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山旅之道|少数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结合的发展策略(作者:韦璐 钟方琴 吴启会 覃荣任

2023-12-14 18:43 《度假旅游》杂志  主页 > 文旅 > 山地国际 >

打印 放大 缩小





少数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结合的发展策略
 
 
《度假旅游》杂志 2019年3期 
 
韦璐 钟方琴 吴启会 覃荣任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3-0171-02
 
1 坚持以彝族文化为导向
 
任何地域的少数民族文化因其独特的地缘要素、各分支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而成为该地文化资源集合体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如苗族文化、布依族文化、回族文化、水族文化、仡佬文化等无不如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景区文化内涵发展的根基。野玉海国际度假区以一核两翼总览全景:一翼为野鸡坪户外运动基地翼,依托山地生态资源,打造野玉海西麓度假产业带;一翼為森林休闲翼,以玉舍国家森林公园为主导;一核为玉舍、海坪彝族文化体验度假小镇。但从彝族文化保存现阶段看,面临着常态性特征快速弱化的问题。 彝族特色手工艺产品深度开发不够,没形成系统的品牌效应,注重对彝族文化价值的创新亟待加强,可通过对彝族特色手工艺品创意加工和品牌包装,将彝族文化元素印在人们日常用品中(如水杯、背包、雨伞等),依托旅游产业将特色产品进行售卖,把彝族文化与特色旅游项目融合为一体,使创意旅游项目和独特的彝族文化而引人入胜,进而扩增旅游时长以及在旅游过程中选购新的特色旅游项目。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休闲体验的旅游需求量呈螺旋式上升,游客对精神满足与自我发展的渴望与日俱增,坚持以彝族文化为导向,深入挖掘和整合彝族民俗风情文化。通过开展竹竿舞、鞭陀大赛、火把节、篝火晚会、舞蹈表演、敬酒歌等彝族活动使彝族风情具体化。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增加游客参与性,从而体现对游客的展现力度,实现旅游体验需求把追求感官体验向追求精神情感等深层境界的综合体验过渡。因此坚持以彝族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才是可持续的。
 
2 政府引导,加强品牌建设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旅游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山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目标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和“旅发大会”为抓手,不断夯实“凉都”品牌,与时俱进打造六盘水市野玉海国际旅游度假区。首先,景区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大旅游”产业发展契机。一方面充分利用景区的“国际山地旅游地”和“彝族风情火把节”的优势条件,强化品牌建设,以“多元化的山地旅游娱乐项目”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彝族文化内涵,积极开发节庆节日、民族曲艺歌舞、彝族生活体验、民族工艺品、民族特产食品、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按照“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思路,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在突出安置就业、引导创业、管理服务方面下功夫,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形成彝族文化旅游扶贫与山地旅游业发展的有机链接。其次,在建设特色酒店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注重提升乡村民宿、家庭旅馆的居住环境,让游客深度体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生活;为了提升景区从业人员服务素质水平,可在扶贫安置政策、环保卫生、文明礼仪、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组织培训和召开群众会,让从业人员尽快融入景区的旅游经营环境,熟悉基本情况,强化景区服务人员形象,达到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从而增添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后,政府和工作人员要摒弃和纠正存在的不良风气,不放任唯利驱动和假货充斥市场现象,规范各商家店铺商品标价,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促进山地旅游与彝族文化产业的融合,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旅游业转型升级、后发赶超之路,为野玉海大发展和大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加强交通建设
 
