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酒窝部落|从《长安十二时辰》管窥唐代女性的妆发与服饰特征(作者:任雅婷 兰宇

2024-09-15 13:31 《西部皮革》杂志  主页 > 趣旨 > 口碑赢天下 > 口碑夸奖 > 美丽酒窝 >

打印 放大 缩小









从《长安十二时辰》管窥唐代女性的妆发与服饰特征



 
西部皮革》杂志 2021年1期   作者:任雅婷 兰宇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古装影视剧愈发注重视觉美学的展现,影视剧中服饰与历史记载的差异性也频频引起大众的讨论,继《延禧攻略》因舞美、服装,乃至一对耳环的精致程度而“出圈”,学者及观众对古装剧的装束复原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影视剧中服饰造型中的文化传承成为一重要议题。在受众舆论的引导下,数年前影视服饰因缺乏文化内涵而引发的“奇观化”将不复存在[1],在此前提下,网络自制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因势而生,从美术角度上来看,《长安十二时辰》对大唐盛世下的长安城进行了高度还原。该剧主创团队参考历史文献典籍,历时两年打磨出“大唐的一天”,包括场景设置,造型,服装,道具等。具体到装束复原上,更是严格遵循历史时间线,因故事精准定位于唐朝中后期,服饰也最大程度还原这一时期的形制和服色等,唐代女性服饰、华美的妆容也在该剧中展现。本文提取出剧中女性角色的几种妆发与服饰,对唐朝中后期的女性装束形象进行简要探析。

1 由角色许鹤子看剧中唐朝女性发型

《长安十二时辰》中歌姬“许鹤子”被观众频频提及。有观点认为,许鹤子在历史上的原型是民间歌姬“许合子”,其因形象年轻貌美而出众,和历史上的著名歌手韩娥、李延年齐名。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许合子逃出长安,颠沛流离,后郁郁老死。剧中的许鹤子在上元节的一场花车巡游舞美设计十分大气,为观众展示了主人公张小敬想要守护的盛世长安景象。《妆台记》中曾有“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的记载,许鹤子的上元花车造型几乎一比一还原了唐代彩绘双环(鬟)望仙髻女舞俑(图1)。

该女俑身着舞女裙,头顶类似两个圆环的发髻就是双环望仙髻。此外,西安羊头镇总章元年李爽墓壁画中有一种形似双环的髻式,似即双环望仙髻[2]。双环望仙髻是舞女及部分未婚少女喜爱梳的发式,其夸张的造型用到了唐朝女性常常使用的义髻,义髻通俗来讲就是假发做成的发髻,在唐代背景下的古装影视剧中,复原的许多发型也都是用假发做的。假发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西周就有了真假混编的假髻,名为“次”。义髻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原发作基础,添加假发,真假混编梳成造型,第二种是用金属丝或者木头涂上黑漆,做成框架,然后填充假发,双环望仙髻的两个大发环就被认为是填充了金属丝一类的支撑物。唐段成式《髻鬟品》:“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除双环望仙髻外,历届学者也该段列举的诸多发髻与壁画、女俑能历史材料相比定,基本确定了这些名称所对应的发髻形制。

图1 许鹤子装束与双环望仙髻女俑对比图

《长安十二时辰》中,除重金打造的许鹤子一幕,其余女性角色的发髻也都尽力贴近历史材料,例如剧中两个小女孩的角色,发型参考的是双垂髻样式(图2)。这种发型需梳两个小球在脸颊两边,多见用于低领女子。《武媚娘传奇》中范冰冰所饰演的主人公在角色的年轻时期梳了这种发型,张萱《捣练图》也展示了双垂髻的样式。除发髻外,剧中女性人物所使用的簪钗梳篦也十分贴切,一直以男装示人的“檀棋”换上女装后头梳高髻,与《捣练图》中的女性发型十分相似,檀棋头戴花钗、梳篦,在发饰上展现出了唐中后期贵族妇女盛装形象(图3)。唐代女子钗梳样式丰富,以花钗装饰的发髻在供养人像中更为常见,莫高窟第9 窟东壁晚唐女供养人壁画以及同期相关出土实物均梳此类发饰,花钗所装饰的数量和形式不尽一致,梳又作“篦”,梳篦在古时是妇女必备之物,唐时便有发髻插梳的风气,晚唐甚至满头缀]。

除高髻外,《长安十二时辰》多个女性主人公为观众展示了堕马髻、抛家髻(剧中杨玉环所示发髻)以及单刀半翻髻(剧中闻染所示发髻)的女性发髻式样,可见剧组在复原女性角色装束时,均尽可能地贴近原著所设的唐朝时期可考的发型样式。

2 由角色檀棋看剧中唐朝女性妆容

图2 剧中角色季姜(上)阿细(下)

