神。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要选择川酒文化中适合他们的内容,从诗词中酒的意象入手,让学生明确古诗词中酒这一意象的不同含义。

四川是酒业发达的地方,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就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教师在教授相关的古诗词前,可以先搜集关于川酒的资料,利用PPT、动画等形式,将白酒的酿造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在提到诗词中的酒意象后,就把酿酒文化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在这样的课堂实施下会取得别样的效果。

(二)实践研学知酒史

在当下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文化涵养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开阔的见识。语文不仅包含了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还包括在各种文章体式中存在的高山大川之景。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去到广阔的天地,从身边发现更多的知识。

将本土文化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能让课程更接地气,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让其在课堂学习的耳濡目染中融入血液,唤醒其内心潜在的文化素养。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其文化自信。[5]泸州老窖作为泸州的白酒品牌,在泸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泸州的国窖大桥、泸州老窖旅游区等,都是泸州这座酒城的名片。在泸州老窖旅游区内包括了1573国宝窖池群、独特洞藏文化的天然储酒洞纯阳洞等,1573国宝窖池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蕴含了古人的酿酒文化,学生可以从中感受白酒酿造的历史,感受酿酒背后的匠人精神。教师也可以将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古诗词中意象的教学与鉴赏相结合,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利用好本地的特色资源,激发学生对本地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发现、探索本地文化,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文化自豪感。学生也要正确、深刻地认识酒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自己家乡的酒文化相联系,了解家乡白酒的发展历史,感受其中的文化,为以后传播、发展川酒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下转页)

(上接页)

(三)课后探索明酒品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学生还需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在课堂上教师激发了学生对川酒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课后探索的天地更为广阔,白酒的酿造过程由最初原料的栽种与选择,再到酒曲的制作,到发酵、蒸馏,最后到窖藏陈酿,每一步都蕴含着不同的知识。四川之所以成为酿酒重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为白酒原料高粱等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在原材料的种植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去一线的种植基地,体验酿造白酒的第一步栽种农作物,真切地感受生产劳动的不易,让学生对这一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四、结 语

本研究从语文古诗词入手挖掘川酒文化传播的新路径。青少年作为地方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必须树立文化自信,传播家乡文化,进一步推动当地文化发展。川酒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研究者应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无论是酿酒历史、酒器文化、诗酒文化还是地方的饮酒习俗等,都应该是推动川酒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川酒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依靠白酒本身的优良品质,还需要发现白酒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二者的关联,为川酒文化的传播开辟一条新路径。

(四川轻化工大学、川酒发展研究中心)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资助项目成果,课题“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对川酒文化的体验与传承研究——以泸州地区为例”(项目编号:CJY22-07)。

参考文献

[1] 常璩,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 温儒敏.普通高中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雷丽珠.基于地方资源开发和项目式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21(5):48-51.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