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房短住”,潘家庄村有本“致富经”
作者:和羽楠
“假如给你一次机会,只需低成本,便可以远离令你疲于奔波的城市,你是否愿意?”也许“村房短住”可以帮你找到答案。
庭院经济即农户家庭院落经济,指的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周边场域为空间范围、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生产经营、为自家和社会提供农业土特产品和有关服务的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庭院经济”写入其中,要求以农民住宅院落及其周边为生产经营单位,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
近期,我们注意到庭院经济以“村房短住”为重要模式强势出圈,“村房短住”项目遍布全国150多个地级城市,“村房短住”庭院累计11 000多家,覆盖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大有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遍地开花之势头,正以挺进之姿态为我国发展庭院经济助力,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筑基。
从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村房短住”是指利用农村闲置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等条件,以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为主要经营方式,为城市消费者提供以农耕文化传承和农事体验为主的陪伴式自助服务。
“大家好,我是代县新高乡潘家庄村支部书记大青,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生活,那就来农村吧,这里只有高山,没有高楼;这里春暖花开,可以释放一切压力。如果你喜欢农村生活,那就来我们村的小院吧!”打开刘大青的抖音账号,置顶视频便是她带领村民宣传村里的“村房短住”项目,她们衣着亮丽、道具独特,个个笑容灿烂,再加上一段活泼欢快的舞蹈,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获得了大量点赞、评论和转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潘家庄村,以“村房短住”为切入点,去感受我国乡村振兴卓越发展的成果,去体味乡村集体经济的欣欣向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大青,向我们介绍了潘家庄村的基本情况以及“村房短住”在潘家庄村的进展情况。
把村民放心里,把责任扛肩上
潘家庄村是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新高乡下辖的行政村,位于新高乡西南5公里处,滹沱河南岸,苏高线南侧,紫金山凤凰观南麓,紧临代州古城与5A级景区雁门关,该村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历史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善良。
据统计,潘家庄村共228户520人,其中脱贫户101户209人,监测边缘户2户7人,监测户2户4人,共计4户11人。低保户58人,五保户10人,残疾人24人。常住人口410人,在外110人。其中非贫困户常住人口92户189人,在外45户124人;贫困户常住89户183人;在外11户25人。耕地面积1 700亩。
2008年,刘大青从山西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2009年,她在代县电视台实习一年;2010年,她就职于医保局。2020年,刘大青当选为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新高乡潘家庄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自她上任后,“带领村民奔向幸福美好的生活”“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便成为扎根在她内心坚定不移的信念,为此刘大青深感责任重大,她说:“为官一任,造福百姓,我必须把村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自己肩上。”她严于律己,在平衡好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同时,把提升个人素养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她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严格要求自己,创新思路谋发展,攻坚克难促发展,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利和义务。在班子成员的共同协作下,在全村人民的共同支持下,刘大青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村房短住”成为潘家庄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借此契机,乡村经济活了起来,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刘大青自信地向我们说:“我有信心带领我们潘家庄村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致富必先引路,引路必须与群众心连心,与群众心连心必须靠为民干实事。在刘大青带领下,潘家庄村基层党建工作卓有成效。现阶段,中共新高乡潘家庄支部委员会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5人,党支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议、讲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有序开展,同时严格落实驻村五天四夜工作纪律和坚持周学习例会制度,完善三台账一日记。
