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古彝文渊|彝语言文字研究百年代表性论著名录(2013整理)

2024-04-26 14:06 天下口碑数据库  主页 > 名片 > 世界美丽名片 > 多样世遗 > 母语保护 > 古彝文渊 >

打印 放大 缩小






彝语言文字研究百年代表性论著名录(2013整理)
 
(转自天下口碑数据库 http://www.cppchk.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9)
 
 
 一、专著(文集)类《汉彝成语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简明汉彝字典》,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彝汉字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彝语支源流》,D.布莱德雷著,乐赛月等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7月。
《陈英彝学研究文集》,陈  英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彝族源流》(13—16卷),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译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彝族源流》(1—4卷),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译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
《彝族源流》(17—20卷),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译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
《彝族源流》(21—23卷),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译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
《彝族源流》(24—27卷),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译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
《彝族源流》(5—8卷),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译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彝族源流》(9—12卷),陈长友,王继超、王子国译审: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
《彝语语法》,陈康、巫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凉山彝语的使动范畴》,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罗洪瓦达,《中国语文》1962年8、9月号。
《彝语简志》,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编著:民族出版社,1985年。
《万里彝乡即故乡》,陈士林,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
《彝语语言学讲话》,陈士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黔彝古籍举要》,陈世鹏: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7月。
《彝语词汇学》,戴庆厦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
《中国彝学》(第一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
《现代彝语》,丁春寿、朱文旭、李生福、朱建新、丁金宇、陈世良,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年。
《彝语通论》,丁椿寿 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
《黔滇川彝语比较研究》丁椿寿
《彝语语法研究》,高华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
《估哲数》,贵州省民委民族语文办公室编: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
《贵州彝学》,贵州彝学研究会编:民族出版社,2000年8月。
《彝缅语研究》,国际彝缅语学术会议论文编辑委员会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1月。
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11月。
黄建明:《彝文文字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
孔祥卿:《彝文的源流》,民族出版社,2005年6月。
李  明:《汉彝翻译理论与实践》,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李  明:《凉山彝语会话六百句》,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
李  明:《凉山彝语语音概论》,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李  明:《彝族民间故事》,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李明、马明:《凉山彝语会话六百句》,四川民族出版社,1981年。
李明、马明:《凉山彝语语法》,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
凉山自治州编译:《彝族语言文字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7月。
罗边木果:《大学彝语文》,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
罗正仁等翻译:《彝文金石图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马学良:《撒尼彝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51年。
普忠良:《西南村落双语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9月。
钱红、龙倮贵:《滇南彝族尼素苏颇殡葬祭词》,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9月。
曲木铁西:《彝语文基础知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王继超:《彝文文献翻译与彝族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01月
《彝文典籍目录》
《西南彝志》
《彝文金石图录》
王正贤、张和平:《贵州彝族语言文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
武自立、昂智灵、黄建明编纂:《彝汉简明词典》,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年。
袁家骅:《阿细民歌及其语言》,《语言学专刊》(第五种),1953年。
云南民族学会彝学专业委员会编:《云南彝学研究》(第二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
云南民族学会彝学专业委员会编:《云南彝学研究》(第三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002年7月。
云南彝学学会编:《云南彝学研究》(第一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8月。
张纯德:《彝学研究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1月。
张纯德:《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月。
张余蓉、蔡奎:《现代凉山彝语语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四川语文机构的彝语文专家集体编写:《汉彝词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中央民族学院彝文编译室编:《彝文文献选读》,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年6月。
中央民族学院彝文编译室编:《彝文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3月。
朱崇先:《彝族典籍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朱椐元:《彝文石刻译选》,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朱文旭:《彝语方言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二、论文:          
[美]国马提索夫(Matisoff, James A):《古彝语声调分裂再谈》(The Lolosh tonal split revisted, Research Monograph)。
阿胡克哈:《对使用“di55”的一点看法》,《彝语研究》1987年。
艾杰瑞、艾思麟、李绍尼、吉米、拉马兹吾:《论彝语、白语的音质和勺会厌肌带的关系》,《民族语文》2000年第6期。
巴莫阿依:《关于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巴且日火:《毕摩及毕摩经文散议》,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巴且日火:《凉山彝语非血缘亲属称谓试析》,《民族语文》2000年第5期。
白保罗(Benedict,P.K.):《汉藏语概论》,载Sino-Tibetan:a Conspectus, Cambridge 1927b.
