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牛精神”为魂,建构小学班级“牛特色文化”
肖颖
【摘要】2020年,走过了非常特殊、极不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2020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新年茶话会上指出,要发扬“三牛”精神。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了将“三牛精神”贯彻落实,本文以“思维导图工具”为抓手,突破思维局限,提出:以“三牛精神”为魂,构建班级“特色牛文化”。将“三牛精神”与“牛的传统生肖文化”融合;与“牛的诗词经典文化、民间文化、审美文化,劳动文化”融和,从而创造性、浸染性地建构班级“牛特色文化”。
【关键词】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思维导图;班级“牛特色”文化
一 背景提出
(一)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新年茶话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发扬“三种牛”的精神。习近平强调,2021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二)现在的学生,特别是00后的孩子,在校园生活,班级生活出现了三大现象:一是00后独生子女居多,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缺少对他人的关爱、关心,缺少班级服务意识,缺少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
二是现在校园、班级里,女教师多,男教师少;班级里,优秀生女生多,男生少,导致班级学生阴阳失调、虚浮。男生缺少男孩的阳刚大气,男生普遍贪玩,惰性,缺少踏实、奋斗、责任担当的精神,缺少老黄牛任劳任怨,自我奋斗精神。
三是学生缺少劳动、综合实践,科技创新的探究精神。学生喜欢玩电脑、手机,享受电子产品带来的浅层次好玩的刺激。他们只是科技的消费者,不是创造者。由于缺少创造实践,缺少拓荒牛的精神,因此,学生的动手实践科技创新能力很弱。
因此,如何将“三牛精神”引入学校,落实到班级德育文化建设中?如何让学生亲身感知,体悟“三牛精神”?在班级德育生活的日常中,可让学生耳闻目染,把喜闻乐见、活泼生动的形式、活动的浸润,转化为学生的成长的精神指引,化作为学生全人格的灵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二、用思维导图,做好“牛文化”班级建设规划
用思维导图构思,做好班级特色“三牛精神文化”的策划。思维导图是英国教授,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发明的,被誉为“电脑的瑞士军刀”。思维导图具有核心问题聚焦性,问题求解的突破发散性,头脑风暴性与逻辑层次分解系统性、革命性。利用好思维导图工具,有利于突破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研究,进行重点、难点、痛点的突破(如图1):(一)背景提出;(二)牛文化班级建设;(三)牛文化班级建设策略;(四)牛文化班级建设理想,共四个板块。
在“牛文化”特色班级创建时,可以把班旗、班徽、班歌、班级吉祥物、校服、胸章等融入“三牛”元素。如,班训可设计为:关爱他人 孺子牛;学习奋斗 老黄牛;健康科技 拓荒牛。班级口号:牛娃牛班,非凡(一)班;三牛精神,牛牛(三)班。
在班级小组建设时,可让学生小组以牛的名称给小组创意命名。如,初生牛犊组;勇敢斗牛组;博爱孺子牛组;健康牛奔组;创新拓荒牛组;金牛组;小牛组……在班级牛文化建设中,做到小角度,多角度切入,渗透“三牛精神”。与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做好协调沟通,举行班旗、班徽,吉祥物、班歌、小组命名等设计大赛。让学生在班级牛文化中去体验三牛精神,让三牛精神不自觉中走进学生心里。
三、“牛文化”班級构建策略
(一)利用“牛的生肖特色文化”唤醒学生
笔者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哥哥是生产队的放牛娃,笔者跟随哥哥放牛,可以说是骑在牛背上长大的。那时候,牛是我们最亲密,最可爱的朋友。因此,你可以发现,至今,在一些边远的山寨,牛是村民的图腾、受到村民的膜拜。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进入了城市,很少有与牛亲密接触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牛耕的视频、牛的生肖文化去引领学生爱牛,关爱动物。让学生知牛、爱牛,学习牛的高贵品质。
在中国,人们自古就爱动物,特别崇尚十二生肖。每个出生的孩子,按年份都有一个对应的生肖。如,今年是牛年,所有出生的孩子都是“牛娃”,他们的属相就是牛,还有象征的吉祥物“生肖牛”。在中国,每个孩子都十分珍爱自己的“生肖”。
生肖,或属相,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统称为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依次对应十二地支。在西元1世纪期间所著《论衡》,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牛既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又有埋头苦干、奋斗、谦逊的精神品质。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牛的生肖”来吸引学生,用设计“手抄报”的形式,收集“牛”的生肖文化知识、牛的故事。购买牛的生肖吉祥物,参观牛的民间工艺品,或自己发挥创意绘画自己的“牛生肖卡通画”,从而引导学生爱牛、学牛,关爱动物,学习感受、体验牛的开拓、谦逊的品质。
(二)利用“牛的代诗歌文化”诗化学生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民族,诗的国度。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爱诗写诗,将“三牛精神”融入诗歌,让学生有诗心、德心,通过诗歌的形式,去诗化学生。润物细无声,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将语文课、班队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阅读、收集牛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对联,融通牛文化。
在古代,诗人、词人、文学家,都特别爱牛、赞牛、颂牛。从这些千百年带牛的古诗名句,如,杜牧的“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刘禹锡的“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李贺的“别弟三年后,还家一日馀。醁醽今夕酒,缃帙去时书。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何须问牛马,抛掷任枭卢”、南北朝的《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林杰的“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崔道融的“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王维的“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成彦雄的“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戎昱的“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张籍的“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司空图的“沙痕傍墟落,风色入牛羊”、张仲素的“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于鹄《巴女谣》的“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骆宾王的“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卢照邻的“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刘驾的《牧童》“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以及曹邺的“牛羊不恋山,只恋山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