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江西文学景观
作者:戴勇论 吕小薇
摘 要:吕小薇流寓江西期间,写了不少关于江西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词作品。其中,以庐山为中心的自然景观吟咏,饱含了吕小薇对江西自然景观的文化记忆与审美体验;以井冈山为中心的人文景观描摹,展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印记。无论是对庐山自然景观的描摹,还是对井冈山人文景观的刻画,都成为江西文学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吕小薇诗词 江西 文学景观 庐山 井冈山
文学景观指的是通过文学手段赋予景观以新的生命形态,使景观具有更高的传播价值及更丰富的人文色彩。从文学景观的生成来看“,应是先有景观,而后有文学景观,文学景观的存在是以实体景观为基础和前提的”[1]。这些实体景观包括名山大川、江海河流、楼台亭榭等知名的自然景物,文人墨客们在游览观赏之余,常常会穿插嫁接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于这些实体景观之上,至此文学景观应运而生。
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之称,这里自然景观丰富,名山峻岭数不胜数,其中声名远播的大山有“匡 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的三清山、“中国革命的摇篮”的井冈山等。以庐山、井冈山、三清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常常成为创作者展现江西文学景观的重 要素材。一般而言,书写江西自然景观的作者并非一定都是 江西本土出生的,不过该作者一定是与江西有密切关联的, 词人吕小薇就是其中一位。
吕小薇本是江苏武进人,为常州名家之后,其高祖吕宫曾祖吕佺孙都中过进士。吕小薇的高祖吕宫是清顺治四年的状元,曾任秘书院修撰、鸿文院大学士及太子太保。吕小薇祖父吕懋德当过浙江归安县令,其父吕祖绶先后毕业于南京陆师学堂、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参加过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任北京总统府咨议参议。在如此显赫的家世背景下,吕小薇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1933 年,吕小薇从无锡国专毕业,抗战时期随同丈夫郭则湘避祸入赣,自此之后吕小薇扎根江西,并在江西教育学院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直至退休。可以说,吕小薇与江西有深厚的缘分,其代表诗词集《竹村韵语》中,常有对江西自然景观的精心描摹,这些詩词作品展现出不一样的江西文学景观。
一、基于文化记忆的庐山自然景观的描摹
庐山位于江西北部,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这里自然景观极丰富,著名的三叠泉、含鄱口、五老峰、花径、三宝树都位列其中。由于庐山地处交通要塞,这里优美的风景吸引了无数诗人前来游览,与此同时留下了无数的诗词经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收录了“三国至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及历代词曲16300 余首,作者3561 人”[2],无论是庐山诗词作品还是书写庐山的诗人人数都蔚为大观。以自然景观闻名的庐山,被诗人包装为一座诗山。山以景闻名,以诗传世,山与诗共同建构了庐山“诗山”的威名。
历代吟咏庐山的诗词经典数不胜数,其中杰出代表作有东晋陶渊明的《饮酒》、盛唐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等。与古代文人墨客吟咏庐山之诗作类同,吕小薇诗词中书写庐山的作品主要有纪游诗和杂吟诗两大类。
纪游诗。吕小薇关于庐山纪游的诗词作品主要有《菩萨蛮·读石竹〈庐山八咏〉三首》《与陈小从诗友游庐山花径》和《独访庐山陈散原先生松门别墅旧庐》。《菩萨蛮·读石竹〈庐山八咏〉三首》是吕小薇读完石竹先生的《庐山八咏》之后,感叹庐山之神秀所作的联章词。第一首是对庐山整体印象的概括,在吕小薇笔下,庐山的远景是“山舞碧罗腰, 溪翻雪练条。霏霏云泻瓦,人语白云罅。斜日蓦穿街,飞光照影来”[3]“。山舞碧罗腰,溪翻雪练条”一句,突出的是庐山山势绵延起伏及溪水清澈有活力。“霏霏云泻瓦,人语白云罅”显现的是庐山山峰之高,在峰顶人们交谈如同置身于云雾之中,此时山峰与天空的白云连成一片,不知道是在山中还是在云中,颇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感。