谈及潘家庄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经验,刘大青说:“必须用好学习宣传手段,强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街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注重宣传好、学习好党的理论知识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始终占领和巩固党员以及群众思想的‘主阵地。”
刘大青高度重视基层管理工作,“政策落实是遍地开花的好事情,我们必须严格贯彻落实好每一项有利于村民的政策,扎扎实实守护好村民的幸福”。因此,刘大青为村民尽心尽力办好每一件事,尤其在紧抓政策落实方面,竭力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要敢于把工作中遇到的硬骨头嚼碎,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努力把基层工作做好。”刘大青如是说。
实施“雨露计划”,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教育方面,刘大青充分落实资助扶持政策,协调实施工作,确保这项惠民利国的扶贫开发措施落到了实处。2022—2023年潘家庄适龄儿童、就读学生人数共计52人。刘大青向我们介绍:“2023年,我们村符合‘雨露计划资助政策的学生合计5人,我们累计发放帮扶资金15 000元,义务教育阶段享受资助政策学生21人(建档立卡)。”
村民健康有保证,乡村振兴有力量。在刘大青的高度关注下,潘家庄村完善了脱贫人口基本医疗台账、大病保险参保台账和享受大病救治、慢病救助等政策台账,强化政策宣传和落实。据统计,2023年,潘家庄村新增慢性病卡办理1人,享受健康双签约协议共计135人。
住房安全有保障,“安心水”润百姓心。刘大青时刻关注保障潘家庄村村民的幸福民生工作,她说:“我们村委挨家走访落实,目的是一定要保证潘家庄村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住房全部安全,所管辖范围内的5个村小组全部实行管道自来水,水质一年监测一次,水质达标符合饮用标准,安全有保障。”
致富不返贫,振兴有底线。刘大青努力行走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一线,大力促进脱贫户稳增收是她面临的重大考验。据她介绍,目前,潘家庄村在册户籍人口共228户520人,脱贫户总数为92户201人。
在采访中,刘大青反复强调,要帮助村民真正地摆脱贫困。一是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排查工作,推动村级数据监测网络建立,持续加强动态监测帮扶。严格按照县、乡工作任务,针对脱贫户及重点户,开展防返贫排查,定时开展全村常住人口集中排查工作。二是村级工作队定期开展月度收支测算和防返贫监测摸排。实时监测农户收入增减及享受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早化解返贫风险,确保政策落地,帮扶到位,努力做到入户走访全覆盖,以翔实可察的监测数据为推进落实脱贫成果助力,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执行不间断、不落空。三是按照相关要求设立包保责任制,通过网格化监测,建立帮扶台账,按月进行精准测算收支。四是努力拓展务工就业渠道,关注就业信息,由村集体对接招聘单位,引导本村劳动力走出去。五是对有意愿的群众开展全民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大力促进知识型、技能型新时代农民工规模发展。现阶段,潘家庄外出务工人员合计约60人。六是光伏电站收益由村民共享。潘家庄村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按需设岗,防止泛福利化。同时,加快推进光伏收益分配及时到村到户。“2023年,我们共设置公益岗位7类,安排脱贫户劳动力人员45人,光伏收益分配到户率达100%。”
同时,经过村支“两委”积极协调和争取,潘家庄村已经与太原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拟在本村东山坡下建设城市垃圾再加工及处理设施,预计投资约两千万元,可有效解决村内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结合村房短住的开展,形成具有闭环的产业链,以此带领全体村民实现集体致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在眼前。刘大青始终坚持常态化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乡村绿化、美化、亮化程度稳步提升,并加速深化“六乱整治”,建立完善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健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现在,潘家庄村已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和美乡村,一进村,我们就感受到了这里天空碧蓝,空气清新,目之所及村落十分整洁干净。
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村民幸福保障的“最后一千米”,“既要考虑潘家庄村发展实际,又不能超出村民的接受范围,深思熟虑之下,我们最终决定采取‘走访入户+政策宣传的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刘大青一方面借助村民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如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发布相关小视频,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另一方面利用村级大喇叭进行宣传,传统的宣传方式解决了村内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不便导致的信息闭塞等问题;同时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手机微信平台,组建了村级脱贫户群、村级干部群、村党建群等,积极转发省市乡村振兴政策类微视频。因为广泛的交流与沟通,村民们对刘大青都非常熟悉,提到刘大青,他们都愿意亲切地称她为大青书记。村民们说,“大青书记的办法很新颖,宣传效果很好,我们都很满意。”
