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夜经济
(国土名片网主编乔惠民署书栏头、小编芬儿点睛导读)
浅议南阳灯彩歌舞
马玉香
【摘要】南阳灯彩歌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极具艺术性,可以说是南阳民间歌舞中的代表性类别。灯彩歌舞是中原农耕文化的历史产物,它蕴含着浓郁的习俗文化,一方面它是传统娱神、祀神的重要祭礼活动,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欢度节庆的娱乐活动。文章对灯彩类歌舞所蕴含的习俗文化,以及南阳灯彩歌舞的艺术特点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灯彩歌舞;南阳;习俗文化;艺术特色
南阳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是中原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区域。南阳古代就有玩花灯的传统习俗,灯彩歌舞流传广泛,遍及南阳及周边的十三个县市,尤以南阳市、镇平、淅川为甚。灯彩歌舞作为一种汉族民间的传统艺术形式,存在于劳动人民的非职业性文化生活之中,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地域、民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明确的汉民族民俗文化属性。
一、灯彩歌舞蕴涵着浓郁的习俗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的岁时年节数量多、种类繁,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在汉民族的农历中,月月有时令节气,月月有传统节日,从农历腊月开始,先过腊八节,然后是除夕和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春社祈农事、三月清明祭祖、四月浴佛会、五月端午龙舟竞渡、六月六祭神祭祖、七月十五鬼节、八月中秋拜月、九九重阳求寿,十月祭谷、十一月冬至迎神。凡此种种,构成了中国的岁时节令、农事庆典、巫社祭祀的文化习俗,集中反映出华夏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特色。纷繁复杂的岁时节令,大多直接源于古代先民的信仰和祭祀。人们总是趁着岁时节令祭祖祀神、祈福消灾。歌舞则作为祀神、娱神的重要手段,必不可少;同时,岁时年节的歌舞活动也给平日里劳碌的人们带来欢乐。也正是在岁时年节的各种迎神赛社的祭祀活动中,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与灯彩歌舞活动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汉族传统节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各地都会观灯、赏灯、闹花灯。
花灯又名“彩灯”,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同时它也包涵着中国人古老的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相传燃灯之习俗来源于汉代。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最尊贵的太一神,彻夜点灯照明,据说这可能是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位“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一神”;而后佛教传人中原,虔诚的佛教徒要燃灯礼佛。受此影响,民间每到正月十五夜,家家灯火通明,形成中华民族的独特习俗。总之,无论是皇家祭天敬神、道教神仙方术,还是佛教虔诚礼佛,都说明了正月十五燃灯是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的重要活动。
据《七修类稿》记载:“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又《旧唐书》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由文献可以看出,唐代以后,元宵放灯成了中华民族年节时分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并且文人墨客常常吟诗作画,为此增添雅兴。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元宵节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节日,更是青年男女谈情相会的好时节。随着时代的变迁,最初的元宵节放灯、观灯的游艺活动,逐渐与民间歌舞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灯彩歌舞。
