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百姓祠|祠堂杂谈(作者 / 潘春华

2024-04-09 12:52 《建筑》杂志  主页 > 记忆 > 百家姓版图 > 百姓祠 >

打印 放大 缩小






祠堂杂谈
 
 
《建筑》杂志 2018年1期   作者 / 潘春华
 
 
 
 
祠堂,旧时又称为“宗祠”“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宅地,故把祠堂称为“祠室”。
 
祠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最早诞生于宋代。据历史记载:宋曰墓祠,“南宋《家礼》立祠堂之制中,称家庙为祠堂”。按《礼记》规定,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祠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嘉靖时“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附近。最早由于家族尚不多,便先建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便开始专门建造宗祠或支祠。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由于家族观念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总祠、支祠和家祠之分。所谓总祠,即一宗合族为祭祀始迁祖而立的祠堂,总祠属于宗族的祠堂,该族之人,人人“有份”;支祠,即宗族的分支—“房”所建立的、奉祀该房自系祖先的祠堂,为宗族一支所享有,每村必有一个或多个支祠;家祠,即宗族的基本单位—“家庭”所建立的、奉祀该户自系祖先的祠堂,建立家祠,除了要具备相当的财力外,还要人丁兴旺、子孙较多,因此家祠相对较少。
 
明清时祠堂趋于鼎盛期,尤其是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各地。每姓必建祠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朱、顾、王诸氏。祠堂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民众所重视,可以说:祠堂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他所显示的强大的生命力长久不衰。
 
古代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姓氏祠堂,即宗祠族姓祠堂;历史名人祠堂,即历史名人纪念专祠。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位,牌位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夫妇)一块,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的祠堂堂号金字匾高挂于祠堂正厅;四周壁上有绘画、浮雕,堂柱上有祠联、楹联,柱联内容大都是:“承祀义而竭,精意钦崇无已;拱遗像而仰,德辉景慕胡忘”“文章羽翼六经高风,出班马韩欧之格”“河汾鈡秀真儒,乃出义文周孔之绪端不坠;洙泗衍淑正学,以传濂洛关闽之命脉常存”等;横梁或壁上悬挂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牌,内容一是歌颂祖先德业,二是宣传积善积德;祠中大多都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热闹之用。外部—一般都有三个门:中门为正大门,门上写有姓氏祠堂的名称,如“方氏大宗”“叶氏宗祠”“余氏祠堂”“陈氏支祠”等,正大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族人议大事时开启; 左右两边为仪门,门上写有“入孝”“出悌”字样;正大门外绘上尉迟恭和秦琼二将作为护门神;有的祠堂门前设聚星池,一为风水,二称防火救止;有些祠堂门前设有照壁,并为取得功名的族人设立旗杆石,以资彰显并激励后辈。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另外,姓氏祠堂每隔一段时日均进行大规模的拜谒祖先的祭祀活动;每过几年或几十年一般都组织族人专修族谱。
 
历史名人祠堂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一般不进行族姓的祭祀活动,但有的群众也上供品或进香,举行非集体的祭祀仪式。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仅为了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等。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画像和皇帝御封的“直笃牌匾”供后人瞻仰。同时,常陈列与名人有关的研究资料、著述和文物等等。此类祠堂的形制与姓氏祠堂相似,建筑风格也比较传统,形制却较小。但现代历史名人专祠与古代历史名人专祠的建筑形式、风格却有所不同。有的历史名人专祠还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成都武侯祠、北京文丞相祠、南阳医圣祠、苏州范成大祠、潮州韩文公祠、淮安韩侯祀祠、西安杜公祠、湖南汨罗屈原祠、忻州杨家祠、襄樊米公祠等。历史名人专祠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姓氏宗祠相比,但其历史意义却远在一般宗祠之上,它们大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具有多种用途和功能,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同时,祠堂也是族长传承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和谐友好等族风,以及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接受族规家训教育和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另外,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因祠堂大多又建有戏台,所以又是宗族的公共娱乐场所。平日祠堂空屋可借给家无住房的族人居住,族人的灵柩也可寄放在祠中。总的来讲,祠堂用途和功能可概括为十二个字:栖先灵、奉祭祀、叙昭穆、敦族谊。
 