“村房短住”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这是一个诞生于自媒体时代的商机,这是一个自下而上最接地气的生意,这是一个符合民生、造福百姓的方法,这是一个助力三农的切实可行的村房短住产业集群。”
置身于这片土地,刘大青视频中美好的乡村生活便展现在眼前。还没等村干部安排,热情的村民就自发地带我们去参观他们的院落,平整的小院里,闲置的房屋被整理出来,窗明几净、鸟语花香,床单、被罩干净整洁,洗漱用品一应俱全,正以最好的面貌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刘大青向我们介绍了潘家庄村“村房短住”的发展情况,村内已有几户村民在她的带领下开展起“村房短住”项目。“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为村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农业和农户为载体,以农事活动体验、农耕文化传承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集农业生产、休闲观赏娱乐为一体,使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城乡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
据刘大青介绍,潘家庄村的“村房短住”项目以“开心之乡·体验之旅”为主题,以“体验”二字为主线,以“体验农业”“体验自然”“体验童年”“体验爱情”四种体验方式为出发点,将所有的项目紧紧围绕这四条主线进行规划布局,充分考虑老、中、青、少等各个年龄阶层人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人与大自然”“人与原生态生活”紧密融合的最佳效果。
村集体经济壮大并非是盲目的,“村房短住”事关村民的利益,必须对现实情况进行深入考量。正如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开展“村房短住”亦是如此,刘大青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思考与考察过程,“思考是一个反复衡量的过程,行动才是回答问题的最佳方式”。
当问及刘大青开展“村房短住”项目的初衷时,她直言:“第一点,在村里开展‘村房短住是有市场需求的。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渴望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放松、休闲,回归田野、回归自然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二点,我们村具备开展‘村房短住的现实条件。全村人口520人,常住人口380人,60岁以上人员居多,这些村民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生活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而且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院,都有闲置的空房,有些房屋甚至十分有年代感,不需要重装修,简单打扫干净即可,可以让客人住下来,亲自种植、采摘无公害的绿色蔬菜,体验在城市感受不到的乐趣。
第三点,我们村内和附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潘家庄村南,有一座上寺(又称紫府庙),虽然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寺内碑载,明万历十八年(1590)、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乾隆四十一年(1776)、光绪三十二年(1906)寺庙曾几度重修,可见其历史悠久。在潘家庄村附近有雁门关、杨家将忠武文化园、代州古城、赵果观、白人岩景区等旅游景点,可以供客人游玩。我们这里还有代县小米、代县黄芪、代县大米、代县丽梨、代县辣椒、代县麻片等地方特产,这些特产不仅是代县的一张张名片,还可以为村民们带来很好的收益。此外,还有代县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代州黄酒制作技艺、代县面塑、代县上阳花社火、代县著菜制作技艺、峨口挠阁等文化技艺,也十分具有市场吸引力。这些地方特色,足以吸引那些渴望远离城市喧嚣,渴望体验农村生活的城里人。于是,我便萌生了‘村房短住这个想法,将老百姓自家闲置的房屋进行简单的清理和装饰,为游客提供一个短暂休憩场所,让他们充分享受大自然、享受乡村“慢”生活。”
潘家庄村开展“村房短住”的优势在哪里?我们不禁问到。“我们潘家庄村可以说是各种优势一应俱全。我们村有养殖户,养殖着羊、牛、鸡、鸽子等,可以为小孩子提供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村委会以前的学校,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两间教室做拍照打卡的地方,一间保留教室原貌,配备了统一服装和红领巾,可以让游客戴上红领巾,重温儿时上课的情景;另外一间教室摆放着老物件,每一件老物件都在诉说着过往、蕴含着独特的魅力。潘家庄还有种植杏树的传统,春季杏花繁茂,漫山遍野,十分壮观,游客可以拍照留念,待杏熟后,可以亲自采摘,走时还可以购买杏仁等特产。手工艺类,我们村妇女们几乎都会做鞋垫,鞋垫上的每一针都是村民匠心独具的印记;此外还有剪纸,剪纸情深,传世之宝,民俗风情尽在其中。潘家庄村建有电磨坊,十里八乡的人都过来磨粮食,如果增加个驴拉磨的地方,我想这个场景更吸引人。潘家庄还紧临石岗村,石岗村主要种植苹果,可以带游客过去采摘,我们不一定要局限在潘家庄村以内,整个辐射带动附近的村落。让客人融入百姓生活中,吃、住、游、玩一条龙,还可以跟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体验别样的风土人情。
此外,我本人还有拍摄视频和现场直播的经验,我的抖音粉丝约9 000人,具备一定的宣传能力,我有责任把我们雅静优美的乡村小院推广给更多的抖音粉丝,让大家快速地知道忻州代县有个潘家庄村,借助互联网的大趋势,吸引更多人来潘家庄体验农村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使村民不用背井离乡,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挣钱,并能使我村的地域声望得到显著提升,形成良好的磁性循环,带动村内其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使不方便外出务工的村民,家有所养,老有所为。
