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收稿日期:2024-04-17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技术进步、秩序重构与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研究”(20CSH011)。
作者简介:
张成甦(198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政策与治理、农业产业研究;
万劲波(1974—),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战略与规划、科技政策与治理。本文通信作者为万劲波。
摘 要: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建成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首先,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主要特征,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以农业产业体系为强力支撑、以满足广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促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先进生产力;其次,厘清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从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新型农业人才供给现状、三产融合和农业竞争力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再次,梳理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和思路,明确了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强化农业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战略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深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重点任务;最后,从加速农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创建与融合,构建包含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完整生态的角度,提出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4)5-10-10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4.5.2
0 引言
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有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发展。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万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1]。《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2],进一步提升全国粮食综合产能,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确保“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能够如期实现[3]。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短板和弱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亟须加快补齐我国农业短板,面向农业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开辟农业发展新空间,积聚农业发展新动能,探寻农业发展新路径,将农业打造为现代化大产业。
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指示精神,系统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5],这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思想一脉相承[6]。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但是顺应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和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更是加快建成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本研究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出发,厘清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分析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明确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思路与任务,进一步谋划以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路径。
1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
1.1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实践深度融合,以更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更先进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农业劳动对象为内涵,由颠覆性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能够加速农业提质增效、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绿色、先进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综合产能、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助力丰产丰收的新质竞争力;还是能够广泛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精准监测、智能分析和科学决策,加速农业向更加集约、绿色、智能的方向转型的新质创造力;更是在生物农业、数智农业、绿色农业领域开辟未来农业产业发展新空间、新赛道,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质战斗力。
1.2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农业科技创新。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创新不确定性更大、涉及学科领域更广、对综合技术集成要求更高、创新成果外部性更强等特点[7];同时,还面临创新周期长、主体关系复杂、创新过程烦琐、创新激励不足等问题[8]。上述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难点和主攻方向,也形塑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结构与特征。总体而言,农业新质生产力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典型特征。其中:“高科技”是指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表现为技术含量更高、涉及领域更新、市场前景更广;“高效能”和“高质量”是“高科技”的结果,表现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产品和服务更优质、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强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一方面,要锚定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目标,坚持稳面积、提单产,重点从耕地、种子、农机、农艺、耕作技术、农药化肥、水利设施等方面入手,全面开展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推广,实施农作物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策“五良”协同模式,以科技创新助力粮食丰产丰收,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另一方面,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和“无人区”领域的探索研究,加快推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LEO卫星等颠覆性技术攻关及其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努力在“生物+”现代农业、“人工智能+”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前沿领域挖掘农业发展的新动能,开辟农业发展的新赛道,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强国建设。
其次,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着力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先进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9]。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有效改造传统农业,让传统农业重新焕发新的创造力,赋能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还能推动农业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拉长,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更重要的是,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催生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是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再次,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先进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农业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物质生产与供给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农业新质生产力以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和饮食结构变化趋势科学布局,在保证粮食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承担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的重大责任,确保各类农产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完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和粮食安全体系。
