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世界农都|北大荒,黑土地上写传奇(作者:孙铭阳 孙佳薇 姜 斌

2024-04-18 16:27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  主页 > 文旅 > 世界农都 >

打印 放大 缩小






北大荒,黑土地上写传奇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 2022年3期   作者:孙铭阳 孙佳薇 姜 斌

第二展厅“精神之源 铸剑为犁” 摄影/李 涛

黑龙江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博物馆静静矗立于此。

有人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参观者们常在这里久久伫立,通过一段段故事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那段从亘古荒原变成中华大粮仓的壮丽史诗,追寻那历久弥新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一部北大荒开发建设史,同时也是一部北大荒精神的萌芽、培育、发展、丰富、继承和弘扬史。这种精神,在拓荒者的犁铧下深深植入黑土,在散发泥土芳香的春天里生根发芽;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岁月中成长,在垦区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壮大;这种精神,蕴藏于三代北大荒人的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正成为黑龙江人的精神坐标。

神奇的黑土地上,英雄儿女灿若星辰

开荒播种,多产粮食,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使命,甚至是“宿命”。从向亘古荒原要粮的艰难,到让水稻连年增产成为北大荒人执着的梦想与追求;从艰辛探索敲开寒地水稻高产的大门,到黑土地粮食产量的连连跳;从北大荒到中华大粮仓……

北大荒精神催生出北大荒速度,创造出北大荒奇迹。

改革开放初期,杨清海曾经彻夜难眠。一整夜,他都在思量当天召开的全国国营农场会议上提出的“国营农场要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一连几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杨清海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坚定的答案,让垦区农业走出固步自封的状态,没有开拓进取精神不行,不解放思想更不行。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考验,北大荒人是清醒的。他们深知,只有使北大荒精神处于时代的前列,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做北大荒精神的忠实传承者。

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黑龙江省垦区花了107万美元购置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耕地全套设备,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试点作业。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也使黑土地农业现代化开始起跳。

40年后的冬日暖阳里,已是95岁高龄的杨清海回忆起心中这段难忘的岁月时说,当时,作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副局长的他协助上级领导,参与了这项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过程,也亲眼见证了垦区一跃步入当代农业现代化先进行列的进程。“搞试点可不容易,按照试点方案,引进大机械后只需要20个农机工人就够了,90%以上的工人要分离出去,领导班子有不同意见,干部群众的思想弯子也还没转过来。”杨清海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这里的工作是最难做的,那时多半精力都放在了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上。好在那个年代的北大荒人是有进取精神的。”

勇于开拓的北大荒人,从不甘于因循守旧,勤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始终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穿越时光,北大荒不仅为祖国贡献出如山般的粮食,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如今的北大荒,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4%,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农业现代化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

在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英雄儿女灿若星辰,每一个建设者都是北大荒奋斗史的生动缩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诠释着北大荒精神的内核。

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一个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团队,继承老一辈垦荒精神,为北大荒精神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中国农业大学硕士金立军是这个年轻团队当中的“重量”级人物。作为土生土长的建三江人,他从上大学那天起就一心想回到家乡。2005年,在哈尔滨的一场招聘会上看到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招聘信息,他马上决定返回家乡应聘。现在已是园区化验室副主任的金立军告诉笔者,七星农场122万亩耕地的土样他们已经测了个遍,每年检测的土样多达1200份。

在岁月更迭中薪火相传,北大荒精神时刻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张力。

深化改革,北大荒建设者再次扛起历史重任

多少年来,北大荒精神不仅激励着第二、第三代农垦人为之奋斗,也召唤着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为建设祖国北大仓而贡献智慧和力量。北大荒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和地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效能。

改革开放后,先后有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以青春结伴,循着前辈的足迹,奔赴建三江等地,在火热的基层实现人生理想。

1983年7月,哈尔滨师范大学18名毕业生,志愿奔赴建三江农管局勤得利农场支教,四年时光中,他们勤勤恳恳为垦区的孩子们播撒知识的种子。

1991年7月6日,一篇题为《东农27名毕业生分赴建三江》的报道见诸报端。报道中写道:“做新时代的垦荒者,做北大荒开拓者的接班人,让建三江早日实现现代化,这是27名大学生奔赴建三江的唯一心愿。他们没有一个人提要求、讲条件。”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北大荒精神必将源源不断,在一代又一代北大荒建设者心中无声地流淌。

发展之路从来没有归途。而今,新一轮农垦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北大荒人再次扛起开拓进取的历史重任,北大荒精神从未像今天这样,坚实地生根于脚下,在灵魂里拔节长高。

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仓 摄影/吴树江

而今,北大荒精神仍然激励着每一个黑龙江人

许多年了,每次听到那首《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歌》时,杜俊起的思绪都被拉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这位83岁的老人回忆起当年开垦荒原的战斗情景时,清癯的脸庞上仍旧透着坚毅和自豪。

而今,杜俊起依然在为传承北大荒精神奉献着。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北大荒。现在退休了,我依然选择北大荒。传承北大荒精神是我自然该有的责任和义务,现在我投身到北大荒精神的教育工作中来,感到非常充实快乐,我把我毕生奋斗的事业说给大家听,我感到自豪。”他在谈到给孩子们讲解北大荒精神的时候,满脸洋溢着幸福。

至目前,杜俊起已先后作北大荒精神教育报告780多场次,受教育6万多人次。“尽管我的生命已进入了倒计时,但为把垦荒精神传承给下一代,我依然要做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

时代是精神的试金石,精神是时代的推进器。40多年来,三代北大荒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北大荒已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从无私奉献的拓荒者到默默坚守的耕耘者再到勇于探索的创新者,流淌在他们身上的北大荒精神,在奔流的历史长河中,折射出具有永恒价值的精神光芒。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