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诗词文本挖掘与分析的南京城市诗意景观研究
作者:卢玉坤 唐 文*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古代城市景观所具有的诗意也在逐渐减退。针对当今城市景观建设粗糙、缺乏诗意等问题,以南京为例,采用文本挖掘与分析技术,整理筛选古代描写南京的诗词文本进行词条挖掘与转译、词频分析、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情感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探究城市景观诗意的本底,讨论城市景观诗意的保护和延续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山水格局是城市景观诗意形成的基础,提出了以整体性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来延续城市景观的诗意,并对语义分析所得到的5种景观类型营造方式提出建议。
诗意景观;文本挖掘;语义分析;保护;延续
古代城市建设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了大量的富含诗意的城市人文景观。但由于当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快节奏与盲目性,各地的景观规划有趋同的迹象,出现了艺术性较差、缺乏诗意的现象,甚至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景观诗意,进而使得地域特色难以体现,历史文脉断裂,人文景观建设也得不到民众认可[1]。
因此,当代学者引入文本挖掘技术以形成对地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以此来辅助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文本挖掘是一种以数理统计与计算机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从大量的文本数据中寻找潜在联系、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取和组织有价值信息的过程[2],其中Rostcm6就是武汉大学研发的一款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挖掘分析软件,本文的各项研究均在此平台进行。
目前文本挖掘技术已经被大量运用于游客体验与满意度、旅游形象、旅游资源评价[3-6]等领域,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已有学者以此来分析文学作品、地方志等文本[7-8],但景观规划领域相关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现今对于诗意景观的研究大多偏向研究者感性的总结[9-11],虽也有采用文本挖掘技术的[12-13],但还没有针对古都城市景观的研究。跨越百年的诗词作为一种对事物和感情进行高度精炼的文学形式[12],研究者可通过对其语义分析,进而提炼出古诗词中蕴藏的关于某地的诗意景观信息。本文选取有“诗国”之称的南京作为研究对象[14],对其古代的诗词进行整合、梳理、分析,并提炼出诗词中的景观信息,用以指导当代城市景观诗意的保护和延续。
1 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人文景观向来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古人在诗词中讲究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将中国传统的景观审美情趣隐含在诗词之中。南京山水城林交融一体,景观优美,是古代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因南京地势西邻长江天险,东可控太湖流域,且山脉环绕,河湖纵横,故将都城建在此处,而选址南京所依据的山水格局也符合传统风水理论中的理想模式,并被诸葛亮称为“虎踞龙盘”(图1)。后世南京虽几经焚毁与重建,但其建城之初所依据的山水格局却长久不变,而历代文人也多对此加以附会,逐渐形成了南京的诗意印象,故可作为研究城市诗意景观的代表。且南京被冠以“诗国”的称号,留存着大量可供研究的诗词,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文本资料和素材。所以本文搜集南京古代诗词进行整理和筛选,并以此作为古代南京诗意景观信息的文本分析来源。
1. 南京的自然山水格局
2 文本数据处理
2.1 数据获取
本研究选用《诗国南京》《南京诗歌地图》等诗词文献,共收集到303首歌咏南京的古代诗词,排除大规模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民国时期,诗词的时间跨度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末年。去除空间特征描写不明显的部分诗词后,筛选出102首诗词作为南京城市诗意景观观点研究材料。
2.2 诗词文本预处理
(1)词条转译:参考《古汉语词典》对诗词中的景观词条进行提取并转译,即用标准词条替换描述同一景观信息的相异源词条。并将筛选后的102首诗词文本合并为一个txt文件,命名为“诗词.txt”。
(2)分词处理:先将整理出的景观词条导入Rostcm6的分词词表文件中,然后利用软件中的“分词”功能对“诗词.txt”进行分词处理,产生分词后文件“诗词_分词后.txt” 。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词频分析
使用Rostcm6中的词频分析功能分析文件“诗词_分词后.txt” 并导出词频统计表,然后人工去除掉无意义的词条,再将词频文件导入词云生成器可生成词云图(图2),其中字体的大小反映了该景观词条出现的频次高低。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江流出现的频率最高,是诗人们对南京城市景观的首要感知,可见“虎踞龙盘”的山水格局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2. 诗词中景观词条的词云图
