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百姓祠|中国的祠堂建筑研究——以阳新县祠堂为例(作者:李路璐

2024-04-09 17:06 《建材与装饰》杂志  主页 > 记忆 > 百家姓版图 > 百姓祠 >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国的祠堂建筑研究——以阳新县祠堂为例
 


《建材与装饰》杂志 2020年2期   作者:李路璐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1 祠堂的起源
《现代汉语小词典》(1983 年修订版)的“祠堂”条目中解释到:“1.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2.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
 
巫继光、柳肃解释到:“‘祠’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一血缘关系的家族祭祀祖宗的祠,历史上曾有过各种名称:‘宗庙’、‘家庙’、‘祖庙’、‘宗祠’、‘祠堂’等。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家族祠堂’。另一类是专为祭祀某一个历史人物而建的,叫‘专祠’或‘祠庙’,如孔子庙、关帝庙、太史公庙、武侯祠、屈子祠、柳子庙、包公祠等等。这—类有时也被人们称为‘名人祠堂’。”尹文解释到:“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络点,也是祖先灵魂的安息地。”
 
从实际用途来讲,平日里祭拜家族祖先或者族人们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宜或者族人一同相约商议家族事宜时,都可以在家族祠堂中举行。在我认为,祖先居住在人们的心灵中,而祠堂则是一个宗族心灵的外化。
 
近代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潮逐渐深入并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一些留学的极端激进知识分子慢慢开始了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抨击,不但有很多祠堂被破坏,也浇灭了建设祠堂的意识。并且由于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自然经济慢慢减弱,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城市开始逐渐建立。作为礼制性建筑的祠堂失去了建设条件,不单是宗庙建筑的建造被废止,民间祠堂的建造也开始没落。在20 世纪90 年代,民间祠堂的建造开始恢复,并且小范围引起了建造热潮。可是这个时期的祠堂,其原有的很多作用都发生了转变或消失,而成为了为发展旅游经济或保留传统文化的需要而修建。
 
笔者针对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地区保留尚为完好的祠堂进行了实地调查以及现场测绘,以阳新县祠堂建筑群为切入点,研究分析祠堂的形制,分析文化影响下的祠堂纹样装饰,并探索祠堂文化下的设计元素,以期转译运用在现代设计手法中。
 
2 阳新县祠堂的形制以及内部陈设
2.1 李衡石故居
李衡石(1838-1922),原名均善,字守吾,号道森。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玉堍村人,任县丞,后投左宗棠部。1879 年接受出使俄国的使命,没有动用武力便收回伊犁城,成为晚清外交史上一次成功的交涉。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卓越贡献,赏正二品封典,诰受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在唐、宋为从二品,明清为正一品。李衡石年老后返回故乡,修建了居所。
 
李衡石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筑面积1380m2,有正堂、过堂、祖堂等房室,并建有供管家、佣人、厨师用的次间。为砖木结构,屋顶砌有马头墙,气势非凡,正面屋檐下有砖雕的忠孝故事神话传说等图案;沿屋檐四周,均绘有黑白及彩色的屋檐画,屋檐画为阳新古建筑的一大特色。房屋内结构精巧,以间距对称的木柱为支点,横梁用弧形木料承力,住房过堂以雕刻的隔扇门板间隔,门窗屏风精雕细刻,彩绘金描。
 
2.1.1 李衡石故居形制
 
形制布局:过堂为硬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屋顶是我国古建筑常见屋顶构造方式之一,硬山式屋顶只有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外的建筑叫硬山建筑。我国传统寺庙、园林、住宅当中都广泛运用硬山式屋顶,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屋顶形式。
 
2.1.2 李衡石故居内部陈设
 
建筑外立面有黑白及彩色的屋檐画,屋檐画为阳新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中央名堂后退半间形成门廊,门楣上方位楷书“光禄大夫”石刻匾额,两根立柱以支撑檐口,一柱双料,立柱下方为一人高石制的大花瓶柱础,上部木制作,大门横匾“光禄大夫”四个大字银钩铁竖,苍劲有力。正堂与祖堂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开间宽阔,以间距对称的木柱为支撑,横梁大小一致的均匀弧形木料,雕刻精美的格扇门窗,宽阔通透。檐下均施天花,中间有方形和八角形藻井,所有房间都上设阁楼,阁楼作寻杖栏杆围合,彼此贯通。
 