最后,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力。农业是生态产业,绿色是农业的底色,我国农业发展不能继续走“重肥重药”的老路。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通过使用智能化防灾减灾预警系统、“物理+生物+化学”交替防治技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等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绿色可持续的新技术、新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还能极大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农业绿色转型与低碳发展,这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2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逻辑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更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
2.1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的重要论断,都是不同历史阶段对生产力本质的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更是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为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矛盾、推动农业生产力跃升、加速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形成与先进生产力相适配的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生产力层面出发,明确“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确定“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解决瓶颈制约始终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6],并通过“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10],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找准支点和支柱。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层面出发,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11],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5],以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添活力、增动力。
2.2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
中国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示范推广新式农机具,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生产快速恢复[12]。改革开放后,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科技进步助力中国步入现代化建设快车道。此外,明确将农业科技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支撑,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长时段视角来看,生产力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支撑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也持续进步,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要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有效解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突出问题,必须培育农业发展的内生引擎,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而农业新质生产力正是能够赋能农业提质增效、极大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驱力和强引擎。
2.3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立足当前,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迫切需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13],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主粮稳产增产,保证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同时,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有效拓展农业生产对象,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和粮食安全体系。放眼长远,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所需。农业新质生产力并不局限于农业生产环节,还体现在采收、储运、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协同联动,通过产加销深度融合、农林牧渔并举,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均衡布局,将农业打造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并取得原创性突破的重要保障,进而推动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3 我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多元化的作物种类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农业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但我国农业产业大而不强的发展局面尚未改变。对标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和世界其他农业强国的发展水平,我国农业亟须在多个领域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强化优势。有研究预测,我国可能在2040年前后跨越农业强国门槛,保守估计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应不晚于2045年[14]。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最大短板[15],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还面临诸多挑战。
3.1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机械装备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72.03%[1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均在80%,甚至9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普遍较高,而南方丘陵山区常出现“一机难求”,甚至是“无机可用”的情况。从作物品种来看,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85%,其中,小麦的机械化率高达97.29%[17]。
二是农业现代化转型滞后。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代农业传感器、基因技术、数据科学、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已成为各国抢占农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领域。美国69.6%的农场采用传感器采集数据[18],80%的大农场实现了生产全程数字化,平均每个农场拥有约50台连接物联网的智能设备[19],能够对土壤、播种、施肥、灌溉等进行精准监测和控制。日本作为最早在农业领域应用智能机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国家之一,大力支持小型智能农机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在人工智能育种、资源与环境智能监测等多个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2012—2022年,我国农业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仅从1.03提升到1.04,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10.5%,严重滞后于第二、三产业[20]。
三是前沿农业科技成果不足。目前,我国主粮种子已基本实现自给,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21],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粮棉油糖、猪牛羊禽、鱼虾蟹贝的供种保障率在75%以上[22];但大部分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核心种源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种业产业化和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部分多用途、高性能、低能耗、智能化的高端智能农机装备自给能力不足,部分农机及其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且短期内难以实现国产替代,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装备基础不牢固。此外,我国在新一代农业传感器技术、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基因改造技术、绿色材料等前沿核心领域还处于试验攻关、跟跑并跑阶段,国际领跑型技术仅占10%左右[15],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3.2 具有高科技素养的新型农业人才不足
一是高水平农业战略科学家严重不足。高水平农业战略科学家是端稳“中国饭碗”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从高水平农业科学家占比来看,美国是0.738‰,中国仅为0.049‰[23]。同时,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的人才培养效果还有待加强[24],农业领域的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引智效益亟待提升[25]。
二是高水平农业科技研发型、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高水平农业科技研发型、应用型人才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的中坚力量。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我国对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大。当前,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占比为0.32%,不足世界科技强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6],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尚不能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三是现有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既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发展成果的受益者。2022年,我国农业就业人员占比为24.08%①,远超于高收入国家3%,甚至1%左右的水平[14];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农业强国平均水平的33.6%[26]。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交织叠加,“乡村先老”“乡村快老”“乡村更老”“乡村高老”的“四老”格局加快形成,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日趋明显[27],“老人农业”现象愈发普遍。这可能与耕地弃耕、农业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有关,进而影响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8]。因此,如何破解“谁来种地”的难题已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当务之急。