3.2 语义网络和社会网络分析
将“诗词.txt”导入Rostcm6中,利用嵌入该软件中的NetDraw系统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形成反映各景观元素作用强弱以及相互间影响关系的网络结构(图3)。图中节点的大小表示景观词条出现的频次高低,两个节点之间连线上的数值表示两个景观词条共现的次数。
3. 南京古诗词语义网络分析
语义网络图大致分为三个层次:(1)位于中心的核心层是以山地、江流为核心的高频共现景观词条,是历代诗人对南京的首要感知;(2)次核心层由宫苑、楼宇、船只、石城、夕阳、云雾、明月、河流、花草、浪潮、湖泊等景观词条组成,是核心层的拓展,反映出具有南京特色的重要自然景观和人为建构,其中云雾、夕阳等气象景观元素的出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船只与江流、河流等水系景观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该层次的景观词条开始出现一定特色化倾向;(3)外围层由柳树、佳丽、管弦、桥梁等词条组成,是南京景观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词条所描述的景观尺度也开始细化,且一些词只出现于特定的场景,该层次被一部分诗人感知,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3.3 情感分析
通过Rostcm6软件内置的情感分析功能,对古诗词文本中涉及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情感偏向的打分处理,再根据分值进行等级分类,得到历代诗人对南京的不同情感评价(表1)。共有三个等级,分别为积极情绪(15.96%)、中性情绪(71.46%)和消极情绪(12.58%),可以看出诗人们的整体情绪是偏积极的。
此外,将处理后的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文本分别进行词频统计,并将前30位高频词分别绘制得到词云图(图4、图5)。
4. 消极情绪前30位高频词词云图
5. 积极情绪前30位高频词词云图
表1 诗人情感整体评价表
从消极情绪词云图看出山地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夕阳、宫苑、花草、江流等也均被提及,这些景观元素经常出现在怀古伤今的诗句之中。南京作为十朝古都,几经繁华又几经焚毁,成为诗人凭吊的去处。如六朝宫苑的繁华在隋朝时被尽数平毁,只留下荒草幽径与山川河湖供诗人们哀叹,便有“吴宫花草埋幽径”的诗句。从积极情绪词云图可以看出依然是山地被提及的频次最多,从佳丽、楼宇、河流、烟水等词也多次被提及可以看出诗人们对金陵的温柔繁华以及优美的江南城市景观多有溢美之词。
通过两种情绪词频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两者的情绪词表中有高频词出现重合且频次相近的现象,如山地、江流、河流、湖泊等,且自然因素的词条占到了重合词条数量的67%。由此可知无论诗人是想表达何种情绪,其诗意的本底主要是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
3.4 聚类分析
将已分词无空行的诗词文本导入Rostcm6软件中自带的聚类分析模块,对文本进行聚类分析,大致形成5个聚类:江山大观、前朝旧物、繁华金陵、湖堤胜景、林深庙宇(表2)。
江山大观:由语义网络图可知该景观类型是围绕“江流”和“山地”展开的。其中“夕阳”“云雾”“浪潮”等词条所描述的景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也可以看出这些景观元素与江流山地经常同时出现在诗词画面中。长江作为南京重要的交通要道,其中的一些景观细节如“帆影”“水滨”“芳洲”也会大量出现在古代送别、怀古等主题的诗词中。“树林”“野径”等词是对较小尺度下山地景观的描写,经常出现在描写山中景色的诗句中。长江是南京建城过程中重要的地理因素[15],而长江下游连绵的山地丘陵以及纵横的河流,又与长江一道形成了壮丽的江山景色(图6)。该景观聚类可说是南京“王气”景观的本底。
6. 从钟山顶望长江
前朝旧物:南京作为古都,其如梦般繁华又消逝的经历常成为诗人凭吊怀古的对象。从语义网络分析中可以看出,宫苑常与花草、古墓、青苔、文物等构成一组,用以描绘前朝宫苑荒凉破败的场景(图7),例如“丽丽芳草满吴宫”“草生宫阙何萧萧”以及李白著名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等。该聚类是南京独具特色的古都景观。
7. 明代无名功臣墓
繁华金陵:在该景观类型中“楼宇”出现的频次最高,古代诗人也常通过描写南京城繁多而华丽的建筑来表现南京的繁华(图8),如“多少楼台烟雨中”。烟水、桥梁、河流、船只、沙地等景观元素也经常出现,符合南京城中河流纵横的景观意象,而灯船、灯火、管弦、商女、佳丽等独特的景观元素则一般多出现在对南京河畔文化和商业繁华盛景的描写中,秦淮河的灯火甚至成为明末清初江南文人难以割舍的情结,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晚来列炬何喧阗,鼓吹中流一时作”“今年来游恍梦寐,烽火暗天浑不觉”。所以这一聚类总结了南京繁华的城市景观。
8. 繁华的秦淮水街
表2 诗词聚类与诗词景观词条高频词
湖堤胜景:南京湖泊众多,知名的如曾联通长江的玄武湖(图9)、钟山脚下的燕雀湖以及长江改道后形成的莫愁湖,非著名的小型湖泊亦不计其数。而从语义网络分析图中看出,湖泊与山地、树林、堤坝等也有较多的联系,这与南京山地丘陵河湖纵横的地理特质分不开,湖上人为修整的堤岸与花木也使得南京的湖泊景观更具有层次感,如“紫川通太液,丹岑连少华”“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这一聚类描述了南京或壮阔或秀丽的湖泊景观。
9. 玄武湖水岸