旧时,根据祭祀需要和使用价值,祠堂多的村落往往规定了各个祠堂的使用功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则。如族人红白喜事分开在不同的祠堂进行;丧事原则上在最低一级祠堂办理,不得在总祠办理丧事;结婚、高就、做寿、添丁、上梁等喜事,原则上也在最低一级祠堂办理,但当事人有要求,愿意缴纳一定的祠堂管理费用,普请该祠堂所有族人,没有冲撞神灵或有碍族内事物,没有族人反对,经族老们同意,可以进入相应的祠堂办理。总谱、通谱修撰在总祠进行,派以下的堂谱、房谱等,在各自相应的祠堂进行,不得逾越。此外,规定强宗大族专设祠堂司事和祠丁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和洒扫上香;有的祠堂则规定,每家出1人,一届8年选4人,轮流管理祠堂,这些人俗称“当家头”;有的祠堂还规定,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宗祠内外族人不准私放畜类,不准夏秋晒谷,不准安囤家私柴草,族人盖房不得有碍祠堂风水,不允许有损害祠堂的行为等,违者罚钱一千文,充祠公有。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注重龙脉风水和生气来源,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一些家族建宅时,往往先建祠堂。一般须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争斗等现象。布局规制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所谓“四点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结构,厢房双坡两层楼屋硬山。“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倒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大门位于倒座的当心间,大门前面没有院落。“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且是用格扇封闭成一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头”。
 
祠堂建筑中的装饰大都华丽考究,是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主要有四类题材:一是企盼家族人丁兴旺,子孙繁茂。一般用卷草、松鼠、葡萄、莲子等繁殖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内容表达这一愿望。也有“麒麟送子”等民间传说。二是为家族祈福。如“福、禄、寿”三星,福星手抱婴儿,寿星手拿仙桃,禄星腰围玉带,手抱玉如意,意为加官进爵,福禄永享。这方面的内容还大量使用谐音,如蝙蝠代表“福”,鹿指“禄”,鹿与鹤在一起为“六合(鹿鹤)同春”,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瓶)安”,公鸡与牡丹意喻“功(公)名(鸣)富贵”等。三是体现人文追求,价值取向。如二十四孝,文官武将,鱼跃龙门,冰裂纹(寒窗苦读之喻)等。四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如八仙人物、麻姑献寿、和合二仙等。
 
现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宗祠建筑,如建于明嘉靖年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徽龙川胡氏宗祠。该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城东12公里瀛洲大坑口村,历代多次维修,其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大修。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明代特征,内部装修具清代风格。胡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阶墀、栏杆、地坪、旗杆石、石鼓、石狮等均为花岗岩筑成。祠堂前进门厅是一座高10.5米、宽22米的重檐八角门楼。门楼的大小额枋饰木雕龙戏珠、狮滚球和历史戏文等。门楼后为天井、廊庑。祠堂中进是全祠的正厅,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厅内4根银杏金柱,高6.5米,围1.66米。梁柱的飞凤、柱础的狮座、雀替的鱼化龙及平盘斗等均镂空雕刻,熔绘画与雕刻于一炉,极其富丽精美。正厅两侧和上方存32扇高4米的落地花雕隔扇。
 
旧时,广东、福建一带喜好修建祠堂,几乎村村有祠堂。有钱的男子都可以独立修祠堂,甚至可以为活人修建祠堂,叫生祠。人们常说的“六亲”,指的是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兄弟之间、兄弟们的孩子之间以及兄弟们的孙子和曾孙之间,宗族内三五代之间关系尚且亲密,然而数代之后,关系疏松,就需要宗族关系来调节,而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则是整个宗族百世得以联系的纽带。所以在广东、福建,大宗有大祠堂,来祭祀共同祖先,各支派又有小祠堂,各祠堂内按照辈分先后摆放祖先灵位。上尊下卑,左长右幼,井然有序。宗祠除祭祖开会外,还开办私塾或者义塾,传承宗族礼俗。比如,旧时福建漳州府诏安县,“居则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陈盛韶《问俗录》卷四《诏安县》)这一时期的宗祠大都保留至今。据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等调查,连城新泉的张氏家族,除总祠外,另有支祠24座;惠安山腰庄氏家族,族众数万人,大小祠堂超过100座,其准确座数连族人也说不清。福州郊区尚干的林氏家族,族众近万人,大小祠堂不下50座。
 
古代祠堂作为尊祖敬宗、传承族风的产物,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先民精神和家族的圣殿,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则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