白刊宁:《浅谈当前红河州的彝语广播》,《彝族文化》1998年第3期。
保禄·维亚尔[法]:《法倮词典》(Dictionnaire Francais Lo-lo,dialecte Gni),Hongkong-Typis NAZARETH-1909.
保禄·维亚尔[法]:《纳多库瑟——彝文圣经问答》,Hongkong-Typis NAZARETH-1909.
伯令(Burling,R.):《原始缅彝语》,载Proto-Lolo-Burmese, Pubication # 33, Indiana Uniersity Center in Anthropology, Folklore, and Linguistics ,Bloomington in 1967 Calso IJAL33.1 Part 2.
布莱德雷(David Bradly):《原始彝语支》,载 David Bradly studies Monogaph Serise.No.39.1979.
蔡华、刘诚芳:《彝族双语教育两类模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陈  康:《凉山彝语句子的语气及表达方式》,《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
陈 康:《凉山彝语四音词词素意义的搭配》,载载《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陈  康:《论彝语支声调系统的发生与裂变》,《民族语文》1997年第1期。
陈  康:《彝缅语塞音韵尾演变轨迹》,《民族语文》1993年第1期。
陈  康:《彝语的紧调类》,《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
陈  康:《彝语的声调对应》,《民族语文》1986年第5期。
陈  康:《彝语人称代词的“数”》,《民族语文》1987年第3期。
陈  康:《彝语支调类诠释》,《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陈  康:《彝语自动词与使动词的形态标志及其由来》,《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陈  英:《从彝汉文古籍记载探索远古先民的历史文化》,《彝族文化》2003年第1期。
陈 英:《从彝汉语文德对应关系谈双语文教学》,载《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论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2月。
陈国光、欧木几:《彝族“灵姆毕”与〈指路经〉研究》,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陈士林、边仕明、李秀清、罗洪瓦苦:《凉山彝语的使动范畴》,载《中国语文》1962年8、9月号。
陈士林:《<楚辞>“女 ”与彝语mo218i55》,《民族语文》1991年第2期。
陈士林:《规范彝文的实践效果和有关的几个问题》,《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
陈士林:《进一步提高彝语词汇规范研究水平的几个基本问题》,《民族语文》1990年第4期。
陈士林:《凉山彝语的泛指和特指》,《民族语文》1989年第2期。
陈士林:《凉山彝语的泛指和特指》,载《民族语文》1989年第2期。
陈士林:《论彝文规范方案》,《民族语文》1985年第3期。
陈士林:《训诂札记》,载凉山州编译局编《彝族语言文字论文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陈士林:《彝语概况》,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
陈士林:《彝语序数词表示简论》,载吕叔湘主编《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周年》,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陈士林《〈楚辞〉“兮”字说》,载《民族语文》,1992年第4期。
陈世良:《彝族古籍翻译世家罗氏三代对彝语文事业的贡献评论》,《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陈宗祥:《三星堆金仗七字试译》,《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
戴庆夏、胡素华:《彝缅语鼻冠音声母的来源及发展》,《民族语文》1992年第1期。
戴庆夏、胡素华:《彝语ta33的多功能性》,《民族语文》1998年第2期。
戴庆夏:《论彝语支》,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戴庆厦、胡素华:《彝语支语言颜色词试析》,载《语言研究》,1993年第2期。
戴庆厦、曲木铁西:《彝语的撮唇音和长重音》,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戴庆厦、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动物名词的语义分析》,载《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戴庆厦:《藏缅语的声调》,载《藏缅语新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3月版。
戴庆厦:《我国藏缅语族松紧元音来源初探》,载《民族语文》,1979年第1期。
