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性妆容研究
摘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女性妆容的发展。唐朝女性妆容的变化与唐朝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唐妆的概述;第二部分主要是从外来文化、宗教、女性地位提升、男性审美观念的改变四个方面阐释唐妆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唐朝女性妆容的符号特征,对唐妆进行符号解读;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探索唐朝女性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女性妆容的演变历程,并从中归纳其特征,
关键词:唐朝;妆容;时期变化;面膜
中图分类号:TS9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1-0-02
1 唐妆
1.1 妆容概念
妆容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指人体通过某种装扮修饰形成的外在形态表现;从‘妆和‘容字分开来可以理解为通过打扮妆饰凸显的人体神态、状态或者说景象、效果。”妆容既是人体美学的关键部分,指引着女性不断进行视觉创造,同时,妆容也是视觉传达最主要的媒介之一,中国古代就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观点[1]。
1.2 唐妆的概念
唐妆,顾名思义就是唐朝时期女性的妆容。唐妆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唐朝是我国封建文明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女性自我表现的意识很强,所以女性不断创新妆饰,从而形成了具有唐朝特色的妆饰文化。妆面大气、艳丽,线条丰富。唐朝美人脸型丰满,底妆稍白,眉毛上扬、眼线夸张,略显霸气。唇部以红色为主,画花瓣嘴,双颊微染,妩媚动人,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唐代的妆容盛极一时,对周围国家,特别是对日本的影响极为深刻,对现代妆容也有一定的影响。
2 唐妆的形成原因
唐代女性的妆容面饰丰富多彩、精巧梦幻。无论是精致的花钿还是娇艳的红唇,无论是略显霸气的眉饰还是大面积的面靥,都极具个性美,成为中国由古至今妆容史上的瑰宝,并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妆容的形成鲜明地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趣味,也就是说,唐妆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
2.1 外来文化的影响
美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单一的。唐朝政治开明,思想自由,国力强大。西京长安是当时最大的都市,繁荣的经济、政治、文化吸引了其他许多地方的注意力。与此同时,唐朝重视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外来文化的机会。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这些外来商人把自己民族的文化、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带到中原,并与唐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唐人的审美观念里逐渐融入了外来文化观念,而唐妆作为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再加上唐朝人對新奇东西的向往和青睐,使唐朝女性的妆容有了更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2.2 宗教观念的影响
唐朝史学大师傅乐成曾经说:“对唐人的生活和思想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和胡俗。”唐朝时期虽然立道教为国教,但并没有影响其他宗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在长安城中,除了衙署和皇宫外,市井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寺庙多、旅社多、宴会场所多。市井中宗教场所林立,其中最多的当属佛教,约120所[2]。这些宗教场所不仅提供给人们信仰,也是男性与女性进行社交的重要公共场所。这些宗教场所常常利用讲读、说唱的方式宣传教义,对长安民众进行宗教精神的洗礼与熏陶,开导男女弟子世间无常苦之理,深受民众的欢迎。唐朝女子受佛教的影响,创造了“佛妆”,佛妆使用金粉涂额或者在额头粘贴金色剪纸。后来,随着西亚美术的传入,中国的传统纹样中加入了莲花等佛教图案,并在吸收与借鉴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装饰纹样,这些纹样直接反映在了女子额头的花钿上。
