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酒窝部落|浓妆淡抹总相宜——谈唐代女子妆容美(作者:范悦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09-15 13:28 《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  主页 > 趣旨 > 口碑赢天下 > 口碑夸奖 > 美丽酒窝 >

打印 放大 缩小







浓妆淡抹总相宜

 

《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 2021年9期   作者:范悦   中国国家博物馆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中国女性化妆的习惯在夏、商、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宫内三千粉黛齐梳妆,宫墙外现桃花溪”的盛况,说的是宫内的女子将一河水都洗成了胭脂色,可见她们当时用了不少化妆品。

她们将赤铁矿(图1)磨成粉末涂抹在脸上,装扮自己。到了夏、商、周代,化妆粉被发明出来,这种化妆粉与原始社会不同,它是红枣汁凝固后做成的,由于这种染料对皮肤的刺激比较小,因此在商纣王时代非常受欢迎。女子们将这些纯天然的“花粉”涂抹在脸上,衬托出她们的容貌,当时最流行的妆容是“桃花妆”。到了秦代,宫中的女子在脸上涂红、描画眉毛已经很普遍了。汉代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化妆品制作的人,这大概可以算是“化妆品工业”的起源了。

一、唐代女子的基本妆容

 

到了唐代,妇女的化妆水平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代仕女的面部妆饰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化妆的顺序也是十分繁琐,包括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几个步骤。此时她们的审美标准也从清雅秀丽向雍容华贵过渡。

1.养颜增白敷铅粉

 

化妆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敷粉。据记载,妆粉的发现和应用可能在周代之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妆粉是以大米或粟米研磨成粉末,然后经过反复淘洗,把米粉浸泡、过滤、磨浆、干燥,制成粉饼。(图2)古人制作的这种粉饼比我们今天用的铅粉更胜一筹,它没有任何副作用,不过其增白功效和光泽度也不如铅粉。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技术的成熟,铅粉应运而生。到了唐代,妇女不仅在脸部擦白粉,就连颈部和胸部都会擦涂白粉。贞观之后,伴随唐朝的合蕃政策,开始流行将红褐色的粉涂在脸上的妆容,叫“赭面”,当时还曾盛行一时。

2.浓妆淡抹胭脂红

唐朝时流行妆红,跟我们今天化妆非常类似,就是先敷白粉,再涂胭脂,相当于现在涂腮红的方法。胭脂俗称红蓝花,用它制成膏或粉,化妆时先施白粉,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擦在两颊,犹如一抹斜阳。妆红的颜色也依据深浅、范围变化多样,有的只涂抹在双颊,有的几乎将满脸涂红。如这件美人花鸟图绢画(图3),画面中有两位女子,左侧仕女呈行走之姿,高髻扎花,阔眉,额描花钿,双颊抹绯红,杏仁嘴,上穿淡绿色鸡心领上衣,下着红地印花长裙,外披白帛。右侧仕女身形较小,身穿圆领长袍,腰间系带,内穿晕裥长裤,脚穿圆口立帮麻底鞋。

3.变换多样青黛眉

唐代女子流行画眉,到了唐代鼎盛时期,女子在日常生活中每日必不可少的化妆步骤就是画眉。就连以“素面朝天”闻名的虢国夫人,虽然不涂脂粉,但眉是一定会画的。唐朝妇女黛眉名目很多,当时的妇女常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颜料画上各种形状,被称为黛眉。1985年温宿包孜东71号墓出土了汉代的石眉笔、眉石(图4)眉笔长9.4厘米,眉石长3.6厘米,宽3.3厘米,厚2.1厘米,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石眉笔依靠磨制而成,呈短粗锥体,一端钻有系孔。眉石为黑色颜料石,石眉笔和眉石均有钻孔,用以系绳,便于携带。眉笔和眉石是古代西域女子用于修饰眉毛的主要用具,她们通常用眉笔直接描画眉形。眉形一般初唐时以“细眉”为主,中唐以阔眉为主,晚唐则又多为细眉,这时期多种眉形并存,主要变化集中在长短、粗细、曲直和浓淡等几个方面。画眉方式也有“扫黛”和“熏墨”两种方式,丰富的眉妆与当时的风尚及妇女的社会地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唐代画家周舫的《簪花仕女图卷》(图5)中的女性形象,是先在面部涂了薄薄一层脂粉,眉型则是“蛾翅眉”(又称桂叶眉),既像蛾子的翅膀、又像桂叶的形状。