戴庆厦:《彝语支语言的清浊声母》,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邓成伦:《论凉山彝族社区教育发展与双语教学的关系》,《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
丁春寿:《论彝文的类型及其超方言问题》,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
丁春寿:《彝文与彝族历史文献》,《贵州文历丛刊》1996年第5期。
丁文江:《爨文丛刻》1936年出版,
丁文江:《爨文丛刻自序》载《地理学服报》2卷4期,1935年。
俄比解放:《古彝文与彝族骨卜裂纹的关系探析》,《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4期。
傅懋勣:《昆明附近的一种散民语》,载《哈佛研究周刊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941年。
葛永才:《从弥勒彝文典籍看彝族十月太阳历和夏历》,《彝族文化》2003年第1期。
顾  阳、巫 达:《从景颇语和彝语的量词短语看名词短语的指涉特征》,载《汉藏语系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果吉·宁哈:《论川滇黔桂彝族文字》,载民族出版社,1988年。
哈丽娜:《古彝文发展前景的思考》,《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
哈妮钠·瓦斯蕾丝卡:《表意文字还是表音文字———对古彝文文字的类型识别》,《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
郝金文:《从彝语“嫫”的演变看彝族母群制的遗迹》,《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何耀军:《试论汉彝翻译中的句式修辞》,《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胡素华、沙志军:《彝语与缅语类别量词的语义比较》,载《汉藏语系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胡素华:《“诺苏”为“黑族”义质疑》,《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 3 期。
胡素华:《20世纪彝语语言学》,《中国彝学》第一辑, 1997 年,民族出版社。
胡素华:《白家村彝藏双语特点及其成因试析》,《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5 月。
胡素华:《凉山彝语 ko33法化历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胡素华:《凉山彝语的 hi33 和 bo21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报》1997 年第 4 期。
胡素华:《凉山彝语的话题结构》,《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胡素华:《凉山彝语的体词状语助词》《语言研究》1998年第 2期。
胡素华:《凉山彝语结构助词 su33》,《中国语言学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年。
胡素华:《凉山彝族谱系特点及其研究价值》,《凉山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
胡素华:《凉山彝族谱系特点研究》,《凉山民族研究》2000 年刊。
胡素华:《彝文文献中结构助词的特点》,《云南民族语文》1999 年第 4 期。
胡素华:《彝文文字类型》,《中国彝学》第一辑, 1997 年,民族出版社。
胡素华:《彝语动词的体貌范畴》,《民族语文》2001年第4期。
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 ta33不同层面上的多功能性》,《语言研究》2001第2 期。
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语义虚化的层次》,《民族语文》2000年第2期。
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在不同侧面上的多功能性》,《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
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在句法中的地位》,《云南民族语文》2000年第1期。
胡素华:《彝语结构助词在句法中的地位》,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胡素华:《彝语虚词及结构助词的研究及其新框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
胡素华:《彝语与彝语支亲属语言的结构助词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胡素华:《彝语支语言结构助词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第6 期。
胡素华:《彝语支语言颜色词试析》,《语言研究》, 1993 年第 2 期。
胡素华:《语虚词 ta33多功能性》《民族语文》1998年第2期。
胡素华:《再论“诺苏”非“黑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 年第 2 期。
黄 行:《凉山彝族双语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兼论语言态度问题》,《民族语文》1990年第6期。
