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清流 润冀三十载
1.位山灌区基本情况
位山灌区地处山东省聊城市,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第五、黄河第二、山东最大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40 万亩,占聊城总耕地面积的65%。渠首位山引黄闸设计流量240 m3/s,骨干工程设有东、西2条输沙渠、2 个沉沙区、1 条总干渠和3 条干渠,总长285 km;分干渠53 条、流量大于1 m3/s 秒的支渠393条,总长2216 km,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 余座,工程体系基本完善,是聊城规模最大、功能显著的重要水利设施。运行以来,累计引进黄河水超过610 亿m3,为聊城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用水安全及引黄入冀跨流域调水提供重要水源支撑。
近年来,位山灌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抢抓黄河国家战略机遇,坚持以“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灌区”为奋斗目标,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改造,创新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努力打造“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先后获评“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节水型灌区”“全国先进灌区”“人民治水·百年工程”“国家水利风景区”“山东省节水标杆单位”“山东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单位”,长期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大型灌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2.位山灌区跨流域调水工作情况
为缓解冀东南、天津、白洋淀水源奇缺的矛盾,1990年6月,水利部确定采用位山灌区三干渠输水线路实施引黄入卫输水。然而,聊城市也是严重缺水地区,对黄河水依赖较大,位山灌区作为聊城主要引黄通道,任务重、战线长,常年满负荷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聊城市发扬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龙江”精神,积极响应国家战略,1992年11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引黄入卫工程,全长105 km,总投资1.97 亿元,主要包括渠道衬砌36.2 km,渠道整修扩大82 km,新辟西沉沙池6 号池,修建沿线交通道路105 km,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308 座。由于施工期主要集中在冬季,面对施工线路长、时间短、项目分散、冬季低温雨雪天气等种种困难,聊城人民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按照边建设、边供水的要求,出动民工10.5 万人,动用各种机械1.2 万多台,使用大牲畜2300 多头,完成土方1156 万m3,用最短的时间建成了当时聊城水利建设史上质量最高的工程,确保供水如期开展。
1993年1月30日10 时,位山引黄闸首次为河北打开,滚滚黄河水以50 m3/s 的流量顺着位山灌区渠道奔涌向河北,拉开了引黄入冀三十载的序幕。30年来,位山灌区克服引黄泥沙淤积、渠道冬季冰凌等困难,全力以赴做好跨流域调水与灌区用水、工程建设管理、生态保护等工作统筹,加强供水、工程监管,建强信息化设施,为河北送去了及时水、安全水。一是抓实基础保障。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统筹灌区用水和跨流域调水需求,强化水量科学调度,提前做好渠道工程清淤疏浚和设施设备养护维护,确保工程条件良好、供水准备充足。二是做好精准计量。在骨干渠系配置95 套自动测流设施,自动采集日常量水测水、灌溉管理等各项信息,通过数字孪生平台进行水情智能整编分析,动态控制灌区用水和跨流域调水水量分配,每日核算入冀水量,确保精确、足量供水。三是严格监督监管。建立“灌区+公安+检察院+法院”水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水政+公安”联合执法,全面加强渠道、分水口门等巡查力度,严禁渠道排污,严防偷水抢水;实行24 h 值班值守,对险工险点等重点盯防,及时清理渠系内壅冰、杂物等,保障输水畅通,确保高效、安全供水。截至目前,位山灌区共完成引黄入冀跨流域调水32 次,引调黄河水超过73 亿m3,居4 条调水线路之首,极大缓解了河北东南部严重缺水状况,有力支援了河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黄河落天润燕赵,万里写入胸怀间。位山引黄线路的建设与运行,凝结了无数水利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辛勤汗水,承载着鲁冀兄弟情深,承载着水利厚重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一块水利丰碑。回首过往,皆为序章;聚力前行,征程再起。作为启用最早、渠道最畅、水质最好、供水最多的引黄线路,位山灌区将继续发扬“龙江”精神,全面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河渠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以更高标准、更高效率为燕赵大地送去更多“生命之水、生态之水、健康之水”,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助力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贡献更大“位山力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水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