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酒窝部落|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唐代妇女妆容审美(作者:东门之云

2024-09-15 14:23 《读者欣赏》杂志  主页 > 趣旨 > 口碑赢天下 > 口碑夸奖 > 美丽酒窝 >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




 
读者欣赏》杂志 2021年11期    作者:东门之云

 

弈棋仕女图屏(局部)唐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187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玉面红粉

 

当代学者认为,面部是整个人体美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区域,其中些许精微的细节,都可能產生引人入胜的效果。人的情感、精神状态更多地是通过面部来传达给他人,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化妆修饰的重点都在于面部。面妆也是唐代女性妆容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以肤色白皙为美。俗语“一白遮三丑”,虽有夸张之嫌,但肤色是否白皙,往往是女性能否被誉为“美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唐人将雪白的肤色誉为“玉色”,这种观念直到今天依旧影响着很多人的审美。

但并不是所有唐朝女性都是天生“冷白皮”。为了让肤色变得更白、更均匀,唐代女性化妆的第一步便是在面部涂上白白的铅粉,类似于现代女性妆容的打底。有时,为了保持裸露在外的肤色统一,唐朝女性还会在颈部和胸部也涂上铅粉。

唐初,人们的审美仍沿袭隋代遗风,崇尚朴素自然。女性的妆容也不似后代新奇夸张,有只在面部傅粉,最多搭配描眉与口脂的,称为“白妆”。“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写到当时贵族妇女的妆容:“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诗中的“鸦黄”为南北朝、隋唐时期风行一时的“额黄妆”的别称,即用黄色颜料涂于额头。面部涂粉,额头施黄,其中透露出的天真质朴的情态,与我们印象中大唐的雍容华贵可谓大相径庭。

陶彩绘女俑唐 高44cm 宽14cm 故宫博物院藏

 

 

而随着时代发展,“红妆”逐渐成了面妆的主流,女性不分贵贱,均喜敷之。大众熟悉的那种属于唐代的秾艳富丽终于初露端倪。“红妆”的效果因不同的涂抹方法而异:“飞霞妆”白里透红,犹如天边红霞;“桃花妆”比飞霞妆稍浓,艳如桃花。到了晚唐,甚至有人在双颊满涂胭脂,称为“酒晕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弈棋贵妇绢画、仕女绢画等,都反映了此种妆容时尚。

厚重的面妆在唐代贵族阶级中十分流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体丰怯热,夏日出汗“红腻而多香”,连擦汗的巾帕都被染成了桃红色;晚唐诗人王建在《宫词》中有“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的描述。面部重敷脂粉的美人,歌舞过后香汗淋漓,回到住处卸妆,脸盆里的水都变成了“银泥”,可见使用脂粉之多。

了一些现代人看来效果颇为奇特的妆容。例如“面靥”,多以胭脂或颜料点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最初的面靥,点染面积不大,看起来好似两颗小痣。盛唐以后,面靥的样式增多,有做成钱币大小的,还有画成花朵状的。“蕊黄妆”,即在额头以黄粉绘制花朵形状,是额黄的变体。“三白妆”是把脸部染出红晕,额头、下颌、鼻子三处涂为白色。这种方法使得额头看上去更为宽广明亮,下巴更为饱满,鼻梁也更高,和现代化妆用高光粉打造立体感的原理相似。河南安阳赵逸公墓壁画上面的女子,面庞画有一些红道道,有学者认为,这是文献中提到的“血晕妆”。

与“血晕妆”相似的一种面妆名为“斜红”,一般用红色在太阳穴部位描绘,形状或如弦月,或如伤痕。有时为了造成脆弱残破之感,还用胭脂晕染出血迹模样。这种特别的妆容在中晚唐时期较为流行。随着唐帝国的灭亡,斜红也渐渐销声匿迹了。

赵逸公墓壁画 唐 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圆靥金钿

 

从南北朝到隋唐,有一种特别的化妆风气十分盛行,就是往脸上贴各种各样的小花片,称为“花钿”,作为妆容的一部分。在唐代,花钿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唐代女性妆容中极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花钿,也称花子、面花,是用丝绸、彩纸、金银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其形状,简单的有圆形、菱形、月牙形、桃形等,复杂的有花、鸟、鱼、蝴蝶等。花钿背面涂有用鱼鳔等材料制成的“呵胶”。使用时,呵一口气便可将花钿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处。张萱的《捣练图》中的女性,多在眉心贴有不同颜色及形状的花钿。元稹的《恨妆成》中描写女子梳妆,“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便是将圆形的花钿贴在酒窝附近。

花钿虽美,但轻薄的一小片用呵胶贴在脸上,随着人的一颦一笑,不免有掉落之虞。韦庄的《叹落花》中“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两句,正是将落花比作掉落的花钿。如果不了解花钿的使用方法,读这两句诗恐怕会生出一些误解。

在唐代诗人眼中,花钿是女性的象征,而贴在面颊两旁酒窝处的花钿,更是因其所在位置,被赋予了“笑靥”的含义。花钿掉落的场景,因为这层隐秘的含义,被赋予别样的美感与情思—巧笑倩兮的美人已经离去,只有地上飘落的花钿,证明她曾经来过。此时再读《长恨歌》中的“花钿委地无人收”,会不会有更深沉悲凉的感慨呢?

