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多样世遗|人类文化多样性简论(作者:秦选涵

2024-02-25 22:12 《大众文艺》杂志  主页 > 名片 > 世界美丽名片 > 多样世遗 >

打印 放大 缩小






人类文化多样性简论

 
《大众文艺》杂志 2020年13期 
 
作者:秦选涵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2)
 
如今,信息网络遍布全球、区域交流日趋便利、科技发展极为迅速、文化传播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通过各种传媒手段、交通手段等大量而迅速地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刺激。我们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异文化体验之中,满足着感官当下的所有刺激需求;却依旧日渐感觉一把巨大的“同质性”文化枷锁正慢慢扣在了全世界大部分人身上——井喷式的文化多样化体验同文化“均质化”似乎是一组悖论,却又实实在在地映射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感知上。当下的核心问题正是:为何我们要在文化形式如此丰富多样的今天呼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恢复呢?答案就在于:“在清楚感知、高度明晰的表层文化之下,存在着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旦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对人的本质看法终将发生剧变。”所以,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深层含义究竟是什么?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源
人类学家洛伦·艾斯利评说历史的稳定效应——“简言之,人的历史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动物的历史;他抛弃本能,用文化传统和日益增长的深思熟虑来取代本能。历史的教喻是相当牢靠的构建,我们借此应对未知的将来。”“每一个民族都是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以及自己应该怎样生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悬殊,少数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祖国大地上演绎着多彩的民族文化。我国风姿各异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最佳体现。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不管身处深谷高山,还是河流草原;每一个民族都在对抗历史风雨的进程中维持着族群的延续与发展。我们无法仔细评判每一个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苦难;但是,我们知道有一种共同的东西,让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延续并创造出令人目眩的文化——那就是“族群信仰”。
 
每一个民族都是在维护族群生命力的奋斗中理解着生命,解释着生命,并以此为根基诞生迥然相异的族群信仰。族群信仰对于族群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一种让族群成员从精神上有所依托而感受到稳定与安全的心理需求。这种“稳定”与“安全”来源于世代相传的对于生命的理解。在信仰的引领下,生命不再是充满偶然与随意的未知,而是可以祈求和掌握的东西。正是这种信仰的依托让族群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仍然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物质也买不来的正是对于生命的“确定性”。基于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族群信仰塑造了多姿多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生命价值得以确认,日常行为有了指导,精神有所安放,社会有序发展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基于“生命确定性”的族群信仰可谓“既是文化活动超越与创新的对象,又是文化活动得以开展不可逾越的条件。”
 
所以,超越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在表现形式,如:建筑、服饰、绘画、音乐、舞蹈、雕刻、文学……,民族文化几乎都植根于族群信仰之中,尤其是对于生命的信仰。所以,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诞生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正是有关生命的多元信仰。
 
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困境
21世纪,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到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增长、全球通信网络的建立,信息迅速传播,文化不停融合。科学技术赋予了人类巨大的力量,物质创造突飞猛进,瓦解了人们传统的生命认知。与此相应,“科学生命观”也引领现代社会展现出了与之匹配的科学文化模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当下时代认可的生命“价值”:创造物质财富,追逐体现时代价值的“成功”人生。而以对生命的敬畏为根基的族群信仰,则随着科学生命观的普及渐渐丧失了活力。反思“科学生命观”,带给人类的不是对生命的确定,反而加剧了人们对于生命的迷茫——没有“神”可以祈祷,没有祭拜可以消灾免难,没有祖源圣地可供去世的灵魂栖居……漂泊在世的人们拥有的,只有物质而已。当下的“物质狂欢”,何尝不是这种隐性心理认知的显性体现呢?
 
“科学生命观”对于生命的固化认知逐渐让我们过滤掉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命信仰的意义;限制了我们看待异文化的眼光;使我们对异文化的探索与发掘局限于表层形式之中;也影响了我们在心理上对异文化的接受程度与吸收程度。一切异文化都沦为了为感官带来瞬时欢愉或刺激的对象,瞬时的文化刺激以外,我们无法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长久体验。文化似乎越来越难以渗透到我们内心深处,我们丧失了文化之间的共鸣!
 