3.3 农村三产融合欠佳,农业竞争力不强
一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衔接不畅、融合欠佳。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农村三产融合企稳向好的趋势明显,但也面临诸多难题。2021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5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值在3.5∶1~4∶1之间,我国农产品附加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29]。数字农业、农村电商、农文旅融合、乡村服务业等新产业新模式还有待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链还有待延伸拉长,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乡村产业布局还须进一步优化。
二是农业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国是农业大国,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竞争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与有力保障。综合来看,高价的水、肥、药及人工是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我国每产出50千克稻谷、小麦和玉米的总成本要比美国分别高出42元、37元和52元[30]。从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两项指标来看②,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处于国际偏低水平[31-32],农业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不足、引领性不强。
三是涉农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创新激励不强。强化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关键举措。2019—2022年,我国上市涉农企业的创新指数从46.85提升到48.11,涉农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60%提升到2.75%[33]。其中,涉农中央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领头羊,而涉农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增强。从细分领域来看,涉农企业在育种创新方面的成效较为显著,但在其他领域的创新成效并不明显。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研发投入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且不确定性较大、成果应用的公益性较强等特点,再加上涉农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民营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34-35]。
4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思路与任务
4.1 主要目标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建成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围绕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聚焦以下几个基本目标:一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新品种、新农机、新农艺、新材料、新能源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摆脱资源依赖和粗放发展的传统路径,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基础保障能力;二是培育壮大生物育种、生物农药制造、生物肥料制造、生物饲料制造、兽用生物制品及疫苗制造、生物农业相关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36],打造上下游产业集群,构建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三是加快推进生物制造、智能控制、智能传感、卫星互联网、关键战略材料、生物质能[37]等在农业领域取得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并实现成果转化,前瞻部署农业产业新赛道,抢占未来农业发展高地。
4.2 发展思路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必须深刻领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系统引入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优化劳动力、技术、数据、资本等农业要素组合并实现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扎实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原始创新,加快构建农业产、学、研、用的完整链条,形成“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的良性循环,确保“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的高效畅通,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质变和跃迁,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效能。
4.3 重点任务
立足我国国情农情,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承担以下重点任务:一是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全面提升农业综合产能,确保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聚力在水土养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绿色低碳、优质农产品供给等方面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三是强化前瞻性、战略性农业基础研究,优化对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前瞻布局,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与技术源头供给。四是支持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融合创新,着重在育种创新攻关、智能农机装备创制、绿色能源开发等关键性、颠覆性、“无人区”领域产出原创性成果,打造农业科技新高地。五是逐步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支持涉农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既要将先进的理念、模式、技术、人才等“引进来”,也要在国际化经营中不断优化农业全球布局,注重品牌打造,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带动我国优质农产品、农业装备、涉农技术和相关服务等“走出去”。
5 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当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复杂交织,资源禀赋约束日益趋紧,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业的刚性需求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紧平衡态势还将持续,农业强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前景广阔。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系统推进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整体跃升,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四链”的有序衔接与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5.1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赋能
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全面提升农业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是以农业科技赋能良田改建。高标准农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通过整治田块、完善水利设施、科学规划建设林网路网电网等措施,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科学化种养,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针对我国耕地普遍存在的“酸、黏、薄、瘦、盐碱”等问题,通过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手段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将耕地改良成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形成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以科技赋能良田建设。
二是以农业科技赋能良种繁育。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形成种业创新合力。加快合成生物技术、农业基因编辑、高通量育种芯片等颠覆性种业创新技术攻关和重大品种研发攻关,尽快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引领全球种业创新。强化种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集中资源做大做强国家种业阵型企业,重点打造世界级种业“航母”,提升我国种业企业竞争力,重塑全球种业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制种大县、育制种基地、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提档升级,以点带面自主选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绿色的战略急需品种,把牢核心种源的战略主动权。加快种质资源和制种育种数据库建设,推进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数字化进程,以科技赋能种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农业科技赋能良机研用。农机装备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继续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尽快补齐农机装备“一大一小”两方面短板。提升农作物生产全流程机械化水平,加大名特优新品种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力度,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开展新型农业传感器、农业机器人、先进制造材料等高精尖技术攻关,加强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绿色材料在农机装备领域的应用,探索高端农机装备协同攻关的新模式新机制,推进农机装备稳链强链建设。