二、独特的南阳灯彩歌舞
南阳地区灯彩歌舞主要是舞花灯和舞龙灯两种。舞龙灯是中国十分普及的灯彩舞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舞龙最初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民间舞蹈活动。农历正月里舞龙灯,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已成为国人的千年传统。清代李声振就有诗篇《百戏竹枝词·龙灯斗》:“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烛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牙。”生动描绘了元宵夜舞龙灯的盛况。南阳地区的舞龙灯,起初是数十人表演的集体舞蹈,龙头、龙身、龙尾用竹木扎架,外糊纸或布,彩画点睛。龙身为10~12节,每节安灯一盏。舞时众人举道具,协同操作,形成飞龙、倒龙、龙摆尾等造型,常伴以锣鼓、钹等打击乐。现今各地都将最初的纸龙灯改换成布龙,在白日里可各地巡回演出。南阳地区的舞龙,现在尤以南阳汉冢的《三条龙》,表演得最为雄浑豪放、威武壮观。
南阳地区舞花灯的节目主要有镇平县高丘一带的《九莲灯》、南召县云阳镇的《云彩灯》、浙川县的《串灯》等。花灯道具是民间艺人用竹篾扎制成各种花朵、云彩的造型,外敷彩纸做成花灯,表演时舞者手执花灯边舞边唱。一般多为夜晚演出,舞蹈以其旋灯技巧和穿花队形为主要特征。表演者手提臂举,肩挑头顶,将彩灯组成各种流动的图案,舞风轻松活泼、舞姿优美抒情,反映了南阳人民在元宵佳节的欢乐情绪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九莲灯》又名《对花灯》其起源相传与元末明初的“白莲教”有关。因有九位演员手持“莲花灯”表演而得名。在打击乐和唢呐伴奏的伴奏下,九个“仙女”各执四盏莲花灯摆画面,变队形,利用莲花灯巧妙排列成各种画面或字形。主要画面有:“二龙戏珠”、“蛇脱皮”、“船”、“桥”、“金铰剪”、“倒卷帘”等,主要字形有:“十”、“土”、“王”、“大”、“天”等。
《云彩灯》相传是清乾隆年间,由汝宁云彩灯艺人传人南召。道具是用彩纸扎成云朵形状的灯笼,由8个男、女演员每人各执2灯,舞蹈主要使用小碎步,仍以穿花队形为主要特征,在游走漫舞中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图案,如转圆圈、单折、双折、盘龙、里五花,外五花等,以此象征着彩云飞动、云龙降雨、雨后金莲、丰收在望等美好的意境。
《串灯舞》其主要的特征就是表演人数众多,多达一百二十多人,人数众多的演员在场上穿梭变化形成绚丽多彩的花灯“灯阵”,排列在广阔的广场空间,似银河群星,如万家灯火。不仅如此,表演中还穿插有狮子、龙灯、花船在“灯阵”里行间穿插游动,纵横交错,欢腾雀跃,给人以五彩缤纷、热烈奔腾的快感。
三、南阳灯彩歌舞的艺术特点
南阳灯彩歌舞大都是歌舞乐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歌唱部分,又被称为“灯歌”。演唱大多使用几个固定的基本曲调作为曲牌,如《旱船调》《竹马调》等,在灯歌流传的城镇,人们大都善于自编自唱,即兴高歌。唱词通俗朴实、风趣幽默,直抒胸臆,唱出了人民心中的所思所想。此外,灯歌也有吸收民歌、小调作为唱曲,如《九莲灯》所用的《编花篮》曲调,音乐风格敦厚朴实,新颖酣畅,散发着浓郁的中州音韵的魅力。可以说,灯彩歌舞中的舞蹈表演并不具有特定具体的情感表达目的,更多地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所以灯歌就更多地承担了这一表达目的。这种具有地域风味,唱词内容贴近人民生活的歌唱,更能够引起在场观众的内心共鸣。
灯彩歌舞中的舞蹈,属于汉族的秧歌,舞蹈动作简单,多以队列形式跑阵式为主。在艺术性的展现方面更加突出的是其“造型性”。这个造型性主要体现在注重空间上的构图,主要是花灯队形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和字形,这是歌舞的主题思想的展现。其次造型性的美感,还体现在表演者的舞蹈动作造型。特别是在以表现仙女形象的歌舞时,舞蹈动作多趋向于戏曲表演的动作姿态,女演员要装扮成仙女造型,展现身段,并以碎步穿场布阵。
南阳灯彩歌舞大都主要以歌唱、舞蹈为主,舞灯又作为其核心和亮点,但音乐伴奏必不可少,对于烘托表演气氛,特别是在舞龙灯的表演中,鑼鼓打击乐队打出的变化多端、慷慨激昂的音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烘托作用。
作为南阳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南阳灯彩歌舞以其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质朴真实地展现了人民生活,热情抒发了人民的内心情感,表达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在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