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阮曲“丝路驼铃”的艺术表现
阮是“阮咸”“阮咸琵琶”的简称。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起源于秦汉时期,唐代是阮发展的鼎盛时期,白居易的诗中写道“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這种乐器曾被称为“汉琵琶”,因为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擅长此乐器,而逐渐得名“阮咸”,后来逐渐简化为“阮”,这个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中阮独奏曲《丝路驼铃》是传统阮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首旋律优美、清新古朴、乐器配置精致的乐曲,也是一首轮响悬殊、起伏较大的独奏曲,采用新疆民歌的素材创作而成,由新疆手鼓和碰铃伴奏,更加鲜明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西域风情的场景。
一、乐器阮概述
阮这种乐器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以及阮乐器演奏家宁勇的《丝路驼铃》深受人们喜爱。通过这首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西北地区的浓郁而恬静,通过聆听这首曲子能够想象到骆驼队伍在沙漠中前进的画面,凸显了西北地区音乐风格的独特魅力。乐曲以唐代张籍《凉州词》中“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诗意为依据,汲取新疆民间音乐创作而成,展现了荒漠广袤,古丝绸之路上不畏艰辛、长途跋涉,充满酸甜苦辣的骆驼商队的情景,凝聚了深沉的抑郁情感。这是一首由大阮演奏的乐曲,但是中阮的音色能很好地表现出沙漠的场景。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地通道,是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这条道路途径人迹罕至的高原、沙漠地带,尤其沙漠地区环境恶劣,荒无人烟,骆驼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可以说丝绸之路是由人与骆驼共同创造的,他们不畏艰险、相互帮助,充满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丝路驼铃》音乐分析
中阮独奏曲《丝路驼铃》是一首旋律优美、流畅,风格质朴的曲子,乐曲描绘了丝路商队行走的情景,古朴清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一首轮响悬殊,起伏大的作品,表现了古代的骆驼商队由远而近,辛苦的时候停下来休息、欢歌、舞蹈,休息好之后慢慢远去的情景。
第一部分,引子以八小节泛音开头,体现了由远而近、由弱渐强,表现了骆驼商队在沙漠中慢慢靠近的感觉。商人牵着骆驼在沙漠中迈着沉重的脚步艰难行走,伴随着驼铃的声响缓慢走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骆驼商队准备出现,泛音展示出丝绸之路商队中人和骆驼正在行进的一个动态表现。根据这一部分引子可以联想到一个画面,商人牵着骆驼,骆驼身上载满了货物,在夕阳下缓慢前行,骆驼的铃声悠扬,此起彼伏地传递过来,在整个荒漠中展示出生命奋斗的生机,给这个荒凉的沙漠带来了活力。紧接着就是深远起伏的长轮演奏,深远起伏的演奏速度适中,表现骆驼商队在广袤的沙漠中行进的旋律,长轮饱满、悠长,用以表现沙漠的苍凉景象,表现出一副壮美的景象。3/4拍节奏的滚奏,充满了动感的节奏,加上第一拍的扫弦重音,可以清晰地听到骆驼在沙漠中缓慢而坚定有力的行走声。虽然由F调转为C调,但是丝毫不影响音响效果,依稀可以感受到沙漠骆驼的影子。引子整体展现出一望无际的、连绵不断的大沙漠风貌,仿佛骆驼商队就在眼前一样。第二段,伴随着骆驼的脚步,画面逐渐转到商人的情绪上。长时间的跋涉,干燥炎热的气候,沙尘在大风的侵袭下扫过片片沙丘,打到商人的脸上。慢板的新疆维吾尔风格的曲调,把这种艰辛描绘得淋漓尽致。快速弹挑,还有扫弦得演奏方式把沙漠商队行进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由降B调开始,节奏变为2/4拍,是欢欣舞蹈小快板,给人一种轻快的感觉,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当太阳下山天色渐渐变黑,皓月当空,风尘仆仆的骆驼商队来到了不远处的沙漠绿洲,还有游牧民族的几个帐篷,在休息的同时,人们围着温暖而耀眼的篝火跳舞,用欢畅喜悦的歌声与舞蹈来缓解连日的疲惫。这是一段舞蹈性的乐曲,节奏欢快,舞蹈性非常强。开头的双泛音紧急而突出,紧接着的空弦音平稳而松弛,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后的滑音显得俏皮而可爱,活泼又有情趣,让人听了忍不住要摇头晃脑。这种滑音表现出新疆地区的特色,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色彩性。
第二段大量的扫弦运用为画面增添了气氛,扫伏技巧的运用将舞蹈的姿态描绘得千姿百媚,将演奏效果渲染得妙趣横生。最后一小段与这乐段开头相似,其中加入泛音,稍作改变,表现出人们载歌载舞的景象,跳到尽兴时,连骆驼都被这种气氛感染了,也跟着摇晃身体。
第三部分,这段运用的技巧以扫弦节双弦滚奏为主,使发音集中、饱满,情绪激昂、跌宕起伏。实际上这一段描写了沙漠里有数不清的商队经过,丝绸之路上,有数不清的商队在川流不息地穿梭往来。这样的画面在历史上是多么的辉煌,往来于东西方的商旅络绎不绝,跋涉于漫漫丝绸之路上是多么壮观。
第四部分,柔缓而深情的中板表现了人与骆驼之间朝夕相处、彼此互助、亲如一家的细腻而真挚的感情。这段的前半部分在演奏上汲取了新疆的浓郁风格,表达人们对骆驼的关心与爱护以及骆驼对人们的依恋情感。在没有水的时候,骆驼会帮人寻找水源,在风暴来临时为人们抵御风沙。此部分运用了滑音、吟弦等技巧,充分展现了音乐特有的律动感。音符由分散到密集,速度由慢到渐快,节奏由简单到复杂,由开始的二八节奏到四个十六分音符,再到后来的扫弦,由四个十六分音符从简单的弹跳再到遮弦,速度越来越快,音量也越来越大,音响效果也越来越丰富,其中的韵味也越来越浓烈,情感也越来越深厚激烈。这部分运用了扫伏弦演奏技巧,主要是扫弦,在中阮演奏技巧中是最有力量,也最能表现雄壮气势的。最后是一个和弦强力扫下去再由弱慢慢到强,最终强收,到这一刻突然停止,很安静没有任何的声音,好像时间都凝固了。片刻沉默后就是自由抒发情感的散板,仿佛又回到最初的平静,骆驼商队不畏艰难险阻,振奋精神、整装待发,伴着火红的朝阳,重新踏上征程。驼铃声渐渐远去,沙漠里只留下商人和骆驼的脚印以及隐隐约约的铃声。散板同样运用了泛音,与开头引子部分前后呼应,泛音模仿骆驼队伍进行的脚步声,不同的是,引子表达的是骆驼商队由远及近的效果,而结尾是商队远去的身影。随着队伍渐渐远去,驼铃声也渐渐变弱,最后的泛音空灵而不虚,让听到的人都沉浸在骆驼商队远去的背影里,仿佛有一幅画映入眼帘,久久不想醒来。
三、结语
《丝路驼铃》描写的是古代“对外开放”的壮举,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通过了解《丝路驼铃》,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及作用,为国家感到骄傲与自豪。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作者简介:严慧玲(1998-),女,河北邯郸人,本科,研究方向:中阮、民族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