黄济众:《倮倮语言文字之初步研究》,载《西康青年》2卷11期,1942年。
黄建明:《关于彝族文字称谓》,《民族语文》2001年第2期。
吉克夫江:《彝语语法范畴简论》,《西南民族学学报》1997年第2期。
纪嘉发:《读彝语的紧调类》,《民族语文》1989年第4期。
贾银忠:《彝族尔比中的常用修辞格》,《西南民族学学报》1997年第4期。
柯象峰:《罗罗文字之初步研究》,载《金陵学报》8卷1、2期合刊,1938年。
孔祥卿:《撒尼彝语60年音变》,《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拉玛兹吾:《试论彝语次高调产生的原因》,《民族语文》1991年第5期。
李  民:《凉山彝语的泛指和特指》,《民族语文》1989年第2期。
李  民:《凉山彝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李  民:《凉山彝语动词形容词的重叠》,《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李  民:《凉山彝语量词变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李  民:《凉山彝语骈丽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李  民:《凉山彝语人称代词的几个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年第3期。
李  民:《也谈彝语的修辞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语言学专辑。
李   民:《彝文》,《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
李  民:《彝语引导述语的译法问题》,《民族译坛》1987年3月。
李  民:《凉山彝语名词构词初探》,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语言文学增刊,1986年。
李  珍:《从彝语地名看古代楚雄彝族的分布》,《彝族文化》2003年第1期。
李埃达[法]:《阿细倮语语法概要》(1904年)。
李埃达[法]:《彝语语法掇拾》,《法国远东学报》1911年。
李民、马明:《凉山彝语语音概论》,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3月。
李生福:《滇川黔彝文文字比较研究之浅见》,载《彝族文化》1991年。
李生福:《古彝文及其造字规律初探》,《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李生福:《论彝族文字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李生福:《漫谈彝族文字、典籍及其他》,《民族团结》1994年第3期。
李生福:《彝语助词略谈》,载《彝语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李世康:《彝语的宾语后置式》,《民族语文》1988年第6期。
李秀清:《凉山彝的格言谚语》,《民族语文》1985年第1期。
李永燧:《论缅彝语》,《民族语文》1999年第2期。
李永燧:《论缅彝语调类及其在彝南的反映形式》,《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李永燧:《缅彝语调类: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民族语文》1996年第5期。
李永燧:《缅彝语语素比较研究》,《民族语文》1994年第3期。
李永燧:《彝缅语唇舌音声母研究》,《民族语文》1989年第3期。
李永燧:《彝缅语声调比较研究》,《民族语文》1992年第6期。
李永燧:《彝语后喉塞音声母考察——兼论缅彝共同语鼻音声母的分类》,《语言研究》1996年第1期。
岭光电《倮倮经典选译》,载《西康青年》2卷11期,1942年。
刘诚芳、蔡华:《彝族双语教育两类模式的大学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刘鸿勇、巫 达:《论凉山彝语的“名+(数)+量+su33结构”》,载《汉藏语系量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剑文:《彝语支语言词头a-、i-与排行名称、亲属称谓》,《云南民族语文》2001年地1—2期。
刘应珍、武自立:《尼苏彝语的塞边音在方言和亲属语言中对立》,《民族语文》1997年第3期。
罗边木果:《彝语次高调规律及其文字问题》,《西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罗常培、傅懋 :《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载《中国语文》1954年第3期。
罗拉格:《彝文翻译工作的发展方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马黑木呷、姚昌道:《彝文在凉山的普及给人们的启示》,《民族语文》1993年第2期。
马黑木呷:《四川彝语文规范工作简介》,《民族语文》1989年第4期。
马黑木呷:《彝文规范方案的诞生及其实践效果》,《民族语文》1985年第3期。
马林英:《从文化因素探讨翻译的可行性——兼谈彝、汉、英翻译实例》,《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马提索夫(Matisoff, J.A.):《拉祜语和原始缅彝语》,载Lahu and Proto-Lolo-Burmese,OPWSTBL117-221 1969b.
