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土书画研究院首席书法家王殿奎书:振兴
(天下口碑插播导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发布时间:2022-06-07
——访中国国土经济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原司长高俊才
《今日国土》:请问高司长,发生疫情这几年,针对国际国内经贸形势,党中央连续提出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对此,您怎么看?
高俊才:“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历史,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土地改革”,到农村改革,再到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的“两不愁,三保障”,这一系列重大行动和重要政策,都把解决吃饭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解决“吃饱”问题,不言而喻需要足够的粮食;解决“吃好”问题,增加肉蛋奶等供给量需要更多粮食进行转化。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美好生活,粮食问题都具有特殊重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每一年都需要根据新情况进行新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也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9个“一号文件”。《意见》坚持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稳”和“进”以及二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意见》提出“稳住农业基本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定”,“三农”稳中求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总基调;“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支持政策,稳定基础产能,防止生产大起大落”;“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升渔业发展质量”,“稳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进北方设施蔬菜”,粮袋子、菜篮子、肉盘子,三者皆稳,安定人心,利国利民;“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等,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一个“稳”字。同时,“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可使油瓶子多装中国油;通过“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等,使农民的钱包子更加鼓起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使粮袋子、菜篮子、肉盘子、油瓶子、钱包子“五子登科”,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稳”与“进”,守正与创新,大局稳定与发展改革,是辩证统一关系,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基础,发展改革是更高层次稳定的保障,稳定与发展改革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发展改革是硬道理,大局稳定和稳步前进是硬任务,“稳”与“进”必须“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高俊才(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陈志强摄
《今日国土》:您曾说过,"共产党与农民心连心”,在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方面您是如何解读这句话的?
高俊人:建党百年史,是党组织农民、领导农民、依靠农民和为民造福的历史;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历史;是农村与城市互动和融合,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在不同时期,党中央和党的领袖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百年以来共产党与农民心连心。
毛泽东同志出生在农村,他对农村和农民非常了解,1926年曾在广州任中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周恩来、澎湃、瞿秋白、恽代英等老一代革命家等都到农讲所讲过课。他对农村深入调研,1927年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当时影响很大。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现在到博物馆还能看到。建国前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使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建国后毛主席亲手拟定了“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上世纪三十年代毛主席在瑞金调研后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后在他的领导下,政府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抗旱排涝,现在的9万多座水库,其中8万多座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政府组织农民兴建的,水利建设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保障用水的能力。
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改革之初,对农民创造的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经验给予高度评价并积极支持。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讲,“‘凤阳花鼓戏’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他当时对农村“大包干”经验的肯定,使广大农民和分管农村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吃了定心丸,加快了农村改革的进程。他赞誉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是“异军突起”,解除了人们的思想包袱。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为解决粮食等农产品短缺和工业品短缺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他强调,坚持党在农村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当时他提出的这些重要思想,在近二十多年中得到了持续贯彻和不断发展。他非常重视三农工作,有一次他出国前,专门为农业问题给我委陈锦华主任打电话,锦华主任找农经司等有关司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现在还记忆犹新。
胡锦涛同志2003年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重中之重”的原则非常重要,一直到今天还继续坚持,今后还将长期坚持。2006年他提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了一系列具体任务和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时我委根据中央精神,把基本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大幅度增加涉农投资。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并于2006年取消农业税,对三农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青年时代在陕西农村插队多年,并担任过大队书记,他对农村情况非常熟悉,2013年12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曾讲到他插队那段历史,非常生动。他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亲自部署“精准扶贫”工作并每年多次到深度贫困地区实地考察调研,对于2020年全面脱贫并实现小康,起到了决定性的带头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又提出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是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2020年12月28—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今年3月6日习总书记在两会“下团组”时强调:“养活中国要靠自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到实处”。
近百年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走过的路,从私有制到公有制,从“大锅饭”到“大包干”,从“两权分置”到“三权分置”,走过了一条崎岖不平、极不寻常的探索之路。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与时俱进地提出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政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共产党得到了民心,建立和发展了红军,赢得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桶金”;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减租减息,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维护了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土地改革,得到了解放区亿万农民的支持;建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新政权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顺应农民意愿,成功地实行了农村改革,解决了温饱问题。十八大以后,新时期精准扶贫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首先是“不愁吃”。
《今日国土》: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从您的经历和职业角度看,您认为怎样才能尽快发展农村的产业,尽快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高俊才:百年征程从头越,击楫中流谱新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先讲讲我的亲身体会,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自己亲身体验了饿肚子的滋味,四五岁时在幼儿园吃不饱,母亲把嫁妆卖掉为自己买饼干吃;当时看到村旁水塘里的水草,被村民争着打捞上来蒸熟充饥;把树叶、野菜与玉米面合在一起蒸着吃......。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多年里,看到广饶县、垦利县的大量饥民到潍县老家等要饭,即使大年初一他们也不回家,到我们家要饭,母亲把我们过年才能吃到的馒头饺子给他们吃,他们无比感激。1975—1978年我当生产队长期间,正是“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的年代,自己和全生产队的二百多人共同努力,通过大干苦干和科学种田,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每人每年分得四百多斤粮食,其中三分之一是小麦,三分之二玉米和薯类(五斤鲜薯折一斤薯干),当时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但吃好的问题(包括多吃细粮、经常吃肉蛋等)是后来才逐步解决的。那个年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农民吃自产粮,市民吃商品粮,商品粮凭国家定量发的粮票供应。因为自产粮多以粗粮为主,商品粮以细粮(白面、大米)为主,所以农村青年的首要追求目标就是通过当兵、当工人、上大学等途径“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户口),吃商品粮。1978—1982年我在南京上大学期间,学校发的粮票不够用,每年都用家里的粮食到当地换成粮票带到学校用。1982年我大学毕业到国家计委工作后的前几年,每个月都定量发粮票,到粮店买粮要凭粮票和购粮本,买单位食堂的饭票、到饭店吃饭和出差,都要凭粮票和钞票,如果粮票用不完,可以到菜市场买菜(一斤粮票折合2—3角钱)。直到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才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敞开供应。因为多年亲身经历的原因,一直对粮食问题有着特殊的感情。
高俊才入户了解农民增收情况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情况入手,算一笔账。从贫困地区的情况看,从2016年到2019年,我国累计超过5000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从3416元增加到9808元,年均增幅达到30.2%,四年累计增幅1.87倍。
“但是,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6021元,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仅仅是其61.2%,与42359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则差距更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将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一是继续通过‘三个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减少农民数量(更多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乃至落户为城镇居民)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增强“造血”功能(发展产业)与必要的“输血”(政府补助)相结合;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企业带动和农民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积累得出的经验。在我国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三个结合”的实现形式。二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有资料显示,城乡公共基层设施的人均投入之比为5:1,今后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同时,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应继续向虽已脱贫但基础条件还比较差的地区倾斜。
《今日国土》:您作为在国家发改委多年从事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专家,您认为如何促进数字化发展特别是乡村数字化?