2.3 妇女地位的提升
历代王朝中,女性受限制最少、社会最开化的朝代当属唐朝。唐朝国力强盛,属于封建社会中的鼎盛时期,人们不再只顾生计,而是开始享受并追求美好生活。此时,女性为了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待遇,开始了权利的争夺,后来女性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女子开始与男子一样,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担任各种政治官职,女性地位空前高涨。例如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女皇武则天等,她们十分注重梳妆打扮,更是创造出了一些适合女性出游活动、为武为官的妆发。后来,为了充分体现她们的思想自由,掩盖性别上的弱势,女着男装出现,让她们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有穿着男装的女子,虽少了一些柔美,却多了一些飒爽。此时,传统的女性妆容已经不符合当时女子的审美了,于是她们便创造出了更具男性特征的妆容,此时的妆容不再以艳丽浓淡为主,而是比较清秀,也更贴近生活。所以,唐朝女性地位的提升也就推动了女子妆饰文化的发展。
2.4 男性审美观念的改变
自父系社会开始,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一直盛行,唐朝女性的地位虽得到了提升,但当时还是一个男性当权的社会。男性地位高,女性地位低,女性需要男性的保护与庇佑,所以女性在妆饰上需求得男性的欢心和认同,以至于男性的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社会的审美标准。为了迎合当时男性的审美,唐朝女子竞相妆饰,不断地创新妆发,具体表现在唇饰、眉饰、花钿上。女子把脸涂成红褐色,嘴唇上再染上黑色唇脂,看起来就像啼哭的样子,有一种病态美,女子的这种妆容被称为“时世妆”,能够让男性看了产生怜爱的感觉。男性对于女性妆容的审美视角和挑剔开启了女性对妆容的创造力和感悟力,在一定程度上为唐朝的审美观念创造了条件。
3 唐朝各时期女性妆容的特点
3.1 初唐妆容的特点
唐朝初期,百废待兴,统治者实行民族多元化的政策,也导致女子的妆饰有多元化的民族特色,显示出初唐时期国家的勃勃生机。初唐女子以肥为美,双颊微胖圆润、丰满,面颊大面积涂抹胭脂,唇形红润、丰满,涂抹唇形的妆饰材料称为“唇脂”,使用朱砂制成,以大红色为主。锥形花钿成为流行元素。在唐朝初期,盛行柳叶眉,在比较圆润的脸上显得格外精致,长安二年,眉形开始上扬散开,后逐渐演变成为倒八字眉、阔眉。贞观年间,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中就可以清楚看出初唐女子体态丰满、脸颊微圆,女子的眉毛并不是弯弯的柳叶眉,而是阔眉,很长、很浓,也可以看出初唐女子性格豪迈。
3.2 盛唐妆容的特点
盛唐时期,唐朝在世界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国家的朝拜,这也侧面影响着当时女子的审美观念。盛唐时期女子的妆容十分浓烈艳丽,底妆白色,胭脂涂抹整个面部。涂小巧红唇,此时的唇脂已经得到了改进,在朱砂等材料中加入了动物的脂膏,使唇脂涂起来更为顺滑,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盛唐时期的花钿种类丰富,弯月形、梅花形等并存。面靥也不拘于黄豆大小,而是创作出了更多的形状,如钱币形、杏核形等。眉形的特点则是长、细、淡,如远山眉、峨眉、青黛眉等。如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上阳人》中曾用“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来形容当时女子的眉饰。
3.3 中唐妆容的特点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纵情声色,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佛教盛行,腐朽的政治统治更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国力骤减,由此衰败。受政治影响,中唐时期女子妆容红粉减少,面涂大面积黄粉,许多女子争相模仿佛教人物,有的用金色的纸剪出各种形状的图案粘在额头上,有的则在额头中间涂上大面积黄色以祈求佛祖庇佑。红色是当时人们认为最吉利也最喜庆的颜色,因此当时的花钿也以红色、金黄色最为流行。眉形则还是以八字眉、蛾翅眉为主,并且和乌唇、椎髻构成了“元和时世妆”,也称胡妆。
3.4 晚唐妆容的特点
晚唐时期国家政治腐朽、经济衰退,民族衰亡,此时女子的审美观念有了极大变化,妆容也随之改变,女子脂粉涂面,双颊微染,一时有以悲为美、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的风尚。眉饰没有较大改变,而是继承了之前的阔眉特点,并伴随八字眉、蛾翅眉。唇脂的颜色也不断创新,不仅有大红色、深红色,还有浅绛色和黑色,甚至还出现了供男士使用的唇脂,其作用只要是为了防止冬季天气干燥出现唇裂,此时唇脂的用途不再只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4 唐朝女性妆容特征