4.千娇百媚饰花钿

唐代国富民强,女性在原有妆容的基础上,部分延续了前代的妆容,如花钿这种面饰。花钿也叫花子或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制作花钿的材料有翠羽、金箔片、黑光纸、鱼鳃骨、螺钿壳、茶油花饼等物。通常花钿的颜色会由它的材质决定,但是,古代的女子有时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图案改成其他颜色。贴花钿所用的胶是一种产自于北方、用鱼鳔制成的呵胶[1],这种胶黏性强,易粘易卸。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虽然花钿起源很早,却并不是唐代首创,据《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色花子。”这里面提到的“花子”指的就是花钿,说明在秦代就已经开始出现花钿妆了,但那时的式樣相对比较简单。也有一种说法是花钿起源于南朝宋武帝时期,传说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台阶下昏昏欲睡时,天上落下的梅花瓣落在了她的额头和脸颊上,三天才洗去。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唐中宗时,上官婉儿因激怒武则天而被用刀刺面,刺面后为了掩盖刀痕而用贴花妆饰。以上三种说法虽然都无法准确说出花钿的起源,但是由此足以看出女性对面妆独特的追求。

如这件1972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201号唐墓的彩绘推磨女俑(图6),虽然为劳动妇女,但我们从她的妆容可以看出,当时的劳动妇女也非常细致地描画了妆容。

5.面靥妩媚点妆容

 

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古代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是用丹或墨在脸颊上点点儿。古老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描画的方法除了在酒窝处点“的”之外,面靥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钱币状的,称为“钱点”;有的形状像成熟的杏子,称为“杏靥”;还有制成各种花卉的形状的,被称为“花靥”。如这件绢衣彩绘女舞木俑(图7),1973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舞女头部为木塑彩绘,身躯以木柱支撑,胳膊用纸捻制成,呈侍立恭候状。发束高髻,头微向左侧。面部描绘花钿,嘴角两侧画有面靥。身着团花锦上衣、黄地白花绢制披肩。下穿红、黄相间竖条曳地长裙。五代欧阳炯《女冠子》词中云:“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指妇女五代时期,面靥妆饰发展迅速,女性常以茶油花子做成大小不一的花鸟图案,贴的满脸皆是,这种面妆样式在北方并未流行。根据史料记载,这种化妆品的产地在广西,是用油脂做成的,平时放在小的钿镂银盒内,用时将其取出,呵气加热,就可以按照需要贴在脸上,颜色有红色、黄色、粉色、白色、黑色等。

6.一抹斜红傍脸斜

唐代妇女在面颊上盛行“斜红”妆饰,斜红装也称“酒晕妆”、胭脂妆。据传,三国魏文帝时,有一名叫薛夜来的宫女,深得文帝的欢心。有一次,薛夜来不小心撞在了水晶屏风上,痊愈后脸颊上留下了伤痕,但文帝觉得别有一番美感,由此其他宫女也纷纷效仿用燕支[2]在脸上画上类似的血痕,这种妆容后来被称为“晓霞妆”,发展到后来,就演变成唐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如这件红衣舞女壁画(图8),画中舞女头梳高髻,面部两颊画有斜红,上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

由此可见,斜红其实是一种“缺陷美”。

7.一点朱唇展风情

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从秦代开始,就有文人的诗句中对点唇有所描述,到了汉代,人们在朱砂里掺入适量的动物脂膏,制成唇脂,这种唇脂不仅防水,还能防止嘴唇干裂,涂抹在嘴唇上又增加了色彩,成为了最理想的化妆品。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其实这只是一个概称,自汉代到清代,唇形的变化不下几十种,特别是晚唐时期,流行的唇形样式最多,有名称的点唇样式有淡红心、猩猩晕、眉花奴、石榴娇、露珠儿等……样式繁多。也正是由于唇脂的颜色都具有较强的覆盖能力,才能把这点唇的美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唐代女子流行的妆容

 

唐代在宫中流行的面妆,不仅流传到各地,民间妇女也争相效仿,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流行妆容,比如:啼妆、三白妆等。

1.啼妆

唐朝末年流行的啼妆,是将面部涂成红褐色,嘴唇涂上厚厚的乌膏,双眉画作八字,看起来就像啼哭的样子。唐代宫中女子啼妆的流行,源于杨贵妃曾发梳堕马髻,脸做啼妆,她们认为贵妃集宠爱与权贵于一身,因此纷纷效仿,这种妆容从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德宗贞元末年,流行了四十余年。