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出游半径和景区的客流量,在此次调查结果中关于野玉海交通不便的问题就占了31.7%。野玉海景区交通已基本形成立体结构,但景区停车区域尚未形成规模,景区(点)间的通达性还有待加强,可进入性较差,尤其在旅游旺季时通往景区的路线单一且路面狭小,易造成交通紧张的情况。此外,到达景区除了自驾游,旅游专线大巴要报团人数达到要求才能进入景区,致使游客旅游路线受限。所以尽快健全和完善旅游公共交通配套服务,为游客和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的旅游交通服务迫在眉睫。景区应结合各个分区的土地利用形态和功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停车发展目标和原则,以实现停车规划的战略目标和缓解旅游旺季时区域路网的交通拥堵和常态的交通拥堵情况。野玉海景区要抓住政府对建设景区资金投入的机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步伐,政府和景区各相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搞好统筹协调指导,加强单位相关部门与设计单位的沟通交流,把景区的交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及时研究解决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保规划高质量的交通路线。充分发动和依靠景区沿线群众搞好农村公路建设,采用村民自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办法,引导农民自愿出工、大力提倡和鼓励捐资修路,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好的发展。争取对外铁路线有所增加和运营质量有所提高,从而加大载客量,使各地旅客的出行更为方便。对内尽量使道路质量得到改善,增设公交枢纽、开通六盘水市区至野玉海景区的旅游公交车,不仅增强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而且为打造旅游线路节点城市、精品旅游线路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更能加快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的增长和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就业和带动人民致富,进一步促进六盘水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转型发展。
 
4 多形式的宣传媒介
 
在本次实践调查中,题为“通过何种方式知道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的结果显示通过网络知道的占18.09%、报纸杂志占10.05%、旅行社占11.28%、亲戚朋友占33.47%。其中网络占比较低,互联网时代更应该加大对野玉海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为开拓入境游市场,深入洽谈旅游交流合作,景区可邀请来自省内外周边城市(如重庆、广州、武汉等)的旅行商、新闻媒体、摄影和写作采风团赴实地考察旅游产品和线路。围绕六盘水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气候,通过开展以“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19度的夏天·贵州六盘水”为主题的旅游文化活动,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周边城市人口资源,在重庆、广州、长沙、海口、武汉等高温城市加大旅游文化宣传。在对彝族原生态歌曲舞蹈进行表演时,可以邀请中央、省和市的新聞媒体到景区拍摄宣传片或者录制节目,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扩大旅游信息的传播和推广,更进一步在动静贵州、当代先锋、《中国凉都》客户端、《贵州手机报·六盘水版》、“微凉都”、“凉都998”、“活力938”等新媒体对野玉海景区的形象进行推广,充分利用各种旅游官方微信平台做好旅游的咨询和宣传,为游客与各旅游景区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增进双向交流的网络平台。 在市内可设立 “凉都旅游订阅号” 微信平台及时准确发布景区旅游资讯,巩固现有的海坪千户彝寨以及山地资源旅游市场,全方位营销野玉海景区形象及旅游产品。
 
5 结语
 
山地旅游开发始终要以传承民族文化和保护山地资源为基础。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文化旅游资源因其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风情以及生活技能等独特的内容而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旅游者;另一方面山地旅游以自然优美、复杂多变的山体景观和多样化的传统人文活动而受到各类人群的喜爱,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既丰富,又使得山地旅游多元化。但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经营当中比较容易产生 “轻保护,重利用”的问题,属于比较脆弱的旅游资源,从而失去少数民族的特色韵味和现实价值。相比外省丰富、高端品位的山地旅游定位来看,野玉海景区山地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景点分布过散、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综合型要素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完善景区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建设质量,进一步扩大景区影响力,推动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更快更好的结合发展,野玉海景区领导人应积极采取有效和正确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的有效结合, 并将其作为六盘水转型发展的亮点进行打造,突出两者结合发展的特色。 并在政府引导下坚持以彝族文化为导向,以加强品牌建设来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的发展,从而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文良,陈丽娟.云南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J].科学与财富,2017(36).
 
[2]张艳琼.美丽宜居视角下湖州荻港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5(03).
 
[3] 韦璐,钟方琴,吴启会,覃荣任.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与山地旅游的融合发展分析——以野玉海为例[J].旅游纵览,2018(05).
 
[4] 廖鹏.破除禁锢迸发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城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J].当代贵州,2017(45).
 
[5]程荆荆.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及保护策略[J].旅游纵览,2018(06).
 
[6] 胡莹,王欣,邓念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民宿旅游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视角[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8).
 
【通联编辑:代影】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