2.2 李氏宗祠
据李衡石故居百余米的地方,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李衡石捐建的李氏宗祠。宗祠为三进四合院,占地1650m2,主体建筑由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构成。
 
门背面为戏台,单檐歇山顶,平面大致呈正方形,面阔进深约5m,石柱将戏台抬起,供人穿行。两侧原为连接前后两进的双层连廊,现已毁。
 
戏台对面为体量高大的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间,高约8m,与故居一样,开间宽阔。檐下做天花,遮盖屋檐构造。厅堂正中为斗八藻井,内绘太极八卦图。
 
李氏宗祠内部陈设:
 
李氏宗祠的装饰陈设比较丰富。厅堂正中为斗八藻井,内绘太极八卦图。戏台上额枋上雕有精美的云龙交织图,屏风装饰书法字画;后院厢房的格扇,格心为冰裂纹样,裙板绘以不同花瓶;石柱础上的雕饰以动物花鸟为主,雕工细腻,构思巧妙。
 
2.3 伍氏宗祠
伍氏宗祠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王英镇,占地面积2000 多平方米,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54),距今有360 年的历史,虽然历经三个半世纪,宗祠依然保存完好,并展示出独具魅力的宗祠文化。
 
2.3.1 伍氏宗祠形制
 
伍氏宗祠有戏台、拜殿、抱厅、祖宗殿。第一进为门楼,由三座牌楼组成,正中牌楼为四柱三楼。门楣上书“伍氏宗祠”,额扁下方雕刻有“渔礁耕读”灰塑及彩绘,墙顶正中有一种造型独特的金属器物,据称是伍氏宗族所崇尚的一种图腾。
 
进入正门是一个狭长的天井,两侧设小门可进入观戏场。天井背后是一个戏台,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檐角上翘,给人轻盈之感。横梁上为人像浮雕,下为云龙交织石雕。抱厅与祖宗殿由一道门隔开。四周设二楼连廊,为祭祀时奏乐的场所。殿内有一尊刻着“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石香炉。
 
2.3.2 伍氏宗祠内部陈设
 
拜殿为滚龙硬山式,两端山墙装饰从人物、花草、瑞器至倒爬狮共五层,皆为砖雕,精致鲜活。殿内有九个天花藻井,藻井内施大量如意斗拱,龙等吉祥图案。
 
3 当代祠堂发展及思考
3.1 当代祠堂发展
中国传统宗祠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建设中、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慢慢开始进行更新与转型,并呈现出更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姿态。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获得了更深入密切的发展,开始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继而在全国城乡民间,开启了续家谱、修祠堂的热潮,宗族活动在新的环境下有所恢复,寻根热悄然在海峡两岸兴起。特别在经济比较繁荣的南方地区,续谱、修祠发展更为迅猛。因此在进程中南北方的祠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我认为,南北方的祠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如下:①对当代祠堂影响最为深刻的一次政治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北方受到的影响范围广,深远。因此,祠堂在当时被作为传统文化被破坏;②破四旧,与“四旧”有关的大祠堂成为“专政”的目标;③中国古代北方战乱多,导致北方地区的人们移民南方,为了不忘祖先,团结一致,而在南方大量兴建祠堂;④南宋大儒朱熹更是重视儒家原理思想的平民化与传播,因而南方相较于北方更加深受理学的熏陶浸染,当时北方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地大多为辽金控制,因此更多受北方的游牧民族影响,更加崇奉的是佛教;⑤北方的祭祖建筑多叫做家庙。
 
打倒四人帮之后,祠堂被保存并且兴建。进入20 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国内地的祠堂与海外华人祠堂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标志着拥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祠堂,已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2 如何保护当代祠堂
更好的保护祠堂,要紧跟时代潮流,才能让当代的人感受祠堂文化,更好的从自身进行保护。可以利用祠堂独特的符号进行VI 设计,让祠堂注入潮流血液。
 
目前,已经有很多村落开放了自己的公众号进行宣传,比如水南湾,李家祠堂等,通过互联网更快更高效的宣传,更好的实现祠堂的旅游价值。
 
4 总结
有些建筑虽然进行了保护,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总是要消失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在这些建筑自生自灭的时候,多一些措施去保护它们,让它们存活更久一些,让我们的后人也能亲身看到这些美轮美奂的建筑。或许这些图文资料都是这些建筑的墓志铭,所以也是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