马提索夫(Matisoff, James A):《原始彝语中受阻音节的声调分裂》(The tonal split in Loloish Checked syllables, Occasional Paper of Wolfenden Society on Tibeto-Burman Linguistics, Vol.11.1971)。
马鑫国:《彝语构词变调及其成因析》,《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马兴国:《“jjo33”与其相关词的用法》,《彝语研究》1989年。
马兴国:《凉山彝语描摹词问题研究》,《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马兴国:《说一说“se33”运用》,《彝语研究》1991年。
马兴国:《彝语凝问语气词辨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马学良:《〈白狼歌〉中的“偻让”考》,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马学良:《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
马学良:《倮文祭经的种类述要》,《现代学报》第一卷第二、三期合刊,1947年。
马学良:《倮文作斋经译注》。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4本,1949年12月。
马学良:《倮译<太上感应篇>序》,载《边疆人文》第四卷合刊,1947年12月。
马学良:《倮族的巫师“呗耄”和“天书”》,载《边政公论》第六卷第一期,1947年。
马学良:《试析彝语语法中的几个问题》,《民族语文》1989年第1期。
马学良:《彝文和彝文经书》,《民族语文》1981年第1期。
马学良:《彝文劝善经译注》,《民族语文》1984年第3期。
马学良:《彝语“二十、七十”的音变》,《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
木  呷:《彝文规范方案应用研究总结讨论会在成都举行》,《民族语文》1985年第6期。
木乃热哈:《凉山彝语形容词词缀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木乃热哈:《试析彝族语言中的“叫”》,《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木乃热哈:《彝语田坝话的特点及其成因》,《民族语文》1994年第4期。
欧木几:《彝语宾动式名词》,《民族语文》1994年第1期。
潘正云:《凉山彝族人名命名特点及文化内涵》,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潘正云:《彝语阿都话唇齿软腭复辅音声母比较研究》,《民族语文》2001年第1期。
普  珍:《彝族吉符“X、X”》,《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普忠良:《纳苏彝语形容词的变式类型》,《云南民族语文》1998年  期。
普忠良:《彝区多民族杂居村落族际语言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戴庆厦主编:《双语学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6月。
普忠良:《彝语ndhe21(甸)构成的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
普忠良:《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普忠良:《彝族古地名ma21ne33/i21t6hi33考释》,《民族语文》2001年第6期。
普忠良:《彝族古地名玛纳液池及其深层文化现象透视》,《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
普忠良:《彝族社会语言学研究概况述略》,《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普忠良:《彝族双语教育模式》,《中国民族教育》1999年第3期。
普忠良:《彝族自称与彝语氏族地名》,《民族语文》2003年第1期。
普忠良:《越南的彝族及其历史文化述略》,《世界民族》2003年第2期。
钱丽云:《试析彝族谚语蕴含的文化内涵》,《彝族文化》2002年第3期。
曲木铁西:《试论彝语名量词的起源层次》,《民族语文》1994年第2期。
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的语音系统》
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颜色词的语义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植物名词的语义分析》,载《语言研究》,1993年第2期。
沙马吉哈:《浅谈汉译彝中的借词处理问题》,《凉山民族研究》2002年年刊。
师有福:《从<指路经>中彝族先民的迁徙》,《彝族文化》1998年第3期。
史禄国[前苏联]:《记倮倮音》,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第2分册,1930年。
苏鸿翔:《开展彝汉双语文教学是提高彝族地区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彝族文化》1998年第3期。
苏连科:《凉山彝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分析和词源结构研究》,《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
藤 星:《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王成有:《略论彝语方言的划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王成有:《试阿哲彝语词头A-》,《民族语文》1994年第5期。
王成有:《彝语阿哲话语音》,《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王成有:《彝语扑拉话概况》,《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王继超:《从彝汉文献的记载看滇的族属》,《彝族文化》2001年第2期。
王继超:《彝文古籍的彝民族认同》,《彝族文化》2002年第3期。
王建明、曲木铁西:《彝语此的形态及其功能》,《彝语研究》1991年。
王了一:《“爨文丛刻”甲编》,载《大公报》(天津)图书副刊139期,1936年7月16日。
王天佐:《试说汉语嘴头话的人称代词与彝语的关系》,载《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王天佐:《彝语mo21“女”词义演变初探》,《民族语文》1986年第1期。
闻  宥:《川滇黔倮文之比较》,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7年。
闻 宥:《读爨文丛刻——兼论倮文之起源》载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115期,1936年10月1日。
闻  宥:《记西昌彝语的元音》,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8卷,1948年
闻  宥:《再论倮倮文数字》载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115期,(?)年。
巫  达:《凉山彝语的形态探析》,载《彝语研究》1991年。
巫  达:《凉山彝语骈丽词调规探讨》,《民族语文》1995年第2期。
巫 达:《语言文字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吴光范:《彝语地名学初探》,《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伍精华等:《祝贺彝文规范方案推行10周年笔会》,《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
武自立、纪嘉发、肖家成:《云贵彝文浅论》,《民族语文》1980年第4期。
武自立、纪嘉发:《彝语数词的构成和用法》,《民族语文》1982年第6期。
武自立:《阿细彝语的几个特征》,《民族语文》1980年底期。
武自立:《阿细彝语基数词的连读音变》,《民族语文》1987年第4期。
武自立:《阿细彝语形容词的几个特征》,载《民族语文》,1981年第3期。
武自立:《彝语话语材料》,《民族语文》1987年第6期。
小门典夫:《凉山彝语语气助词“su33”的功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谢飞(Robert Shafer):《倮倮语语音史》,载Phonetique historique des languges Lolo, TP41.191-229,1952C.