林深庙宇:南京曾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称号,可见当时浓厚的宗教氛围,而宗教建筑也与南京的自然景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景观(图10)。从语义网络分析图可以看出,庙宇和僧人、云雾、山地等元素常组成林中庙宇的景观形象,因为描写南京的古诗词中景观优美的庙宇大多建在山林之中(如钟山灵谷寺、覆舟山龙光寺、牛首山弘觉寺、栖霞山栖霞寺等),更显清幽宁静犹如世外,如“禅阙空山里,钟声何处寻,径穿丛树断,门锁青苔深”“野庙逢人少,山僧与世疏”。这一聚类描述了南京清幽宁静的寺观景观。
10. 山林中的灵谷寺
4 结论
4.1 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是形成诗意的基础
南京古诗词中的“江流”“山地”“河流”和“湖泊”等描绘自然因素词条既具有较高的频次,也是语义网络结构的核心和次核心。这些词条组成了南京城市景观的地理格局,与“虎踞龙盘”的内涵——“三条山脉,二条河流,三个湖泊”相契合[16]。引起诗人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景观词条也以自然要素为主,而采用聚类分析所得到的5种景观类型中,每一种具有诗意的人工建设也都以自然元素为核心,这证明自然山水格局对南京诗意景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山地丘陵、河湖江流所形成的景观系统是南京古都城市格局的基底,保护自然地貌对于城市景观诗意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吴时期孙权择南京为都城因其地势有利于军事,且符合理想风水格局,南京历代的城市建设都以此自然格局为核心,而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城市建设并强化了文人墨客对于南京“虎踞龙盘”山水格局的信念,也正是这一山水格局,形成了南京城市景观诗意的基础。
4.2 城市景观诗意的延续依靠自然山水格局的整体性保护
自然地理空间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稳定和延续的内核,所以在进行现代城市建设时仅从建筑规划的角度考虑南京的古都城市景观保护是不够的。从语义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中也可看出,各景观要素之间有着较强的联系,山地、江河、湖泊等自然要素形成的自然山水格局(即虎踞龙盘)对古都景观诗意的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对城市景观诗意延续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1)保持山体形态的完整性、连续性以及植被的茂盛,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建设;保持水体的自然形态,对于被填埋或人工化的水体应尽量恢复。
(2)应以山水地形构建自然纽带联结各遗迹,保护城市古迹与遗址周边环境。
(3)应将诗意景观的概念扩大至整个城市的范围内,使城市的土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景观规划相互结合。对于城市中破坏“虎踞龙盘”山水格局完整性的人工建设应予以逐步拆除并进行生态恢复,重要的山、城、河、湖应保持视廊通透。
当代城市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梳理和把握城市的地理脉络,保护那些在城市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以自然山水地形为核心和纽带,促进当代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更好的融合,以此来形成当代的诗意景观。
4.3 诗意性景观元素的保护与构建
基于对南京古代诗词的研究,可将南京的诗意景观分为江山大观、前朝旧物、繁华金陵、湖堤胜景、林深庙宇5种类型,这对于南京或类似城市诗意景观的保护和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江山大观类型景观的营造中,常用的景观元素有树林、芳洲、高台、帆影等,设计时结合江边的山地形成山水呼应的关系;在前朝旧物类型景观的营造中,常用的景观元素有花草、青苔、田地、水井、笳声、莺鸟,在对文物古迹充分保护的基础上营造出沧桑的时间感;在繁华金陵类型景观的营造中,常用的景观元素有楼宇、船只、河流、桥梁、灯火、管弦,在尊重传统街区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构建金陵繁华的商业景观特征;在湖堤胜景类型景观的营造中,可更多地展现柳树、荷花、堤坝、旌旗、芦苇等景观元素;在林深庙宇类型景观的营造中则应注重宗教建筑的绿化,采用松、竹、泉等景观元素形成空间丰富的自然景观,同时引入钟的声景观,丰富景观感受。
5 讨论
本文将统一类型的景观词条的不同景点转译成统一的标准词条(如钟山和栖霞山都转译为山地),这方便了研究分析但也妨碍了研究的精细化,接下来的研究可以通过诗词中的具体景点,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诗词中的景观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由于诗人对笔下记录的景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难以对当时城市景观做到全面的记录,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文本分析材料的选取范围,以求得古代人文景观研究的精细化。同时,本文对诗词的研究以景观名词为主,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诗词中的当地形容词,以探讨景观与对应的诗意情感的关系。而且文本挖掘技术已经在旅游评价与体验的相关研究中应用广泛,而将古代诗词、游记或其他文本与当代旅游者评价文本进行量化比较的研究还尚少,这项研究对于地域性景观的保护与延续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