唐朝女子创造了独特、娇娆的唐风妆容,让唐朝的女性形象在历代的粉黛中光彩耀眼,并且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唐妆风貌。这些用于面部的符号主要是唇饰、眉饰、额饰等。其中,不同时期面妆符号色彩、图案不同,根据唐朝女子的面部结构特点概括其化妆步骤,主要是先敷铅粉、涂胭脂,然后画眉黛粘花钿,然后点面靥、画斜红,最后染额黄、涂唇部。
4.1 画黛眉、贴花钿
4.1.1 画黛眉
唐朝女性画眉一般是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画,眉形千奇百态,变化繁杂,四个时期变化多样。初唐时期的眉形特点是细长渐阔,前期画细眉,后期画阔眉,并且阔眉越来越受女性推崇。眉形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称柳叶眉,柳叶眉状似柳叶,两头细,中间宽,是初唐女性日常基本眉饰之一;第二种为却月眉,与柳叶眉相比,却月眉比柳叶眉宽,形状像月亮一样弯曲,所以名为却月眉;第三种为阔眉,阔眉形较自然眉粗阔、浓重。受唐朝国力影响,此时的唐朝国富民强,女性不再以柔弱为美,而是追求健康丰腴,眉形的渐宽也是初唐社会风气的投射。
4.1.2 贴花钿
关于“钿”,最早的解释应该是《说文解字》中的记载,“钿,金华(花)也”,是古代女子常见的头饰之一。花钿材料多种多样(多为天然材料),颜色丰富,如有青黑、翠绿、金黄、黑、白等。根据颜色的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如红色花钿称为“朱钿”,绿色花钿称为“翠钿”,金色花钿称为“金钿”。花钿又名“花子”,是唐朝女性常用的时髦饰品,其花形中最常见的是梅花形花钿,除了梅花形的花钿外,还有各式花钿,如植物花卉等。
4.2 点面靥、染额黄
4.2.1 点面靥
面靥是一种在面部点红点或黑点的面部妆饰。面靥又名“笑靥”,是在面部酒窝处用丹砂点涂的一种妆饰,是唐朝女性妆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面靥是因为宫中宫女月事来临就会在自己的双颊上点两个红点,表示自己来了月事,不便侍寝。之后,这种做法被传入民间,就变成了一种妆饰。初唐时期,面靥的大小只有黄豆大小,而到了盛唐时期,面靥的形状十分丰富,有的像钱币,有的像杏核;到了中唐和晚唐时期,面靥更是出现了鸟兽的图案,甚至一些人还把这些图案画得满脸皆是。
4.2.2 染额黄
额黄也被称为“鹅黄”,是用黄色染料在额头上染画而得名。额黄开始是由于冬季北方风沙大,所以女性在额头上涂满黄色颜料,为的是来年开春时洗去黄色颜料,露出洁白的额头,从这一方面来说,额黄完全就是为了保护额头的防御妆饰。当然,额黄后来之所以盛行,也是因为它具有审美价值和时髦性[3]。
4.3 描斜红、涂唇脂
4.3.1 描斜红
所谓斜红,就是唐朝女子在眼角的两边用胭脂画的月牙形妆饰。从现代审美来说,斜红的盛行有些奇怪,它并不像花钿、面靥一样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反而看起来有些恐怖,而在当时的审美看来,这正是女性表现残缺美的妆饰手段。这种妆饰风格只有在唐朝开放繁荣的情况下才得以盛行,后来,随着唐朝经济的衰落,这种表现残缺美的装饰风格也就消失了。
4.3.2 涂唇脂
唇部虽然占面部面积不大,但在进行面部装饰的时候,唇部装饰的样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国古代女子很早便重视唇部的装饰了。所谓唇饰,就是将厚厚的唇脂涂在嘴唇上,唇脂的覆盖力很强,可以改变唇形,可以把嘴巴大的畫小,也可以把嘴巴厚的画薄。唐朝女性的唇饰十分丰富,唇饰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初唐时期女性的唇饰线条圆润、丰满,唇色多为大红色;盛唐时期的唇饰线条更加丰满,口唇小巧,唇色更加艳丽,多为檀红色;而中唐时期的唇饰进一步发展,唇脂薄厚适中,涂抹面积进一步缩小,唇色多为绛红色;到了晚唐时期,国家衰落,统治者崇尚病态美,唇色多为乌色,又称“嘿唇”。
5 结语
自古以来,中国受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统治阶级不同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传统。唐朝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因此也形成了独具唐风的传统文化,而唐朝的妆容在唐朝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体现了美好的情感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天心.唐代女性妆容初探[D].北京服装学院,2017:1-2.
[2] 范丽.唐代仕女面妆的符号特征及对现代时尚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20-21.
[3] 李爽.“唐妆”与唐代仕女画关联性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7:16-17.
作者简介:王一安(199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