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名片】古茶原乡▏景应忠:五德镇桃子园村田洪玉:茶在山中人为客

2023-11-09 21:33 贵茶杂志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黔字号 > 古茶原乡 >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茶在山中人为客

 
贵茶杂志 2017年3期 

 

文-景应忠

石阡盛产茶叶,特别是坪山坪贯的贡茶,在国内都很有名。然而,近些年来,在石阡苔茶品牌的带动下,石阡生产的茶叶不但变了“色”还变了“味”,形成了以绿茶为主,红茶、藤茶和甜茶等为辅的多品牌多口味茶产品系列,牢固奠定了石阡在贵州乃至全国茶业界的特有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大浪淘沙,一些原本心思不在茶上的人被淘走了,也逃走了。而能够被岁月挽留下来的,无疑是茶业中的真人、潜心者。田洪玉就是被石阡茶业挽留下来的一位有心人。

初心:要把家乡茶做起来

田洪玉是土生土长的石阡人。养育她长大并成就她茶业梦的五德镇桃子园村大寨组的坡坡岭岭,曾经就是一片片茶园,到现在仍有不少老茶树健在。田洪玉回忆说,自打有记忆起,爷爷田茂松就是做茶的,父亲田仁华也会做茶,并且他们兄弟姊妹四人都会做茶,可谓是生长在茶文化浓厚的制茶世家,从小便对制茶耳濡目染。

只不过那时是用农村家庭的煮饭锅炒茶,一家人白天采茶,晚上点着煤油灯炒,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式”炒茶。

当时,由于茶园有限,整个桃子园村这一带一年只能出产几吨成茶。仅此一条,就足以令五德镇这一带的茶人有底气把茶产业做好,以不辜负脚下这片土地的厚爱。

1998年,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田洪玉跟随石阡县政府领导前往浙江西湖龙井学习考察茶叶的种、炒等技术,时间为一个星期。当时,一起去的有六人,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还在坚守。

田洪玉说:“当时,在西湖龙井一个叫梅家坨的村子里,她看见一农户在村边售卖茶青,大约五、六斤茶青就卖了1000元钱。购买茶青的人不是拿着茶青走,而是坐在一旁,等农户炒好了再带走。我当时就想,老家五德一带茶青多得很嘛?为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呢?”

但是,事情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学习,她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做茶,其实和做人一样。是需要认真学习和揣摩的,特别需要大环境的影响。后来,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把家里仅有的猪和牛都卖了,用所得1000多元钱开启了追梦旅程。

1999年2月至5月、2000年2月至5月,浙江省杭州市茶科所留下了田洪玉孜孜以求的身影。正是因了那段经历,田洪玉对茶产业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要想做好做大,必须摒弃传统方法,改为电炒。学习结束时,因学习刻苦和表现优异,杭州市茶科所想邀请她留下来。感动于她对茶业的热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权启爱赠送了她一万株龙井43茶苗,和一口专门用于炒茶的龙井锅。

雄心:把石阡苔茶做成全国品牌

2011年,田洪玉所在的五德镇被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和贵州省旅游局授予“贵州最美茶乡”称号。而就在更早的2010年,由石阡茶业协会选送的“石阡苔茶”,荣获贵州三大名茶称号。至此,石阡苔茶在贵州乃至全国茶界声名鹊起。

当得知获得这些成绩时,田洪玉欣慰的笑了,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但是,在她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和有志于把石阡苔茶做大做强的同行一起,把石阡苔茶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茶农增收增效,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从杭州学习取到“经”回来后,田洪玉就把全部心思用在了茶上。她说,当时尽管家里活很多,带孩子,做家务。经常是白天上山采茶,晚上试着用龙井锅炒,所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最好的茶可以卖将近100元一斤,一天就能挣200块钱,家里一年的春茶就能挣差不多一万元。到2003年时,她用积蓄购买了40台杀青机、25台揉捻机、炒干机和烘干机等,走上了机械化炒茶道路。2012年,在2005年创办宏誉茶厂的基础上,田洪玉成立贵州省芊指岭茶业有限公司并任法人。

对于“芊指岭”三个字。田洪玉是这样解释的:芊,草木和茶树茂盛的样子;指,灵巧的手指;岭,五德镇适宜栽种茶树的山山岭岭和沟沟壑壑。她的梦想,就是要把五德镇茶园的一枚枚精美茶叶做成一片片艺术品。

截至目前,贵州省芊指岭茶业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各种炒(制)茶设备60多台、厂房达3000多平方米、年产量达60万吨的现代企业。除公司承包的200亩茶园以外,还带动周边父老乡亲发展茶园将近800亩。2016年,公司总收入700多万元,仅支付周边300多户茶农茶青的收购费就达300多万元,公司纯收入100多万元。

田洪玉说,她最高兴的事情是众乡邻对她以茶为业的认可,并最终跟着她一起走上了勤劳致富道路。

在公司成长的同时,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2014年,公司被评定为铜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4年,“芊指岭及图商标”被认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

2016年,公司被评定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尽心:茶在山中人为客

而今在石阡,谈到茶叶和茶业,田洪玉绝对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曾在石阡县茶叶管理局工作的景应超说:“田洪玉做茶和其他人不同。田洪玉是在用心做茶,把茶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所以她做成功了。”

田洪玉也不止一次对朋友开玩笑说:“有时在外面别人问起学历时,我都说是高中毕业的,但人家从来没有怀疑过。遗憾的是现在真正懂茶的人太少了,特别是在石阡苔茶名声在外的情况下,茶文化的教育应该从小学就抓起。”

记者采访时,田洪玉多次强调说,我们公司生产的茶业口感好、回头客多,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茶叶在前期栽种养护时不用尿素、农药,而是施农家肥和人工除草。在后期加工时,严格按照摊青、杀青、摊凉、打筛和复辉、提香等程序,不偷工减料,实打实地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这样下来,炒好一锅茶四道工序,大约需要的时间6个小时。这样炒茶,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太耗时了点,但付出了就有回报,所以公司生产的茶比市面上的茶要多泡大约两次。

“我是呼吸山里的新鲜空气长大的,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是茶叶成就了我。在那一片片茶园和一棵棵茶树面前,我就要做一个懂礼貌的客人,要奉茶叶为上宾,不能有任何的粗暴行为,除此无它。”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茶园孩子,田洪玉对茶的认识比一般人要更深一些。

田洪玉的先生杨昌勇对茶也情有独钟,也是制茶的一把好手。但谈起有关茶的一系列往事时,他对妻子的视茶如命还是钦佩不已。他说:“作为丈夫,很为妻子的举动感到骄傲,希望她能为石阡的茶叶事业多做一些贡献。”

正是感动于她对茶事业的热爱,2005年,曾经的恩师权启爱千里跋涉来到石阡,再次手把手地传授田洪玉做茶秘籍。田洪玉坦诚,在权启爱教授的一次次点拨下,她终于开悟了。

2016年12月,在石阡县的有关会议上,田洪玉提交了一份建议案,提议把从石阡坪山乡尧上到五德镇沿线一带打造成石阡县的苔茶大道,因为这一带的土壤和气候太适合种茶了。她的这一举动,将石阡苔茶的发展又推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就是我所记述的一个关于茶叶和茶业的人的故事。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