如果后期能做成集群项目更好,吃、行、住、购,形成具有闭环的产业链,以此带领全体村民实现集体致富。想到这些,我便义无反顾地开始带领我们村民开展‘村房短住项目。”谈到潘家庄村,刘大青总是滔滔不绝。
“目前,我们村按照自身实际情况,相对应开展了以下五类活动。第一,农村生活体验。安排城市居民入住农村闲置房,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如耕种、收割、采摘、织造、浇水等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感受农村的宁静与淳朴。第二,农耕文化传承。邀请专业人士为城市居民讲解农耕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让参与者更加了解和热爱农耕文化。第三,农艺实践。让城市居民亲自参与到农事活动中,学习如何种植、培育农作物,了解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知识。第四,乡愁情感交流。举办乡愁故事分享会,邀请当地农民分享他们的生活故事和乡愁情感,让城市居民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美好和温暖。第五,农村游览观光。组织城市居民参观当地的农田、果园、乡村风光等,让他们领略农村的自然美景和风土人情。这些活动我们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希望来此的每一位客人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开展“村房短住”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第一,给农村留守农民(50—60岁)寻找一条增收的道路,缓解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压力,甚至还可以让一部分家庭实现真正脱贫。第二,农民自身愿意参与,主动性强,可以为村民创造服务岗位,促进农民就业和青壮年返乡创业。第三,为解决农村闲置房找到一条变现的道路,从根本上缓解各基层组织的老大难问题,尝试将其作为创新试点推广;第四,以村房集群为基础,盘活部分乡村文旅项目,真正实现把“流量”变成“留量”,让游客住下来消费,进而促进当地农产品、文旅产品的销售增收,孵化本地品牌;第五,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提升地域性品牌影响力。”
“当然,我们暂时还处于初期收入发展阶段,主要盈利点是在吃住方面,比如出租给客人的村房,为客人提供配套的餐食,村内的特色美食如苦菜等也可借此实现创收。随着项目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我们希望可以逐步增加村民的经营项目,如儿童游乐项目、户外体验项目、周边观光项目、农事劳作项目、乡村旅拍项目等;可以单项招商引资合作运营,增加农特产品销售收入,如农作物、林特产、养殖产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手工作坊产品等;增加特色餐饮项目,孵化本土品牌;创办文化节日,举办文化赛事,增加民俗文化演出收入;成立农村电商运营基地,线上全品类营销;另外还可以亲子、研学、乐园、采摘、非遗、文创多品类发展。”提到为村民增收致富,刘大青露出了坚定的眼神。
当问到村民为什么要加入“村房短住”的队伍时,村民大姐热情地向我们解答:“大青书记的这个想法挺好的,我们自家的屋子闲置着也不用,不需要什么投资,稍微整理下就能租给城里的客人住,我们也能稍微补贴点家用,挺合适的。起初我们也有顾虑,担心会不会有人来我们村,但勇于尝试嘛,现在看来成效还不错。最近生意挺好,有不少来我们村旅游的客人。”
谈到未来规划,刘大青很有信心,“我们村未来将着眼于整体集群项目打造,以‘村房短住为整个项目的核心,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后期持续跟进配套产业,有机结合种植、养殖、手工、民俗、景点、游乐等第三产业,打造好本地区第一个以‘村房短住为运营核心的乡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建立三产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的发展平台,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集中我们村的‘山、水、园、田、房等自然资源,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以‘吃、住、游、玩、购为营收方向,实现农民副业增收,多方共赢,孕育网红潘家庄村”。
来乡村吧,体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美好生活;来乡村吧,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清净一定唾手可得;来乡村吧,沉浸于此,便可得到你心中的阿勒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生命总是有尽头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没有时间限制和地点限制的。开展‘村房短住也许艰难,但我一定倾尽全力。”刘大青在采访最后向我们说到。
当然,“村房短住”也存在它的发展短板,例如,准入门槛比较低,市场竞争又非常激烈,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品独特性,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法律法规风险暗藏其中,开展“村房短住”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各地对于村房的要求各不一样,需要综合协调,才能有助于项目推进;经营管理存在风险,村民经营管理意识薄弱,需要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确保“村房短住”项目可持续化运营。我们期待,经过不断的发展创新,“村房短住”将会为村民致富提供更多的机遇,实现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