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三牛号|闵洪艳:敢叫穷山变金山(作者:张宇;

2023-03-26 07:01 党员生活杂志  主页 > 名片 > 大国脊梁 > 三牛号 > 犇字号 >

打印 放大 缩小

    点睛:三牛号
    署书:乔惠民(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国土名片网总编辑)
    导读: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李浩、张杨




敢叫穷山变金山

 
党员生活杂志 2017年5期 

 

 张宇

鄂西北边陲,武当山南麓,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格外热闹。小河环绕的村庄,古香古色的民居,嬉闹雀跃的游客,四处皆是欢闹的春意。

一个魁梧的黑脸汉子兴奋地带着记者穿过熙熙攘攘的游客,中气十足地介绍村里的一步一景,激情满怀,言语中尽是藏不住的自豪。

黑脸汉子叫闵洪艳,是这片土地无人不晓的“闵黑子”。那年,作为堰河村的“一把手”,他带领村民开垦茶园。6年下来,他被烈日晒得黝黑,再也白不回去了,大伙索性亲切地唤他为“闵黑子”。

闵洪艳高中毕业后就扎根在了家乡堰河村,带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他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了这个贫瘠偏远的小山村。

他开垦茶园让贫困成为历史,他一腔执念守护着家乡的青山绿水,他顺势而为倾力发展乡村旅游,他让曾经的穷山恶水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绿色幸福村”,25载春秋轮转,闵洪艳与堰河村彼此成就,敢叫穷山变金山。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位了不起的“闵黑子”,披荆斩棘却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一如最初模样。

不让青山变穷山

“见山山秃顶,见水水断流,见路路断头,见人人发愁。”曾经的堰河村,是个破旧落后的偏远山村。村民生活贫困,交通信息闭塞,村集体还背着沉重的债务。

1962年,闵洪艳出生在堰河村,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闵洪艳对堰河怀揣着一份深深的眷恋。1981年,闵洪艳高中毕业后选择回到堰河,从村小组的会计做起,再到村里副主任、民兵连长、调解主任,他勤勤恳恳干了11年。

漫长岁月里,面對村里的破败景象,闵洪艳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无数次告诫自己:“总有一天,我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92年,闵洪艳在乡亲们的期盼中,走上村支书的岗位,面对着堰河村的一堆烂摊子,这个30岁的精壮汉子暗暗立下誓言:不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决不收兵!

千头万绪,该从何处下手?闵洪艳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万亩荒山。

“那时候啊,山上的树几乎都砍光了。越是穷,人们越是破坏生态,造成了恶性循环。”闵洪艳回忆过去,不禁惋惜。砍树买粮,砍柴烧饭,年复一年,青山就给砍成了秃子山。老人们说,就是过去这种靠山吃山的不良习惯,快把堰河村变成穷山恶水。

绝不让家乡真的成了穷山恶水!

这连绵荒山,也许就是堰河人拥有的最为宝贵的资源。通过考察论证,闵洪艳发现堰河满山的风化烂石非常适宜种茶,他大胆提出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告诉村民:穷破坏,不如保护它、建设它,守住了绿色就等于守住了未来!

从1992年开始,每到夏闲冬休时节,荒山上总能看见一个健壮的汉子在地里挥汗如雨,旁边还有一大一小两个娃娃在拈草根、捡石头。“闵书记不仅自己干,还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带着一起干。”二十多年过去了,堰河村妇女主任季达翠仍记得当时的场景。

“我们就是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 刚开始开发茶园,村民们积极性不高,大多出工不出力。闵洪艳不说什么,而是自带干粮上山埋头修茶园,很快,党员们上山来了,全村200多号劳力也上山来了。

闵洪艳带着大伙夜以继日地干、顶风冒雨地干,他被烈日风霜打造成了“闵黑子”,堰河村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几年下来,发展茶园1200亩,杜仲800亩,经济林3000多亩,绿色经济很快成为全村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闵黑子有着一股开拓精神,敢想更敢干。”堰河村委会委员任安强是闵洪艳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他对闵洪艳很是服气。6年时间,昔日的荒山秃岭乱草岗,已然茶成垄、树成行、果飘香,美丽乡村雏形初具。

能干的闵洪艳在五山镇崭露头角。“还记得1998年,闵黑子因为开发茶园成绩突出,被镇里‘挖走了。”任安强思绪回到19年前。那年,五山镇要把闵洪艳调到镇里创立茶叶公司,闵黑子虽然舍不得堰河,但依旧服从组织安排,踏上了经商之路。