捣练图(局部) 宋摹本 绢本设色 37×145.3cm 唐 张萱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青黛蛾眉

 

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目传情等成语都说明眉毛在传递情感方面有重要作用。唐代女性也格外重视眉妆。唐玄宗时的《十眉图》记载了当时流行的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等10种眉式,而“十眉”也只是眉式的一部分。与现在的修眉、纹眉不同,唐代女性的眉妆多是直接将眉毛剃掉,然后用专门画眉的颜料—黛,来描画各种形状。因此,眉毛的颜色、深浅、长短、粗细、弯直及式样都能随心所欲。

现存的唐代绘画作品,也有颇多关于女性眉妆的图像资料。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宫女皆画状如新月的“月眉”。唐诗中也有这种眉式的描写,如“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娟娟却月眉”,写的都是月眉。比月眉稍窄、状如柳叶的“柳眉”,在初唐时期也较为流行。

簪花仕女图(局部)绢本设色 46×180cm唐 周昉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步辇图(局部) 绢本设色 38.5×129cm 唐 阎立本 故宫博物院藏

 

 

武周时期流行的眉式则是“ 阔眉”,其特点以长、阔、浓为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因此流行粗而宽阔的眉毛。例如桂叶眉,眉形粗短,线条硬朗,体现出女性简洁干练、坚强大气的美,与小家碧玉式的婉约温柔风格迥异。此外,唐代许多女性喜着男装,需要一种英气的眉形与服装呼应,因此,阔眉在武周时期之后仍然流行。想象一下,英挺的阔眉配上女性较为柔美的五官,似乎与现代的“混搭风”有共通之处,别有一番感染力。

到了唐玄宗时期,则开始流行以淡、细、长为特色的眉式。蛾眉、远山眉等都可以歸属到这类眉式中。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自恃天生丽质,“却嫌脂粉污颜色”的同时也不忘“淡扫蛾眉朝至尊”,正体现了蛾眉在当时的普遍程度。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中将“青黛点眉眉细长”列为“天宝末年时世妆”,也说明了细长眉式流行的时间。

中唐元和初期流行的眉式则是奇特的“八字眉”,眉尾向下,看上去垂头丧气、忧郁哀戚。当时,很多人将这种眉形与唐代的国势联系起来,认为是唐朝即将衰亡的征兆。

捣练图(局部)

 

轻点绛唇

 

对现代女性而言,化妆时对唇部的修饰也十分重要。即使出门前只用润唇膏简单滋润一下唇部,也会提升整个人的气色,让女性显得神采奕奕。唐代也有与润唇膏功效类似的护肤品。杜甫的《腊日》诗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的诗句。诗中提到的口脂、面药就是涂在唇部和脸部的保养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润唇膏、保湿霜等,可以润肤、防冻。唐代皇帝常在腊日赐给臣子此类物品,表示对下级的体贴爱护,展现皇室的恩泽。

唐代女子用来修饰唇部的化妆品叫口脂,类似于当代女性使用的口红、唇彩。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绢本设色 51.8×148cm 唐 张萱 辽宁省博物馆藏

 

 

功效类似口红的口脂,用朱砂或紫草调和动物脂膏或蜂蜡等原料制成,色彩鲜明亮丽,是妇女理想的化妆用品。通过控制原料配比的方法,唐人已经能制作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颜色的口脂,用现代人的说法,便是口红的“色号不同”。

唐代女性以嘴唇小巧、红艳为美,即所谓“朱唇一点桃花殷”。然而,如果天生唇形不佳,该如何改善呢?为了化出理想的唇妆,唐代女子仍然采用先以白粉打底的方法。觉得嘴唇太大,可以先用白粉覆盖一部分原来的唇色,将需要上妆的部位调整成理想的形状,再用唇脂画唇形。如果嘴唇天生比较薄,也可以将口脂厚涂,根据个人喜好化出一个美美的唇妆。对于画好的唇形,唐代女性也起了各种寓意美好的名字,如石榴娇、露珠儿、万金儿、洛尔殷、大红春、天宫巧等。

宫乐图 绢本设色 48.7×69.5cm 唐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喜欢玉面红唇的传统审美。白居易的《时世妆》一诗便详细描写了唐宪宗元和初期在妇女中流行的奇特妆面:“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在诗人看来,这种“元和时世妆”简直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脸上不敷铅粉打底,双颊没有白里透红的“红妆”,而是近乎赭色;嘴唇上涂的口脂竟然是“乌膏”,搞得唇色与泥巴相似;眉毛画成八字;与妆容相配的发型也是中原地区自古以来较为少见的“椎髻”。全套妆发做下来,效果是“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好好的美人被画成了哭脸。而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元和时世妆”实际上融合了多民族的妆饰习惯。八字眉源于汉代,沿袭了中原传统女性“啼妆”“泪妆”的风格;赭面妆源于吐蕃;椎髻则明显带有西南少数民族色彩。

陶彩绘仕女俑 唐

 

 

事实上,这种“离经叛道”的妆容并没有流行太久。诗人张祜在《陪范宣城北楼夜宴》中将宴会上的歌姬舞女的装扮描写为“粉项高丛鬓,檀妆慢裹头”。诗题中的“范宣城”即范传正,曾在元和七年(812年)至元和十二年(817年)任宣歙观察使,张祜此诗亦当作于此时。当时流行的是“檀妆”“高丛鬓”,乌唇椎髻已经没有那么时兴了。

唐代女性妆容的丰富多彩,与唐代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开放、文化的繁荣分不开。这些因素,造就了唐代女性审美的多元化。唐代女性敢于创新,在各个领域都有她们活跃的身影。通过化妆修饰出的美丽外表背后,是她们热情、自信、坦诚、大气的精神世界。

虽然有人认为唐代特别是晚唐时的女性妆容过于复杂奢侈,重形式而轻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唐代的女性妆容对后世乃至现代彩妆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面部贴花钿的习惯在宋代依然流行,远至明代仍有余韵。盛唐及之后富贵华美、绚丽多彩的妆容风格,深刻影响了现代的时尚界,以及现代舞台妆的演变发展。一些品牌模特和当红明星的妆容,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代女性妆容的特点。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