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山东荣成市“不夜村"

2021-08-01 09:20 360百科  主页 > 趣旨 > 国土经济 > 国土经济观察 > 夜经济 >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不夜村

转自 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9154706-9487873.html

所属类别 :
行政区划
 

埠柳镇不夜村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北部,伟德山北麓,东距成山头30公里,西距威海市区40公里。村前为山岗低丘,村后为河谷平原。村占地3900亩,人口2000人。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不夜村

  • 所属地区

    山东省威海市

 
  • 面积

    3900亩

  • 人口

    2000人

 
 

折叠编辑本段著名人物

不夜村是近代学者孙葆田故里。孙葆田,字佩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调任地方。1887年,从安徽宿县调任合肥知县。到任前,孙葆田就听说原籍合肥的大官僚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楞,常依仗叔父权势,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当地官民咬牙切齿,但却敢怒不敢言。孙葆田到任后,坚持"以德为政",使恣意闹事之人有所收敛。1888年,孙葆田接到一起逼租致死人命案件。在确认死者属殴打致死后,立即将凶手李经楞收押。李家自知罪责难逃,先是密谋以巨款收买死者亲属,意图收回原告,但没能得逞。后又恶人先告状,直接上书朝廷,诬陷孙葆田收受贿赂,草菅人命。光绪皇帝下诏安徽巡抚查办此案。安徽巡抚见孙葆田办案证据确凿,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孙葆田立即将李经楞就地正法,然后自摘花翎顶戴,辞官为民。在他返回故里的途中,合肥百姓跪道相送。至今在安徽合肥一带,流传着"包公虽清,不如老孙"这句民谣。这个老孙,指的就是孙葆田。

折叠编辑本段概况

不夜原为古邑名,《齐地记》《太平寰宇记》皆谓其始建于春秋时期,为胶东地区土著的古莱子国所筑城邑。因"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汉书.地理志》载,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于半岛东部置东莱郡,辖17县,其中不夜县,即设置于此。王莽时,曾改不夜为夙夜,东汉时不夜县并入昌阳县,后遂以不夜名村。据清道光《荣成县志》所记,至清后期,不夜古城"遗址尚可识"。不夜古村原坐落于古城遗址北,故世代村民习称村前遗址为"南城"。1950年代,"南城"仍可见夯土墙基和城门残垣,附近数十座汉代冢墓仍保存完好。1970年代后,由于不夜村逐渐向南迁建,所以古城遗址现今大致被压在新迁建的不夜村下及以南地区。村民俗称今村中南北大街以东叫"东城泊",以西叫"西城泊"。

不夜古城遗址文化堆积厚约1~1.5米,地下文物极为丰富。1960年代农村整修大寨田前,"南城"一带农田间的瓦砾堆积可达一人高。历年所采集的标本中,建筑材料类有陶水管、大板瓦、千秋万岁瓦当和菱形纹榫砖等,皆为战国、秦、汉时期。其中先秦时期的瓦、瓦当形制和当时其它列国都邑出土的形制相同。器皿类以泥质灰陶、夹沙灰陶和夹滑石黑褐陶为主,器形有大罐口沿和大盆口沿等。1985年夏季,在不夜村西北出土了西汉高后时期的半两钱一罐,重5公斤。1992年冬,在不夜村前扩修公路时,挖掘出大批砖瓦和陶器片,在村东南路段发现6口古井。在村西南路段露出大面积红烧土, 可见部分南北不夜村30米、东西40米。在红烧土中发现不少一侧饰菱形纹或网纹的榫砖。采集的青铜器主要有:1980年代出土的一只鼎、一把壶,形制为西周中期铜器;1990年代出土的青铜兵器、青铜樽等。

折叠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有1154户通自来水,有190户饮用井水,有1344户通电,有119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74%和89.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6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1户(分别占总数的57.84%和46.83%);该村委会到乡道路为柏油、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88辆,拖拉机112辆,摩托车85辆。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10户;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8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2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

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殖业和养殖业为主。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9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6.14万元,占总收入的8.56%;畜牧业收入731.38万元,占总收入的9.93%(出栏肉猪3939头,肉牛238头,肉羊473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收入1632万元,占总收入的80.61%;工资性收入69.8万元,占总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77人(占劳动力的13.19%),在省内务工647人,到省外务工30人,外出务工收入62.99万元。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

截止2008年,该村有农户1345户,乡村人口5164人,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164人,劳动力357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