“在公司,我一年能挣十万块,收入是当村干部的几十倍。”闵洪艳告诉记者,在短短三年中,他创立并推广的“玉皇剑”茶叶品牌,在市场一炮打响,前景大好,眼看就要进一步大展身手。

这时,堰河村却出事了。

堰河村新成立不到三年的村“两委”班子居然集体辞职了!一时间这事在五山镇闹得是沸沸扬扬。原来,虽然闵洪艳带领堰河村走出困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留下了8万元的村级存款。但接任的村“两委”班子缺乏经验,面对繁重的村级事务两眼一抹黑,渐渐难以为继,只好无奈之下撂了担子。

堰河村的老百姓纷纷隔空喊话:“要想堰河村搞好,就得要闵书记回来!”镇里反复权衡之下,只得请闵洪艳再回到村子里主持工作。

那个时候他亲手打造的茶叶公司已初具规模,“玉皇剑”茶叶品牌正声名鹊起,有谁会舍得轻易放弃自己的大好前途呢?闵洪艳的心里不是没有过纠结,但是想着家乡老百姓的期待眼神,他没有犹豫太久,就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堰河村。

“我可是放弃了成为千万富翁的机会呀!”闵洪艳笑着跟记者调侃,但他从不曾后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家乡需要,他义不容辞。带领堰河人过上好日子,这是他就算殚精竭虑也矢志不渝的初心。

要让绿水成活水

“房子盖的是不错,但到处乱七八糟的,住不成!” 2004年秋,村民李华同新房子落成,欢天喜地迎回了在外工作五年未归的女儿,可没想到女儿住了三天就要走,爹妈留她,她却撂下这么一句话。

这件小事沉甸甸地压在闵洪艳心头。那个时候,农村税费改革启动,农民减了负,干部减了压,农村基层工作进入了转型时期。闵洪艳一直在琢磨,堰河人虽然告别了贫困,但村庄缺少规划,农村陋习根深蒂固,这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该如何建?

闵洪艳决定从村子里四处丢弃的垃圾开始着手。在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指导下和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的引导下,堰河村开始实行垃圾分类。

十几年前,垃圾分类在城市里都算是个新鲜话题,更别说在农村。不少人对堰河搞垃圾分类心存怀疑,认为是做秀,搞形式主义,垃圾分类能赚钱、能当饭吃吗?闵洪艳硬是顶住压力,一天恨不能开三次群众动员大会,让垃圾分类从一家一户落实做起。

“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这件如今在很多城市社区都还纸上谈兵的事情,而堰河人却在十几年前做到了。

“尝到甜头”的闵洪艳又请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专家教授对堰河村进行实地考察,很快,投资2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站修建起来了。

污水不直接排到河里,大树、名贵的树不准砍不准卖,垃圾不准乱倒乱甩,堰河村的“三不”远近闻名。不仅如此,堰河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既保护了森林植被,又节省了开支。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科学论断。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基层干部闵红艳,正在带着堰河人执著地守护着家乡的青山绿水。

翠绿的茶山,青青的河水,漂亮的民居,堰河村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前来考察学习,这如画的山水,每每都让从四处来参观的人们惊叹不绝。

“我看乡景乡情也能变成钱!”

大家的惊叹让闵洪艳突然来了灵感,城里人喜欢堰河,这何尝不是我们的资本?靠茶业这个传统产业,让村民解决了温饱,要想真正实现致富奔小康,为何不用堰河村的青山绿水做文章?我们要让绿水变活水!

说干就干,闵洪艳通过四处考察学习,决定号召大伙发展农家乐旅游餐饮,可农家乐这种新鲜事物谁也没干过,村里的党员群众没人敢第一个吃螃蟹。

“那就我来干!”闵洪艳做通妻子思想工作,带上她先后到河南重度沟、淅川等地学习别人办农家乐的经验。

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开办后,生意异常红火。乡亲们一看都有了信心,纷纷“照葫芦画瓢”办起旅游餐馆。在闵洪艳的带动下,堰河村现在从事农家乐的农户有31户,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看到村里的农家乐成了气候,他又默默退出来,把地理位置绝佳的店面转给了村民。

