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书画研究院(隶属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驻承恩寺丁香院(2014-2017) 执行院长乔惠民书:京西古道 ()
温祥墓之谜
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路北,有座历史悠久的庙宇承恩寺。相传早在唐武德年间(618-825)这里便有寺院存在。从正德五年(1510)春天开始,在古老的寺庙旧基,建“新刹一区”,取“承蒙圣恩”之意,额曰承恩。正德八年,承恩寺落成,大学士李东阳撰有碑记。
承恩寺堪称宏大壮丽,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主要殿堂所组成。整座庙宇,呈南北略长的“回”字形。在“回”字的四角,各有一座雕楼,其中一座雕楼的顶部,长出一棵参天大树,显示着该寺历史的悠久。除雕楼外,该寺还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承恩寺的钟鼓楼在天王殿左右的转角处起阁,这种建筑形式,在寺院式建筑中可说独树一帜;二是山门前至今完整地保存着一对巨大的下马石,如今在京西已不多见;三是寺内有株人字柏,至今枝繁叶茂,不可多得;四是寺之地宫工程浩大,当地有“法海寺的画工,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之说,规模十分宏大。据李东阳碑记所载,这座独具特色的庙宇的首任住持为宗永。
位于高井的承恩寺塔院有记载宗永事迹的一块碑,全称为《明故僧录司左觉义兼承恩堂上开山第一代住持寿堂永公大和尚塔院碑记》,简称“永公碑”。据永公碑记载:永公,山东兖州人,生于天顺八年(1468)三月。成化十一年(1475),十一岁的永公告别家乡父老,只身来到京师,拜功德寺住持宣公为师。弘治四年(1491),永公授具足戒。弘治七年(1494)太监陆某重建金山宝藏寺,邀永公为住持。光阴荏苒,一晃十八年过去了。正德七年(1512),承恩寺竣工在望。一天夜里,永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独驾一舟,泛自东北,而溯西南,恍惚之间,来到一个去处,但见碧瓦红墙,梵宫掩映。翻过一道山岗,又见一寺,其地“崇岗后峙,高塔前耸,长河抱其阳,平畴衍其周”,诚建寺之佳壤。永公连声称奇,却是南柯一梦。承恩寺建成后,寺院的创建者温祥,邀永公为承恩寺住持。永公来到承恩寺,不看则已,一看大喜过望,此处正是梦中之境。
温祥是司礼监太监。他在建造承恩寺的同时,也为自己预建了坟墓,承恩寺有块正德八年(1513)的《敕谕》碑,碑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等乡买民人王鼎等地四顷有馀,内盖寺一区,傍置祠堂、茔域”。敕谕碑是给承恩寺的,“内盖寺一区”显然是指承恩寺,“茔域”即坟地。看来,温祥不但预建了自己的坟墓,而且坟墓还很上档次,有祠堂,是祭祀的场所。温祥的祠堂,是何名称?《敕谕》碑中没有说。不过,我们从永公碑中可以找到答案。永公碑有如下句子:“司礼监太监温公祥……遂创建梵刹,寺曰承恩,公祠曰显德。”原来,《敕谕》碑中所说的“祠堂”名叫显德祠。
承恩寺所在的模式口地区确有显德祠,位于承恩寺之西的田义墓内。田义墓由阴、阳二宅组成,阴宅称田义墓,阳宅称慈祥庵。田义墓由神道、显德祠、寿域三部分组成。北京太监墓虽多,然而,时至今日保存最为完整的,非田义墓莫属,因此,被辟为北京宦官文化陈列馆。田义墓内的显德祠,究竟是温祥的,还是田义的?这是探寻温祥墓的关键所在。让我们看看田义墓碑文是怎么说的。碑文说:“万历乙巳秋八月癸亥,司礼监太监田公以疾卒于直庐。上闻讣轸悼,赉以白金宝钞,赐祭三坛,给东园秘器,命将作穿冢以葬,创树享堂碑亭。”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万历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 1605年10月3日),司礼监太监田义在值班室去世,万历皇帝听说以后,非常悲痛,赐给银子、纸币,派太监祭祀三次,赐给棺材,命令准备打通墓穴埋葬,始建享堂碑亭。这段话有两个词比较费解:一是东园秘器,一是享堂碑亭。先说东园秘器。汉代有官署,称东园,掌管王公贵族墓内器物的制作,故称棺材为东园秘器。《汉书·仪》:“东园秘器作棺梓,素木长二丈,崇广四尺。”可见这棺材还真不小。再说享堂碑亭。碑亭的形式较多,享堂式的碑亭比较高级,其造型接近四方形。享堂和享殿,一字之差,享殿是长方形的殿堂,与享堂是有区别的。
应该指出,田义墓的碑文说到地上建筑时,只有“享堂碑亭”四字;实际上,除碑亭外,尚有两座华表,两个石人(一文臣,一武将),一座棂星门,又称火焰石坊,一座享殿,名叫显德祠。碑文作者是否一时疏忽,将这些建筑遗漏了?碑文作者为沈一贯,是“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如此身份的人,不会不懂礼制;莫说皇帝赐给如此众多象征身份的建筑,就是皇帝“许禁地乘马”也往往写在碑文里,因为这是莫大的荣誉,岂有不写之理?尤其是显德祠,1958年文物普查时,“敕赐显德祠”的石额尚存,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此乃“敕赐”之物。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除碑亭外,田义墓的其他建筑,不是田义的,而是温祥的,理由有三:
其一,显德祠是正德皇帝赐给温祥的,《敕谕》碑和《永公碑》均已提及,而田义墓碑对显德祠只字未提,显德祠是温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二,与田义墓配套的阳宅慈祥庵,是温祥的,不是田义的。慈祥庵早在正德年间便已存在。永公碑早有记载,碑云:温祥“复造下院二区:一在本村曰慈祥庵;一在高井村曰翠云庵。”既然永公碑提到慈祥庵,慈祥庵理所当然是温祥的,说是田义的就讲不通。
其三,田义墓现存的石人,与田义的身份不符。田义的身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官职不过四品。《明史》卷六十记载:“一品、二品石人二,文武各一……三品四品无石人。”除非田义有特殊贡献,按“功臣”身份赐葬,才能解释太监墓地中的石人。田义一生,“周慎简重,练达老成,历事三朝,未尝有过”,如此而已,并无特殊之处,墓地的石人不应是田义的。而温祥却不同,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按“功臣”赐葬;田义墓的石人,与温祥的功臣身份相符,也就顺理成章了。
由于上述三个理由,在下认为田义墓的前身是温祥墓。田义墓内见不到温祥墓,是何原因,目前还是个谜。
双塔邨人2011年7月15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2592330100vn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