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古彝文渊|传承彝族文化的执著情怀(作者:郭鹏

2024-03-29 17:25 《中国报道》杂志  主页 > 名片 > 世界美丽名片 > 多样世遗 > 母语保护 > 古彝文渊 >

打印 放大 缩小

栏头点睛:古彝文渊
栏头署书:乔惠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研究室主任、《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课题》负责人

国土名片网钤印:王子廬
国土名片网小编芬儿、新宇、张扬、李浩插播导读





传承彝族文化的执著情怀
 
《中国报道》杂志 2015年11期     作者:郭鹏
 
作为中国唯一的民办彝文双语职业学校,贵州省毕节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为彝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在祖国大西南的黔西北乌蒙山上,活跃着一所新兴的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校园里不时传来阵阵读书声、歌唱声,这就是国内唯一一所民办彝文双语职业学校,它为抢救和传承濒临失传的古老彝族文化、推动彝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彝文是我国56个民族中六个有自源文字的民族之一。有专家认为,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中迄今唯一仍在使用的文字之一(此论点见http://www.cppc-bj.com/wh/lzp/20190711/1120.html《<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课题>成果发布十周年彝族先民不仅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字,还形成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医药、艺术、哲学、科技、农牧业等方面的知识系统。
 
然而,随着大部分布摩(念诵经书的长者)陆续辞世,能识读彝文古籍经典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一些地区耗资千万收集整理了百部经书,除整理者能读其所整理的书籍外,便无第二人能识读。这些宝贵的彝文古籍经典文献已面临消亡的危险,即将从世间消失,眼看就要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一大遗憾,已经到了非抢救不可的地步。“救书救人救学科”已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迫切任务。
 
而要抢救彝族文化,首先就要从教育做起,从培养人才着手,这就需要一所专业学校。这时,年过六旬的原毕节地区人大工委主任禄绍康担当起了这个光荣的使命。他为学校的成立四处奔走,从争取办学资金、办学场地到寻找师资人员和教材,不知走访了多少部门和机构。同时,他还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投在了办学上。在他的艰辛努力下,2012年2月,学校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彝文双语学生。
 
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因为除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较其他中职学校有所差别外,学校对学生实行全免费。自办学至今,学校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相反,还无偿提供吃住以及笔墨纸张和教材课本,免费为全校师生订制校服、校徽和毕业生的衣帽。虽说它是一所私立民办学校,但实际上它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公益性学校。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办学理念,根据国家提出的“救书救人救学科”的精神,注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规范文字,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前提,以抢救彝族文化为重点,以规范彝族文字为抓手,以推动彝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彝族人民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同步进入小康为目标。
 
经过三年艰苦的教学,学校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进行得相得益彰,总结了一套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了一批彝文专业人才。下一步,学校将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招生专业,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景区导游、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歌舞音乐等, 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办学,力争将学校办成一所既有民族特色,又功能多样的民族职业学校,为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为地方旅游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