高俊才:顺应数字化大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今中外,凡有大志者,必顺应时代潮流。我曾在在北京大学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讲,当今世界,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深度融合,新理念、新技术与“新基建”深度融合,“三空融合”与“三新融合”互相推动。融合创新是大趋势。未来企业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到2021年底,我国的5G基站已超过140万个,比上年末提高约一倍,有关部门提出,2022年底将达到200万个,同时提前谋划6G。随着各种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将进一步有效连接、协同升级。
到2021年末我国网民已超过10亿,网络购物用户已超8亿,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对数字化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
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政务云”“商务云”“云计算”“云存储”“云旅游”等等,“云”的空间不断扩展、功能不断增强,大数据范围、数据量和的作用都在不断扩大。
有专家讲,历史上土地是最重要的资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厂房和机器是最重要的资产,未来数字资产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上升。据专家介绍,2013—2020年的7年间,流量增加100多倍,今后还是快速增加趋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深度融合,是大趋势。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乡村数字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具体体现。乡村数字化包括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民生数字化等多个方面,应统筹推进。
我国城乡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三农”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不充分。我国数字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乡村体现地很明显。数字化发展的短板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民群体的短板在老年人。短板既是问题,也是潜力,政府和企业都应重视补短板。
在过去多年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来带动扶贫和就业。到河南省固始县了解到,从各类大小捐赠活动,到通过电商产业园帮助贫困人口打开线上销售渠道,为当地开发精准扶贫大数据系统等,成为实现脱贫的“助推器”。
从2021年开始,全国在全面脱贫的基础上,工作重点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方面的振兴。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乡村振兴事业中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这里从数字化发展的角度谈两点。
一是要解决城乡不平衡问题,在10亿多网民中,农村网民的规模为3亿左右,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城镇。在全面小康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各种需求越来越多,更多的农民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网民,这对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措施。
二是解决老年人“智能生活”不充分问题。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越来越高,而其中的网民占比却相对较低,老年网民与老年人数的比例严重失衡。在北京的超市买菜,看到大多数人也包括老人,一般都用手机微信、支付宝付款,既省时有省事;到老家等农村的超市调研,发现年轻人用手机付款,而多数老人还用钞票付款。智能化方面,老年人还没有完全融入新时代,对生活带来不便。
现在的非网民,大多是弱势群体,按照“共享发展”的理念和可能,弱势群体也应享受现代化的“智能生活”。我国网络普及率,如果提高到发达国家85%的水平,将产生近2亿新网民,这些新网民将成为新的数字消费者,既能提高生活质量,又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因为物理设施而产生的“数字鸿沟”正在被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年龄因素、文化程度和使用技能等非物理因素。根据有关调查和分析,非物理设施因素是非网民不能上网的主要因素。
消除非物理设施造成的“数字鸿沟”,需要四个方面主体共同努力。一是子女,应当“数字尽孝”,手把手教会父母使用手机上网。二是公益性机构,社区、村庄、老年大学以及公益机构,组织培训。三是企业,开发更有益于老年人用的老年版产品,使界面易用,降低使用门槛。在推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应用加快普及应用的各项工作中,要为老年人这个潜力巨大的群体,提供更多符合其特点、满足其需求、适应其兴趣的产品和服务。四是老年人,提高对信息化、智能化的认识,增强学习运用智能化产品的自觉性。多措并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今后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开放应用,都要更多地考虑农村人尤其是老年人,使这个庞大的群体同步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社会。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防止返贫问题,也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既要解决经济收入问题,也要解决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数字化生活滞后的问题。这些工作都需要发挥企业的重要带动作用。
《今日国土》:非常感谢高司长能够接受我们专访,虽然您已退休,但您仍然关心关注农村经济工作,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从事“三农”工作的同志不断带来一些最新的信息和政策,在这里我们代表他们向您表示感谢!(本刊记者:柳忠勤 王京涛 陈志强 本文选自《今日国土》杂志 2022年1-2月合刊)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