《菩萨蛮·读石竹〈庐山八咏〉其二》中,吕小薇重点吟咏庐山黄龙寺。黄龙寺位于庐山玉屏峰麓,据传该寺为明代僧人释彻空于万历年间肇建,是庐山重要的避暑弘法之地。该词全文如下:
寻幽最爱黄龙寺,松花静坠茶香弥。野衲不谭禅,锄荒夕照间。是何尊者相?无往亦无往。合十没云崖,翛翛自去来。[3]
此词对黄龙寺的描写极尽画面感,读者可以联想到有这么一位僧人,他不是在寺庙内参禅静坐,而是扛着锄头在
山间劳作。此种画面,极富生活气息,尤其是最后两句“合十没云崖,翛翛自去来”充满着禅机,颇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况味。
吕小薇《菩萨蛮》联章词的第三首重点描写了庐山的仙人洞“。寻仙人去仙人洞,仙人何处天如梦。石壁裂天风,危崖侧古松。烧香烟不绝,偶象千秋立。那得笑开蒙?降魔觅剑峰。”[3]庐山仙人洞其实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民间流传吕洞宾曾在此修炼,本来普通的岩石洞经由民间传说的渲染,变成了仙人洞这样的文学景观。吕小薇此词中间四句“石壁裂天风,危崖侧古松。烧香烟不绝,偶象千秋立”是对仙人洞实体景物的白描,写出了仙人洞周边的地理环境及洞内陈设。词中最后两句“那得笑开蒙?降魔觅剑峰”带有鲜明的戏谑成分,世间哪有什么仙人,寻仙人不过是吸引人们前来拜谒的借口罢了。
1992 年夏,吕小薇应邀参加中华女子诗词研讨会,会议闲时与陈散原孙女陈小从同游庐山花径写下了《与陈小从诗友游庐山花径》“,云流山鉴雨飞裳,小驻游车拾锦囊。欲觅残碑寻景白,新亭烟水已苍茫。”[3]花径位于庐山牯岭西南大林寺边,此处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吟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吕小薇词中的“欲觅残碑寻景白”指的是寻找当年纪念白居易的石碑,不过景虽在,但石碑却无处可寻。与白居易直接描写花径的桃花之美不同,吕小薇借助云和雨的意象写出了雨中游历的酣畅。词人虽有欲寻古迹而不得的遗憾,但眼前烟雨朦胧的自然景观之美让人流连忘返,此时的花径已被雨水覆盖,烟水苍茫了。《独访庐山陈散原先生松门别墅旧庐》诗云“,蹲门‘石虎守云根,磨藓残存旧笔痕。犹想诗灵荡松气,更谁故舍赋招魂。”[3]该诗作于1990 年秋,为吕小薇参观庐山陈散原松门别墅所题。陈散原是江西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的代表性人物。1929 年至1933 年间,陈散原移居庐山牯岭一处别墅,此别墅被陈散原称为松门别墅,又在别墅门前一石虎上亲自刻写了“虎守松门”四个大字,牯岭松门别墅因陈散原的大名,成为庐山重要的景点“。蹲门‘石虎 守云根,磨藓残存旧笔痕”句为写景,直接描写松门别墅门前石虎的非凡气势,尽管年代久远,但依稀可见陈散原当年亲自刻写的字迹。此诗紧扣松门别墅的石虎展开,取材角度细致精妙。诗作后两句抒情,诗人看到石虎上残存的陈散原字迹,不禁想到陈公那激荡人心的诗文,然而陈公早已故去,此时诗人徒有哀叹只能作诗招魂了。
杂吟诗。吕小薇关于庐山的杂吟诗集中在《匡庐杂吟三首》中。1957 年,吕小薇随同学校图书馆迁到庐山大厦异地办学,暂居庐山的吕小薇闲暇之余,常常独自行走于山中,写成数首杂吟诗“。变晴山雨骤,浅濑化奔湍。一夜喧孤枕,方知空谷寒。”(《匡庐杂吟·其一》)[3]该诗写出了雨季时庐山雄奇壮丽的山景,山雨骤来,溪水奔腾,天气逐渐变得寒冷。诗中表现的寒冷一方面源自身体之寒,另一方面是尚为“右派”的诗人心灵之寒的真情流露。《匡庐杂吟》的第二、第三首五律围绕着庐山的黄龙寺展开,前面所提的《菩萨蛮·读石竹〈庐山八咏〉其二》就是在此诗基础上展开的“。早觅黄龙寺,独去独来时。呼吸闻天籁,松风拂鬓丝。”(《匡庐杂吟·其二》)[3]诗人在黄龙寺独来独往,享受着山间的宁静,呼吸着山间新鲜的空气,显得十分闲适。“寒僧辟荒圃,我试叩禅机。释锄指斜日,合十下云梯。”(《匡庐杂吟·其二》)[3]此首五律写的是黄龙寺僧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与普通人一样要开辟荒山种植庄稼。最后两句“释锄指斜日,合十下云梯”,为全诗之诗眼,充满禅味,一位肩扛着锄头的僧人,双手抱十,从远处走近。落日余晖之下,仿佛是从云梯端迈步下凡,让人忘却了是在人间还是仙境。