村里有了钱,“闵黑子”撸起袖子带领堰河人开始生态旅游的开发。很快,投资旅游接待中心建起来了,旅游产品配套加工搞起来了,百日山、甲板洞、凤凰寨等景点相继开发,景区门楼、服务区、旅游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也一应俱全。

通向堰河的盘山公路上,四处郁郁葱葱。记者一路行驶,可以碰见不少旅游大巴,蜿蜒而至游客接待中心,放眼望去尽是熙熙攘攘的游客们,与任何一家旅游旺季的热门景区无异。

如今,“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堰河村成了“湖北旅游名村”。目前,堰河村级集体资产2000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收入在200万元以上。

“我们堰河村虽然有钱,但我的观念是,大伙要想过得好,要靠自己的努力!” “闵黑子”以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把一家一戶组织起来,为村民们提供抱团致富的舞台,婉拒外界投资,让堰河人自己当老板。

“把山水变成风景,把资源变成资本,把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股民”,如今,堰河村里90%的劳动力回流,在家门口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做好了开发增收的大文章。

村事就得村民定

“各位党员和群众代表,今天召集大家来呀,主要是关于通往百日山景区公路的建设工程,请大家来进行商议投票。”2009年4月,堰河村的树林里,村民代表们坐在石墩子上听“闵黑子”讲话。虽然村里早就有了室内会议室,堰河人还是习惯坐在这片树林的石墩上开大会。

百日山景色秀丽,但在2009年以前,因为开发成本较大,堰河人只能望“山”兴叹。这次开会,“闵黑子”就是想以兴修通山公路为切入点,发动村民们以投资、投劳入股的方式,参与景区开发,把堰河人一直惦记着的这事给办妥了。

对于诸如百日山公路工程这样的重大村务,从讨论、决定到执行的每个方面、各个环节,“闵黑子”带领的班子都充分尊重民意,实现大事大家议,决策投票定,优劣群众评。

“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说了算。”黑脸汉子闵洪艳心里跟明镜似的,让村民当主人,才能变民力为财力。

他明白要想干好事,就得身体力行。为了修通到百日山的公路,闵洪艳一次次攀行在悬崖峭壁上勘测路线,“有一次不小心被竹茬子戳伤了脚板,回家后脱下解放鞋,里面结下厚厚的血饼。”收起回忆,闵洪艳正色道:“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没有享受的权利。”

线路选好后,连续三个冬春,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堰河人修通了12.5公里的进山公路……这么多年,“闵黑子”就这样带领着堰河人一步一个脚印,在昔日贫乡僻壤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咱们闵书记是真真切切想为百姓做实事!”夏清会在没嫁到堰河来之前,能干的“闵黑子”早就盛名在外。而直到2014年进入堰河村委会工作后,她才发现眼前这个朴实而魁梧的黑脸汉子有着细腻的心思:“我们的每项工作他都会考虑的特别周到,然后亲力亲为带我们去干事。”

“每天早上7点半,闵黑子就把我们叫起来,事无巨细地布置今天的工作。”任安强笑着说着闵洪艳的严格。正是因为这份严格,堰河村党委在闵洪艳的带领下成为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带着班子扎实干事,村里慢慢形成了具有堰河特色的党委会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机制。堰河村的村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三位一体”,被总结升华为“三三制”,确定为组织创新的典范,在省市推广。

咬定青山不放松

“堰河村是我国一百多万个村庄里,特别普通的一个村庄,它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很特别的资源。”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孙君对堰河的成功模式充满信心:“它的核心价值经验是政府引导、村里主导、专家指导、农民参与,共建美丽乡村,它的成功经验是完全可以复制的!”

花香迎来蜜蜂采,堰河村如今成为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旅游名村”,全国各地来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越南、博茨瓦纳、莱索托等国家高级党政代表团也都慕名来访。村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里,更是满满当当挂着各级领导人来堰河视察的照片。

“闵黑子”盛名渐渐传遍十里八乡,他先后当选为县市人大代表、党代表、省市优秀共产党员,还被确定为全省青年拔尖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最让这个黑脸汉子自豪的是,在建国60周年之际,他还作为特邀代表登上天安门,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参加国庆观礼。

“下一步啊,我们将以堰河为中心辐射周边7个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长、做深茶叶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真正把堰河建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这位了不起的“闵黑子”,守着堰河的青山绿水干了三十多年,依然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责任编辑 何四新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