谢志礼、李文华:《引号与“抵”的关系》,《彝语研究》1988年。
谢志礼、苏连科:《藏缅语清化鼻音、边音的来源》,载《民族语文》,1990年第4期。
徐尚聪:《彝语亲属称谓词初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徐世璇:《毕苏语的“体”“时系统”——兼论缅彝语言的有关问题》,《民族语文》2000年第3期。
徐世璇:《共同缅彝语声母类别探索》,《民族语文》1996年第1期。
徐世璇:《国际彝缅语学术会议纪要》,《民族语文》1991年第5期。
徐世璇:《缅彝语几种音类的演变》,《民族语文》1991年第3期。
徐世璇:《缅彝语言塞擦音声母初探》,《民族语文》1995年第3期。
杨成志:《汉罗字典》,《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集129—132期合刊,1930年。
杨成志:《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3年。
杨成志:《罗罗文法概要》(法文),载《语言文学专刊》1卷1期,1936年。
杨成志:《倮倮文的起源及其一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1集125—128期合刊,1930年。
杨成志:《云南罗罗的文字》,载《新亚细亚月刊》2卷2期,1931年。
杨成志:《云南罗罗族的巫师及其经典》(1931年)
杨凤江:《彝族稻作文化———从古文字谈起》,《彝族文化》2000年第4期。
杨启劲:《倮倮歌谣选译》,载《西康青年》2卷11期,1942年。
杨义杰:《彝语指示代词基本形态及其近制与远指》,《彝语研究》1989年。
余宏模:《试论彝族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载《彝族语言文字论文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袁家骅:《阿细民歌及其语言》,载《语言学专刊》(第五种),1953年3月。
袁家骅:《阿细彝语及其民歌》,载《语言学专刊》第五种,1953年3月。
张启仁:《浅析彝族文字的造字规律》,《云南民族语文》2001年地1—2期。
张余蓉:《凉山彝语单句类型分析》,《彝语研究》1988年。
张余蓉:《谈汉彝氏族翻译书写形式的规范》,《民族语文》1992年第3期。
张余蓉:《析凉山彝语结构助词“苏”》《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12月号民族语言专辑。
张余蓉:《析彝语北部方言词组结构关系》,《彝语研究》1989年。
赵洪泽、潘正云:《对凉山彝语虚词“ta33、mu33、mu33ta33”的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12月民族语言专辑。
周庆生:《规范彝文理论实践价值评估》,《民族语文》1993年第4期。
周裕栋:《云南彝文的使用和传播》,载《彝族语言文字论文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朱崇先:《彝文典籍学术研究概述》,载《中国彝学》(第二辑),戴庆厦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朱建新:《简论凉山彝语附加式构此法》,《民族语文》1986年第2期。
朱建新:《凉山彝语声调的语法作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
朱建新:《试论凉山彝语词头“a-”》,《民族语文》1984年第6期。
朱建新:《彝语语法范畴概说》,《彝语研究》1991年。
朱文旭、王成有、方虹:《彝语使动范畴前缀词素研究》,《民族语文》1998年第6期。
朱文旭、张  静:《彝语被动句式研究》,凉山民族研究》2002年年刊。
朱文旭:《凉山彝语复辅音声母探源》,《民族语文》1989年第3期。
朱文旭:《凉山彝语及其文化因素》,《民族语文》1992年第6期。
朱文旭:《凉山彝语中汉语借词》,《民族语文》1997年第4期。        
朱文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氏族词的词源结构与等级分化》,《民族语文》1987年第1期。
朱文旭:《彝语句法中的语序问题》,《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朱文旭:《彝语元音i和`的对立》,《民族语文》2002年第1期。
朱文旭:《彝语中古汉语借词的一种形式》,《民族语文》1999年第6期。
庄学本:《罗罗文字的研究》载《说文月刊》3卷2、3期合刊,1941年。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