全球化将世界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而我们却囿于一种被“确定”的、唯一的生命解释之中,再也无法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其他形式的生命信仰。对于生命的解释,我们似乎没有第二种选择。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是各种文化的形式,而越来越贫瘠的却是有关生命价值的理解与信仰。失去了生命信仰的我们,生活被物质填充,精神却无处安放;我们有着愉悦感官的无数手段,却失去了拓展生命宽度与深度的动力与勇气。所以,感觉到贫瘠的不是我们的感官,却是我们的精神。也正是在这样的深层压力之下,我们呼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恢复。可见,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不在于民族技艺等文化形式,而在于多种生命信仰的丧失!
 
“人类面临的大多数问题,是不可能靠技术手段解决的。”人类必须要超越自己的技术、哲学和文化加之于自己的精神局限。面对当前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困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少数民族灿烂的精神文化遗产,正视对少数民族信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破除迷信与落后的偏见,重拾失落的虔诚信仰,找回多样的“生命确定性”,从而拓展实现人类自我价值的更多通道与可能。
 
三、民族信仰自信才能民族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对于自己文化的理解往往保守地限于服饰、食物、建筑、艺术表演等形式上的挖掘与展现,而对于维系这些物质文化形式的深层精神根源却不敢认同。这种认同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地区的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感到迷茫。所以,当下急需将少数民族文化从隐性层面提升到显性层面,尤其是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信仰的合理性,并在合理认知下实现族群信仰的转型、发展,重新成为支撑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生命之源。
 
生命的多元信仰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若是各民族不能建立民族信仰自信,那么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族性”将会逐渐被抹去。当民族文化的表演性取代了实用性,观赏取代了需求;这些少数民族歌舞技艺与现代歌舞品类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超越人们想象的文化形式不断被创造出来,“一眼看尽”的民族文化形式又能有什么优势呢?所以,只有在亘古以来举行的仪式中、亘古不变的虔诚祈祷中,民族性才能继续在人们心中扎根,才能继续保存住真正具有识别性的民族文化特色根源。如此,人类文化的价值大观园也才能百花齐放,不再单一;被压抑的人性才能得到多元释放!族群信仰自信就是让人们心中产生对于自己文化的捍卫感和珍惜感;这是一种集体荣誉感,而这种感情就是在延续和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抵制掺假造假最有效的力量。也只有族群信仰的恢复才能摆脱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被旅游开发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从而在经济开发中掌握主动权,开发出真正的民族文化特色,让民族传统文化真正延续下去。
 
美国未来学家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认为:“到20世纪行将结束时,人们的注意力转到种族、族群和宗教等问题上……对于某些特定族群的精神遗产的需求再次为人们所重视,这种趋势将塑造新的世纪。用社会学家哈罗德·艾萨克斯(Harold Isaacs)的话来说:‘自然科学发展了,知识增长了,自然界被掌控了,但理性并未占据绝对优势,部族属性并未消逝’。”全球化冲击下的现代社会已经不能用“无神论”来对人们的意识形态进行简单的抨击与批评了。信仰在现代社会不一定与神相关,但是却与人们的深层心理需求相关。所以,“当现代科学主导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以后,民间信仰退出文化主流,已经不对现代生活构成威胁,如果还是一味压抑民间传统信仰和文化,便会使得社会生活变得单调、不自然和不和谐。”
 
所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根源的恢复,不仅仅是民族文化形式的繁荣,而是信仰传承的恢复;少数民族文化自信,不仅仅是文化形式的自信,而是族群信仰的自信。族群信仰不同于经济、物质、文化表现形式等充斥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性表达方式,它是从人类精神世界的隐性角度出发,将不同文化群体的内在生命力表达出来,并通过这种生命力的释放来对抗文化均质化,从而真正实现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恢复与发展。所以,当族群信仰自信恢复时,民族性也就恢复了;当民族性恢复时,民族传统文化也就恢复了。而人类传统文化遍地开花之时,人类文化多样性也就真正恢复了!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