从吕小薇吟咏庐山的诗作来看,描写的重点大都集中于庐山一些著名的实体景物,如黄龙寺、仙人洞、花径、景白亭、松门别墅等。在这些实体景观上,吕小薇除了直面白描这些自然景物的美之外,还注入独特的审美体验,展现出不一样的庐山之文学景观。
二、基于历史记忆的井冈山人文景观的书写
吕小薇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体验,为读者展现了庐山自然景观的雄奇俊秀,除此之外,她还在诗词中书写了井冈山的自然风光。与执着于表现庐山实体景观的自然美不同, 吕小薇对井冈山的书写加入了更多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思考, 展现出了厚重的历史感。
1969 年,江西教育学院与江西师范学院、江西大学文科合并,成为江西井冈山大学。同年,迁校于井冈山下沟边异地办学。吕小薇遂随同学校来到井冈山,时年,吕小薇已自“牛舍”解放,于是一边在学校办公,一边仍在井冈山沟边的园林场劳动。在井冈山劳作期间吕小薇写下了数首诗词,主要代表作有《夜守葡萄园沟边杂咏之一》《菩萨蛮·沟边杂咏之二》《水调歌头·将别井冈山重登茨坪》和《“文革”后重游井冈山途中杂吟》等。
“夜守葡萄园,策杖独巡游。野莽蒸馀热,魅蚊时打头。但行有足惧,尔命轻蜉蝣。缺月生螟山,耿耿银汉流。不辨垂垂校,甜香已探喉。劳生秋荻里,宁嗟岁月稠。”[3《] 夜守葡萄園沟边杂咏之一》前四句叙述了诗人夜间策杖巡游葡萄园的情形,夜晚的井冈山天气闷热蚊虫肆虐,诗人独自巡游却豪气万丈,即便是“尔命轻蜉蝣”,仍然坚定前行。最后一句中诗人感叹命运的艰辛,诗人的这种体验一方面源自其劳作之辛劳,另一方面源自时代的重压。
与《夜守葡萄园沟边杂咏之一》中流露出的命运艰辛的感叹不同,《菩萨蛮·沟边杂咏之二》展现的是词人与茶农一起喜迎丰收的欢愉。“朝霞光映山头路,歌声欢绕茶桐树。果实采来忙,青红担担装。井冈山下种,收获豪情纵。新业望斑斓,榛荆试与攀。”[3]此词前面六句描写的是茶农采茶的欢快场景。最后两句抒情,表达词人对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期盼。
吕小薇随同学校在井冈山沟下劳作了三年,在即将离别时写下了《水调歌头·将别井冈山重登茨坪》,“三载井冈下,魂梦绕翠微。今日重寻心影,不尽此瞻依!依旧当年几席,回首十番风雨,拂袖落虹霓。青史岂容篡,山路有分歧。咏西江,举星火,矗红旗。小小三间土屋,履践五洲泥。我欲乘风更上,笑泛汪洋云海,呼吸沐晨曦。明夜沟边月,惜别舞清辉。”[3]此词描写的是井冈山的茨坪。茨坪本是一座小盆地,后来成为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 这个普通的自然盆地,因具有丰富的革命元素,成为象征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人文景观。吕小薇在此词的上片,回忆当年发生在茨坪的革命往事,感叹“青史岂容篡,山路有分歧”。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是不容篡改的,不管在什么时代,对人们的激励都是永恒的。该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对即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词人特别咏叹了“星火”“红旗”这样的红色意象,使茨坪的革命象征意味更浓郁,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文学景观茨坪呼之欲出。
总之,寓居江西的吕小薇在其诗词作品中,为读者展现了对江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特的审美记忆与体验。在其笔下既有对庐山自然景观的细致描摹,又有对井冈山人文景观的情感浇筑。人们通过吕小薇的诗作,一方面可以感受庐山自然景观的雄奇俊秀,感受井冈山革命摇篮圣地 的人文气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诗词作品感受时代风貌与历史的变迁。
参考文献:
[1]高建新. 文学景观的生成及其条件——以巫峡神女峰为考察中心[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6).
[2]胡迎建. 试析庐山诗词丰富的成因[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3]吕小薇. 竹村韵语[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