四是以农业科技赋能良法推广。良田良种良机效能的发挥必须辅以良法的配套支持,既包括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也涵盖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处置、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等科学治理方法的深化应用。亟须推动数据要素从消费端向农业生产端移动,让农业大数据为农业劳动者所用,加速数智农业转型进程。同时,应加快建设与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小农户、小企业群体,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赋能农业增产增收。
5.2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从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培育壮大新兴农业、布局建设未来农业等3个维度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把准方向、强化抓手、寻求突破。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应以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和生产效益显著增加为目标,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必须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短板,大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能源和绿色新材料,改进升级能源设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大粮食观、大食物观、大农业观为引领,改造升级传统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渔业等,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农业。培育壮大新兴农业、特优农业,应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科技化步伐。围绕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一代传感器技术等与农业领域深度融合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推动农业向数智化、绿色化方向提档升级,尽快在农业生物产业、农业信息化产业、高端农机装备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绿色农业等领域产出更多科技含量高、品质效益好、品牌竞争力强的新成果。
三是布局建设未来农业。谋划布局未来农业,尽早在农业“无人区”关键领域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应用及安全治理等工作,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和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积极开展“‘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尽早在“人工智能+”耕种、管护、收储、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在“基因+”育种、农药、饲料、肥料、制剂、疫苗等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多方合力在基因农业、深海养殖、新能源农业、新材料农业等未来领域开展技术交叉融合创新,把握未来农业发展主动权。
5.3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强化农业战略人才力量
加快打造一支具有科学家素养、战略家思维、企业家精神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重点解决农业科技力量碎片化问题,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
一是加快培养一批具备国际顶尖水平的农业战略科学家,引领农业前沿领域创新,突破农业关键技术瓶颈。结合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战略支撑作用,围绕农业发展的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强化农业基础研究与技术供给。
二是加快培养、遴选一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人才。以“内培+外引”的方式解决关键领域研发人才短缺问题,围绕细胞农业、再生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等颠覆性、关键性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与成果转化,尽快取得一批原创性、颠覆性农业科技成果,缩短“创新—技术—产品—产业”的进程。
三是大力支持涉农高校培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利用好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汇集、学科交叉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其与涉农科技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理论功底扎实、具备交叉学科素养、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具有浓厚“三农”情怀的高素质创新型青年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四是加强对涉农主体的教育培训。立足地方需要,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应用,向涉农主体开展公益性、服务性、普惠性农技培训,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技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年轻化的涉农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
5.4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开展涉农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涉农融资租赁业务、涉农创新启动基金、涉农科技创投基金、涉农科技创新补贴、涉农知识产权质押等新模式、新路径,解决涉农科技企业的融资难题。大力支持开展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国家战略发展急需领域、人民现实需求和生命健康领域等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金融支持推进农业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梳理和分析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总量、结构、质量、政策及其落实情况,明确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找准解决人才问题的关键点,加快形成更具可行性和吸引力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解决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力量分散等问题。对于急需紧缺顶尖人才,还可以从平台搭建、资金支持、服务保障等方面优化配套政策和措施。
三是持续扩大农业关键领域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围绕农业“卡脖子”领域、“无人区”领域、未来领域等,加强科技创新交流,深化国际合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生态,实现农业科技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6 结语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也能够持续、稳定供给。要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及时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农业产业链上,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同时,还应加强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培育壮大新兴农业和未来农业,系统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注释:
①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23》中“就业人员与工资”等相关数据计算得出。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②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农产品净出口额/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农产品出口额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的份额/世界农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EB/OL].(2023-12-11)[2024-03-25].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12/content_6919545.htm.
[2] 陈炜伟.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N].新华每日电讯,2024-04-09(3).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4] 《求是》杂志评论员.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EB/OL].(2024-02-29)[2024-03-12].http://www.qstheor
y.cn/dukan/qs/2024-02/29/c_1130082954.htm.
[5]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6]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23:40.
[7] 宁夏,程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2023(8):42-46.
[8] 成翠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7(4):17-19.
[9] 李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4-03-06(3).
[10]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EB/OL].(2024-02-20)[2024-03-19].https://www.moa.gov.cn/ztzl/2024yhwj/zxgz_29632/202402/t20240220_64487
20.htm.
[11] 习近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新长征,2023(7):4-11.