2.三白妆

三白妆是晚唐时期妇女的妆容,主要在额头、鼻梁、下巴等三个部分涂抹白粉,使脸部具有立体感。这种妆容从晚唐时期一直延续到了五代。


三、时代背景对唐代妆容的影响

 

女性的装扮往往是社会风貌的缩影,女性的妆容也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唐代社会女子争相解时势,竞逐新妆,出现阶段性的流行妆容,妆容的风格也从唐初女子的朴素、大气到盛唐的奢华、富丽再到中晚唐时期的夸张和追求个性。这些变化不仅表现在审美层面,也来自妇女的精神需求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

1.国力、经济对女性妆容的影响

女性的妆容在当时的审美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孕育和蜕变的过程与特定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紧密相连。隋代的妇女的装扮比较朴素,到了唐代初期,由于刚刚经历改朝换代的冲击,百业待兴、百废待举,人们忙于恢复生产,无暇装点打扮。随着国力强盛,女性更为重视自身的梳妆打扮,所以更加追求富丽华美。

2.外来文化对女性妆容的影响

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外来物质交流活络,交往的国家甚多,社会风气开放。因此,此时女性妆饰大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唐代不少的文献记载里都有女子在面部涂抹赭妆的记载,这种赭面妆则是来自吐蕃习俗的妆样,赭石则是一种矿石,土人在赭石中加入丹砂后呈现红偏紫的颜色,妇女将这种类似赤褐色的颜色涂抹在两颊,这种胡化的妆容是通边境互市、商业贸易以及人口流動等将妆容的信息带入到唐廷内地,成为了当时跨文化的流行妆容。

3.贸易的发达对女性妆容的影响

随着对外贸易的兴盛,加之唐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了颜料市场的贸易,从而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特别是这个时期在敦煌等地区出现了颜料的市场交易,有专门从事颜料贸易的商人,将高级的化妆品,如胡粉、石青等异域用来化妆的原材料以及妆容信息带入中原,不仅使唐代女性化妆材料更为丰富,妆容也是多种多样。比如唐代流行的白妆,妆粉是以白色米粉或胡粉为主,白粉是中国自古以来有之的,而胡粉则是产自中亚及龟兹地区。这些胡粉是由专门从事颜料和药材贸易的商人带入中原的,可以看到,贸易的发达直接影响了唐代女子的妆容。

4.男性审美与女性妆容

虽然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是在以男性统治者为权力中心的唐代社会,男性的审美趣味依然占据主导。女性为了博取异性欢心,浓妆艳抹,竞相冶容,相互模仿。一些官宦妇女或是具有一定权势的女子,她们为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不断创造新奇的发式和面妆。当时有文献记载杨贵妃曾涂抹大面积胭脂的红妆装扮,宫中曾一度风靡。据传,唐玄宗也曾十分关注宫女的眉妆式样,他曾命画工画了《十眉图》,这足以看出男性的审美对当时女性妆容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代是个开放的朝代,在这种开放的社会风气之下,妇女们对美的追求是比较自由的。再加之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女性身处胡汉交融的社会风气中,女性妆容也发生着变化,她们不断更新化妆技巧,促使化妆产品“推陈出新”。唐代女性妆容的变化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社会发展状况。而当代的女性同唐代的女性一样凸显自我、追求个性,在用妆容塑造形象时,也体现出了独具一格的一面,如烟熏妆、猫眼妆、透明妆等,这些时髦新潮的妆容体现出了当时女性性格独立、个性张扬的一面。

注释:

[1]“呵胶”是古代妇女用以粘贴“花钿”的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黏,黏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故名“呵胶”。如果要卸下花钿,只须对其呵气,蘸上少量唾液,便可取下。

[2]燕支,指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妇女通常用作化妆品。

参考文献:

[1]李芽.中国历代女子妆容[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2019.12重印)

[2]刘悦.女性化妆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游丽云.唐代仕女妆容文化探微[M].新北:稻乡出版社,2015.

[4]李秀莲.中国化妆史概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5]李浩.从唐代仕女画看唐代妇女妆饰制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174-175.

[6]朱圆圆.红妆黛眉—唐代仕女画面妆解读[D].青岛科技大学,2016.

[7]范强.论唐代女子的面妆及发式[J].装饰,2005(03):22-23.

作者简介:范悦,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