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新质时代|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作者:逄锦聚

2024-11-10 19:57 《人民论坛》杂志  主页 > 趣旨 > 强国符号 > 新质生产力 > 新质产业 >

打印 放大 缩小









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作者:逄锦聚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把握五个重大问题:一是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二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方向和目的;三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四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重点和核心问题;五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  重大问题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9.001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从多领域、多方面发力。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必须做好的工作之一。笔者就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谈一些看法,以供讨论。

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对形势的判断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持续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21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218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1]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特别是我国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一批自主创新的成果居于世界前列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以上成就表明,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在内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改革开放的深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

但也应该看到,当前还不同程度存在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例如,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较为突出;分配关系尚未理順,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需进一步缩小;结构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民生保障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日益显现,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等还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些堵点、卡点,等等。这些情况说明,经济体制还不完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国与国之间前沿领域的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为保证完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党的中心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4]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方向和目的

方向决定道路,目的决定途径。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明确方向和目的。而要明确方向和目的,有必要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作出界定。

所谓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就是在新科技革命和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规定性包括五个最主要的方面:第一,科技创新的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第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第三,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第五,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一旦生产力发生了革命——这一革命表现在工艺技术方面——,生产关系也就会发生革命”。[5]“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6]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否则,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诸多新要素可能因为生产关系的制约而不能实现创新性配置,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不能实现优化组合,如果这样,新质生产力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新质生产力可能因为生产关系的制约而得不到很好地发展,一些新技术可能被束之高阁,一些高新产业可能得不到孕育和发展。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谓新型生产关系,就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性质和发展状况要求的生产关系。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新型生产关系表现为: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二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劳动,不管什么岗位的劳动者,只要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都应受到尊重,以充分发挥其潜能;三是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管什么分配方式,只要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要鼓励和支持采用。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新型生产关系表现为:一是有利于鼓励科技创新;二是有利于鼓励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四是有利于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力量,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方向和目的,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8]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好,改革经济体制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也好,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背离这一目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通过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也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要确保人民特别是在各个岗位上的创新者、劳动者,从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获得自身利益和幸福感、满足感。

其次,要坚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此,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把全部资本集中到自己的手里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0]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1]只有把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根本任务,才能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基础。只有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巩固和发展,才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后,要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改革的目的。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总体是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要改革的是其中不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部分。要坚持以经济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改革那些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弊病。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一场革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习近平经济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其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并发展完善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坚持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等。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集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于一体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蕴含着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中国经济学的宝贵财富,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学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还必须坚持以下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四是坚持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立足中国实际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重点和核心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包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其中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硬道理。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2]过去的改革我们妥善处理了这一核心问题,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今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进一步处理好这一核心问题。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机制对经济具有自动调节作用,有利于调动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已为人类社会发展实践所证明。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国内外实践都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可能也不可以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要着力解决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创新力、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等问题。一是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着力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既抓好深化国企改革、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又抓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要培养造就真正的企业家,确保企业的法人地位,使之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二是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增强监管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保障,着力提升监管效能。三是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动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加快建设现代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以人民群众关心、市场主体关切的领域为重点,着力完善质量和标准体系。四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尊重经济规律,坚决破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政府职能尽快转变到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上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13]要健全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和各个岗位上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在抓好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核心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深化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

一是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注重有组织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新興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有组织推进科技创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14]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特别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打通堵点、卡点,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15]用新科技成果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三是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深化人才体制改革。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要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着力点,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树立大人才观,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创造社会分工不同但人人都能成才、都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作出贡献的良好氛围。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著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分配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战略先导力量。

四是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持续扩大开放,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首先,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6]。要进一步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同时要推进政府行为法治化、经济行为市场化,建立健全企业履行主体责任、政府依法监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健全对外开放中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体制机制。其次,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探索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新模式、新路径。再次,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大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最后,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开放型经济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JJD790044)

注释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24年2月29日,第10、11版。

[2][3][11][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4][13][1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版。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1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2页。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60页。

[8]《习近平在重庆考察时强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人民日报》,2024年4月25日,第1版。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1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曾作了深刻阐述,本文参考了这一文献。

[1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28页。

责 编∕张 贝  美 编∕梁丽琛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