[12] 信乃诠.中国农业科技50年[J].农业科技通讯,1999(9):2.
[13] 新华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2013-12-24)[2024-03-20].https://www.gov.cn/ldhd/2013-12/24/content_2553842.htm.
[14] 魏后凯,崔凯.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国道路:基本逻辑、进程研判与战略支撑[J].中国农村经济,2022(1):2-23.
[15] 林万龙,朱菲菲.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农业强国建设[EB/OL].(2024-02-17)[2024-02-25].https://theory.gmw.cn/2024-02/17/content_37148262.htm.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农村统计摘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8-17)[2024-03-18].http://www.njhs.moa.gov.cn/nyjxhqk/202208/t20220817_6407161.htm.
[18] 澎湃新闻.示范型智慧农场兴起 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显现[EB/OL].(2022-05-24)[2024-03-1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242089.
[19] 李文龙.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更好发挥对粮食生产促进作用[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1):25-27.
[20]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信通院,2023:13-17.
[21] 赵颖全,郁琼源,罗江,等.不断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从2024中国种子大会看种业振兴新动向[EB/OL].(2024-03-19)[2024-04-01].http://www.moa.gov.cn/ztzl/ymksn/xhsbd/202403/t20240319_6451807.htm.
[22]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EB/OL].(2023-12-21)[2024-03-19].http://www.zys.moa.gov.cn/gzdt/202312/t20231221_6443251.htm.
[23]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农科智库要报第三十五期,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对标分析[EB/OL].(2023-08-21)[2024-03-21].http://zly.cau.edu.cn/art/2023/8/21/art_40727_974817.html.
[24] 袁建霞,万劲波.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战略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3,44(10):35-43.
[25] 许丽菁,杨耀东,王挥.农业科研单位引进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2,41(3):73-75.
[26] 高旺盛,孙其信,陈源泉,等.世界农业强国评价指标构建与中国对标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3,28(11):1-13.
[27] 原新,范文清.老龄化城乡倒置,如何积极应对[EB/OL].(2024-03-05)[2024-03-24].https://3w.huanqiu.com/a/de583b/4GqY92ahua1.
[28] REN C,ZHOU X,WANG C,et al.Ageing threatens sustainability of smallholder farming in China[J].Nature,2023(616):96-103.
[29] 张正河,贾大猛.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意义:兼论推进乡村振兴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逻辑关系[J].国家治理,2023(2):15-20.
[3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价格成本调查中心.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189-192.
[31] 纪淑平,李振国.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提升对策[J].农业经济,2018(8):139-140.
[32] 林小意,王琼林,刘超.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国际比较及提升对策[J].中国商论,2022(19):7-10.
[33] 杨舒.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业科技基础研究“量质双升”[N].光明日报,2023-12-07(8).
[34] 谢冰.美国农业科技政策变迁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20,38(3):146-151.
[35] 陈天金,任育锋,柯小华.中国与欧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比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11):1-10.
[36]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EB/OL].(2018-11-26)[2024-03-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33037.htm.
[37]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2024-01-18)[2024-03-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
01/content_6929021.htm.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Zhang Chengsu1, Wan Jinbo2
(1.School of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anya, Sanya 572022, China; 2.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enhancing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It also serves as a strategic imperative for advanc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xpedi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obust agricultural powerhouse and a modern socialist powerhouse. Firstly,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t argued that such productivity is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and advanced, driven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ongly supported by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ystem, primarily aimed at meeting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s well as promoting sustainabl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urthermore, the "triple logic"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as elucidated, and the primary challenges confronting China's efforts to enhanc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levels and capabiliti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upply for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among three industries and agri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dditionally, the document combs through the main thought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griculture. It specified key initiatives such as enhancing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staple crops and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reinforcing the foundational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e, expediting the generation of original and strategic innovation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broadening exchanges and collaboration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lly, considering the imperative to expedi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chains, value chains, talent chains, and financing chains, as well as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system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gricultural powerful country
(栏目编辑:邵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