图3 剧中角色檀棋

剧中,主人公张小敬入狱,檀棋劫狱失败,被迫换上女装在炭火上跳舞,此时的檀棋一改往日英姿飒爽的男装形象,妆面上有了极大改变,檀棋精致艳丽的妆面高度还原了历史材料对唐代女性妆容的记载(图4)。唐代女子妆容繁琐而细致,诗人元稹乐府诗《恨妆成》有云:“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诗中描述了唐女敷铅粉、抹胭脂、绾发髻、饰簪钗、化眉妆、饰花钿、插梳篦、点面靥的繁复梳妆过程。

除一般的粉、泽、口脂等之外,眉形、花钿及妆靥都是唐代女性妆容的标志性特征。唐代眉式主要有细眉和阔眉两种,对照来看,《长安十二时辰》为檀棋所设计的眉形参考了盛唐时期仕女常见的弯型细黛眉,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梳堕马髻的妇女也似这种眉形。剧中大将军之女王韫秀常化的眉形多为阔眉,与新疆吐鲁番张礼臣墓出土的绢本《舞图》中所示女子阔眉相似(图5)。此外,剧中群演的妆面和发髻都各有不同,唐朝几种流行的眉形比如“拂云眉”,“小山眉”均有展现,可见该剧在装束复原上十分精细。花钿是女子在眉心间画的一种花型,又名花子、媚子,花钿有多种形状,由纸或者金箔等材料裁剪成花样贴在额前,历史材料中常见的花钿多为红色,《捣练图》、《簪花仕女图》中所示花钿为绿色和黄色。《长安十二时辰》中女性盛装时均在额前眉心之间绘制了造型多样的花钿。此外,檀棋点在双颊的“妆靥”也是唐代女性妆容的一大特色——唐朝女子会在颊边酒窝处点上两点,浅笑时面靥随酒窝而动。按唐代壁画,靥饰不只限于酒窝,可以在面部其他处,原则是左右脸对称即可,花钿和妆靥可合称花靥,檀棋、丁瞳儿等主要女性角色在剧中都曾面饰花靥(图6)。

3 由角色闻染看剧中唐朝女性襦裙服

盛唐时期,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也繁荣昌盛,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代妇女服饰也被认为是服装史中绚烂的篇章,其中最为经典的服饰形制就是襦裙服。所谓襦裙,即为上身穿短衣,下身束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制。《长安十二时辰》中一重要女性角色“闻染”定妆照所示的即为唐朝女子偏爱的襦裙,闻染上穿短襦,外套半臂褙子,肩加帔帛,下着长裙,裙高腰穿着,高至腋下掩胸,裙之腰头以绸带系扎(图7)。裙是古代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高腰穿时,高度可提至胸线以上,但“齐胸襦裙”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簪花仕女图》反映了唐代女子穿着裙装的样貌,该女子未穿上襦,外披半透明的纱罗衫,搭配帔帛,肌肤半裸,韵味十足,是唐代女性贵族的典型穿搭,也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

图4 《长安十二时辰》檀棋

图5 《长安十二时辰》王韫秀(左)《舞图(摹)》局部(右)

图6 花靥示意图

唐代女子的上衣,除长袖外,还有短袖,袖短及肘,名为“半臂”,剧中,闻染的几套装束中多有半臂出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5]。《名义考·半臂背子》载:“古者有半臂背子”,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却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据此看来,初唐时期,这种半袖之衣已经有了正式的称呼——“半臂”。半臂常见的款式为及腰、对襟、宽领,穿于紧身襦衣之外,与襦裙相配,表现出女性柔美妖娆[3]。魏晋南北朝,人们也穿半袖衣,但并未流行,至隋唐时人们才对半臂开始有了改观。唐代大量的诗文、壁画、陶俑,都描绘了半臂的风情,从出土的文物材料中,能看到唐代的许多半臂样式,如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绘有不少妇女形象,大都穿半臂上衣。唐人喜穿胡服,女子襦衣多为紧身窄袖形状,加上半臂,可以御寒保暖,也能为襦裙服起到修饰的作用,折射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痕迹。

图7 《长安十二时辰》闻染

4 结语

从《长安十二时辰》对女性服饰妆容的复原设计可以看出唐代妇女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审美表现,在发髻、簪钗、妆容、服装上都与前朝有较大改观。结合出土的陶俑和壁画,更足以说明唐代妇女之美千姿百态,一反传统,表现出对美独特大胆的追求,更能折射出唐朝中后期在较为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女性地位的提升。服饰在历史演进中不断发展,参考《长安十二时辰》所还原的唐代服饰,可以使观众认知和提炼唐朝时期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特征,进而推动传统服饰文化的大众传播。正如该剧服装指导所说:“所有人都知道大唐是一个繁盛的时代,其实它真正的繁盛,体现在它的每一套服饰、每一套盔甲、每一个人的精气神上。”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